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角度检测装置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947851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相对角度检测装置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相对角度检测装置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提出了检测彼此同轴配置的两个旋转轴的相对旋转角度的装置。例如,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装置具备两个聚磁环,其朝向轴线方向相分离地配置于第I旋转体和第2旋转体所具有的磁路形成部件的外周,用于聚集该磁路形成部件产生的磁通,这些旋转体通过扭力轴而同轴连接;检测部,其根据各个聚磁环聚集的磁通的密度,检测施加给第I旋转体的转矩;保持环,其保持聚磁环和检测部,而且在外周部具有被安装于外壳的安装部;以及导线,其与检测部连接。并且,检测部构成为其检测信号根据产生于聚磁环的凸片之间的磁通密度的变化而变化,该检测信号通过导线提供给使用微处理 器构成的控制部。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7-187589号公报被收纳于外壳内的传感器(检测部)、和被提供来自传感器的检测信号且配置于外壳外部的装置,通过由电线保持部件(护孔环)等保持的电线(导线)而连接,该电线保持部件被插入外壳的贯通孔中,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即使是在外壳外部力量作用于电线,也有可能对外壳内部的电线的端部施加较大的力。并且,例如在电线的端部与连接器连接、连接器被插入连接端子中的情况下,如果较大的力量施加到外壳内部的电线的端部,则有可能导致电线从连接器脱落、连接器所插入的连接端子折断。并且,由于是在外壳外部力量作用于电线,电线保持部件(护孔环)中的电线的密封性有可能恶化。与此相对,认为将利用例如钣金形成的板配置在外壳的外侧,由此防止被插入到形成于外壳的贯通孔中的电线保持部件(护孔环)的松脱并进行对电线的支撑。但是,在这种结构中,在外壳是铝制品的情况下,电线保持部件(护孔环)有可能由于在板和外壳之间产生电化学腐蚀而脱落。并且,也导致增加了将板配置在外壳的外侧的组装工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装置,即使在外壳外部力量作用于电线时,也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实现不会使较大的力量施加到电线保持部件中的电线保持部以及外壳内部的电线的端部。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相对角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相对角度检测装置具备传感器,其被收纳于形成有连通内外的连通孔的外壳内,输出与彼此同轴配置的两个旋转轴的相对旋转角度对应的电信号;电线,其将从所述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传送给配置在所述外壳外的装置;电线保持部件,其嵌合于所述外壳的所述连通孔中,保持所述电线;以及外侧部件,其配置于所述外壳的所述连通孔中的比所述电线保持部件更外侧的部位,所述外侧部件具有能够沿与孔方向交叉的方向进行分割的一对分割部件,使所述电线在该一对分割部件的内部通过并利用该一对分割部件进行按压,由此将该外壳外的该电线的朝向变更为与该孔方向交叉的方向,所述孔方向是形成于所述外壳的所述连通孔的方向。其中,所述一对分割部件的内部的所述电线的通路在所述连通孔的孔方向上的形状,可以是在与所述外壳外的该电线的朝向相反的方向上凸出的隆起形状。并且,也可以是,所述一对分割部件具有凸部,该凸部嵌入从所述外壳上形成的所述连通孔的表面凹陷的凹部中。并且,也可以是,所述一对分割部件的所述凸部被设置成为能够在与该一对分割部件的分割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的两端部分别沿该交叉方向进行弹性变形,相对角度检测装置还具有变形抑制部件,其在该凸部嵌合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凹部中的状态下配置于该凸部的内侧而抑制该凸部的弹性变形。并且,也可以是,所述变形抑制部件的变形抑制部和护套部是一体成形的,在所述 一对分割部件的所述凸部嵌合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凹部中的状态下,该变形抑制部被配置于该凸部的内侧而抑制该凸部的弹性变形,该护套部覆盖该外壳中的形成所述连通孔的周围的壁与所述外侧部件之间的间隙。根据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具备传感器,其输出与彼此同轴配置的两个旋转轴的相对旋转角度对应的电信号;外壳,其收纳所述传感器,并且形成有连通内外的连通孔;电线,其将从所述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传送给配置在所述外壳外的装置;电线保持部件,其嵌合于所述外壳的所述连通孔中,保持所述电线;以及外侧部件,其配置于所述外壳的所述连通孔中的比所述电线保持部件更外侧的部位,所述外侧部件具有能够沿与孔方向交叉的方向进行分割的一对分割部件,使所述电线在该一对分割部件的内部通过并利用该一对分割部件进行按压,由此将该外壳外的该电线的朝向变更为与该孔方向交叉的方向,所述孔方向是形成于所述外壳的所述连通孔的方向。根据本发明,即使在外壳外的力量作用于电线时,也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实现不会使较大的力量施加到电线保持部件中的电线保持部以及外壳内部的电线的端部。


图I是应用了实施方式中的检测装置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剖面图。图2是实施方式中的检测装置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在薄膜强磁性金属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与施加的磁场的方向的图。图4是示出在图3的状态下使磁场强度变化时的、磁场强度与薄膜强磁性金属的阻值之间的关系的图。图5是示出在薄膜强磁性金属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与施加的磁场的方向的图。图6是示出磁场方向与薄膜强磁性金属的阻值之间的关系的图。图7的(a)是示出利用了以规定磁场强度以上的磁场强度检测磁场方向的原理的MR传感器的一例的图。(b)是用等效电路来表示(a)所示的MR传感器的结构的图。图8是示出磁铁直线运动时的磁场方向的变化与MR传感器的输出之间的关系的图。图9是示出MR传感器的其它例子的图。
图10是示出为了检测磁铁运动方向而采用的输出组合的一例的图。图11是示出MR传感器的配置例的图。图12是示出MR传感器的其它例子的图。图13是本实施方式的线束组件的外观图。图14是护孔环以及插座的概略结构图。图15的(a)是第2外壳的概略结构图。(b)是(a)中的B_B剖面图。(C)是示出在第2外壳上安装着线束组件的状态的图。 图16是示出外壳的另一个方式的图。图17是另一个实施方式的线束组件的插座及防脱部件的概略结构图。图18是示出另一个实施方式的线束组件被安装于第2外壳的状态的图。图19的(a)是图18的XIX — XIX部的剖面图,(b)是示出将防脱部件卸下的状态的图。图20是另一个实施方式的防脱部件的概略结构的图。图21是示出具有另一个方式的防脱部件的线束组件被安装于第2外壳的状态的图。图22是图21的XXII — XXII部的剖面图。图23 — I是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插座的概略结构图。图23 — 2是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插座的概略结构图。图24是图23 — I的XXIV — XXIV部的剖面图。符号说明10…检测装置,20…磁铁,30…相对角度传感器,40…印刷基板,50…基座,60…扁平电缆套,70…扁平电缆,100…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10…第I旋转轴,120…第2旋转轴,130…扭力轴,140…外壳,180…蜗轮,190...电动机,200...电子控制单元(ECU),210…相对角度运算部,300…线束组件,310…电线,320…护孔环,330、600…插座,331…上侧部件;336、430、530…防脱部件;340…下侧部件;350…第I连接器;360…第2连接器;370…第I线套;380…第2线套;390…钩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I是应用了实施方式中的检测装置10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00的剖面图。图2是实施方式中的检测装置10的立体图。此外,在图2中,为了便于了解结构而省略地示出了后述的基座50以及扁平电缆套60的一部分。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00具备同轴旋转的第I旋转轴110和第2旋转轴120。第I旋转轴110例如是连接着方向盘的旋转轴,第2旋转轴120经由扭力轴130与第I旋转轴110同轴地结合。