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纤维气瓶检测线及检测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529069阅读:来源:国知局
一种碳纤维气瓶检测线及检测方法与流程

技术特征:

1.一种碳纤维气瓶检测线,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前至后布设的水压测试装置、水压辅助测试装置和气密性试验装置;

所述水压测试装置包括测试机架(1)、位于测试机架(1)一侧的测试操作台(4)、对被测试气瓶(2)进行加压的加压装置、安装在测试机架(1)上的测试箱和供多个被测试气瓶(2)平稳放置并能将被测试气瓶(2)平移至测试机架(1)前侧的测试小车(3),装于测试小车(3)上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均呈竖直向布设;所述被测试气瓶(2)为碳纤维气瓶,所述碳纤维气瓶的瓶口上装有密封接头(5);

所述测试机架(1)为桁车式机架;所述桁车式机架包括下部支撑架、位于所述下部支撑架上方且能在水平面上进行前后移动的平移支架和对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进行吊装且能在竖直面上进行上下移动的竖向吊装架,所述竖向吊装架安装在所述平移支架上;所述下部支撑架包括左右两个对称布设的承重支架(1-1),两个所述承重支架(1-1)均呈竖直向布设且二者上部均安装有一个供所述平移支架前后移动的第一平移轨道(1-2),两个所述第一平移轨道(1-2)均呈水平布设且二者均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两个所述第一平移轨道(1-2)呈平行布设;所述竖向吊装架包括一个能在竖直面上进行上下移动的上支架(1-4)、位于上支架(1-4)正下方的安装座(1-5)、多个均安装在安装座(1-5)上的竖向连接管(1-6)和多个分别与多个所述竖向连接管(1-6)连接的第二分支加压管(1-8),所述上支架(1-4)和安装座(1-5)均呈水平布设;多个所述第二分支加压管(1-8)分别布设在多个所述竖向连接管(1-6)的正上方,每个所述第二分支加压管(1-8)的底端均与位于其下方的竖向连接管(1-6)上端连接,且每个所述第二分支加压管(1-8)上部均固定在上支架(1-4)上;每个所述竖向连接管(1-6)底部均装有一个用于与密封接头(5)进行连接的连接接头(1-7);所述上支架(1-4)和安装座(1-5)均呈水平布设,且上支架(1-4)与第一平移轨道(1-2)呈垂直布设;所述平移支架包括左右两个带动上支架(1-4)进行上下移动的第一竖向提升架(1-3),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提升架(1-3)均呈竖直向布设,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提升架(1-3)分别位于两个所述承重支架(1-1)的正上方且二者呈对称布设,所述上支架(1-4)的左右两侧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提升架(1-3)上;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提升架(1-3)的底部均安装有一个能沿第一平移轨道(1-2)前后移动的第一滑移座(1-9),所述第一滑移座(1-9)安装于第一平移轨道(1-2)上;两个所述承重支架(1-1)的后侧上部均设置有一个带动第一滑移座(1-9)进行前后移动的第一水平移动驱动机构,所述第一水平移动驱动机构位于第一滑移座(1-9)后侧且其与第一滑移座(1-9)进行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分支加压管(1-8)和竖向连接管(1-6)的数量相同且二者均为刚性管;

所述测试箱包括一个安装于两个所述承重支架(1-1)之间后侧的水槽(1-12)和多个均布设于水槽(1-12)内的水套(1-11),多个所述水套(1-11)的结构均相同且其均呈竖直向布设,所述水槽(1-12)呈水平布设,且多个所述水套(1-11)均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每个所述水套(1-11)均为上部开口的圆柱形套体;所述测试小车(3)位于两个所述承重支架(1-1)之间前侧,且测试小车(3)位于水槽(1-12)前侧;

所述水套(1-11)的数量与竖向连接管(1-6)的数量相同;每个所述竖向连接管(1-6)上均同轴套装有一个对水套(1-11)的上部开口进行封堵的上压盖(1-10),多个所述水套(1-11)的布设位置分别与多个所述上压盖(1-10)的布设位置一一对应;多个所述上压盖(1-10)均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且其均位于安装座(1-5)下方,所述安装座(1-5)上安装有带动多个所述上压盖(1-10)进行上下移动的压紧驱动机构,多个所述上压盖(1-10)均与所述压紧驱动机构连接;

所述加压装置包括主加压管(6-1)、与供水装置连接的供水管(6-5)、与第一供气装置连接的供气管(6-6)、多个分别与主加压管(6-1)的出口连接的第一分支加压管(6-2)和一个与主加压管(6-1)的出口连接的水槽供水管(6-10),所述第一分支加压管(6-2)的数量与第二分支加压管(1-8)的数量相同;多个所述第一分支加压管(6-2)的出口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二分支加压管(1-8)的上端连接,每个所述第一分支加压管(6-2)上均装有第一电磁阀(6-3)和第一压力检测单元(6-4);所述供水管(6-5)和供气管(6-6)的出口均与主加压管(6-1)的进口连接,所述主加压管(6-1)上安装有电液增压泵(6-7);所述水槽供水管(6-10)上装有第二电磁阀(6-11),所述水槽(1-12)底部装有水槽排水管(6-22),所述水槽排水管(6-22)上装有水温检测单元(1-23);

