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柱安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86973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管柱安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管柱安装于安装位置的管柱安装装置。



背景技术:

在气相色谱中,将载气与试样一起自试样导入部导入管柱内,在载气穿过管柱内的过程中使各试样成分分离。利用与管柱连接的检测器检测在管柱内分离的各试样成分。管柱与试样导入部、检测器的连接能够借助管柱安装装置来进行。

管柱安装装置例如包括管套、管套支承部以及管套推压部。通过以贯穿有管柱的状态进行凿紧,从而将管套安装于管柱。然后,通过将安装于管柱的管套夹入并固定在管套支承部和管套推压部之间,能够将管柱安装于管柱安装装置(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以往的管柱安装装置中,通过将管套按压部拧入管套支承部从而进行安装。具体而言,在筒状的管套支承部的内周面形成有螺纹牙,并且,在拧入于管套支承部内的管套按压部的顶端部的外周面形成有螺纹槽。

图10A~图10C是用于说明管柱101的安装作业的流程的概略图。如图10A所示,首先,将管柱101贯穿于管套按压部102,设为管柱101的顶端部自管套按压部102突出的状态。之后,如图10B所示,将管套103贯穿于管柱101的顶端部,并且,在将管柱101相对于管套103进行定位之后,凿紧管套103。

这样,在管柱101上安装有管套103之后,如图10C所示,通过将管套按压部102拧入管套支承部104,从而使管套103固定在管套支承部104与管套按压部102之间。管套支承部104安装于作为管柱101的连接对象的试样导入部、检测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8128131号说明书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没有进行分析时,通过从管套支承部104拆卸管套按压部102,从而将管柱101从试样导入部、检测器拆卸。此时,在上述这样的以往的管柱安装装置中,无法从管柱101拆卸管套按压部102,而存在必须将管套按压部102与管柱101一起保管的问题。

即,如图10B所示,在管柱101的顶端部贯穿于管套按压部102的状态下,由于在管柱101的顶端部以凿紧的方式安装有管套103,因此,即使想要向管套103侧(图10B中的上侧)拔出管套按压部102,管套103卡住管套按压部102,也无法拆卸管套按压部102。另外,即使在想要向与管套103侧相反的一侧(图10B中的下侧)拔出管套按压部102的情况,卷绕为环状的管柱101成为阻碍,也无法拆卸管套按压部102。

本发明即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从以凿紧的方式安装有管套的状态的管柱拆卸管套按压部的管柱安装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管柱安装装置用于将管柱安装于安装位置,该管柱安装装置包括管套、管套支承部以及管套按压部。所述管套供所述管柱贯穿,通过凿紧该管套的一端部侧而使该管套安装于所述管柱。所述管套支承部支承所述管套的一端部侧。所述管套按压部安装于所述管套支承部,通过自所述管套的另一端部侧向所述管套支承部侧按压该管套,而使所述管套夹入并固定在所述管套按压部与所述管套支承部之间。所述管套按压部具有按压板和位移机构。所述按压板用于按压所述管套。所述位移机构通过使所述按压板位移,从而切换为所述按压板与所述管套相接触的接触状态、或所述按压板不与所述管套相接触而使所述管套能够在所述管套按压部内穿过的非接触状态。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使按压板位移而设为非接触状态,从而使管套能够在管套按压部内穿过,因此,能够自管套侧拔出管套按压部。因而,能够从以凿紧的方式安装有管套的状态的管柱拆卸管套按压部。另外,若使按压板位移而设为接触状态,则利用按压板向管套支承部侧按压管套,能够使管套可靠地固定在管套支承部与管套按压部之间。

优选的是,所述管套按压部具有施力构件,该施力构件在所述按压板处于所述接触状态时隔着所述按压板对所述管套向所述管套支承部侧施力。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在施力构件的作用力下以充分的按压力向管套支承部侧按压管套。特别是,由于施力构件的作用力隔着按压板作用于管套,因此,能够防止按压板的松动。另外,在施力构件的作用力下,能够使按压板稳定地保持在接触状态或非接触状态。

也可以是,所述位移机构具有将所述按压板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通过使所述按压板以所述轴部为中心旋转,从而切换为所述接触状态或所述非接触状态。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仅使按压板以轴部为中心旋转的简单的结构,将按压板切换为接触状态或非接触状态。该情况下,若在按压板设置供作业人员操作的操作部,且该操作部自管套按压部突出,则能够利用仅操作操作部的更加简单的结构,将按压板切换为接触状态或非接触状态。