并且,第2旋转轴120上形成的小齿轮121与和车轮相连的齿条轴(未图示)的齿条(未图示)啮合,第2旋转轴120的旋转运动经由小齿轮121、齿条被变换为齿条轴的直线运动,对车轮进行操纵。另外,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00具备可旋转地支撑第I旋转轴110以及第2旋转轴120的外壳140。外壳140是固定于例如汽车等交通工具的主体框架(以下,有时也称为“车体”。)的部件,由第I外壳150、第2外壳160以及第3外壳170构成。第I外壳150是如下这样的部件其在第2旋转轴120的旋转轴方向(以下,有时也简称为“轴向”。)的一个端部侧(在图I中为下侧)具有可旋转地支撑第2旋转轴120的轴承151,而轴向的另一个端部侧(在图I中为上侧)开口。第2外壳160是轴向的两端部开口的部件,其轴向的一个端部侧的开口部与第I外壳150的轴向的另一个端部侧的开口部对置配置。并且,第2外壳160例如通过螺栓等固定于第I外壳150。在第2外壳160的侧面形成有连通内外的连通孔161。连通孔161构成为包含与后述的线束组件300的护孔环320嵌合的大致椭圆柱状的内侧连通孔161a、以及与线束组件300的插座330嵌合的大致椭圆柱状的外侧连通孔161b。外侧连通孔161b相比于内侧连通孔161a,椭圆的短边方向相同但长边方向形成得大。另外,在第2外壳160中,在连通孔161中的椭圆柱的柱方向(连通孔方向)的中途,在椭圆的长边方向的两侧形成有从形成连通孔161的外侧连通孔161b的面凹陷的凹部162 (参照图15)。凹部162为半 月柱状,具有与柱方向垂直的面即两个垂直面162a。第3外壳170是如下这样的部件其在轴向的另一个端部侧(在图I中为上侧)具有可旋转地支撑第I旋转轴110的轴承171,而轴向的一个端部侧(在图I中为下侧)开口。并且,第3外壳170的轴向的一个端部侧的开口部与第2外壳160的轴向的另一个端部侧的开口部对置配置,并且,第3外壳170例如通过螺栓等固定于第2外壳160。并且,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00具备蜗轮180,其例如通过压入方式等固定于第2旋转轴120 ;电动机190,其输出轴连接着与该蜗轮180啮合的蜗杆齿轮191,并且该电动机190被固定于第I外壳150。并且,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00具备检测装置10,其输出与第I旋转轴110和第2旋转轴120的相对旋转角度对应的电信号;电子控制单元(ECU) 200,其根据来自该检测装置10的输出值,控制电动机190的驱动。E⑶200具备相对角度运算部210,该相对角度运算部210利用进行各种运算处理的CPU、存储由CPU执行的程序及各种数据等的ROM和被用作CPU的工作用存储器等的RAM,根据来自检测装置10的输出值,运算出第I旋转轴110与第2旋转轴120的相对旋转角度。关于检测装置10,将在后面进行详细叙述。在以上这样构成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00中,鉴于施加给方向盘的操纵转矩表现为第I旋转轴110与第2旋转轴120的相对旋转角度这一情况,根据第I旋转轴110与第2旋转轴120的相对旋转角度来掌握操纵转矩。即,利用检测装置10检测第I旋转轴110与第2旋转轴120的相对旋转角度,ECU 200根据来自检测装置10的输出值掌握操纵转矩,并根据所掌握的操纵转矩来控制电动机190的驱动。并且,经由蜗杆齿轮191、蜗轮180将电动机190的产生转矩传递到第2旋转轴120。由此,电动机190的产生转矩对驾驶员施加给方向盘的操纵力进行辅助。以下,对检测装置10进行详细叙述。检测装置10具备磁铁20,其安装于第I旋转轴110 ;相对角度传感器30,其根据该磁铁20的磁场(由磁铁20产生的磁场),输出与第I旋转轴110和第2旋转轴120的相对旋转角度对应的电信号;以及印刷基板40,其安装着该相对角度传感器30。并且,检测装置10具备基座50,其安装于第2旋转轴120,并且对印刷基板40进行支撑;以及扁平电缆套60,其为有底的圆筒状,收纳后述的扁平电缆70。并且,检测装置10具备扁平电缆70,其一个端部与设于印刷基板40的端子连接,并且另一端部与固定于扁平电缆套60的端子连接;以及线束组件300,其将固定于扁平电缆套60的端子与E⑶200相连。磁铁20为圆筒状(doughnut),在其内侧嵌合有第I旋转轴110,磁铁20与该第I旋转轴110—起旋转。并且,磁铁20在第I旋转轴110的圆周方向上交替地配置有N极和S极,并且沿着圆周方向进行了磁化。相对角度传感器30被配置为在第I旋转轴110的旋转半径方向上处于磁铁20外周面的外侧,且在第I旋转轴110的轴向上处于设置有磁铁20的区域内。本实施方式的相对角度传感器30是利用了阻值随磁场而变化的性质的作为磁传感器的MR传感器(磁阻兀件)。并且,该相对角度传感器30根据该磁铁20的磁场(由磁铁20产生的磁场)而输出与第I旋转轴110和第2旋转轴120的相对旋转角度对应的电信号,由此检测同轴配置的两个旋转轴的相对旋转角度。关于该相对角度传感器30以及相对旋转角度的检测方法,将
在后面进行详细叙述。印刷基板40以在第I旋转轴110的旋转半径方向上配置于磁铁20外周面的外侧的方式,例如通过螺栓等固定于基座50。基座50是圆盘状的部件,其与第2旋转轴120嵌合,与该第2旋转轴120 —起旋转。扁平电缆套60是有底圆筒状的部件,且被固定于外壳140。作为将扁平电缆套60固定于外壳140的方式,可例示以下方式。即,在扁平电缆套60的外周面,以向外侧延伸的方式,沿着圆周方向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以90度的间隔形成有4个)凸部61。另一方面,在外壳140的第I外壳150上,形成有与凸部61相同个数的、用于与凸部61嵌合的凹部151。并且,通过将扁平电缆套60的凸部61嵌合到形成于第I外壳150的凹部151中,来进行第2旋转轴120旋转方向上的定位。并且,通过用第2外壳160压住扁平电缆套60的上表面来进行轴向上的定位。或者,例如也可以通过螺栓等将扁平电缆套60固定于第I外壳150或第2外壳160。扁平电缆70的一个端部与印刷基板40的端子41连接,并且另一端部与设于扁平电缆套60内侧的连接端子62连接,该扁平电缆70以卷绕成涡旋状的状态,收纳于由基座50的轴向的一个端面与扁平电缆套60的内侧形成的空间内。并且,扁平电缆70在从轴向的另一端部侧观察时,如图2所示是朝右方向卷绕,在方向盘、换言之第I旋转轴110以及第2旋转轴120朝右方向旋转时,扁平电缆70的一个端部随着第2旋转轴120的旋转朝右方向旋转,所以与方向盘未旋转的中立状态相比,卷绕数增加。另一方面,当方向盘朝左方向旋转时,与方向盘未旋转的中立状态相比,卷绕数减少。线束组件300具有将来自相对角度传感器30的输出信号传送到E⑶200的功能。关于该线束组件300,将在后面进行详细叙述。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相对角度传感器30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相对角度传感器30是利用了阻值随磁场而变化的性质的MR传感器(磁阻元件)。首先,对MR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MR传感器由Si或玻璃基板以及形成于其上的以Ni-Fe等强磁性金属为主成分的合金薄膜构成,该薄膜强磁性金属的阻值与特定方向的磁场强度相应地变化。图3是示出在薄膜强磁性金属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与施加的磁场的方向的图。图4是示出在图3的状态下使磁场强度变化时的、磁场强度与薄膜强磁性金属的阻值之间的关系的图。如图3所示,在基板上呈矩形状形成的薄膜强磁性金属中,沿着矩形的长度方向即图中Y方向流过电流。另一方面,在与电流方向(Y方向)垂直的方向(图中X方向)上施加磁场H,在此状态下,变更磁场的强度。此时,图4示出了薄膜强磁性金属的阻值以何种方式发生变化。如图4所示,即使改变了磁场的强度,相对于无磁场(磁场强度为零)时的阻值变化最大也就是3%左右。
以下,将可用“ AR Oc H2"的式子近似表示阻值变化量(AR)的区域以外的区域称作“饱和灵敏度区域”。并且,在饱和灵敏度区域中,当达到某磁场强度(以下,称作“规定磁场强度”。)以上时,3%的阻值变化不再改变。图5是示出在薄膜强磁性金属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与施加的磁场的方向的图。图6是示出磁场的方向与薄膜强磁性金属的阻值之间的关系的图。如图5所示,沿着形成为矩形状的薄膜强磁性金属的矩形的长度方向即图中Y方向流过电流,对磁场方向赋予了相对于电流方向的角度变化0。此时,为了掌握由磁场方向引起的薄膜强磁性金属的阻值变化,使施加的磁场强度成为阻值不因磁场强度而变化的上述规定磁场强度以上。如图6 (a)所示,阻值变化量在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0=90度、270度)时达到最大,在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平行(9=0度、180度)时达到最小。当把此时的阻值的最大变化量设为AR时,薄膜强磁性金属的阻值R作为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的角度成分而变化,该阻值R用式(I)来表示,并成为图6 (b)所示的状态。R=RO-ARsin2 9 …(I)这里,RO是与电流方向平行地(0 =0度或180度)施加规定磁场强度以上的磁场时的阻值。根据式(1),可通过掌握薄膜强磁性金属的阻值来检测规定磁场强度以上的磁场的方向。接着,对MR传感器的检测原理进行说明。图7 (a)是示出利用了以规定磁场强度以上的磁场强度来检测磁场方向的原理的MR传感器的一例的图。图7 (b)是用等效电路来表示图7 (a)所示的MR传感器的结构的图。在图7 (a)所示的MR传感器的薄膜强磁性金属中,串联配置有以纵向长的方式形成的第I元素El和以横向长的方式形成的第2元素E2。在该形状的薄膜强磁性金属中,促使第I元素El发生最大阻值变化的垂直方向的磁场是对于第2元素E2而言最小阻值变化的磁场方向。并且,用式(2)给出第I元素El的阻值R1,用式(3)给出第2元素E2的阻值R2。Rl=RO-ARsin2 9 …(2)R2=R0_ARcos2 9 …(3)