所述测试操作台(4)包括水平操作台(4-1)、第一监控装置和多个均布设在水平操作台(4-1)上的称重装置(4-3),所述称重装置(4-3)的数量与水套(1-11)的数量相同;每个所述称重装置(4-3)上均平放有一个水容器(4-2);每个所述水套(1-11)底部均伸出至水槽(1-12)外侧,且每个所述水套(1-11)的底部均开有一个下开口,多个所述水套(1-11)的下开口分别通过多个第一排水管(1-16)与多个所述水容器(4-2)连接;每个所述第一排水管(1-16)上均装有一个第四控制阀(1-17);每个所述水套(1-11)的下开口均装有一个与排水通道连接的第二排水管(1-18);

所述第一监控装置包括第一主控器(7-1)以及分别与第一主控器(7-1)连接的第一参数设置单元(7-2)和第一显示单元(7-3),所述水温检测单元(1-23)和多个所述第一压力检测单元(6-4)均与第一主控器(7-1)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6-3)、第二电磁阀(6-11)和第四控制阀(1-17)均由第一主控器(7-1)进行控制且其均与第一主控器(7-1)连接;所述电液增压泵(6-7)由第一主控器(7-1)进行控制且其与第一主控器(7-1)连接;所述压紧驱动机构、两个所述第一水平移动驱动机构和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提升架(1-3)均由第一主控器(7-1)进行控制且其均与第一主控器(7-1)连接;

所述水压辅助测试装置包括对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进行夹持的气瓶夹具(11)、对气瓶夹具(11)与所夹持被测试气瓶(2)进行运送的运送小车(13)和对被测试气瓶(2)进行倒水及烘干处理的气瓶倒水及烘干处理设备,所述运送小车(13)呈水平布设且其上部设置有供气瓶夹具(11)水平放置的水平放置平台;所述气瓶夹具(11)上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均位于同一平面上,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均呈平行布设且其均与气瓶夹具(11)呈垂直布设;所述气瓶倒水及烘干处理设备位于测试机架(1)后侧;

所述气瓶倒水及烘干处理设备包括倒水及烘干处理机架(14)、第二监控装置、对气瓶夹具(11)进行180°翻转的翻转倒水装置和对被测试气瓶(2)进行烘干处理的烘干装置,所述翻转倒水装置安装在倒水及烘干处理机架(14)上;

所述倒水及烘干处理机架(14)包括主支撑架、位于所述主支撑架上方且能在水平面上进行前后移动的平移支架、在竖直方向上对气瓶夹具(11)进行提升的提升装置和对气瓶夹具(11)进行水平夹持的夹紧装置,所述提升装置安装在所述平移支架上;所述主支撑架包括左右两个对称布设的竖向支架(14-1),两个所述竖向支架(14-1)呈平行布设且二者上部均安装有一个供所述平移支架前后移动的第二平移轨道(14-2),两个所述第二平移轨道(14-2)均呈水平布设且二者均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两个所述第二平移轨道(14-2)呈平行布设;所述平移支架为门式支架且其包括上横梁(14-3)和两个分别支撑于上横梁(14-3)左右两端下方的第一竖向立柱(14-4),所述上横梁(14-3)呈水平布设,两个所述第一竖向立柱(14-4)呈对称布设;两个所述第一竖向立柱(14-4)的底部均安装有一个能沿第二平移轨道(14-2)前后移动的第二滑移座(14-5),所述第二滑移座(14-5)安装于第二平移轨道(14-2)上;两个所述竖向支架(14-1)的后侧上部均设置有一个带动第二滑移座(14-5)进行前后移动的第二水平移动驱动机构(18),所述第二水平移动驱动机构(18)位于第二滑移座(14-5)后侧且其与第二滑移座(14-5)进行传动连接;所述提升装置包括一个水平吊装架(14-7)和两个对水平吊装架(14-7)进行上下提升的第二竖向提升架(14-8),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提升架(14-8)的结构均相同且二者呈对称布设;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提升架(14-8)分别位于两个所述第一竖向立柱(14-4)内侧且二者的上部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第一竖向立柱(14-4)的内侧壁上部,所述水平吊装架(14-7)的左右两侧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提升架(14-8)左右两侧底部且其位于两个所述第一竖向立柱(14-4)之间;所述夹紧固定机构安装在水平吊装架(14-7)上且其位于水平吊装架(14-7)的正下方;所述夹紧机构包括左右两个分别对气瓶夹具(11)的左右两侧进行水平夹持的夹紧机构(14-9),两个所述夹紧机构(14-9)的结构相同且二者对称布设在水平吊装架(14-7)的左右两侧下方;