也可以是,所述位移机构具有多个所述按压板、将各按压板支承为能够旋转的多个所述轴部以及安装有多个所述轴部的旋转板。该情况下,通过使所述旋转板旋转而使多个所述按压板同时旋转,从而切换为所述接触状态或所述非接触状态。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使旋转板旋转,能够使多个按压板同时旋转,而切换为接触状态或非接触状态。该情况下,旋转板由设为与管套按压部的中心轴线同轴的圆板构成,通过使该旋转板以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而使多个按压板同时旋转,若是这样的结构,则能够利用仅使圆板旋转的更加简单的结构,将按压板切换为接触状态或非接触状态。

也可以是,所述位移机构具有将所述按压板保持为能够滑动的引导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通过使所述按压板滑动,从而切换为所述接触状态或所述非接触状态。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利用仅使按压板滑动的简单的结构,将按压板切换为接触状态或非接触状态。该情况下,若在按压板设置供作业人员操作的操作部,且该操作部自管套按压部突出,则能够利用仅操作操作部的更加简单的结构,将按压板切换为接触状态或非接触状态。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按压板位移而设为非接触状态,能够自管套侧拔出管套按压部,因此,能够从以凿紧的方式安装有管套的状态的管柱拆卸管套按压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管柱安装装置的气相色谱仪的结构例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管柱安装装置的结构例的立体图。

图3是图2的管柱安装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A是图2的管柱安装装置的剖视图,表示按压板处于接触状态的情况。

图4B是图2的管柱安装装置的剖视图,表示按压板处于非接触状态的情况。

图5A是图4A的I-I剖面的立体图。

图5B是图4B的II-II剖面的立体图。

图6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管柱安装装置的结构例的立体图。

图6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管柱安装装置的结构例的立体图。

图7A是图6A的管柱安装装置中的管套按压部的俯视图,表示按压板处于接触状态的情况。

图7B是图6B的管柱安装装置中的管套按压部的俯视图,表示按压板处于非接触状态的情况。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管柱安装装置的结构例的立体图。

图9是图8的管柱安装装置的剖视图,表示按压板处于接触状态的情况。

图10A是用于说明管柱的安装作业的流程的概略图。

图10B是用于说明管柱的安装作业的流程的概略图。

图10C是用于说明管柱的安装作业的流程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管柱安装装置1的气相色谱仪的结构例的概略图。该气相色谱仪为通过将载气与试样一起供给到管柱2内而进行分析的装置,除上述管柱安装装置1和管柱2以外,还包括管柱加热炉3、试样导入部4以及检测器5等。

管柱2例如由毛细管柱形成,在分析过程中在管柱加热炉3内被加热。载气与试样一起自试样导入部4被供给到管柱2内。各试样成分在经过管柱2的过程中被分离,并由检测器5检测。检测器5能够由例如氢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等各种检测器构成。

试样导入部4用于将试样与自载气供给路径6供给的载气一起导入管柱2内,例如在该试样导入部4的内部形成有试样气化室7。自试样注入口8向该试样气化室7注入液体试样,将在试样气化室7内被气化的试样与载气一起导入管柱2内。

管柱安装装置1将管柱2的一端部与试样导入部4相连接,并且,将管柱2的另一端部与检测器5相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管柱2的一端部与试样导入部4相连接的管柱安装装置1、和将管柱2的另一端部与检测器5相连接的管柱安装装置1为相同结构的情况进行说明,但是,还可以是分别由不同的结构构成。

图2是表示管柱安装装置1的结构例的立体图。另外,图3是图2的管柱安装装置1的分解立体图。管柱安装装置1为用于将管柱2安装于试样导入部4、检测器5等的安装位置的装置,包括管套10、管套支承部20以及管套按压部30。

管套10为一端部侧形成为前端变细的形状的筒状的构件,在其内部贯穿管柱2。作为管套10,例如能够使用金属制的管套,但并不限定于此,还可以是树脂制等。如图3所示,将管柱2贯穿于管套按压部30内,并设为管柱2的顶端部自管套按压部30突出的状态。然后,将管套10贯穿于管柱2的顶端部,并凿紧管套10的一端部侧,将管套10安装于管柱2。在此,凿紧是指利用加压使管套10塑性变形而将管套10安装于管柱2的作业,是在将管柱2安装于安装位置的作业、即正式紧固之前作为临时紧固而进行的作业。