图7 (a)所示的元素结构的MR传感器的等效电路如图7 (b)所示。如图7所示,在设第I元素El的未与第2元素E2连接的端部为接地端(Gnd)、第2元素E2的未与第I元素El连接的端部的输出电压为Vcc时,用式(4)给出第I元素El与第2元素E2的连接部的输出电压Vout。Vout= (Rl/ (R1+R2)) XVcc- (4)在式(4)中代入了式(2)、(3)进行整理时,如式(5)所示。Vout=Vcc/2+ a Xcos2 0 …(5)
这里,a= (AR/ (2 (2XR0-AR))) XVcc0根据式(5),可通过检测Vout来掌握磁场的方向。图8是示出磁铁直线运动时的磁场方向的变化与MR传感器的输出之间的关系的图。如图8 (a)所示,将图7所示的MR传感器配置成相对于N极与S极交替排列的磁铁,具有能够施加规定磁场强度以上的磁场强度的间隙(磁铁与MR传感器的距离儿,且磁场的方向变化作用于MR传感器的传感器面。并且,使磁铁如图8 (a)所示朝左方向移动图8 (C)所示的、从N极中心到S极中心的距离(以下,有时也称作“磁化间距”。)A。在此情况下,与磁铁的位置相应地对MR传感器施加图8 (C)所示的箭头方向的磁场,当磁铁移动了磁化间距\时,在传感器面上磁场方向旋转了 1/2周。由此,第I元素El与第2元素E2的连接部的输出电压Vout的波形基于式(5)所示的“Vout=Vcc/2+a Xcos2 0 ”,如图8 (d)所示成为I个周期的波形。图9是示出MR传感器的其它例子的图。如果取代图7所示的元素结构而成为图9 (a)所示的元素结构,则如图9 (b)所示,能够成为普遍知晓的惠斯登电桥(全桥)的结构。由此,通过采用图9 (a)所示的元素结构的MR传感器,能够提高检测精度。对检测磁铁运动方向的方法进行说明。依据图6所示的磁场方向与薄膜强磁性金属的阻值之间的关系以及式(I)"R=RO-ARsin2 0 ”,在图5中观察时,无论磁场方向相对于电流方向是朝着顺时针旋转方向旋转还是朝着逆时针旋转方向旋转,薄膜强磁性金属的阻值都是相同的。由此,即使能够掌 握薄膜强磁性金属的阻值也无法掌握磁铁的运动方向。图10是示出用于检测磁铁的运动方向的输出组合的一例的图。通过如图10那样地组合具有1/4周期相位差的两个输出,能够检测出磁铁的运动方向。为了得到这些输出,按照成为图8所示的(i)和(ii)、或者(i)和(iv)的相位关系的方式,配置两个MR传感器即可。图11是示出MR传感器的配置例的图。如图11所示,重叠地配置两个MR传感器且将一个传感器配置为相对于另一个传感器倾斜45度也是优选的。图12是示出MR传感器的其它例子的图。也优选以下的元素结构如图12 (a)所示,将2组全桥结构的元素彼此倾斜45度地形成于一个基板上,成为图12 (b)所示的等效 电路。由此,一个MR传感器能够如图12 (c)所示地输出正确的正弦波、余弦波。由此,可根据图12所示的元素结构的MR传感器的输出值来掌握磁铁相对于MR传感器的运动方向以及运动量。
鉴于上述MR传感器的特性,在本实施方式的检测装置10中,采用图12所示的元素结构的MR传感器作为相对角度传感器30。相对角度传感器30如上所述地配置成与磁铁20的外周面垂直,且在第2旋转轴120轴向上的位置处于磁铁20的区域内。由此,在此情况下,由于与第I旋转轴110 —起旋转的磁铁20的磁场的作用,在相对角度传感器30中,与磁铁20的位置相应地成为图8(c)所示的磁场方向的变化。结果,当磁铁20移动(旋转)了磁化间距\时,在相对角度传感器30的磁感应面中,磁场方向旋转1/2周,并且来自相对角度传感器30的输出值VoutA、VoutB分别成为图12 (c)所示的有1/4周期相位差的余弦曲线(余弦波)以及正弦曲线(正弦波)。即,当驾驶员旋转方向盘时,与其相伴地,第I旋转轴110旋转,扭力轴130扭转。并且,第2旋转轴120比第I旋转轴110稍稍延迟地进行旋转。该延迟表现为与扭力轴130连接的第I旋转轴110和第2旋转轴120的旋转角度之差。检测装置10输出成为与该旋转角度之差对应的1/4周期相位差的余弦曲线以及正弦曲线的VoutA、VoutB。此外,所谓相对角度传感器30的磁感应面,是指相对角度传感器30中能够检测磁 场的面。E⑶200的相对角度运算部210根据相对角度传感器30的输出值VoutA以及VoutB,使用以下的式(6)运算出第I旋转轴110与第2旋转轴120的相对旋转角度0 t09t=arctan (VoutB/VoutA)…(6)这样,相对角度运算部210可根据来自相对角度传感器30的输出值来掌握第I旋转轴110与第2旋转轴120的相对旋转角度以及扭转方向、即施加给方向盘的转矩的大小以及方向。另外,在组装上述这样构成的检测装置10时,预先使扁平电缆套60、安装着印刷基板40的基座50、以及收纳在扁平电缆套60与基座50之间的扁平电缆70单元化。然后,以扁平电缆套60的凸部61与第I外壳150的凹部151嵌合的方式,在安装着第2旋转轴120的第I外壳150上安装上述单元。此时,将基座50安装于第2旋转轴120。这样,通过使检测装置10成为能够预先实现单元化的构造,能够提高组装性。接着,对线束组件300进行说明。图13是本实施方式的线束组件300的外观图。线束组件300具备多个电线310、保持这多个电线310的作为电线保持部件的一例的护孔环320、以及抑制护孔环320的移动的插座330。并且,线束组件300具备与多个电线310的一个端部连接的第I连接器350以及与多个电线310的另一端部连接的第2连接器360。并且,线束组件300具备在护孔环320与第I连接器350之间捆扎多个电线310的第I线套370、在护孔环320与第2连接器360之间捆扎多个电线310的第2线套380。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线束组件300中具有4根电线310,这4根电线310的一个端部经由第I连接器350等与印刷基板40连接,4根电线310的另一端部经由第2连接器360等与E⑶200连接。并且,4根电线310用于从E⑶200向相对角度传感器30进行供电、并且从相对角度传感器30向E⑶200传送输出值。关于电线310,拉伸成线状的金属等导体被绝缘体覆盖,进行导电。在本实施方式的线束组件300中具有4根电线310,这4根电线310的一个端部与第I连接器350连接,另一端部与第2连接器360连接,并且被作为绝缘体的第I线套370以及第2线套380扎成束。图14是护孔环320以及插座330的概略结构图。(a)是从第2连接器360侧观察的立体图,(b)是从第I连接器350侧观察的立体图。(c)是(a)中的A-A剖面图。图15 (a)是第2外壳160的概略结构图。图15 (b)是(a)中的B-B剖面图。图15 (c)是示出线束组件300被安装于第2外壳160的状态的图。护孔环320具备大致椭圆柱状的椭圆柱部321和圆筒状的圆筒部322。并且,在椭圆柱部321中形成有与电线310的数量相同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的沿柱方向形成的电线孔323,以便使电线310通过。另外,在椭圆柱部321的外周面,在柱方向(电线孔323的孔方向(以下,有时也称作“电线孔方向”。))上设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沿着周向的整周从外周面向外侧突出的突起324。突起324的最外周部的大小大于第2外壳160的连通孔161的内侧连通孔161a的大小。椭圆柱部321的外周面与第2外壳160的形成连通孔161的内侧连通孔161a的周围的壁163的内周面大小相同或稍小,在与第2外壳160嵌合的状态下,该从外周面向外侧突出的突起324被周围的壁163按压,由此整体向 内侧发生弹性变形。由此,护孔环320将第2外壳160的连通孔161的内侧连通孔161a密封,并且用电线孔323的周围部分按压已插入电线孔323中的电线310,抑制电线310的移动。此外,该护孔环320通过对橡胶等弹性材料进行硫化成型而成为上述规定形状。插座330具有能够在与第2外壳160的连通孔161的孔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分割的一对分割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能够沿轴向进行分割的、在图14中配置于下侧的下侧部件340和配置于上侧的上侧部件331。另外,插座330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防脱部件336,这些防脱部件336被配置在下侧部件340与上侧部件331之间,防止插座330从第2外壳160的连通孔161脱落。该插座330通过对树脂进行注射成型而成型为下述规定形状。并且,插座330作为在第2外壳160的连通孔161中的护孔环320的外侧部位配置的外侧部件的一例而发挥作用。下侧部件340具有支撑上侧部件331的支撑部341 ;以及椭圆柱状的椭圆柱部342,该椭圆柱部342在中央部形成有供被第2线套380捆扎起来的多个电线310通过的贯通孔342a。另外,关于下侧部件340,在椭圆的长边方向的两侧具有两个月牙柱部343,该月牙柱部343从椭圆柱部342的与配置支撑部341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面向外侧呈月牙柱状突出。这些支撑部341、椭圆柱部342以及月牙柱部343从第2连接器360侧起,按顺序排列在电线孔方向上。支撑部341形成有与上侧部件331的后述的凸部332嵌合的凹部341a以及支撑上侧部件331的后述的下表面333的支撑面341b。在椭圆柱部342的椭圆的长边方向上,形成有两个凹部341a以及两个支撑面341b。另外,支撑部341在椭圆柱部342的椭圆长边方向上的中央部处,形成有作为被第2线套380捆扎起来的多个电线310的通路的电线路径344。电线路径344具有载置被第2线套380捆扎起来的多个电线310的下部的载置面344a,并利用两个限制壁344b进行了划分,这两个限制壁344b限制电线310在椭圆柱部342的椭圆长边方向上移动。如图I所示,载置面344a的电线孔方向的形状形成为,在椭圆柱部342侧与电线孔方向平行,第2连接器360侧的端部朝着轴向的一个端部方向(在图I中为下方向),在它们之间形成为朝着轴向的另一端部方向(在图I中为上方向)凸出的隆起形状。