两个所述竖向支架(14-1)之间的区域由后向前分为吊装入口区、入口侧倒水烘干区、出口侧倒水烘干区和吊装出口区;所述翻转倒水装置包括两个分别安装在所述入口侧倒水烘干区和所述出口侧倒水烘干区内的翻转倒水机构(17);所述烘干装置包括两个烘干设备和两个分别伸入至所述入口侧倒水烘干区和所述出口侧倒水烘干区内的烘干管道,两个所述烘干管道分别为伸入至所述入口侧倒水烘干区内的入口侧烘干管道和伸入至所述出口侧倒水烘干区内的出口侧烘干管道,两个所述烘干设备分别为与所述入口侧烘干管道连接的入口侧烘干设备和与所述出口侧烘干管道连接的出口侧烘干设备;

所述运送小车(13)包括能平推入所述吊装入口区或所述吊装出口区内的第二车架(13-1)和多个均安装在第二车架(13-1)底部的行走轮(13-2),所述吊装入口区和吊装出口区内均留有供运送小车(13)放置的小车放置空间;所述水平放置平台位于第二车架(13-1)上部;

所述第二监控装置包括第二主控器(16-3)、对所述平移支架的水平位移进行实时检测的水平位移检测单元(16-4)、对水平吊装架(14-7)的提升高度进行实时检测的高度检测单元(16-5)以及分别与第二主控器(16-3)连接的第二参数设置单元(16-1)和第二显示单元(16-2),所述水平位移检测单元(16-4)和高度检测单元(16-5)均与第二主控器(16-3)连接;两个所述第二水平移动驱动机构(18)、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提升架(14-8)、两个所述夹紧机构(14-9)、两个所述翻转倒水机构(17)和两个所述烘干设备均由第二主控器(16-3)进行控制;

所述气密性试验装置包括气密性测试装置和为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进行供气的第二供气装置,所述气密性测试装置为柜式气密性测试装置(48)或地槽式气密性测试装置(51);

所述柜式气密性测试装置(48)包括测试柜柜体(25)和设置在测试柜柜体(25)内下部的柜内水槽(37)以及设置在测试柜柜体(25)内上部的气瓶安装升降机构和柜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33),所述测试柜柜体(25)的顶壁上设置有柜顶监控摄像头(38),所述气瓶安装升降机构包括水平设置的气瓶安装杆(26)和带动气瓶安装杆(26)进行升降的安装杆升降驱动机构,所述气瓶安装杆(26)上安装有多个用于连接被测试气瓶(2)上所装瓶阀的第一快速接头(29);所述柜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33)和柜顶监控摄像头(38)均与第三主控器(40)连接,所述第三主控器(40)与第三显示单元连接;所述第一快速接头(29)与所述第二供气装置连接;

所述地槽式气密性测试装置(51)包括开挖成型的地下水槽(52)、支立在地下水槽(52)上方的竖向支撑架(53)和安装在竖向支撑架(53)上的控制盒(56)和对多个被测试气瓶(20)同步进行吊装的气瓶吊装架,所述气瓶吊装架的数量为两个且二者均安装在竖向支撑架(53)上;所述地下水槽(52)内侧底部装有多个水下监控摄像头(54),所述地下水槽(52)上方装有多个上部监控摄像头(55),多个所述水下监控摄像头(54)和多个所述上部监控摄像头(55)均与第三主控器(40)相接;所述竖向支撑架(53)包括矩形框架(53-1)和四个分别支撑于矩形框架(53-1)四个顶角下方的第二竖向立柱(53-2),所述矩形框架(53-1)呈水平布设且其位于地下水槽(52)正上方;两个所述气瓶吊装架的结构相同且二者分别安装在矩形框架(53-1)的左右两侧下方;每个所述气瓶吊装架均包括一个气瓶安装架(57)和一个在竖直方向上对气瓶安装架(57)进行上下提升的竖向提升架(58),所述气瓶安装架(57)呈水平布设且其安装在竖向提升架(58)底部,所述竖向提升架(58)上部安装在矩形框架(53-1)上;所述气瓶安装架(57)包括水平支架(57-1)和多个分别用于连接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上所装瓶阀的第二快速接头(57-2),多个所述快速接头(57-2)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其均安装在水平支架(57-1)底部,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均吊装于气瓶安装架(57)下方且其上所装瓶阀分别安装在多个所述第二快速接头(57-2)上;所述第二快速接头(57-2)与所述第二供气装置连接。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纤维气瓶检测线,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上压盖(1-10)上均装有排气管(1-21),所述排气管(1-21)上装有排气开关(1-22);