管套支承部20在正式紧固时支承管套10的一端部侧。在正式紧固时,如图2所示,通过将管套按压部30安装于管套支承部20,而自管套10的另一端部侧向管套支承部20侧按压该管套10,使管套10夹入并固定在管套支承部20与管套按压部30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正式紧固时支承管套10的另一端部侧并向管套支承部20侧按压该套管10的按压板35以能够位移的状态设于管套按压部30。该按压板35能够在与管套10的另一端部侧相接触的接触状态、和不与管套10的另一端部侧相接触的非接触状态之间位移。

图4A是图2的管柱安装装置1的剖视图,表示按压板35处于接触状态的情况。图4B是图2的管柱安装装置1的剖视图,表示按压板35处于非接触状态的情况。图5A是图4A的I-I剖面的立体图。图5B是图4B的II-II剖面的立体图。

管套支承部20例如包括支承侧主体21和连结部22。支承侧主体21为内部形成有通孔211的圆筒状的构件,通过将支承侧主体21的一端部固定于安装位置,并且向支承侧主体21的另一端部按压管套10而进行正式紧固。

在支承侧主体21的另一端面上形成有用于收纳管套10的收纳凹部212。收纳凹部212具有稍微比管套10的另一端部侧的外径大的内径,自前端变细的一端部侧插入于收纳凹部212内的管套10以收纳在收纳凹部212内的状态定位至另一端部侧。

收纳凹部212通过使其底部收缩而经由台阶部213与通孔211相连通。收纳在收纳凹部212内的管套10的一端部侧与该台阶部213密合,在正式紧固时的按压力的作用下,能够确保台阶部213与管套10的位于台阶部213的部分之间的气密性。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台阶部213形成为弯曲面,能够分散正式紧固时的按压力,从而防止过度的按压力作用于管柱2。

连结部22为覆盖支承侧主体21的另一端部的外周面的筒状的构件,用于使管套按压部30与管套支承部20连结。在连结部22的外周面上形成有朝向该连结部22的径向突出的圆柱状的一对销221。该一对销221隔着连结部22的中心轴线对称配置于连结部22的两侧。但是,连结部22并不限定于与支承侧主体21分开设置的结构,还可以是与支承侧主体21一体地形成的结构。

除了上述的按压板35以外,管套按压部30例如还包括按压侧主体31、间隔件32、施力构件33以及固定件34。按压侧主体31为直径大于管套支承部20的直径的圆筒状的构件,在该按压侧主体31的内部收纳有按压板35、间隔件32、施力构件33以及固定件34。

按压侧主体31例如为由镍基的超合金等形成的耐热性较高的构件,具有一体地包括第1筒部311和第2筒部312而成的结构。自第2筒部312侧在第1筒部311依次收纳有按压板35、间隔件32、施力构件33以及固定件34。

第2筒部312比第1筒部311小径,在正式紧固时与管套支承部20连结。在第2筒部312上形成有一对引导槽314,该一对引导槽314用于引导形成于管套支承部20的连结部22的一对销221。各引导槽314具有与各销221的外径大致相同的宽度,通过一边沿着各引导槽314引导各销221一边向管套支承部20侧推入管套按压部30,从而使管套支承部20和管套按压部30互相安装起来。

在此,参照图2说明引导槽314的具体结构,形成于按压侧主体31的第2筒部312的引导槽314具有导入槽部315、倾斜槽部316以及卡定槽部317。引导槽314由形成于按压侧主体31的一端部的端面的缺口构成,导入槽部315、倾斜槽部316以及卡定槽部317按照该顺序相连通。

导入槽部315自按压侧主体31的一端部的端面相对于该按压侧主体31的轴线方向平行地延伸。倾斜槽部316在相对于导入槽部315倾斜的方向、即相对于向管套支承部20侧按压管套按压部30的按压方向D倾斜的方向上延伸。

卡定槽部317形成于倾斜槽部316的与导入槽部315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通过卡定沿着倾斜槽部316被引导的销221,从而防止销221自引导槽314脱落。在该例子中,将卡定槽部317设为自与倾斜槽部316之间的交界部向管套按压部30的按压方向D凹陷的形状,从而成为销221卡在上述交界部而不会自卡定槽部317脱落的结构。