椭圆柱部342基本上是椭圆柱状的板状部位,在椭圆长边方向上的两端部具备钩部390,该钩部390从该椭圆柱部342的支撑部341侧的端面沿电线孔方向朝支撑部341侧突出,在长边方向即与下侧部件340和上侧部件331的分割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进行弹性变形。钩部390形成为其外侧面沿着椭圆柱部342的外周面。并且,钩部390在电线孔方向的中途具备倾斜面391,其以从椭圆柱部342的椭圆柱状的外周面向外侧突出的方式相对于电线孔方向倾斜;以及垂直面392,其是从倾斜面391的末端与长边方向平行地朝向长边方向内侧的面、即与电线孔方向垂直的面。并且,在倾斜面391的始端与椭圆柱部342的主体之间形成有长孔393,以便使倾斜面391以及垂直面392容易在长边方向上进行弹性变形。另外,下侧部件340的支撑部341在钩部390的周围形成有钩部用凹部345,该钩部用凹部345凹陷成即使钩部390弹性变形了期望量也不会发生干扰。 上侧部件331具有被支撑部334,其被下侧部件340的支撑部341所支撑;以及引导部335,其配置在比被支撑部334更靠外侧的位置,朝着轴向的一个端部方向(在图14中为下方向),引导被第2线套380捆扎起来的多个电线310。在上侧部件331的被支撑部334的轴向的一个端部侧的面(在图14中为下侧面)即下表面333中,沿着椭圆柱部342的椭圆长边方向设有两个从该下表面333向轴向的一个端部方向突出的圆柱状的凸部332。另外,在下表面333的、椭圆柱部342的椭圆长边方向的中央部处,形成有电线路径(未图示),该电线路径与下侧部件340的电线路径344协同地形成被第2线套380捆扎起来的多个电线310的通路。该电线路径形成为在将上侧部件331安装于下侧部件340并且上侧部件331的下表面333与下侧部件340的支撑面341b接触的状态下,与下侧部件340的电线路径344之间,形成了供被第2线套380捆扎起来的多个电线310通过的空间。另外,在被支撑部334中,在钩部390的周围,形成有钩部用凹部331a,该钩部用凹部331a凹陷成,即使钩部390弹性变形了期望量也不会发生干扰。并且形成为在上侧部件331的凸部332与下侧部件340的凹部341a嵌合、且上侧部件331的下表面333与下侧部件340的支撑面341b接触的状态下,上侧部件331的被支撑部334以及下侧部件340的支撑部341的外周面与椭圆柱部342的外周面相同。引导部335从被支撑部334的与配置护孔环320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面向外侧突出,并从该端面向轴向的一个端部方向(在图14中为下方向)弯曲,并且覆盖被第2线套380捆扎起来的多个电线310的周围3个方向。即,为了与下侧部件340的电线路径344协同地形成通路,在与电线路径344的载置面344a相对的部位未设置壁,并且,轴向的一个端部(在图14中为最下端部)开口。在设置于插座330的椭圆长边方向的两侧的钩部390与下侧部件340的钩部用凹部345及上侧部件331的钩部用凹部331a之间,配置有防脱部件336。防脱部件336是变形抑制部件的一例,其在钩部390与形成于第2外壳160的凹部162嵌合的状态下配置于钩部390的内侧来抑制钩部390的弹性变形。防脱部件336具有沿电线孔方向延伸的长方体状的基体336a、以及从基体336a的电线孔方向的外侧端部朝向电线路径344 —方的弯曲部336b。基体336a具有从轴向的一个端面(在图14中为下侧端面)向下侧(下侧部件340侧)突出的下侧突起336c ;从轴向的另一端面(在图14中为上侧端面)向上侧(上侧部件331侦D突出的上侧突起336d ;以及从椭圆长边方向的电线路径344侧的端面向电线路径344侧突出的内侧突起336e。这些下侧突起336c、上侧突起336d以及内侧突起336e分别具有相对于电线孔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和从该倾斜面的末端起朝向与垂直于电线孔方向的方向平行的方向的垂直面。弯曲部336b在作为其末端的电线孔方向的内侧,具有相对于插座330的椭圆长边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在弯曲部336b中,在弯曲部336b的轴向的中央部处,形成有从末端凹陷的凹部336f。以上这样构成的线束组件300通过如下方式来进行组装。即,首先,向形成于护孔环320的多个电线孔323中分别插入电线310。然后,在护孔环320的圆筒部322的内侧涂敷粘接剂进行定位,使得多个电线310相对于护孔环320 不动。并且,利用第I线套370以及第2线套380将多个电线310捆扎起来。然后,使配置于护孔环320的圆筒部322侧的被第2线套380捆扎起来的多个电线310穿过插座330的下侧部件340的椭圆柱部342的贯通孔342a,载置于下侧部件340的电线路径344的载置面344a。然后,将上侧部件331安装于下侧部件340。S卩,使上侧部件331的凸部332与下侧部件340的凹部341a嵌合,使上侧部件331的下表面333与下侧部件340的支撑面341b接触。结果,被第2线套380捆扎起来的多个电线310如图13所示由上侧部件331的引导部335朝向下方向引导。即,在本实施方式的线束组件300中,利 用上侧部件331和下侧部件340来按压已被第2线套380捆扎起来的多个电线310,由此使多个电线310向作为与护孔环320的电线孔323的孔方向(电线孔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与电线孔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下方向弯曲。并且,在插座330的内部中,被第2线套380捆扎起来的多个电线310在下侧部件340的电线路径344与上侧部件331的被支撑部334的电线路径中,弯曲成图13中向上方向凸起的隆起形状。此外,因为在护孔环320的圆筒部322的内侧涂敷有粘接剂,所以当插座330的上侧部件331与下侧部件340嵌合时,即使对多个电线310施加力,也能够抑制电线310的偏离。然后,将被第2线套380捆扎起来的多个电线310的末端连接于第2连接器360。另一方面,将在护孔环320的与配置圆筒部322的一侧相反侧配置的被第I线套370捆扎起来的多个电线310的末端连接于第I连接器350。另外,以如下方式将该线束组件300组装于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00。S卩,在第I外壳150以及第2外壳160上组装第I旋转轴110、第2旋转轴120、检测装置10等,在组装第3外壳170之前的状态下,从第I连接器350侧通过形成于第2外壳160的连通孔161。然后,将护孔环320的突起324嵌合成与连通孔161的内周面接触,并且逐渐压入护孔环320以及插座330,直至插座330的钩部390嵌入形成于第2外壳160的凹部162。当将插座330插入连通孔161时,钩部390的倾斜面391与第2外壳160的连通孔161周围的壁接触而发生弹性变形,然后更深地插入而使倾斜面391嵌入第2外壳160的凹部162,由此从变形状态恢复。护孔环320的椭圆柱部321的配置圆筒部322的一侧的面被插座330的月牙柱部343按压,由此护孔环320克服与连通孔161周围的壁163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向内侧移动。这样就将护孔环320以及插座330安装于第2外壳160。然后,将防脱部件336插入到钩部390与下侧部件340的钩部用凹部345及上侧部件331的钩部用凹部331a之间。并且,将第I连接器350插入到扁平电缆套60的端子,将第2连接器360插入到ECU 200的端子。另一方面,在拆卸线束组件300的情况下,从扁平电缆套60的端子卸下第I连接器350,之后,拔出防脱部件336,并且,使插座330的钩部390从第2外壳160的外侧向内侧弹性变形,同时向近前方牵拉钩部390,由此可从第2外壳160的连通孔161中卸下护孔环320以及插座330。因为在防脱部件336上形成有凹部336f,所以通过将工具(例如一字改锥)的末端插入该凹部336f中,即可容易卸下防脱部件336。然后,从第2外壳160的连通孔161中拔出第I连接器350而卸下线束组件300。在以上这样构成的被安装于第2外壳160的线束组件300中,在护孔环320嵌合于第2外壳160时,主要利用护孔环320的突起324将外壳140内部密封。并且,护孔环320的突起324被第2外壳160的连通孔161的周围壁163按压,由此突起324进行弹性变形使得电线孔323的直径缩小,能够更强力地保持多个电线310。并且,多个电线310通过在护孔环320的圆筒部322的内侧涂敷的粘接剂而被粘接。并且,多个电线310在插座330的内部借助插座330的上侧部件331和下侧部件340而被弯曲成隆起形状,而在外壳 140的外侧向与电线孔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下方弯曲。在这样进行组装后,即使是力量从外壳140的外侧作用于被第2线套380捆扎起来的多个电线310时,该力量也很难传递到护孔环320保持电线310的部位,从而抑制电线310相对于护孔环320移动。