每个所述第二排水管(1-18)上均装有一个第五控制阀(1-19);所述供水装置分别通过多个注水管与多个所述水套(1-11)的下开口连接,每个所述注水管上均装有一个第六控制阀(1-20);所述第五控制阀(1-19)和第六控制阀(1-20)均由第一主控器(7-1)进行控制且其均与第一主控器(7-1)连接;

所述加压装置还包括水枪和与所述供水装置的供水口连接的蓄能器(6-12),所述主加压管(6-1)的进口与蓄能器(6-12)的出口连接;多个所述注水管的进口均通过第二连接管与所述水枪的出水口连接,所述水枪的进水口与蓄能器(6-12)的出口连接。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碳纤维气瓶检测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小车(3)包括第一车架(3-3)、多个分别供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放置的气瓶放置架(3-2)、安装在第一车架(3-3)内侧中上部的第一水平托板(3-4)和多个均安装在所述第一车架底部的第一行走轮(3-1),所述第一车架(3-3)呈水平布设;所述气瓶放置架(3-2)的数量与水套(1-11)的数量相同,多个所述气瓶放置架(3-2)的结构均相同且其均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多个所述气瓶放置架(3-2)的布设位置分别与多个所述水套(1-11)的布设位置一一对应;每个所述气瓶放置架(3-2)均包括一个上限位板(3-21)、一个位于上限位板(3-21)正下方的下限位板(3-26)和多个分别支撑于上限位板(3-21)与下限位板(3-26)之间的支撑杆(3-22),所述上限位板(3-21)和下限位板(3-26)均呈水平布设且二者的中部均开有一个供被测试气瓶(2)放置的圆形通孔,每个所述支撑杆(3-22)的上端均固定在上限位板(3-21)上且其下端均固定在第一水平托板(3-4)上,所述上限位板(3-21)、下限位板(3-26)和第一水平托板(3-4)上均开有多个供支撑杆(3-22)安装的安装孔。

4.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碳纤维气瓶检测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竖向连接管(1-6)分两列进行布设,每列所述竖向连接管(1-6)均包括多个由前至后布设的竖向连接管(1-6),两列所述竖向连接管(1-6)呈左右对称布设;所述安装座(1-5)包括上部支座(1-51)和两个分别安装在上部支座(1-51)左右两侧下方的下压座(1-52),两个所述下压座(1-52)分别布设于两列所述竖向连接管(1-6)的正上方;每个所述竖向连接管(1-6)上均同轴套装有一个对上压盖(1-10)进行下压的下压套管(1-15),所述下压套管(1-15)位于下压座(1-52)下方,所述下压套管(1-15)的上端安装在下压座(1-52)上且其下端与上压盖(1-10)连接;所述压紧驱动机构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压紧驱动机构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下压座(1-52)上。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碳纤维气瓶检测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驱动机构为第二气缸(1-14),两个所述第二气缸(1-14)均呈竖直向布设且二者均布设在同一竖直面上;两个所述第二气缸(1-14)的上部均安装在上部支座(1-51)上且二者的下端分别与两个所述下压座(1-52)连接;

所述第一水平移动驱动机构为第一气缸(1-13),所述第一气缸(1-13)呈水平布设且两个所述第一气缸(1-13)均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

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提升架(1-3)均为第三气缸(1-24),两个所述第三气缸(1-24)均呈竖直向布设且二者均布设在同一竖直面上;

所述加压装置还包括与供气管(6-6)连接的第三连接管(6-23)和三个分别与第三连接管(6-23)的出口连接的分支管(6-24),三个所述分支管(6-24)的出口分别与三个电磁换向阀(6-25)的进口连接;三个所述分支管(6-24)分别为第一分支管、第二分支管和第三分支管,三个所述电磁换向阀(6-25)均为气动电磁换向阀且三者分别为与所述第一分支管、第二分支管和第三分支管连接的第一电磁换向阀、第二电磁换向阀和第三电磁换向阀,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的两个工作口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气缸(1-13)连接,所述第二电磁换向阀的两个工作口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气缸(1-14)连接,所述第三电磁换向阀的两个工作口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三气缸(1-24)连接。

6.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碳纤维气瓶检测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运送小车(13)还包括上托板(13-3)和位于上托板(13-3)正下方的下托板(13-4),所述上托板(13-3)和下托板(13-4)均呈水平布设;所述上托板(13-3)位于第二车架(13-1)上部且其为所述水平放置平台,所述上托板(13-3)上开有多个分别供气瓶夹具(11)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放置的圆形通孔;所述下托板(13-4)位于第二车架(13-1)的内侧中上部;

所述上托板(13-3)底部设置有多个分别对气瓶夹具(11)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进行限位的上限位套筒(13-5),多个所述上限位套筒(13-5)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且其分别布设在多个所述圆形通孔的正下方;所述下托板(13-4)上部设置有多个分别对气瓶夹具(11)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进行限位的下限位套筒(13-6),多个所述下限位套筒(13-6)分别布设在多个所述上限位套筒(13-5)的正下方;多个所述上限位套筒(13-5)和多个所述下限位套筒(13-6)均呈竖直向布设。

