二级阶梯式耐磨塑料衬动、静压轴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61447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二级阶梯式耐磨塑料衬动、静压轴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学”中流体润滑的范畴,可用于各种类型的磨床和精密机械主轴的轴承。
动、静压混合轴承是在静压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同时发展起来的兼备“静压”和“动压”滑动轴承二者优点的一种新型轴承。目前最新型的动静压混合轴承应该是1985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申请的专利号为85203674的“孔式环面节流浅腔可调瓦动静压混合轴承”。此种轴承为孔式环面节流,节流缝隙小,节流缝比较容易堵塞;其二动压承载能力不高,在静压油泵停止供油的恶劣条件下,主轴不能正常运转;其三成本较高。在滑油不清洁条件下,可能产生“抱轴”事故。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三种不足,研制出一种新型结构的二级阶梯式耐磨塑料衬动、静压轴承。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由钢环1、轴承壳体2、内衬3、轴向回油槽4、油垫宽度5、轴向封油边6、测压孔7、静压供油孔8、进口封油孔9、出口封油边10、螺纹孔11、圆弧形沟槽节流器12、环形槽13、均压供油槽14组成的动、静压混合轴承,其特征是在轴承壳体2内壁增加一耐磨塑料内衬3;将孔式环面节流改为圆弧形沟槽节流,即圆弧形沟槽节流器12;作为第一阶梯的是浅腔进口封油边15,作为第二阶梯的是浅腔16。内衬3有两种结构,使两种材料,其一是将四氟乙烯直接胶合在轴承壳体的内表面上;其二是将聚甲醛胶合在薄钢板上,然后将钢板卷成圆筒,再以0.03~0.035mm的过盈配合与轴承壳体紧配在一起。内衬的表面根据设计要求可以加工出3~6个油垫,


图1、图2表示的是4个油垫的例子。轴向回油槽4,其角度为θ1=10°~30°,油垫宽度5,用圆心角θ2=60°~80°表示。进口封油边的宽度9用θ3=5°~12°表示,其深度为0.01~0.02mm,即第一阶梯深度15。浅腔的宽度是θ4=40°~48°,其深度为0.02~0.03mm,即第二阶梯深度16。出口封油边10的宽度用θ5=15°~20°表示。θ6=10°~20°表示经过第一次节流后的进油孔17中心线与油垫边缘的距离。图中6表示轴向封油边的宽度;7表示测压孔;8表示静压油供油孔;11表示清洗四个节流器用的工艺螺纹孔;12表示四个“圆弧形沟槽节流器”;13表示未经过节流的供油环形槽;18表示圆弧形沟槽节流器的长度;19表示圆弧形沟槽节流器的圆弧宽度;20表示圆弧形沟槽节流器的沟槽宽度;14表示经过第一次节流后的3×0.2mm2的均压供油槽,主轴旋转方为η。
本发明是对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85203674)的一种革新。它的结构简单,更容易商品化和系列化。在静压和动压刚度方面较其增大了一倍左右,在滑油不清洁和油泵停止供油的情况下,不会出现抱轴事故,使用安全可靠,维护简便,使用广泛,必要时还可作纯动压轴承使用。
图1为二级阶梯式耐磨塑料衬动、静轴承的结构图。
图2为轴承壳体结构图。
1.钢环2.轴承壳体3.内衬4.轴向回油槽
5.油垫宽度6.轴向封油边7.测压孔8.静压油供油孔9.进口封油边10.出口封油边11.螺纹孔12.圆弧形沟槽节流器13.环形槽14.均压供油槽15.第一阶梯深度16.浅腔深度(即第二阶梯深度)17.进油孔18.节流器长度19.节流器圆弧宽度20.节流器沟槽深度
权利要求1.一种由钢环和轴承壳体组成的动静压混合轴承,其特征是(1)在轴承壳体内壁增加一耐磨塑料内衬,耐磨塑料内衬有两种结构其一是将耐磨内衬直接胶合在轴承壳体的内表面上;其二是将耐磨塑料内衬胶合在薄钢板上,然后将薄钢板卷成圆筒,再以0.03-0.035mm的过盈配合与轴承壳体紧配在一起,(2)是圆弧形沟槽节流;(3)是将浅腔进口封油边作为第一级阶梯,浅腔作为第二级阶梯形成独特的二级阶梯式动静压轴承,钢环与轴承壳体以0.03~0.035mm的过盈配合紧密配合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其特征在于耐磨塑料内衬表面根据设计要求可加工3~6个油垫或油腔,每个油垫所对圆心角为60°~8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其特征是进口封油边的宽度用圆心角表示为5°~12°,其深度为0.01~0.02mm,这就是第一阶梯的深度,其浅腔的宽度为θ4=40°~48°,其深度为0.02~0.03mm,这就是第二阶梯的深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学”中的流体润滑范畴。它是利用浅腔作为第二阶梯,从而形成独特的二级阶梯式动、静压混合轴承。在轴承内表面用四氟乙烯耐磨塑料代替了“轴承合金”作内衬,不仅增加其使用寿命,而且在恶劣工作条件下也不会产生“抱轴”事故。使用安全可靠,维护简便,精度高,结构简单,易于商品化、系列化,可广泛应用于各种机床上。
文档编号F16C32/06GK2086821SQ8922107
公开日1991年10月16日 申请日期1989年12月16日 优先权日1989年12月16日
发明者张锡圣, 张建斌, 尚综仁 申请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