例如,即使在外壳140的外侧被第2线套380捆扎起来的多个电线310被向轴方向的一个端部方向(在图I中为下方向)拉伸时,在插座330的内部,电线310被插座330的上侧部件331和下侧部件340按压、并且变形成为向轴方向的另一端部方向(在图I中为上方向)凸出的隆起形状,因而该力量很难传递到护孔环320保持电线310的部位。另外,护孔环320的圆筒部322的半径方向的大小被设定成为使得在与插座330的月牙柱部343以及椭圆柱部342的贯通孔342a的内表面之间空出间隙,并且在圆筒部322的电线孔方向上具有椭圆柱部342的贯通孔342a,因而允许进行弹性变形使得护孔环320的电线孔323的直径缩小、且在电线孔方向上增大。并且,防脱部件336被插入到钩部390与下侧部件340的钩部用凹部345以及上侧部件331的钩部用凹部331a之间,因而能够抑制插座330的钩部390向内侧变形。防脱部件336的下侧突起336c、上侧突起336d及内侧突起336e具有倾斜面和垂直面,由此使得防脱部件336的插入容易进行,而使防脱部件336自身难以拔出。并且,插座330的钩部390的垂直面392与第2外壳160的凹部162的垂直面162a接触,由此抑制插座330及护孔环320从第2外壳160脱落。因此,即使是力量从外壳140的外侧作用于被第2线套380捆扎起来的多个电线310时,护孔环320也很难从连通孔161脱落,因而抑制电线310从第I连接器350脱落,抑制第I连接器350所插入的连接端子62折断。并且,被插入到钩部390与下侧部件340的钩部用凹部345以及上侧部件331的钩部用凹部331a之间的防脱部件336的下侧突起336c向下方按压下侧部件340,其上侧突起336d向上方按压上侧部件331,因而容易使上侧部件331以及下侧部件340与形成连通孔161的周围壁163的内周面接触。由此,能够抑制上侧部件331以及下侧部件340由于频繁地以较强的力与形成连通孔161的周围壁163的内周面接触而磨损。并且,即使以线束组件300单体的方式进行搬运时,也能够保持电线310相对于护孔环320不移动,因而组装该线束组件300的作业者容易进行组装,而不需注意从护孔环320到第I连接器350的电线310的长度。图16是示出外壳140的另一种方式的图。也可以按照图16所示,利用第2外壳160和第3外壳170形成使用图2和图15说明的外侧连通孔161b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换言之,也可以是,第3外壳170通过螺栓等被固定于第2外壳160,由此第2外壳160和第3外壳170协同地形成外侧连通孔161b。即,如图16 (a)所示,去除第2外壳160的外侧连通孔161b的轴向上的另一端部侧(在图I中为上侧)的壁面,使外侧连通孔161b敞开。另一方面,在第3外壳170设置延伸部172,该延伸部172从与第2外壳160的紧固连接面向外侧沿电线孔方向延伸。在将线束组件300组装到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00时,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地,将护孔环320以及插座330的下侧部件340和上侧部件331安装于第2外壳160,将第I连接器350插入到扁平电缆套60的端子,然后将第3外壳170安装于第2外壳160。由此, 如图16 (b)所示,插座330的上表面被第3外壳170的延伸部172覆盖。并且,将防脱部件336插入到钩部390与下侧部件340的钩部用凹部345以及上侧部件331的钩部用凹部331a之间。在拆卸线束组件300时,从第2外壳160卸下第3外壳170,使插座330的上表面敞开。因此,能够容易从第2外壳160卸下插座330和护孔环320。〈线束组件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下面,对上述的线束组件300的另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一个实施方式的线束组件300相比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线束组件300,插座330及防脱部件336不同。下面,对不同之处进行说明。图17是另一个实施方式的线束组件300的插座330及防脱部件430的概略结构图。(a)是从第2连接器360侧观察时的立体图,(b)是从第I连接器350侧观察时的立体图。另一个实施方式的线束组件300的插座330相比使用图14说明的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插座330,在以下方面不同。S卩,在插座330的下侧部件340的形成钩部用凹部345的支撑部341的侧面上,从护孔环320侧起沿电线孔方向依次排列设置在电线路径344 —方凹陷的凹部即突起用下侧凹部341c、变形用下侧凹部341d、弯曲部用下侧凹部341e。另一方面,在插座330的上侧部件331的形成钩部用凹部331a的上侧部件331的侧面上,从护孔环320侧起沿电线孔方向依次排列设置在电线路径344 —方凹陷的凹部即突起用上侧凹部33lb、变形用上侧凹部331c、弯曲部用上侧凹部331d。并且,突起用下侧凹部341c与突起用上侧凹部331b协同地作为凹部而发挥作用,该凹部用于嵌入后述的防脱部件430的挠曲部432的内侧突起432a。并且,变形用下侧凹部341d与变形用上侧凹部331c协同地形成用于插入工具的空间,该工具用于使后述的防脱部件430的挠曲部432变形。并且,弯曲部用下侧凹部341e与弯曲部用上侧凹部331d协同地作为凹部而发挥作用,该凹部用于嵌入后述的防脱部件430的弯曲部433。另一个实施方式的线束组件300的防脱部件430被配置在钩部390与下侧部件340的钩部用凹部345以及上侧部件331的钩部用凹部331a之间,该钩部390设于插座330的椭圆长边方向的两侧。防脱部件430是变形抑制部件的一例,其在钩部390与形成于第2外壳160的凹部162嵌合的状态下配置于钩部390的内侧来抑制钩部390的弹性变形。防脱部件430具有沿电线孔方向延伸的平板状的基体431、配置于基体431的内侧且能够以向与电线孔方向垂直的方向挠曲的方式弹性变形的挠曲部432、以及从基体431的电线孔方向的外侧端部朝向电线路径344 —方的弯曲部433。基体431具有从轴向的一个端面(在图17中为下侧端面)向下侧(下侧部件340侦D突出的下侧突起431a ;以及从轴向的另一端面(在图17中为上侧端面)向上侧(上侧部件331侧)突出的上侧突起431b。这些下侧突起431a以及上侧突起431b分别具有相对于电线孔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和从该倾斜面的末端起朝向与垂直于电线孔方向的方向平行的方向的垂直面。并且,在基体431形成有用于使下侧突起431a容易向轴向的另一侧(在图17中为上侧)位移的缺口、和用于使上侧突起431b容易向轴向的一侧(在图17中为下侧)位移的缺口。挠曲部432是指从弯曲部433起向电线孔方向突出的长方体状的部位,在其末端 部设有向电线路径344侧突出的内侧突起432a。内侧突起432a具有相对于电线孔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和从该倾斜面的末端起朝向与垂直于电线孔方向的方向平行的方向的垂直面。弯曲部433是指平板状的部位,在其中央部形成有贯通该弯曲部433的贯通孔433a0图18是示出另一个实施方式的线束组件300被安装于第2外壳160的状态的图。图19的(a)是图18的XIX — XIX部的剖面图,图19的(b)是示出将防脱部件430卸下的状态的图。该另一个实施方式的线束组件300以上述的方式被安装于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00。但是,在将多个电线310、保持将这多个电线310捆扎起来的第2线套380的护孔环320以及插座330安装于第2外壳160之后,将防脱部件430压入到与插座330的下侧部件340的钩部用凹部345以及上侧部件331的钩部用凹部331a之间。在插入防脱部件430时,挠曲部432的内侧突起432a的倾斜面与插座330的下侧部件340及上侧部件331的侧面接触而发生弹性变形,然后更深地插入而使内侧突起432a嵌入于突起用下侧凹部341c和突起用上侧凹部331b,由此从变形状态恢复(参照图19 (a))。另一方面,在拆卸线束组件300的情况下,从插座330拔出防脱部件430。此时,按照图19 (b)所示,将工具(例如一字改锥)的末端从在防脱部件430的弯曲部433形成的贯通孔433a插入,使挠曲部432的内侧突起432a向外侧弹性变形,同时向近前方拔出防脱部件430即可。在从插座330中拔出防脱部件430后,使插座330的钩部390从第2外壳160的外侧向内侧弹性变形,同时向近前方拔出钩部390,由此即可从第2外壳160的连通孔161中卸下护孔环320和插座330。在以上这样构成的另一个方式的线束组件300中,防脱部件430被插入到钩部390与下侧部件340的钩部用凹部345以及上侧部件331的钩部用凹部331a之间,因而能够抑制插座330的钩部390向内侧变形。防脱部件430的下侧突起431a、上侧突起431b以及内侧突起432a具有倾斜面和垂直面,由此使得防脱部件430的插入容易进行,而使防脱部件430自身难以拔出。并且,插座330的钩部390的垂直面392与第2外壳160的凹部162的垂直面162a接触,由此抑制插座330及护孔环320从第2外壳160脱落。因此,即使是力量从外壳140的外侧作用于被第2线套380捆扎起来的多个电线310时,护孔环320也很难从连通孔161脱落,因而抑制电线310从第I连接器350脱落,抑制第I连接器350所插入的连接端子62折断。并且,被插入到钩部390与下侧部件340的钩部用凹部345以及上侧部件331的钩部用凹部331a之间的防脱部件430的下侧突起431a向下方按压下侧部件340,其上侧突起431b向上方按压上侧部件331,因而容易使上侧部件331以及下侧部件340与形成连通孔161的周围壁163的内周面接触。