在进行正式紧固时,当将管套按压部30向管套支承部20侧推入时,销221沿着导入槽部315被导入到引导槽314内。之后,以销221沿着倾斜槽部316被引导的方式,一边使管套按压部30旋转一边推入管套按压部30,从而向管套支承部20侧按压管套10。然后,如果将管套按压部30推入至销221卡定于卡定槽部317为止,则管套按压部30安装于管套支承部20,且管套10夹入并固定在管套支承部20与管套按压部30之间。

但是,引导槽314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图2这样的形状,能够采用其他任意的形状。即,导入槽部315、倾斜槽部316以及卡定槽部317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图2这样的形状。另外,引导槽314并不限定于包括导入槽部315、倾斜槽部316以及卡定槽部317的结构,既可以是不包括其中的至少一者的结构,也可以是包括有其他的槽部的结构。

此外,互相卡合的销221和引导槽314并不限定为一对,既可以是各设有一个的结构,也可以是分别设有三个以上的结构。此外,还可以是销221设于管套按压部30侧,引导槽314设于管套支承部20侧。另外,按压侧主体31并不限定于一体地具有外径不同的第1筒部311和第2筒部312的结构,例如,既可以是由具有均一的外径的一个筒部构成的结构,也可以是一体地具有外径不同的三个以上的筒部的结构。

再次参照图4A、图4B、图5A以及图5B,在按压板35上形成有用于按压管套10的按压面351。按压面351为与管套按压部30的轴线方向(管柱2的贯穿方向)正交的平坦面。按压板35能够被支承为以安装于其一端部的轴部352为中心旋转。轴部352沿着管套按压部30的轴线方向延伸,按压板35成为能够在与该轴线方向正交的面内旋转。轴部352构成通过使按压板35位移(旋转)而切换为接触状态或非接触状态的位移机构350。

在按压板35的按压面351的一部分形成有用于供管柱2贯穿的通孔353。通孔353由形成于按压板35的周缘部的缺口构成。该通孔353例如形成为以轴部352为中心的圆弧状,在使按压板35以轴部352为中心旋转时,能够使管柱2沿着圆弧状的通孔353顺畅地进出。

按压板35的一部分延伸到按压侧主体31的外侧,自按压侧主体31突出的部分构成在使按压板35旋转时供作业人员操作的操作部354。在按压侧主体31的第1筒部311形成有引导孔313,该引导孔313供操作部354贯穿并且沿着与管套按压部30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引导操作部354。

间隔件32抵接于按压板35的与按压面351相反的一侧的面。按压板35的轴部352设于该间隔件32。在间隔件32的中央部形成有通孔321,管柱2贯穿于该通孔321。通孔321具有大于管套10的外径的内径,成为管套10能够在其内部穿过的形状。

在按压板35与管套10处于接触状态时,如图4A和图5A所示,按压板35与管套10相面对,成为间隔件32的通孔321被按压板35堵塞的状态。另一方面,在按压板35与管套10处于非接触状态时,如图4B和图5B所示,按压板35退避到不与管套10相面对的位置,间隔件32的通孔321开放,从而成为管套10能够经由通孔321而在管套按压部30内穿过的状态。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按压板35位移而设为非接触状态,使管套10能够在管套按压部30内穿过,因此,能够自管套10侧拔出管套按压部30。因而,能够从以凿紧的方式安装有管套10的状态的管柱2拆卸管套按压部30。另外,若使按压板35位移而设为接触状态,则能够利用按压板35向管套支承部20侧按压管套10,能够使管套10可靠地固定在管套支承部20与管套按压部30之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仅使按压板35以轴部352为中心旋转的简单的结构,将按压板35切换为接触状态或非接触状态。特别是,在按压板35设置用于供作业人员操作的操作部354,且该操作部354自管套按压部30突出,因此,能够利用仅操作操作部354的更加简单的结构,将按压板35切换为接触状态或非接触状态。

施力构件33例如由压缩弹簧构成,该施力构件33以沿着管套支承部20和管套按压部30的轴线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施力构件33的一端面抵接于间隔件32的背面(与按压板35侧相反的一侧的面)。另一方面,施力构件33的另一端面在第2筒部312的端部抵接于固定件34。固定件34例如由C形挡圈构成,以一定程度的作用力作用于施力构件33的状态固定于第2筒部312的端部。但是,施力构件33并不限定于压缩弹簧,既可以由橡胶等其他的弹性体构成,也可以由弹性体以外的构件构成。

