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354780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汽车等中使用的防振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作为车辆用防振装置,例如如专利文献I说明地,已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安装在诸如发动机等的振动发生部与车体之间的防振支撑装置。一般,这种防振支撑装置的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特性被优化,而倾向于使在车辆的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内筒轴向)上的刚性(弹簧常数)低。因此,例如当车辆进行急转弯或跨越障碍(bump)时,防振支撑装置的外筒可能撞击车体并产生撞击音。
[0003]在专利文献I中说明的防振支撑装置中,从外筒的轴向两端向外侧突出的橡胶突起部被设置于连接内筒与外筒的橡胶弹性体的轴向两侧面,以防止外筒撞击车体。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885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8]橡胶弹性体上的橡胶突起部的问题在于:由于响应于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主振动方向)上的振动输入的橡胶弹性体的特性会改变,因此设计变更是不容易的。除此之外,在橡胶弹性体上设置橡胶突起部的情况下,在振动输入期间,橡胶突起部与车体彼此反复接触,这可能影响橡胶弹性体自身的耐久性。
[0009]有利地提供以下防振装置:在不改变主体弹性体相对于在主振动方向上的振动输入的特性的情况下且在不影响主体弹性体的耐久性的情况下,增加了对防振装置的内筒轴向移位的止挡功能。
[0010]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1]本发明的防振装置包括:内筒,所述内筒连接到振动发生部和振动接收部中的一方;外筒,所述外筒连接到所述振动发生部和所述振动接收部中的另一方;中间筒,所述中间筒被压入所述外筒的内周面;主体弹性体,所述主体弹性体连接所述内筒与所述中间筒;以及止挡弹性体,所述止挡弹性体相对于所述主体弹性体独立,所述止挡弹性体固定于所述中间筒并在与内筒轴向正交的方向上至少隔着空腔部地面向所述内筒,所述空腔部被形成为在所述内筒轴向上贯通所述主体弹性体,其中,所述止挡弹性体具有轴向止挡部,所述轴向止挡部在所述内筒轴向上突出到所述中间筒和所述外筒之外。
[0012]在本说明书中,主体弹性体和止挡弹性体彼此“独立”的表达意味着主体弹性体和止挡弹性体能够彼此独立地变形,并且主体弹性体在自身防振功能上不被止挡弹性体影响。这包括例如出于制造上的原因主体弹性体和止挡弹性体经由固定于中间筒的薄弹性体部分连接的情况。
[0013]在本说明书中,“轴向止动部”一词不仅包括止挡部沿着内筒轴向延伸的情况,还包括止挡部以相对于内筒轴向倾斜或弯曲的状态延伸的情况。
[0014]发明的效果
[0015]因而能够提供一种防振装置,其在不改变主体弹性体相对于在主振动方向上的振动输入的特性的情况下且在不影响主体弹性体的耐久性的情况下,增加了对防振装置的内筒轴向移位的止挡功能。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示出了本发明的防振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平面图。
[0017]图2是图1示出的防振装置的侧视图。
[0018]图3是沿图1中的线1-1截取的、沿第一弹性套筒的内筒轴向的截面图。
[0019]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防振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沿第一弹性套筒的内筒轴向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参照附图例示和说明本发明的防振装置的实施方式。
[0021]图1和图2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的防振装置I为扭力杆,其包括第一弹性套筒10;第二弹性套筒20,第二弹性套筒20的直径小于第一弹性套筒10的直径;以及连接杆30,连接杆30连接第一弹性套筒10与第二弹性套筒20。