7.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碳纤维气瓶检测线,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翻转倒水机构(17)的结构相同;每个所述翻转倒水机构(17)均包括一个呈水平布设的翻转轴(17-2)、对翻转轴(17-2)进行驱动的翻转驱动机构(17-3)和左右两个分别对气瓶夹具(11)的左右两侧进行夹持的竖向夹持板(17-1),所述翻转驱动机构(17-3)与翻转轴(17-2)进行传动连接,两个所述竖向夹持板(17-1)的结构相同且二者呈对称布设;所述翻转轴(17-2)与竖向支架(14-1)呈垂直布设,所述翻转轴(17-2)位于两个所述竖向支架(14-1)之间且其左右两端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竖向支架(14-1)上,两个所述竖向夹持板(17-1)均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且二者分别安装在翻转轴(17-2)的左右两侧;所述翻转轴(17-2)为能进行180°旋转的旋转轴且其左右两端分别通过轴承安装在两个所述竖向支架(14-1)上;所述翻转驱动机构(17-3)由第二主控器(16-3)进行控制且其与第二主控器(16-3)连接。

8.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碳纤维气瓶检测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瓶夹具(11)包括夹持框架、两个均安装在所述夹持框架内的竖向限位板和多个分别对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进行限位的气瓶限位件,所述夹持框架为平面框架,所述夹持框架、两个所述竖向限位板和多个所述气瓶限位件均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夹持框架为矩形且其由前后两个呈平行布设的侧挡板和左右两个能在两个所述侧挡板之间进行左右水平移动的夹持板拼接而成,两个所述夹持板呈平行布设且二者均夹持于两个所述侧挡板之间,两个所述侧挡板和两个所述夹持板均呈竖直向布设且其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两个所述侧挡板分别为位于两个所述夹持板前后两侧的前挡板(11-3)和后挡板(11-4),两个所述夹持板分别为左夹持板(11-1)和位于左夹持板(11-1)右侧的右夹持板(11-2),两个所述夹持板均与前挡板(11-3)呈垂直布设;所述前挡板(11-3)和后挡板(11-4)之间通过两个所述竖向限位板进行连接,两个所述竖向限位板均呈竖直向布设且二者均与前挡板(11-3)呈垂直布设,两个所述竖向限位板分别为左限位板(11-5)和位于左限位板(11-5)右侧的右限位板(11-6);多个所述气瓶限位件分左右两列进行布设,两列所述气瓶限位件呈对称布设;每列所述气瓶限位件均包括多个从前至后布设在同一直线上的所述气瓶限位件,多个所述气瓶限位件的结构均相同且每个所述气瓶限位件均包括左右两个对称布设的夹持块(11-7),两个所述夹持块(11-7)分别夹持于被测试气瓶(2)的中部左右两侧;两列所述气瓶限位件中位于所述夹持框架左侧的一列所述气瓶限位件为左侧气瓶限位件,且位于所述夹持框架右侧的一列所述气瓶限位件为右侧气瓶限位件;所述左侧气瓶限位件中的两个所述夹持块(11-7)分别固定在左夹持板(11-1)和左限位板(11-5)上,所述右侧气瓶限位件(11-5)中的两个所述夹持块(11-7)分别固定在右限位板(11-6)和右夹持板(11-2)上。

9.一种利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检测线对碳纤维气瓶进行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水压测试:采用所述水压测试装置对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的变形量与承压能力分别进行测试,测试过程如下:

步骤1-1、测试前准备工作,过程如下:

步骤1-101、气瓶注水及装车静置:向被测试气瓶(2)内注满水并加盖密封接头(5),再将被测试气瓶(2)装于测试小车(3)上,静置8小时以上;

步骤1-102、测试小车推至吊装工位:将装有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的测试小车(3)平推至吊装工位,此时测试小车(3)位于两个所述承重支架(1-1)之间前侧且其位于水槽(1-12)前侧;

步骤1-103、初始称重值记录:对多个所述称重装置(4-3)的初始称重值分别进行记录;

多个所述称重装置(4-3)中第i个称重装置(4-3)的初始称重值记作mi0,其中i为正整数且i=1、2、…、M,M为称重装置(4-3)的数量;

步骤1-2、气瓶吊装:通过第一主控器(7-1)控制两个所述第一水平移动驱动机构,将所述平移支架与所述竖向吊装架同步向前平移至吊装工位,再将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分别吊装于所述竖向吊装架下方,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均呈竖直向布设且其上所装的密封接头(5)分别与多个所述连接接头(1-7)锁紧连接;此时,所述竖向吊装架位于水槽(1-12)前侧且其位于步骤1-102中所述测试小车(3)上方;