在进行正式紧固时,在处于接触状态的按压板35的按压面351上配置有管套10的状态下,使管套按压部30靠近管套支承部20,使管套10定位于收纳凹部212内。从该状态开始,克服施力构件33的作用力向管套支承部20侧推入管套按压部30,使销221与引导槽314卡合,从而自管套10的另一端部侧向管套支承部20侧按压该管套10。然后,在将管套按压部30安装于管套支承部20的状态下,使管套10夹入并固定在管套支承部20与管套按压部30之间。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按压板35处于接触状态时,利用施力构件33隔着按压板35对管套10向管套支承部20侧施力。因而,能够在施力构件33的作用力下以充分的按压力向管套支承部20侧按压管套10。特别是,由于施力构件33的作用力隔着按压板35作用于管套10,因此,能够防止按压板35的松动。另外,在施力构件33的作用力下,能够使按压板35稳定地保持在接触状态或非接触状态。

在管套按压部30安装于管套支承部20时,通过克服施力构件33的作用力向管套支承部20侧推入管套按压部30,从而使施力构件33收缩,且按压板35也被下压。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引导孔313的一部分形成有退让部310,该退让部310向与管套按压部30的按压方向D相反的方向凹陷,能够使操作部354退让到该退让部310。

具体而言,在按压板35与管套10处于接触状态时,如图5A所示,操作部354与退让部310相面对。在以该状态向管套支承部20侧推入管套按压部30的情况,由于操作部354进入退让部310内,因此,能够不与按压侧主体31相接触地下压操作部354。

在按压侧主体31内例如形成有自第1筒部311与第2筒部312之间的交界部的内表面突出的内壁318。在施力构件33的作用力下,按压板35成为推压至该内壁318的状态。内壁318沿着按压侧主体31的径向向中心轴线侧突出,在其中央部形成有通孔319。该通孔321具有稍微比管套10的另一端部侧(按压板35侧)的外径大的内径。

在正式紧固时,管套10的另一端部以收纳在通孔319内的状态被定位。这样,管套10利用管套支承部20侧的收纳凹部212、和管套按压部30侧的通孔319定位,能够使其一端部侧与台阶部213可靠地密合。另外,在将按压板35从接触状态切换到非接触状态时,能够防止收纳在通孔319内的管套10偏移,因此,之后能够顺畅地自管套10侧拔出管套按压部30。

图6A和图6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管柱安装装置1的结构例的立体图。图7A是图6A的管柱安装装置1中的管套按压部30的俯视图,表示按压板36处于接触状态的情况。图7B是图6B的管柱安装装置1中的管套按压部30的俯视图,表示按压板36处于非接触状态的情况。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按压板35能够以轴部352为中心旋转的结构。相对于此,在第2实施方式中,成为按压板36能够滑动的结构。在管套按压部30的按压侧主体31内,除上述按压板36以外,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设有间隔件32、施力构件33以及固定件34。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在附图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按压板36形成有用于按压管套10的按压面361。按压面361为相对于管套按压部30的轴线方向(管柱2的贯穿方向)正交的平坦面。在按压侧主体31形成有引导部362,该引导部362由形成于按压侧主体31的外周面的一对通孔构成,利用该引导部362将按压板36保持为能够滑动。

构成引导部362的一对通孔隔着按压侧主体31的中心轴线对称配置于按压侧主体31的两侧。各通孔形成为与按压板36的宽度大致相同的宽度,通过使按压板36贯穿于该通孔,能够使按压板36在与管套按压部30的轴线方向正交的面内仅在一个方向上滑动。引导部362构成通过使按压板36位移(滑动)从而切换为接触状态或非接触状态的位移机构360。

此外,构成引导部362的一对通孔形成为各自在按压方向D上的长度比按压板36的厚度大。由此,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在向管套支承部20侧推入了管套按压部30的情况下,按压板36能够在各通孔内退让,因此,能够不与按压侧主体31接触地下压按压板35。

在按压板36中的按压面361的一部分形成有供管套10穿过的第1通孔363、和供管柱2贯穿的第2通孔364。第1通孔363具有大于管套10的外径的内径,成为管套10能够在其内部穿过的形状。第2通孔364由形成于第1通孔363的内周缘的缺口构成。该第2通孔364例如沿着按压板36的滑动方向形成为直线状,在使按压板36滑动时,能够使管柱2沿着直线状的第2通孔364顺畅地进出。