由此,能够抑制上侧部件331以及下侧部件340由于频繁地以较强的力与形成连通孔161的周围壁163的内周面接触而磨损。〈防脱部件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下面,对上述的线束组件300的防脱部件的另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一个实施方式的防脱部件530相比使用图14说明的防脱部件336、使用图17说明的防脱部件430,在以下方面不同。图20是另一个实施方式的防脱部件530的概略结构的图。(a)是从第2连接器360侧观察时的立体图,(b)是从第I连接器350侧观察时的立体图。另一个实施方式的防脱部件530是变形抑制部件的一例,其在插座330的钩部390与形成于第2外壳160的凹部162嵌合的状态下配置于钩部390的内侧来抑制钩部390的弹性变形。并且,防脱部件530也是覆盖插座330的护套部件的一例。该防脱部件530在长边方向的两侧分别具有防脱部540,该防脱部540被配置在钩部390与下侧部件340的钩部用凹部345以及上侧部件331的钩部用凹部331a之间,该钩 部390设于插座330的椭圆长边方向的两侧。并且,防脱部件530具有覆盖第2外壳160的连通孔161的开口部及插座330的引导部335的护套部550,上述的两个防脱部540从该护套部550中的电线孔方向的一个端面突出。防脱部件540分别具有沿电线孔方向延伸的平板状的基体541、配置于基体541的内侧且能够以向与电线孔方向垂直的方向挠曲的方式弹性变形的挠曲部542、以及从基体541的电线孔方向的外侧端部朝向电线路径344 —方的弯曲部543。基体541具有从轴向的一个端面(在图20中为下侧端面)向下侧(下侧部件340侦D突出的下侧突起541a ;以及从轴向的另一端面(在图20中为上侧端面)向上侧(上侧部件331侧)突出的上侧突起541b。这些下侧突起541a以及上侧突起541b分别具有相对于电线孔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和从该倾斜面的末端起朝向与垂直于电线孔方向的方向平行的方向的垂直面。并且,在基体541形成有用于使下侧突起541a容易向轴向的另一侧(在图20中为上侧)位移的缺口、和用于使上侧突起541b容易向轴向的一侧(在图20中为下侧)位移的缺口。挠曲部542是指从护套部550起向电线孔方向突出的长方体状的部位,在其末端部设有向电线路径344侧突出的内侧突起542a。内侧突起542a具有相对于电线孔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和从该倾斜面的末端起朝向与垂直于电线孔方向的方向平行的方向的垂直面。弯曲部543是指沿长边方向延伸的长方体状的部位。护套部550具有平板状部551,其是外形比第2外壳160的形成连通孔161的周围壁163的电线孔方向的端面大的平板状的部位;以及引导部护套部552,其以沿着插座330的引导部335的形状的方式而形成,且覆盖该引导部335。在平板状部551的周围缘部设有在防脱部540突出的方向上突出的突出部551a。并且,在平板状部551中比防脱部540的挠曲部542更靠近电线路径344侧的部位分别形成有贯通平板状部551的贯通孔551b。在该贯通孔551b的上部和与电线路径344相反侧的侧部设有从平板状部551起向电线孔方向突出的孔罩551c。图21是示出具有另一个方式的防脱部件530的线束组件300被安装于第2外壳160的状态的图。图22是图21的XXII - XXII部的剖面图。具有该另一个实施方式的防脱部件530的线束组件300以上述的方式被安装于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00。 但是,在将多个电线310、保持将这多个电线310捆扎起来的第2线套380的护孔环320以及插座330安装于第2外壳160之后,将防脱部件530压入,使得防脱部件530的防脱部540嵌入于插座330的下侧部件340的钩部用凹部345及上侧部件331的钩部用凹部331a之间。在插入防脱部件530时,挠曲部542的内侧突起542a的倾斜面与插座330的下侧部件340及上侧部件331的侧面接触而发生弹性变形,然后更深地插入而使内侧突起542a嵌入于突起用下侧凹部341c和突起用上侧凹部331b,由此从变形状态恢复(参照图22 (a))。另一方面,在拆卸线束组件300的情况下,从插座330拔出防脱部件530。此时,按照图22 (b)所示,将工具(例如一字改锥)的末端从在防脱部件530的护套部550形成的贯通孔551b插入,使挠曲部542的内侧突起542a向外侧弹性变形,同时向近前方拔出防脱部件530即可。在从插座330中拔出防脱部件530后,使插座330的钩部390从第2外壳160的外侧向内侧弹性变形,同时向近前方拔出钩部390,由此即可从第2外壳160的连通孔161中卸下护孔环320和插座330。在以上这样构成的另一个方式的线束组件300中,防脱部件530的防脱部540被插入到钩部390与下侧部件340的钩部用凹部345以及上侧部件331的钩部用凹部331a之间,因而能够抑制插座330的钩部390向内侧变形。防脱部件530的防脱部540的下侧突起541a、上侧突起541b以及内侧突起542a具有倾斜面和垂直面,由此使得防脱部件530的插入容易进行,而使防脱部件530自身难以拔出。并且,插座330的钩部390的垂直面392与第2外壳160的凹部162的垂直面162a接触,由此抑制插座330及护孔环320从第2外壳160脱落。因此,即使是力量从外壳140的外侧作用于被第2线套380捆扎起来的多个电线310时,护孔环320也很难从连通孔161脱落,因而抑制电线310从第I连接器350脱落,抑制第I连接器350所插入的连接端子62折断。并且,被插入到钩部390与下侧部件340的钩部用凹部345以及上侧部件331的钩部用凹部331a之间的防脱部件530的下侧突起541a向下方按压下侧部件340,其上侧突起541b向上方按压上侧部件331,因而容易使上侧部件331以及下侧部件340与形成连通孔161的周围壁163的内周面接触。由此,能够抑制上侧部件331以及下侧部件340由于频繁地以较强的力与形成连通孔161的周围壁163的内周面接触而磨损。并且,该另一个方式的防脱部件530具有护套部550,该护套部550具有外形比第2外壳160的连通孔161的开口部大的平板状部551,因而能够抑制水等液体从第2外壳160的形成连通孔161的周围壁163与插座330之间的间隙进入。并且,该另一个方式的防脱部件530是将防脱部540和护套部550 —体成形的部件。因此,通过使用该防脱部件530,能够利用装配了一个防脱部件530的简单结构实现如下效果,即抑制插座330和护孔环320从第2外壳160脱落,抑制水等液体从第2外壳160的形成连通孔161的周围壁163与插座330之间的间隙进入等。〈插座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下面,对上述的线束组件300的插座的另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插座600相比使用图14说明的插座330,在以下方面不同。图23 — I和图23 — 2是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插座600的概略结构图。(a)是从第2连接器360侧观察时的立体图,(b)从第I连接器350侧观察时的立体图。(c)是示出插座600的非结合状态的图。(d)是示出插座600的非结合状态与结合状态之间的状态的图。 图24是图23 — I的XXIV — XXIV部的剖面图。插座600在内部形成有供电线穿通的贯通孔605,并且具有通过相对旋转来开闭贯通孔605的一对开闭部件。即,插座600由具有从外表面突出的突出部611的雄侧部件610、和设有在外表面的外侧接受突出部611的末端部的接受部621的雌侧部件620构成。雄侧部件610和雌侧部件620分别具有一对连接部650中的任意一方。雄侧部件610具有一对连接部650的雄侧连接部651,雌侧部件620具有一对连接部650的雌侧连接部652。并且,雄侧部件610、雌侧部件620以及一对连接部650通过注射成型被一体地成型为一个部件。雄侧连接部651和雌侧连接部652的一般形状为薄板状。并且,雄侧连接部651与雌侧连接部652的接合部653被成形为相比一般形状的部位使该接合部653成形为薄壁,在接合部653的两侧而且是弯折状态的外侧部位,使从一般形状的部位起朝向接合部653壁厚逐渐变薄,以便能够按照图23 — 2 Cd)所示将雄侧连接部651和雌侧连接部652弯折。即,在图23 — 2 (c)所示的状态下,雄侧连接部651和雌侧连接部652是在一个薄板状的部位的中央部形成有接合部653成为底部的V槽的形状。并且,雄侧部件610与雄侧连接部651的接合部位相比一般形状的部位也被成形为薄壁,从而雄侧连接部651能够容易任意改变相对于雄侧部件610的角度。同样,雌侧部件620与雌侧连接部652的接合部位相比一般形状的部位也被成形为薄壁,从而雌侧连接部652能够容易任意改变相对于雌侧部件620的角度。在雄侧部件610和雌侧部件620分别设有当雄侧部件610的突出部611插入到雌侧部件620的接受部621而相接合时、与另一个部件相对置的侧面。下面,将雄侧部件610的侧面称为雄侧侧面615,将雌侧部件620的侧面称为雌侧侧面625。并且,当雄侧部件610的突出部611插入到雌侧部件620的接受部621而使两者相接合时,该插座600的一对连接部650被收纳于插座600的外周面的内侧(图23 — I (b)的状态)。即,在雄侧部件610的雄侧侧面615的贯通孔605的上方部位设有雄侧连接部凹部615c,在雌侧部件620的雌侧侧面625的贯通孔605的下方部位设有雌侧连接部凹部625c,一对连接部650被收纳于由雄侧连接部凹部615c和雌侧连接部凹部625c形成的空间中。