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自动旋盖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58196发布日期:2019-07-24 10:27阅读:372来源:国知局
一种全自动旋盖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领域中一种旋盖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全自动旋盖机。



背景技术:

在液体包装行业中,包装袋盖或瓶盖均包括盖体和盖帽,盖体里还设有拉环。若拉环太紧,会在使用过程中无法拉开拉环而无法打开包装;若拉环太松,拉环无法承受液体容量的气压,会在包装、运输过程中出现渗漏。现有液体包装行业中,盖帽的旋紧和盖体中拉环松紧度的检测是在分开进行的,没有同时进行两道工序的一体机出现。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旋盖装置中存在的缺陷和现实需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全自动旋盖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措施:

一种全自动旋盖机,包括旋盖机箱和与电机相连的盖帽上料装置、盖体上料装置,旋盖机箱的正面设有机箱门,侧面设有内置传送带的出料口,旋盖机箱内包括转盘、盖帽定位装置和盖帽拧紧装置,转盘的四周外边缘均匀设置有若干盖体放置槽口,盖体上料装置上连接的盖体上料口通过弹性装置与盖体放置槽口紧密配合,盖体上料口和出料口之间固定有半圆形紧固条,紧固条包围在转盘的边缘,有紧固条的一侧依次设置有盖帽上料口、盖帽定位装置和盖帽拧紧装置,出料口处设有红外线检测仪和次品出口,传送带的末端通过钢丝杆管道连接有包括控制面板和测压杆的测压装置,测压装置下方设置有传输轨道,测压杆位于传输轨道上,测压杆后方的传输轨道上设有抗压次品出口和合格品出口,转盘、传送带和传输轨道均与电机相连接;

所述旋盖机箱和测压装置上均设有与电机电连接的控制面板,红外线检测仪与控制面板连接;

所述传输轨道上抗压次品出口以及传送带上次品出口的另一侧均设置有与控制面板电连接的吹风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旋盖和测压一体化,自动化操作,工作效率高,产品质量高;操作人员通过箱体和测压装置上的控制面板控制,操作便捷,可对不同类型的盖子进行自动旋盖和测压,满足各生产线的需要,适应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中旋盖机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旋盖机箱;2、盖帽上料装置;3、盖体上料装置;4、测压装置;5、机箱门;6、红外线检测仪;7、次品出口;8、传送带;9、钢丝杆管道;10、测压杆;11、抗压次品出口;12、合格品出口;13、转盘;14、盖体放置槽口;15、盖体上料口;16、盖帽上料口;17、盖帽定位装置;18、盖帽拧紧装置;19、出料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克服现有旋盖装置中存在的缺陷,满足现实需要,设计一种全自动旋盖机(如图1、图2),包括旋盖机箱1和与电机相连的盖帽上料装置2、盖体上料装置3,旋盖机箱1的正面设有机箱门5,侧面设有内置传送带8的出料口19,旋盖机箱1内包括转盘13、盖帽定位装置17和盖帽拧紧装置18,转盘13的四周外边缘均匀设置有若干盖体放置槽口14,盖体上料装置3上连接的盖体上料口15通过弹性装置与盖体放置槽口14紧密配合,盖体上料口15和出料口19之间固定有半圆形紧固条,紧固条包围在转盘13的边缘,有紧固条的一侧依次设置有盖帽上料口16、盖帽定位装置17和盖帽拧紧装置18,出料口19处设有红外线检测仪6和次品出口7,传送带8的末端通过钢丝杆管道9连接有包括控制面板和测压杆10的测压装置4,测压装置4下方设置有传输轨道,测压杆10位于传输轨道上,测压杆10后方的传输轨道上设有抗压次品出口11和合格品出口12,转盘13、传送带8和传输轨道均与电机相连接;所述旋盖机箱1和测压装置4上均设有与电机电连接的控制面板,红外线检测仪6与控制面板连接;所述传输轨道上抗压次品出口11以及传送带8上次品出口7的另一侧均设置有与控制面板电连接的吹风机。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盖体通过上料装置放置在盖体放置槽口14内,随着转盘13的旋转,盖体通过固定在机箱1内的紧固条固定在转盘13上的盖体放置槽口14内;盖帽通过上料装置放置在盖体放置槽口14内盖体的顶端,并依次通过盖帽定位装置17对盖帽定位和盖帽拧紧装置18将盖帽旋紧于盖体之上;随着转盘13的旋转,由于出料口19处的盖体没有紧固条的紧固作用,拧紧有盖帽的盖体会掉落于出料口19内侧的传送带8上传送出箱体1外。设置在出料口19外侧的红外线检测仪6检测出料口的盖子,若不合格,则该不合格品会吹入次品出口7中,如果合格,则合格品顺延传送带8通过进入钢丝杆管道9进入测压装置4;测压装置4上部的面板上设置气压数值,下部通过测压杆10对盖子测压,达不到气压的产品进入抗压次品出口11,合格的产品进入合格品出口12,得到合格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旋盖和测压一体化,自动化操作,工作效率高,产品质量高;操作人员通过箱体和测压装置上的控制面板控制,操作便捷,可对不同类型的盖子进行自动旋盖和测压,满足各生产线的需要,适应性强。

本领域内普通的技术人员的简单更改和替换都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