按压板36的滑动方向上的两端部向按压侧主体31的外侧突出。通过将该两端部设为例如向相对于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向弯曲的形状,从而构成在使按压板36滑动时供作业人员操作的操作部365。该操作部365还能够作为防止按压板36自引导部362脱落的止挡件发挥功能。但是,操作部365的形状并不限定于这样的形状。

在按压板36与管套10处于接触状态时,如图7A所示,按压板36的第1通孔363不与间隔件32的通孔321相面对,仅第2通孔364与间隔件32的通孔321相面对,由此,成为间隔件32的通孔321被按压板36堵塞的状态。另一方面,在按压板36与管套10处于非接触状态时,如图7B所示,按压板36的第1通孔363与间隔件32的通孔321相面对,间隔件32的通孔321开放,从而成为管套10能够经由通孔321而在管套按压部30内穿过的状态。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按压板36位移而设为非接触状态,从而使管套10能够在管套按压部30内穿过,因此,能够自管套10侧拔出管套按压部30。因而,能够从以凿紧的方式安装有管套10的状态的管柱2拆卸管套按压部30。另外,若使按压板36位移而设为接触状态,则能够利用按压板36向管套支承部20侧按压管套10,能够使管套10可靠地固定在管套支承部20与管套按压部30之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仅使按压板36滑动的简单的结构,将按压板36切换为接触状态或非接触状态。特别是,在按压板36设置供作业人员操作的操作部365,且该操作部365自管套按压部30突出,因此,能够利用仅操作操作部365的更加简单的结构,将按压板36切换为接触状态或非接触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362由一对通孔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引导部362能够将按压板36保持为能够滑动这样的结构就能够采用其他任意的结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间隔件32,也可以省略该间隔件32。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管柱安装装置1的结构例的立体图。图9是图8的管柱安装装置1的剖视图,表示按压板37处于接触状态的情况。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一个按压板35能够以轴部352为中心旋转的结构。相对于此,在第3实施方式中,成为多个按压板37能够分别以不同的轴部372为中心旋转的结构。

在管套按压部30的按压侧主体31内,除上述按压板37以外,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设有间隔件32、施力构件33以及固定件34。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在附图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多个按压板37例如具有相同的形状,设于与管套按压部30的轴线方向(管柱2的贯穿方向)正交的同一面内。各按压板37被支承为能够以安装于其一端部的轴部372为中心旋转。各轴部372沿着管套按压部30的轴线方向延伸,各按压板37成为能够在与该轴线方向正交的同一面内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三个按压板37,安装于各按压板37的一端部的轴部372以管套按压部30的中心轴线为中心在周向上以等间隔配置。另外,各按压板37的另一端部靠近相邻接的按压板37的一端部。由此,各按压板37在上述周向上排列配置,在各按压板37的一部分形成有用于按压管套10的按压面371。各按压面371为设于与管套按压部30的轴线方向正交的同一面内的平坦面。

间隔件32例如由设为与管套按压部30的中心轴线同轴的圆板构成,该间隔板32通过安装为能够以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而构成旋转板。该间隔件32收纳在按压侧主体31内(第1筒部311内),棒状的操作部38自该间隔件32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向径向突出。在按压侧主体31上形成有引导孔373,该引导孔373供操作部38贯穿,并且向与管套按压部30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引导操作部38。由此,作业人员能够从管套按压部30的外侧操作操作部38而使间隔件32旋转。

间隔件32抵接于各按压板37的与按压面371相反的一侧的面。在间隔件32设有将各按压板37支承为能够旋转的各轴部372。此外,在间隔件32设有引导销381,该引导销381与各按压板37相对应且沿着管套按压部30的轴线方向向按压板37侧突出。各引导销381与轴部372同样以管套按压部30的中心轴线为中心在周向上以等间隔配置。

在各按压板37的另一端部(与轴部372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有引导槽374,该引导槽374用于引导相对应的引导销381。各引导槽374例如形成为直线状,以相对于管套按压部30的中心轴线的距离变化的方式倾斜延伸。各引导销381插入于所对应的按压板37的引导槽374,并能够自该引导槽374的一端滑动到另一端。

由此,在操作操作部38、使间隔件32以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的情况下,各引导销381沿着所对应的引导槽374滑动,从而各按压板37以轴部372为中心同时旋转。各轴部372和间隔件(旋转板)32通过使各按压板37位移(旋转)而构成切换为接触状态或非接触状态的位移机构370。