雄侧部件610的突出部611具有从雄侧侧面615向雌侧部件620侧横向延伸的横向部位611a,在横向部位611a的末端形成有相对于横向而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611b、和朝向上方的从倾斜面611b的末端的高度位置到横向部位611a的下表面的垂直面611c。并且,在雄侧部件610的下表面中设置突出部611的部位的周围设有凹部611d。雌侧部件620的接受部621由从雌侧部件620的下表面向下方延伸的下方部位(未图示)、和从该下方部位的下端部起向雄侧部件610侧横向延伸的横向部位621a构成。在横向部位621a的末端形成有相对于横向而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面621b、和朝向下方的从倾斜面621b的末端的高度位置到横向部位621a的上表面的垂直面621c。并且,在雌侧部件620的下表面中设置接受部621的部位的周围设有凹部621d。并且,雄侧部件610的突出部611被插入到雌侧部件620的接受部621的横向部位621a与下表面之间,由此雄侧部件610和雌侧部件620相接合。雄侧部件610和雌侧部件620是一对分割部件的一例,在相接合的状态下,雄侧部件610的突出部611的垂直面611c和雌侧部件620的接受部621的垂直面621c相接触,由此抑制雄侧部件610相对于雌侧部 件620的旋转移动,能够保持接合状态。在雄侧部件610和雌侧部件620相接合的状态下,插座600的外周面601的形状基本呈大致椭圆柱状,在其内部的中央部形成有贯通孔605,以便多个电线310以及被第2线套380捆扎起来的多个电线310通过。贯通孔605的截面形状大致呈正圆,并且长度方向的形状形成为使护孔环320侧的端部的孔方向即一个方向605a、和与护孔环320相反侧的端部的孔方向即另一个方向605b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使一个方向605a和另一个方向605b垂直。S卩,在一个方向605a是与连通孔方向(电线孔方向)相同的方向、并设为水平方向的情况下,另一个方向605b是朝向下方的方向。并且,贯通孔605以从一个端部一直到另一个端部都朝向与另一个端部侧相反的一侧、然后朝向另一个端部侧的方式弯曲成“ < ”状。附带地讲,贯通孔605弯曲成为在与外壳140外部的电线310的朝向相反的方向上凸出的隆起形状。贯通孔605由雄侧部件610中的从雄侧侧面615向内侧凹陷的雄侧贯通孔凹部605c、和雌侧部件620中的从雌侧侧面625向内侧凹陷的雌侧贯通孔凹部605d构成。并且形成为在雄侧部件610和雌侧部件620相接合的状态下,雄侧部件610的雄侧侧面615以及雌侧部件620的雌侧侧面625与贯通孔605的孔中心不一致,这些雄侧侧面615和雌侧侧面625形成为相比贯通孔605的孔中心更靠近雄侧部件610侧。因此,雌侧部件620的雌侧贯通孔凹部605d的大小(区域)大于雄侧部件610的雄侧贯通孔凹部605c大小(区域)。并且,关于雄侧部件610的雄侧贯通孔凹部605c以及雌侧部件620的雌侧贯通孔凹部605d的周围的壁,在雄侧部件610和雌侧部件620中的贯通孔605的下侧部位设有弯曲成锐角的锐角部600a,以便使贯通孔605弯曲成“〈”状。插座600在柱方向的一个端面(护孔环320侧的端面)侧,在椭圆长边方向的两侧设有两个月牙柱部632,该月牙柱部632从该端面向柱方向的外侧突出成月牙柱状,并且在椭圆长边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从该端面凹陷成圆柱状的圆柱部633。在雄侧部件610和雌侧部件620分别设有各一个月牙柱部632。圆柱部633由雄侧部件610的从柱方向的一个端面向内侧凹陷的雄侧圆柱部凹部633a、和雌侧部件620的从柱方向的一个端面向内侧凹陷的雌侧圆柱部凹部633b构成。插座600的椭圆柱状的外周面601的大小与第2外壳160的形成连通孔161的内侧连通孔161a的周围壁163的内周面的大小相同或者稍小。在椭圆柱状的外周面601的另一个端部(与护孔环320相反侧的端部),在雄侧部件610和雌侧部件620分别设有各两个突出部635,该突出部635向椭圆柱状的外周面601外侧横向突出。并且,在插座 600的与护孔环320相反侧的端部设有引导部636,用于向另一个方向605b引导被第2线套380捆扎起来的多个电线310。引导部636是覆盖贯通孔605的从弯曲成“ < ”状后的部位到另一个端部的部位的周围的壁,由雄侧部件610的雄侧引导部636a和雌侧部件620的雌侧引导部636b构成。并且,在雄侧部件610的雄侧引导部636a设有向贯通孔605的孔中心侧突出的突出部636c,以便缩小贯通孔605的通路面积。并且,在雄侧引导部636a和雌侧引导部636b分别设有当雄侧部件610和雌侧部件620相接合时嵌合的凹部636d和凸部636e。附带地讲,雄侧部件610的雄侧引导部636a的突出部636c是指从形成贯通孔605的壁面向贯通孔605的孔中心侧突出的部位,其末端的截面形状是如图24所示的圆弧状。并且,将与该突出部636c的末端相对置的雌侧引导部636b的形成贯通孔605的壁面、与该突出部636c的末端之间的半径方向的间隙,设定成为与电线310的大小大致相同。因此,插座600在雄侧部件610和雌侧部件620相接合时以如下方式按压电线310,即利用雄侧引导部636a的突出部636c的末端和雌侧引导部636b的形成贯通孔605的壁面,将被第2线套380捆扎起来的多个电线310排列于圆周方向上。这样,雄侧部件610的突出部636c和雌侧引导部636b的形成贯通孔605的壁面,作为利用外壳140的连通孔161的外部来按压电线310的按压部发挥作用。并且,在护孔环320侧的端部与雄侧部件610的设置突出部636c的部位(按压部)之间的贯通孔605的孔的大小形成为大于4根电线310的大小、并且大于将多个电线310捆扎起来的状态下的第2线套380的外形。因此,被第2线套380捆扎起来的4根电线310容易在贯通孔605内移动。并且,在雄侧侧面615和雌侧侧面625中的护孔环320侧的部位,设有当雄侧部件610和雌侧部件620相接合时嵌合的凸部615a和凹部625a。通过凸部615a和凹部625a的嵌合,在雄侧部件610和雌侧部件620相接合时,抑制雄侧部件610和雌侧部件620相互在雄侧侧面615和雌侧侧面625的面方向上偏离。插座600在长边方向的两端部设置钩部690,该钩部690在贯通孔605的一个方向605a上从椭圆柱状的外周面601的柱方向的一个端部(护孔环320侧的端部)向突出部635侧突出,并且在长边方向上进行弹性变形。即,在雄侧部件610和雌侧部件620分别设有各一个钩部690。钩部690形成为使其外侧的面沿着椭圆柱状的外周面601。并且,钩部690具有倾斜面691,其以从椭圆柱状的外周面601向外侧突出的方式相对于连通孔方向而倾斜;以及垂直面692,其是从倾斜面691的末端与长边方向平行地朝向长边方向内侧的面、即与连通孔方向垂直的面。并且,在倾斜面691的始端与上述一个端部之间形成有两个长孔693,以便使倾斜面691以及垂直面692容易在长边方向上进行弹性变形。并且,在插座600的各个钩部690的周围形成有钩部用凹部645,该钩部用凹部645凹陷成即使钩部690弹性变形了期望量也不会发生干扰。并且,在形成钩部用凹部645的插座主体的侧面上,从护孔环320侧起在电线孔方向上依次排列设置向贯通孔605侧凹陷的凹部即突起用凹部(未图示)、变形用凹部645a、弯曲部用凹部645b。以上这样构成的插座600在雄侧部件610的突出部611和雌侧部件620的接受部621没有接合时,使贯通孔605敞开(图23 — 2 (c)的状态)。在该状态下,能够将被第2线套380捆扎起来的多个电线310从横向压入雌侧部件620的雌侧贯通孔凹部631b中。然后,在通过雄侧部件610的突出部611插入雌侧部件620的接受部621而接合时,贯通孔605闭合。此时,被第2线套380捆扎起来的多个电线310被在雄侧部件610的雄侧引导部636a设置的突出部636c按压。并且,此时利用雄侧引导部636a的突出部636c的末端和雌侧引导部636b的形成贯通孔605的壁面按压电线310,使得将第2线套380内的4根电线310排列于圆周方向上,因而能够抑制由于电线310被强力按压而使得电线310断线。并且,以上这样构成的线束组件300以如下方式来进行组装。即,首先,向形成于护孔环320的多个电线孔323中分别插入电线310。然后,在护孔环320的圆筒部322的内侧涂敷粘接剂进行定位,使得多个电线310相对于护孔环320不动。并且,利用第I线套370以及第2线套380将多个电线310捆扎起来。并且,将利用第I线套370捆扎起来的多个电线310的末端与第I连接器350连接,将利用第2线套380捆扎起来的多个电线310的末端与第2连接器360连接。
并且,将利用第2线套380捆扎起来的多个电线310从横向压入未接合状态的插座600的雌侧部件620的雌侧贯通孔凹部605d中。此时,将利用第2线套380捆扎起来的多个电线310以沿着贯通孔605的形状的方式压入,使多个电线310从贯通孔605的另一个端部弹出。另外,也可以在将利用第2线套380捆扎起来的多个电线310的末端与第2连接器360连接之前,将利用第2线套380捆扎起来的多个电线310压入雌侧部件620的雌侧贯通孔凹部605d中。另外,以如下方式将该线束组件300组装于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00。S卩,在第I外壳150以及第2外壳160上组装第I旋转轴110、第2旋转轴120、检测装置10等,在组装第3外壳170之前的状态下,从第I连接器350侧通过形成于第2外壳160的连通孔161。然后,将护孔环320的突起324嵌合成与连通孔161的内周面接触,并且逐渐压入护孔环320以及插座600,直至插座600的钩部690嵌入形成于第2外壳160的凹部162。当将插座600插入连通孔161时,钩部690的倾斜面691与第2外壳160的连通孔161周围的壁接触而发生弹性变形,然后更深地插入而使倾斜面691嵌入第2外壳160的凹部162,由此从变形状态恢复。护孔环320的椭圆柱部321的配置圆筒部322的一侧的面被插座600的月牙柱部632按压,由此使护孔环320克服与连通孔161周围的壁163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向内侧移动。这样就将护孔环320以及插座600安装于第2外壳160。然后,将使用图14说明的防脱部件336、使用图17说明的防脱部件430或者使用图20说明的防脱部件530插入到钩部用凹部645中。并且,将第I连接器350插入到在扁平电缆套60的内侧设置的连接端子62,将第2连接器360插入到E⑶200的端子。另一方面,在拆卸线束组件300时,从扁平电缆套60的端子卸下第I连接器350,之后,拔出防脱部件(336、430、530中任意一方),并且,使插座600的钩部690从第2外壳160的外侧向内侧弹性变形,同时向近前方牵拉钩部690,由此即可从第2外壳160的连通孔161中卸下护孔环320以及插座600。然后,从第2外壳160的连通孔161中拔出第I连接器350而卸下线束组件300。
