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安装的差压变送器负压室稳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44653发布日期:2020-10-09 18:15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安装的差压变送器负压室稳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天然气化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便于安装的差压变送器负压室稳定装置。



背景技术:

lng生产设备中有很多个分离器或容器塔,而这些lng生产设备中的分离器或塔的液位测量都是采取差压变送器。这些差压变送器既可将数据传输到dcs做控制,还可以将数据传输到sis(安全联锁仪表系统)。传统的差压变送器安装方式为将差压变送器与分离器或塔的正取压口安装在同一水平高度,使差压变送器的正压室进口与分离器或塔设定的最低液位为同一水平线,差压变送器的负压室通过负引压管连接分离器或塔的负取压口,负取压口高于分离器或塔设定的最高液位。在现场的实际安装中由于空间及其他设备的限制会出现不满足变送器按照传统方式安的条件,如储罐的取压口过低等,最终就会出现为了满足安装要求而不美观的安装方式或者出现不规范的安装方式,从而影响差压变送器液位显示的准确性。

同时,当分离器或塔内的液位低于分离器或塔的负取压口的位置时,差压变送器才可以正确测量分离器或塔的液位。当分离器或塔内的液位高过分离器或塔的负取压口时,液体就会流入负引压管,导致分离器或塔的液位显示不准确,轻则会导致引起阀门误动作,严重时可能导致整个装置联锁停车。若分离器或塔内为高温液体时,分离器或塔内液面上端的高温气体会在负引压管中冷凝形成液体,也会导致液位显示不准确。且负引压管中的冷凝液也需要人员定期到现场进行排放,不仅增加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在现场排放工作中也可能会由于误操作而引起安全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安装的差压变送器负压室稳定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差压变送器对安装位置条件要求高,以及当储液罐的液位高过其负取压口时,液体流入负引压管导致储液罐的液位显示不准确的后果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安装的差压变送器负压室稳定装置,包括储液罐与差压变送器,所述储液罐的负取压口通过负引压管与差压变送器的负压室连接,所述储液罐的正取压口通过正引压管与差压变送器的正压室连接,所述负引压管与负压室之间设有第一截止阀,所述正引压管与正压室之间设有第二截止阀;

所述储液罐的负取压口与第一截止阀之间还设有气液分离缓冲罐,所述气液分离缓冲罐侧壁进口通过负引压管与负取压口连接,且所述气液分离缓冲罐侧壁进口与负取压口位于同一水平高度,所述气液分离缓冲罐顶部出口通过负引压管与差压变送器的负压室连接;

所述储液罐的正取压口与第二截止阀之间还设有汽化罐,所述汽化罐底部进口通过正引压管与正取压口连接,所述汽化罐顶部出口通过正引压管与差压变送器的正压室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气液分离缓冲罐底部还设有导淋阀。

进一步的,所述正取压口与汽化罐之间还设有第三截止阀。

进一步的,所述正引压管外设有低温伴热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低温伴热装置为屏蔽防腐型低温伴热管线。

