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润滑系统及其内啮合齿轮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244716阅读:718来源:国知局
发动机润滑系统及其内啮合齿轮泵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润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及其内啮合齿轮栗。
【背景技术】
[0002]机油栗是发动机润滑系统中的重要部件,其作用是将机油提高到一定压力后,强制地压送到发动机各零件的运动表面上,以实现润滑效果。
[0003]机油栗的种类主要有齿轮栗、转子栗、叶片栗等。
[0004]请参考图1-3,图I为一种内啮合齿轮栗栗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中栗体内安装有内、外转子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虚线部分示出栗体的吸油腔和排油腔;图3为图2的立体示意图。
[0005]内啮合齿轮栗的栗体11设有排油腔IlB和吸油腔11A,排油腔IlB和吸油腔IlA之间存在实体的过渡区域11C。内转子12、外转子13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2所示,从吸油腔11A位置开始,内转子12、外转子13之间形成的封闭区域体积随着转动逐渐增大,形成负压,将油液从内啮合齿轮栗吸油腔IlA处吸入;该封油区域转动至吸油腔IlA与排油腔IlB之间的过渡区域IIC时,封闭区域体积将达到最大,再继续转动时,封闭区域的体积开始缩小,将储存在此封闭区域的油液进行压缩,产生所需压力油,并输出。
[0006]图I中示出过渡区域IlC对应于排油腔IlB窗口的一侧具有凸起111,内转子12、夕卜转子13继续转动以压缩封闭区域的体积时,内转子12、外转子13将与凸起111的侧壁边缘逐渐分离,形成卸荷槽la,从而导通封闭区域与排油腔11B,则压缩产生的压力油能够从排油腔IIB输出。
[0007]然而,内转子12、外转子13与栗体11凸起111的侧壁边缘分离时,会出现油液的压力波动较大的现象,并产生较大的冲击、振动以及噪音,影响内啮合齿轮栗的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0008]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内啮合齿轮栗,以尽量降低机油栗冲击、振动以及噪音。
[0009]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10]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内啮合齿轮栗,包括栗体,所述栗体设有吸油腔、排油腔,以及位于所述吸油腔和所述排油腔之间的过渡区域,且,所述栗体内安装有相互配合的内转子、外转子,所述内转子、外转子转动时,与所述过渡区域的侧壁边缘逐渐分离,形成导通对应的封油区域与所述排油腔的卸荷槽,所述侧壁边缘具有坡度,形成坡面。
[0011 ]进一步地,所述侧壁边缘设有圆形倒角,所述圆形倒角形成所述坡面。
[0012]进一步地,
[0013]所述封油区域与所述吸油腔刚断开的位置定义为断开点;
[0014]所述侧壁边缘的位置具体为:所述内转子和所述外转子转动至所述断开点或距所述断开点尚有预定角度时,所述内转子和所述外转子刚与所述坡面的最高位置分离形成所述卸荷槽。
[0015]进一步地,
[0016]所述坡面的平缓度具体为:
[0017]所述泄油面积变化率与所述容积变化率相匹配,以使所述油液经所述卸荷槽的流速平稳变化。
[0018]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内啮合齿轮栗具有以下优势:
[0019]本方案中与内、外转子配合的侧壁边缘具有坡面,则随着内、外转子的转动,与侧壁边缘分离时,相较于尖锐的侧壁边缘,本方案中卸荷槽的面积变化将呈平缓、均匀的过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机油栗冲击、振动以及噪音的问题。
[0020]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包括发动机和为所述发动机提供润滑油的机油栗,所述机油栗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内啮合齿轮栗。
[0021]由于上述内啮合齿轮栗具有上述技术效果,该发动机润滑系统也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0022]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3]图I为一种内嗤合齿轮栗栗体的结构不意图;
[0024]图2为图I中栗体内安装有内、外转子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图2的立体不意图;
[0026]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内啮合齿轮栗栗体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5为图4中栗体内安装有内、外转子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6为图5的立体不意图;
[0029]图7为本实施例中卸荷槽打开时的原理示意图;
[0030]图8为【背景技术】中卸荷槽打开时的原理示意图;
[0031]图9为图5中内啮合齿轮栗与图2中内啮合齿轮栗的卸荷槽面积、转子角度、封油区域容积变化对比图。
[0032]附图标记说明:
[0033]图1-3 中:
[0034]11栗体、IlA吸油腔、IlB排油腔、IlC过渡区域、111凸起、Ia卸荷槽
[0035]12内转子、13外转子;
[0036]图4-9 中:
[0037]21栗体、21A吸油腔、21B排油腔、21C过渡区域、211侧壁边缘、211a圆形倒角、2a卸荷槽;
[0038]22内转子、23外转子;
【具体实施方式】
[0039]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0040]请参考图4-6,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内啮合齿轮栗栗体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栗体内安装有内、外转子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虚线部分示出栗体的吸油腔和排油腔;图6为图5的立体示意图。
[0041 ]该内啮合齿轮栗,包括栗体21,以及设于栗体21内并相互配合的内转子22、外转子23,内转子22外周突出的部分在转动过程中与外转子23内周能够始终接触,则内转子22相邻突出部之间的外周部分,与对应的外转子23的内周部分,以及栗体21、栗盖(图中未示出)可形成相应的封闭区域,各封闭区域在转动过程中伴随着体积逐渐增加以吸油、体积压缩升压并排油的动作。具体工作过程可参照【背景技术】的描述理解,而且内啮合齿轮栗的工作原理为成熟的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详述。
[0042]本实施例对栗体21中过渡区域21C侧壁的边缘作了结构改进。如图4所示,沿转动方向吸油腔21A至排油腔21B之间具有过渡区域21C,过渡区域21C朝向排油腔21B窗口的侧壁边缘211,进行了圆形倒角211a处理。与【背景技术】类似,过渡区域21C在此位置也设有凸起,相应地,侧壁边缘211也即凸起的边缘。如此,该侧壁边缘211朝向内转子22、外转子23的表面,与两转子表面的距离,随着两转子的转动,将缓慢地逐渐增加,该距离即体现为卸荷槽2a。
[0043]可参考图理解7、8,图7为本实施例中卸荷槽2a打开时的原理示意图;图8为【背景技术】中卸荷槽Ia打开时的原理示意图。此两图仅是对卸荷槽打开过程中,卸荷槽逐渐变化的简单示意图,并不对实际结构作任何限定。
[0044]如图7所示,当内转子22、外转子23转动时,将与栗体21过渡区域21C的侧壁边缘211逐渐分离,继而形成导通对应的封油区域与排油腔21B的卸荷槽2a。侧壁边缘211作如上设置后,卸荷槽2a面积增加的过程将是缓慢渐增的过程,从图7中可看出,由于圆形倒角21 Ia的存在,卸荷槽2a面积速度被圆形倒角21 Ia的角度放缓,从S2增加至S2 ’是很缓慢的过程,不仅卸荷槽2a面积增加缓慢,而且,整个泄油通道也呈渐扩的趋势,故封油区域内的油液在排出之初,是很缓慢的过程。
[0045]而【背景技术】方案,其卸荷槽Ia的面积变化可参考图8理解,卸荷槽Ia的面积直接取决于转子离开凸起111边缘的距离,开度变化非常快。比对图7、8,可很明显看出,本实施例中机油转子栗能够降低油液的压力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