[0022]如图1所示,第一弹性套筒10包括:内筒11 ;中间筒13 ;主体弹性体14,主体弹性体14连接内筒11与中间筒13 ;止挡弹性体(stopper elastic body) 15,止挡弹性体15固定于中间筒13并在与内筒11的轴向(与图1的纸面垂直的方向,以下也称为“内筒轴向”)正交的方向上隔着空腔部17地面向内筒11,空腔部17被形成为在内筒轴向上贯通主体弹性体14 ;以及止挡弹性体16,止挡弹性体16固定于中间筒13并在与内筒轴向正交的方向上隔着主体弹性体14和空腔部18地面向内筒11,空腔部18被形成为在内筒轴向上贯通主体弹性体14。中间筒13被压入于外筒12的内周面。
[0023]止挡弹性体15和16均相对于主体弹性体14独立,并从中间筒13侧朝向内筒11突出。
[0024]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止挡弹性体15和16通过硫化粘合等直接固接(固定)于中间筒13,但是止挡弹性体15和16中的至少一方可以例如经由其它构件间接固定于中间筒13ο
[0025]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套筒10的内筒11通过螺栓等连接到作为振动发生部的发动机(未示出)。第一弹性套筒10的外筒12通过螺栓等经由连接杆30和第二弹性套筒20连接到作为振动接收部的车体(未示出),其中连接杆30的长度方向为车辆的前后方向(即,防振装置I的主振动方向为车辆的前后方向)。如此,防振装置I被安装在诸如发动机等的振动发生部与车体之间,使得连接杆30的长度方向对应于车辆的前后方向。结果,能够防止振动发生部的振动传递到车体。
[0026]虽然这里省略了说明,但以下结构也是可行的:第一弹性套筒10的内筒11连接到作为振动接收部的车体,第一弹性套筒10的外筒12经由连接杆30和第二弹性套筒20连接到作为振动发生部的发动机。
[0027]止挡弹性体15和16沿着内筒轴向延伸,止挡弹性体15和16分别具有轴向止挡部15a和16a,如图2所示,轴向止挡部15a和16a沿内筒轴向朝向车体侧突出到中间筒13和外筒12之外。
[0028]第二弹性套筒20包括:第二内筒21 ;以及第二外筒22,第二外筒22经由连接杆30连接到外筒12并隔着第二主体弹性体24地配置在第二内筒21的径向外侧。第一弹性套筒10的内筒11的轴向和第二弹性套筒20的第二内筒21的轴向彼此不同,例如彼此正交。
[0029]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I的功能。
[0030]假设如上所述地使防振装置I连接到作为振动发生部的发动机和作为振动接收部的车体。当连接到内筒11的发动机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和/或上下方向振动时,振动被介于内筒11与中间筒13之间的主体弹性体14的弹性变形吸收。因而,防止了发动机的振动传递到车体。
[0031]当主体弹性体14在与内筒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大幅度移位时,止挡弹性体15和16起到止挡件的作用。通过将止挡件形成为弹性体,能够减小接触时的撞击音。
[0032]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作为沿图1中的线1-1截取的截面图(沿内筒轴向的且特别包括主振动方向的截面图)的图3所示,在沿着内筒轴向的截面中,止挡弹性体15和16的厚度分别从内筒11侧的端部到轴向止挡部15a和16a的内筒11侧的下端、朝向中间筒13逐渐增加。这使得止挡弹性体15或16的这种接触能够先软然后逐渐变硬。能够以这种方式改善乘车品质(ride quality)。
[0033]相比之下,当归因于例如车辆进行急转弯或跨越障碍而导致第一弹性套筒10的内筒11和外筒12在内筒轴向上大幅度地相对移位时,分别设置于止挡弹性体15和16的轴向止挡部15a和16a起到止挡件的作用。因而能够防止外筒12撞击车体。增加这种轴向止挡部15a和16a几乎不会影响制造成本,这是因为仅需要为橡胶模具添加凹部并且要添加的橡胶增加量是极小的。
[0034]在本发明的防振装置中,轴向止挡部15a和16a不是设置于主体弹性体14内,而是设置于止挡弹性体15和16。通过这样做,能够在不改变主体弹性体14相对于在主振动方向上的振动输入的特性的情况下且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