步骤1-3、气瓶移至测试工位:通过第一主控器(7-1)控制两个所述第一水平移动驱动机构,将所述平移支架、所述竖向吊装架与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同步向后平移至测试工位;此时,吊装于所述竖向吊装架下方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分别位于水槽(1-12)内多个所述水套(1-11)的正上方;

步骤1-4、加压试验:过程如下:

步骤1-4011、气瓶下放及水套上压盖压紧密封:通过第一主控器(7-1)控制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提升架(1-3),对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同步进行竖直下放并分别浸入多个所述水套(1-11)内;再通过第一主控器(7-1)控制所述压紧驱动机构,对多个所述上压盖(1-10)同步进行下压,并将多个所述上压盖(1-10)分别压紧固定在多个所述水套(1-11)上,完成多个所述水套(1-11)的密封过程;

步骤1-4012、加压:打开各第一分支加压管(6-2)上所装的第一电磁阀(6-3)与各第一排水管(1-16)上所装的第四控制阀(1-17),再启动电液增压泵(6-7)且通过电液增压泵(6-7)对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分别进行加压,直至将各被测试气瓶(2)均加压至预先设定的测试压力值;加压过程中,通过多个所述第一压力检测单元(6-4)对各第一分支加压管(6-2)的管内压力分别进行实时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同步传送至第一主控器(7-1);

步骤1-4013、保压:步骤1-4012中加压完成后,关闭电液增压泵(6-7)与各第一分支加压管(6-2)上所装的第一电磁阀(6-3),并按照预先设计的保压时间,对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分别进行保压;保压过程中,通过多个所述第一压力检测单元(6-4)对各第一分支加压管(6-2)的管内压力分别进行实时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同步传送至第一主控器(7-1);

步骤1-4014、保压后称重值记录:步骤1-4013中保压过程完成时,对此时多个所述称重装置(4-3)的称重值分别进行记录,且此时各称重装置(4-3)的称重值均为保压后称重值;

多个所述称重装置(4-3)中第i个称重装置(4-3)的保压后称重值记作mi1

步骤1-4015、泄压:步骤1-4013中保压过程完成后,打开各第一分支加压管(6-2)上所装的第一电磁阀(6-3),对各被测试气瓶(2)分别进行泄压;

步骤1-4016、泄压后称重值记录:步骤1-4015中泄压过程完成后,对此时多个所述称重装置(4-3)的称重值分别进行记录,且此时各称重装置(4-3)的称重值均为泄压后称重值;

多个所述称重装置(4-3)中第i个称重装置(4-3)的泄压后称重值记作mi2

步骤1-4017、气瓶起吊并向前平移至吊装工位:先通过第一主控器(7-1)控制所述压紧驱动机构,对多个所述上压盖(1-10)同步进行上提;再通过第一主控器(7-1)控制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提升架(1-3),对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同步进行竖直上提并从多个所述水套(1-11)内提出;之后,通过第一主控器(7-1)控制两个所述第一水平移动驱动机构,将所述平移支架、所述竖向吊装架与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同步向前平移至吊装工位;

步骤1-5、数据整理:根据步骤1-103中记录的各称重装置(4-3)的初始称重值、步骤1-4014中记录的各称重装置(4-3)的保压后称重值和步骤1-4016中记录的各称重装置(4-3)的泄压后称重值,计算得出各被测试气瓶(2)的全变形量、残余变形量、残余变形率和弹性变形量;

步骤1-103中记录的各称重装置(4-3)的初始称重值、步骤1-4014中记录的各称重装置(4-3)的保压后称重值和步骤1-4016中记录的各称重装置(4-3)的泄压后称重值均为该称重装置(4-3)上所放水容器(4-2)内水的质量;

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中第i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的全变形量、残余变形量、残余变形率和弹性变形量,分别记作Vi0、Vi1、ηi和Vi2;步骤1-4011中第i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装入多个所述水套(1-11)中第i个所述水套(1-11)内,第i个所述水套(1-11)通过第一排水管(1-16)与第i个称重装置(4-3)上所放的水容器(4-2)连接;其中,Vi2=Vi0-Vi1,ρ为水容器(4-2)内水的密度;

步骤二、倒水及烘干处理:采用所述水压辅助测试装置对步骤一中水压测试完成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进行倒水及烘干处理,过程如下:

步骤2-1、气瓶夹持并装车:将完成水压试验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均夹持于气瓶夹具(11)上,再将夹持有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的气瓶夹具(11)水平放置于运送小车(13)的所述水平放置平台上;

步骤2-2、运送小车平推至吊装入口区内:将步骤2-1中所述运送小车(13)平推至所述吊装入口区内;

步骤2-3、夹具夹紧及提升:通过第二主控器(16-3)对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提升架(14-8)进行控制,将水平吊装架(14-7)竖直下放,直至两个所述夹紧机构(14-9)对称布设在气瓶夹具(11)的左右两侧;再通过第二主控器(16-3)对两个所述夹紧机构(14-9)进行控制,使两个所述夹紧机构(14-9)分别夹紧固定在气瓶夹具(11)的左右两侧,此时气瓶夹具(11)水平夹持于两个所述夹紧机构(14-9)之间;之后,通过第二主控器(16-3)对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提升架(14-8)进行控制,将气瓶夹具(11)与其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同步进行竖直向上提升,直至将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均从运送小车(13)内提出;