在间隔件32的中央部形成有通孔382,管柱2贯穿于该通孔382。通孔382具有大小在管套10的外径以上的内径,成为管套10能够在其内部穿过的形状。

在按压板37与管套10处于接触状态时,如在图9中以实线所示那样,按压板37的一部分与间隔件32的通孔382相面对,从而成为该通孔382被按压板37堵塞的状态。另一方面,在按压板37与管套10处于非接触状态时,如在图9中以双点划线所示那样,按压板37自间隔件32的通孔382退避,该通孔382开放,从而成为管套10能够经由该通孔382而在管套按压部30内穿过的状态。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按压板37位移而设为非接触状态,从而使管套10能够在管套按压部30内穿过,因此,能够自管套10侧拔出管套按压部30。因而,能够从以凿紧的方式安装有管套10的状态的管柱2拆卸管套按压部30。另外,若使按压板37位移而设为接触状态,则利用按压板37向管套支承部20侧按压管套10,能够使管套10可靠地固定在管套支承部20与管套按压部30之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间隔件(旋转板)32旋转,能够使多个按压板37同时旋转而切换为接触状态或非接触状态。特别是,间隔件32由设为与管套按压部30的中心轴线同轴的圆板构成,通过使该间隔件32以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使多个按压板37同时旋转,因此,能够利用仅使圆板旋转的更加简单的结构,将按压板37切换为接触状态或非接触状态。

在将管套按压部30安装于管套支承部20时,通过克服施力构件33的作用力向管套支承部20侧推入管套按压部30,从而使施力构件33收缩,间隔件32也被下压。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引导孔373的一部分形成有退让部375,该退让部375向与管套按压部30的按压方向D相反的方向凹陷,能够使操作部38退让到该退让部375。

具体而言,在按压板35与管套10处于接触状态时,如图8所示,操作部38与退让部375相面对。在以该状态向管套支承部20侧推入管套按压部30的情况,操作部38进入退让部375内,因此,能够不与按压侧主体31相接触地下压操作部38。

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按压板37设有三个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还可以是按压板37设有两个或四个以上的结构。另外,间隔件32并不限定于由圆板构成的结构,只要是能够使按压板37旋转这样的结构就能够采用其他任意的结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间隔件32构成了旋转板,但是,还能够与该间隔件32独立地设置旋转板。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位移机构350、360、370使按压板35、36、37旋转或滑动的结构。但是,位移机构并不限定于使按压板旋转或滑动的结构,还可以是以其他的方案使按压板位移而切换为接触状态或非接触状态的结构。

另外,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利用销221与引导槽314之间的卡合而将管套按压部30安装于管套支承部20的结构。但是,并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例如还能够将本发明应用于利用凸轮的旋转将管套按压部30安装于管套支承部20这样的管柱安装装置1、将管套按压部30以拧入管套支承部20的方式安装于该管套支承部20这样的螺纹式的管柱安装装置1等各种管柱安装装置1。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管套支承部20具有支承侧主体21和连结部22的结构。但是,并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既可以是管套支承部20具有其他的构件的结构,还可以是不具有上述构件的一部分的结构。

另外,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管套按压部30具有按压侧主体31、间隔件32、施力构件33以及固定件34的结构。但是,并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既可以是管套按压部30具有其他构件的结构,还可以是不具有上述构件的一部分这样的结构。

附图标记说明

1、管柱安装装置;2、管柱;3、管柱加热炉;4、试样导入部;5、检测器;6、载气供给路径;7、试样气化室;8、试样注入口;10、管套;20、管套支承部;21、支承侧主体;22、连结部;30、管套按压部;31、按压侧主体;32、间隔件;33、施力构件;34、固定件;35、按压板;36、按压板;37、按压板;38、操作部;211、通孔;212、收纳凹部;213、台阶部;221、销;311、第1筒部;312、第2筒部;313、引导孔;314、引导槽;315、导入槽部;316、倾斜槽部;317、卡定槽部;318、内壁;319、通孔;321、通孔;350、位移机构;351、按压面;352、轴部;353、通孔;354、操作部;360、位移机构;361、按压面;362、引导部;363、通孔;364、通孔;365、操作部;370、位移机构;371、按压面;372、轴部;373、引导孔;374、引导槽;381、引导销;382、通孔。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