进一步的,所述汽化罐与第二截止阀之间设有气压表。

进一步的,所述气液分离缓冲罐与负取压口之间设有第四截止阀。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储液罐内液位高过其负取压口时,液体经负引压管流入气液分离缓冲罐内,流入气液分离缓冲罐内的液体存于其底部,而气液分离缓冲罐的出口位于顶部,从而保证液体不会流入气液分离缓冲罐出口端的负引压管内,从而避免对压差变送器的液位显示造成影响。同时,所述储液罐的正取压口与汽化罐底部连接,而汽化罐顶部出口通过第二截止阀与差压变送器正压室连接,这样的安装方式使得储液罐高压侧的低温液体足够的气化,从而使储液罐内液位产生的压力通过气化的气体传递给差压变送器,而低温液体不直接接触差压变送器,避免对压差变送器造成损坏;且从汽化罐顶部出口排出的气体处于环境温度下,不会出现由于气体凝结而形成液柱造成测量不准确的现象;同时,这样的连接方式保证了汽化罐至差压变送器全为气体,由于气体不会产生压力变化,所以只要保证汽化罐顶部出口与差压变送器正压室连接,差压变送器的位置都可以在储液罐的任意位置安装,这样既解决了安装问题,又解决了操作人员经常排液的问题。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负引压口与压差变送器的负压室之间设置气液分离缓冲罐,避免了当储液罐的液位高过储液罐的负取压口时,液体流入负引压管导致储液罐的液位显示不准确的后果;通过在储液罐与压差变送器之间设置汽化罐,隔绝了低温液体与压差变送器的直接接触,避免了压差变送器的损坏,也避免了液柱的产生,保证了压差变送器液位显示的准确性。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减少了因差压变送器误信号引起中控操作人员参数控制的失误,也避免了虚假信号导致装置联锁停车的次数,使生产作业更安全,从能量角度看,可明显节约能耗。2、适用于各种不利的安装条件,对安装位置的要求低,不会出现迁移改变的问题,减轻了lng生产作业中工人对取压装置的安装劳动量;3、适用于低温液体存储设备,同时也适用于高温液体存储设备,适用范围广;4、减少了购买低温变送器的成本,对生产成本的控制效果明显。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储液罐,1a、负取压口,1b、正取压口,2、差压变送器,2a、负压室,2b、正压室,3、负引压管,4、正引压管,5、第一截止阀,6、第二截止阀,7、汽化罐,8、第三截止阀,9、低温伴热装置,10、气压表,11、气液分离缓冲罐,12、导淋阀,13、第四截止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便于安装的差压变送器负压室稳定装置,包括储液罐1与差压变送器2,所述储液罐1的负取压口1a通过负引压管3与差压变送器2的负压室2a连接,所述储液罐1的正取压口1b通过正引压管4与差压变送器2的正压室2b连接,所述负引压管3与负压室2a之间设有第一截止阀5,所述正引压管4与正压室2b之间设有第二截止阀6;所述储液罐1的负取压口1a与第一截止阀5之间还设有气液分离缓冲罐11,所述气液分离缓冲罐11侧壁进口(图中未示出)通过负引压管3与负取压口1a连接,且所述气液分离缓冲罐11侧壁进口与负取压口1a位于同一水平高度,所述气液分离缓冲罐11顶部出口通过负引压管3与差压变送器2的负压室连接2a;通过这种结构设置,当储液罐1内液位高过储液罐1的负取压口1a时,液体经负引压管3流入气液分离缓冲罐11内,流入气液分离缓冲罐11内的液体存于其底部,且气液分离缓冲罐11的出口位于顶部,从而保证液体不会流入气液分离缓冲罐11出口端的负引压管3内,从而避免对压差变送器的液位显示造成影响。

所述储液罐1的正取压口1b与第二截止阀6之间还设有汽化罐7,所述汽化罐7底部进口(图中未示出)通过正引压管4与正取压口1b连接,所述汽化罐7顶部出口(图中未示出)通过正引压管4与差压变送器2的正压室2b连接;通过这种结构设置,储液罐1高压侧的低温液体进入汽化罐7,在汽化罐7内气化为气体,从而使储液罐1内液位产生的压力通过气化的气体传递给差压变送器2,气体处于环境温度下,不会出现由于气体凝结而形成液柱造成测量不准确的现象,也避免了低温液直接接触变送器造成变送器的损坏。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所述气液分离缓冲罐11底部还设有导淋阀12,当气液分离缓冲罐11内液体需要排出时,打开导淋阀12即可。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所述正取压口1b与汽化罐7之间还设有第三截止阀8,当需要对汽化罐7进行检修时,可通过关闭第三截止阀8实现低温液体的断流。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所述正引压管4外设有低温伴热装置9,本实施例中优选屏蔽防腐型低温伴热管线,当在特别严寒环境中使用本装置时,通过低温伴热管线对正引压管路进行伴热保温,可避免管路凝液影响测量。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所述汽化罐7与第二截止阀6之间设有气压表10,通过气压表10,操作人员可对正引压管4内的气体压力有初步了解,同时便于初步判断压力值的有效性。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所述气液分离缓冲罐11与负取压口1a之间设有第四截止阀13,便于操作人员需要对气液分离缓冲罐11内的液体进行排出时,先关闭第四截止阀13避免影响储液罐1内的压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例性实施例,因此,附图和描述被认为本质上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同时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