在以上这样构成的被安装于第2外壳160的线束组件300中,在护孔环320嵌合于第2外壳160时,主要利用护孔环320的突起324将外壳140内部密封。并且,护孔环320的突起324被按压在第2外壳160的连通孔161的周围壁163上,由此突起324进行弹性变形使得电线孔323的直径缩小,能够更强力地保持多个电线310。并且,多个电线310通过在护孔环320的圆筒部322的内侧涂敷的粘接剂而被粘接。并且,通过插座600的贯通孔605的被第2线套380捆扎起来的多个电线310,在插座600的内部被弯曲成“ < ”状,在外壳140的外侧向与电线孔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下方伸出。并且,被第2线套380捆扎起来的多个电线310在外壳140的外部,被在雄侧部件610的雄侧引导部636a设置的突出部636c按压。在这样进行组装后,即使是力量从外壳140的外侧作用于被第2线套380捆扎起来的多个电线310时,该力量也很难传递到护孔环320保持电线310的部位(电线保持部),从而抑制电线310相对于护孔环320移动。例如,即使被第2线套380捆扎起来的多个电线310在外壳140的外侧被向轴方向的一个端部方向(在图I中为下方向)拉伸时,由于电线310被插座600的雄侧部件610的突出部636c按压,因而电线310相对于插座600移动困难。并且,即使是电线310相对于插座600向轴方向的一个端部方向(在图I中为下方向)移动时,由于在插座600的内部, 电线310被插座600的锐角部600a按压,因而该力量很难传递到护孔环320保持电线310的部位。另外,护孔环320的圆筒部322的半径方向的大小被设定成为使在与插座600的月牙柱部632以及圆柱部633的内表面之间空出间隙,并且在圆筒部622的电线孔方向上具有圆柱部633,因而允许进行弹性变形使得护孔环320的电线孔323的直径缩小、且在电线孔方向上增大。并且,防脱部件(336、430、530中的任意一个)被插入到钩部用凹部645中,因而抑制插座600的钩部690向内侧变形。并且,插座600的钩部690的垂直面692与第2外壳160的凹部162的垂直面162a接触,由此抑制插座600及护孔环320从第2外壳160脱落。因此,即使是力量从外壳140的外侧作用于被第2线套380捆扎起来的多个电线310时,护孔环320也很难从连通孔161脱落,因而抑制电线310从第I连接器350脱落,抑制第I连接器350所插入的连接端子62折断。并且,如上所述,被第2线套380捆扎起来的4根电线310在插座600中的、护孔环320侧的端部与在雄侧部件610设有突出部636c的部位(按压部)之间,容易在贯通孔605内移动。因此,在护孔环320的电线保持部与插座600的按压部之间电线310的圆周方向的相位偏移的状态(扭转的状态)下装配线束组件300,即使是在该状态下将多个电线310安装于第2外壳160时,电线310的圆周方向的相位偏移也在护孔环320的电线保持部与插座600的按压部之间被消除。因此,即使是在电线310扭转的状态下进行了组装,也能够抑制扭转状态下的电线310为了消除扭转状态而使护孔环320移动导致的护孔环320与第2外壳160之间的密封性恶化。并且,能够缓解扭转状态下的电线310想要消除扭转状态的力量对护孔环320的电线保持部造成的影响,能够抑制电线310相对于护孔环320移动。并且,通过采用使用图20说明的防脱部件530,具有以下优点。S卩,防脱部件530的护套部550的平板状部551能够抑制水等液体从第2外壳160的形成连通孔161的周围壁163与插座600之间的间隙进入。并且,防脱部件530的护套部550的引导部护套部552能够抑制水等液体从插座600的雄侧部件610的雄侧引导部636a与雌侧部件620的雌侧引导部636b之间的间隙 进入。
权利要求
1.一种相对角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相对角度检测装置具备 传感器,其被收纳于形成有连通内外的连通孔的外壳内,输出与彼此同轴配置的两个旋转轴的相对旋转角度对应的电信号; 电线,其将从所述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传送给配置在所述外壳外的装置; 电线保持部件,其嵌合于所述外壳的所述连通孔中,保持所述电线;以及 外侧部件,其配置于所述外壳的所述连通孔中的比所述电线保持部件更外侧的部位, 所述外侧部件具有能够沿与孔方向交叉的方向进行分割的一对分割部件,使所述电线在该一对分割部件的内部通过并利用该一对分割部件进行按压,由此将该外壳外的该电线的朝向变更为与该孔方向交叉的方向,所述孔方向是形成于所述外壳的所述连通孔的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相对角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分割部件的内部的所述电线的通路在所述连通孔的孔方向上的形状,是在与所述外壳外的该电线的朝向相反的方向上凸出的隆起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相对角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分割部件具有凸部,该凸部嵌入从所述外壳上形成的所述连通孔的表面凹陷的凹部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相对角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分割部件的所述凸部被设置成为能够在与该一对分割部件的分割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的两端部分别沿该交叉方向进行弹性变形, 所述相对角度检测装置还具有变形抑制部件,其在该凸部嵌合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凹部中的状态下配置于该凸部的内侧而抑制该凸部的弹性变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相对角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抑制部件的变形抑制部和护套部是一体成形的,在所述一对分割部件的所述凸部嵌合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凹部中的状态下,该变形抑制部被配置于该凸部的内侧而抑制该凸部的弹性变形,该护套部覆盖该外壳中的形成所述连通孔的周围的壁与所述外侧部件之间的间隙。
6.一种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具备 传感器,其输出与彼此同轴配置的两个旋转轴的相对旋转角度对应的电信号; 外壳,其收纳所述传感器,并且形成有连通内外的连通孔; 电线,其将从所述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传送给配置在所述外壳外的装置; 电线保持部件,其嵌合于所述外壳的所述连通孔中,保持所述电线;以及 外侧部件,其配置于所述外壳的所述连通孔中的比所述电线保持部件更外侧的部位, 所述外侧部件具有能够沿与孔方向交叉的方向进行分割的一对分割部件,使所述电线在该一对分割部件的内部通过并利用该一对分割部件进行按压,由此将该外壳外的该电线的朝向变更为与该孔方向交叉的方向,所述孔方向是形成于所述外壳的所述连通孔的方向。
全文摘要
一种相对角度检测装置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相对角度检测装置具备相对角度传感器(30),其被收纳于形成有连通内外的连通孔(161)的外壳(140)内,输出与两个旋转轴的相对旋转角度对应的电信号;电线(310),其将从传感器(30)输出的电信号传送给在外壳(140)外部配置的ECU(200);护孔环(320),其嵌合于连通孔(161)中,保持电线(310);以及插座(330),其配置于连通孔(161)中的护孔环(320)的外侧部位,插座(330)具有能够在与连通孔(161)的孔方向交叉的方向进行分割的下侧部件(340)和上侧部件(331),使电线(310)在下侧部件(340)和上侧部件(331)的内部通过并利用下侧部件(340)和上侧部件(331)进行按压,由此将外壳(140)外部的电线(310)的朝向变更为与孔方向交叉的方向。
文档编号G01B7/30GK102798338SQ201210144748
公开日2012年11月28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10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23日
发明者滨口雄亮, 滨洋平, 羽田功一 申请人:株式会社昭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