步骤2-4、气瓶倒水及烘干处理,过程如下:

步骤2-401、倒水烘干次数及各次倒水烘干的烘干设备设定:通过第二参数设置单元(16-1)对步骤2-1中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的倒水烘干次数与各次倒水烘干的烘干设备分别进行设定;

其中,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的倒水烘干次数为一次或两次;当倒水烘干次数为一次时,该次倒水烘干的烘干设备为所述入口侧烘干设备或所述出口侧烘干设备;当倒水烘干次数为两次时,两次倒水烘干的烘干设备分别为所述入口侧烘干设备和所述出口侧烘干设备;

步骤2-402、倒水烘干处理:根据步骤2-401中所设定的倒水烘干次数及各次倒水烘干的烘干设备,对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同步进行倒水烘干处理;

其中,当步骤2-401中所设定的倒水烘干次数为一次且该次倒水烘干的烘干设备为所述入口侧烘干设备时,倒水烘干处理过程如下:

步骤2-40211、向前平移至入口侧烘干区:通过第二主控器(16-3)对两个所述第二水平移动驱动机构(18)进行控制,将气瓶夹具(11)与其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同步向前平移至所述入口侧倒水烘干区内;

步骤2-40212、竖直下放至翻转倒水位置:通过第二主控器(16-3)对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提升架(14-8)进行控制,将气瓶夹具(11)与其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同步进行竖直下放,直至将气瓶夹具(11)下放至所述入口侧倒水烘干区内的翻转倒水机构(17)上;

步骤2-40213、向下翻转倒水及烘干处理:通过第二主控器(16-3)对所述入口侧倒水烘干区内的翻转倒水机构(17)进行控制,将气瓶夹具(11)与其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同步向下进行180°翻转,使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的瓶口均朝下,以将各被测试气瓶(2)内存留的水倒出;之后,通过第二主控器(16-3)对所述入口侧烘干设备进行控制,并通过所述入口侧烘干设备与所述入口侧烘干管道对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同步进行烘干处理;

步骤2-40214、向上翻转复位及向上提升:通过第二主控器(16-3)对所述入口侧倒水烘干区内的翻转倒水机构(17)进行控制,将气瓶夹具(11)与其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同步向上进行180°翻转,使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的瓶口均朝上;之后,通过第二主控器(16-3)对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提升架(14-8)进行控制,将气瓶夹具(11)与其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同步进行竖直向上提升,直至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均位于所述入口侧倒水烘干区内的翻转倒水机构(17)上方;

当步骤2-401中所设定的倒水烘干次数为一次且该次倒水烘干的烘干设备为所述出口侧烘干设备时,倒水烘干处理过程如下:

步骤2-40221、向前平移至出口侧烘干区:通过第二主控器(16-3)对两个所述第二水平移动驱动机构(18)进行控制,将气瓶夹具(11)与其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同步向前平移至所述出口侧倒水烘干区内;

步骤2-40222、竖直下放至翻转倒水位置:按照步骤2-40212中所述的方法,通过第二主控器(16-3)对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提升架(14-8)进行控制,将气瓶夹具(11)与其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同步进行竖直下放,直至将气瓶夹具(11)下放至所述出口侧倒水烘干区内的翻转倒水机构(17)上;

步骤2-40223、向下翻转倒水及烘干处理:通过第二主控器(16-3)对所述入口侧倒水烘干区内的翻转倒水机构(17)进行控制,将气瓶夹具(11)与其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同步向下进行180°翻转,使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的瓶口均朝下,以将各被测试气瓶(2)内存留的水倒出;之后,通过第二主控器(16-3)对所述出口侧烘干设备进行控制,并通过所述出口侧烘干设备与所述出口侧烘干管道对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同步进行烘干处理;

步骤2-40224、向上翻转复位及向上提升:通过第二主控器(16-3)对所述出口侧倒水烘干区内的翻转倒水机构(17)进行控制,将气瓶夹具(11)与其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同步向上进行180°翻转,使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的瓶口均朝上;之后,通过第二主控器(16-3)对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提升架(14-8)进行控制,将气瓶夹具(11)与其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同步进行竖直向上提升,直至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均位于所述出口侧倒水烘干区内的翻转倒水机构(17)上方;

当步骤2-401中所设定的倒水烘干次数为两次时,倒水烘干处理过程如下:

步骤2-40231、按照步骤2-40211至步骤2-40214中所述的方法,完成第一倒水烘干处理;

步骤2-40232、按照步骤2-40221至步骤2-40224中所述的方法,完成第二倒水烘干处理;

步骤2-5、向前平移至吊装出口区:通过第二主控器(16-3)对两个所述第二水平移动驱动机构(18)进行控制,将气瓶夹具(11)与其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同步向前平移至所述吊装出口区内;

本步骤中,将气瓶夹具(11)与其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同步向前平移至所述吊装出口区内之前,将运送小车(13)平推至所述吊装出口区内;

步骤2-6、吊装出口区内下放及夹具松开:通过第二主控器(16-3)对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提升架(14-8)进行控制,将水平吊装架(14-7)竖直下放,直至气瓶夹具(11)水平放置于运送小车(13)的所述水平放置平台上;再通过第二主控器(16-3)对两个所述夹紧机构(14-9)进行控制,使两个所述夹紧机构(14-9)均松开气瓶夹具(11);

步骤2-7、上下提升及向后平移复位:通过第二主控器(16-3)对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提升架(14-8)进行控制,将水平吊装架(14-7)竖直向上提升;之后,通过第二主控器(16-3)对两个所述第二水平移动驱动机构(18)进行控制,将水平吊装架(14-7)向后平移至所述吊装入口区内;

步骤三、气密性试验:采用所述气密性试验装置对步骤二中烘干处理后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进行气密性试验,过程如下:

步骤3-1、气瓶吊装:当所述气密性测试装置为柜式气密性测试装置(48)时,将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52)均吊装在气瓶安装杆(26)上,并使各被测试气瓶(2)与其上所连接的第一快速接头(29)内部连通;当所述气密性测试装置为地槽式气密性测试装置(51)时,将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52)均吊装在气瓶安装架(57)上,并使各被测试气瓶(2)与其上所连接的第二快速接头(57-2)内部连通;

步骤3-2、气瓶充气:通过所述第二供气装置向步骤3-1中各被测试气瓶(2)充气;

步骤3-3、气瓶浸入水内:当所述气密性测试装置为柜式气密性测试装置(48)时,通过所述安装杆升降驱动机构带动气瓶安装杆(26)与其上吊装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52)同步下降,直至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均全部浸入水内;当所述气密性测试装置为地槽式气密性测试装置(51)时,通过两个所述竖向提升架(58)带动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52)同步下降,直至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均全部浸入水内;

步骤3-4、图像采集及同步观察:当所述气密性测试装置为柜式气密性测试装置(48)时,采用柜顶监控摄像头(38)对浸入水内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52)的图像进行采集并同步传送至第三主控器(40);当所述气密性测试装置为地槽式气密性测试装置(51)时,采用水下监控摄像头(4)和上部监控摄像头(5)对浸入水内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52)的图像进行采集并同步传送至第三主控器(40);

所述第三主控器(40)通过所述第三显示单元对接收到的图像进行同步显示,通过对所述第三显示单元显示的图像进行同步观察,对各被测试气瓶(2)的气密性进行判断;

对任一个被测试气瓶(2)的气密性进行判断时,当观察过程中该被测试气瓶(2)周侧产生冒泡现象时,判断为被测试气瓶(2)的气密性不合格;否则,判断为被测试气瓶(2)的气密性合格。

10.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4011中每个所述上压盖(1-10)上均装有排气管(1-21),所述排气管(1-21)上装有排气开关(1-22);步骤1-4中进行加压试验之前,需先将各排气管(1-21)上所装的排气开关(1-22)均打开;步骤1-4011中完成气瓶下放及水套上压盖压紧密封后,对各上压盖(1-10)上所装排气管(1-21)内存在的气泡进行观测;待各排气管(1-21)内均无气泡后,将各排气管(1-21)上所装的排气开关(1-22)均关闭;

步骤2-3中进行夹具夹紧及提升之前,先通过第二参数设置单元(16-1)对水平吊装架(14-7)的平移高度进行设定;

步骤2-3中将气瓶夹具(11)与其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同步进行竖直向上提升时,将水平吊装架(14-7)向上提升至预先设定的平移高度,此时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均从运送小车(13)内提出;

步骤2-40211中向前平移至入口侧烘干区过程中,所述水平吊装架(14-7)的高度均为预先设定的平移高度;

步骤2-40221中向前平移至出口侧烘干区过程中,所述水平吊装架(14-7)的高度均为预先设定的平移高度;

步骤2-40214和步骤2-40224中将气瓶夹具(11)与其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同步进行竖直向上提升时,均将水平吊装架(14-7)向上提升至预先设定的平移高度;

步骤2-5中向前平移至吊装出口区过程中,所述水平吊装架(14-7)的高度均为预先设定的平移高度;

步骤2-7中将水平吊装架(14-7)竖直向上提升时,将水平吊装架(14-7)向上提升至预先设定的平移高度;并且,将水平吊装架(14-7)向后平移至所述吊装入口区内过程中,所述水平吊装架(14-7)的高度均为预先设定的平移高度。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