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纤维气瓶检测线及检测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529069阅读:404来源:国知局
一种碳纤维气瓶检测线及检测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气瓶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碳纤维气瓶检测线及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气瓶是一种承受压力的容器,其生产过程的最后工序是要进行水压测试(也称水压试验,详见《气瓶水压试验方法》国家标准GB/T9251—1997),以测量在水压作用下的变形量和承压能力,并以此判断气瓶的质量是否合格。并且,实际使用过程中也需定期对气瓶进行检测,检测项目包括气瓶的变形量与承压能力、气密性等。其中,对气瓶的变形量与承压能力进行测试时,采用水压测试方法(也称水压试验方法)。目前,所采用的水压试验方法主要有量管法和称重法,其中称重法的应用比较广泛。

碳纤维气瓶属于复合气瓶,其采用金属内胆,通过外面缠绕碳纤维并经高温固化加工而成,耐压可达到30MPa。相比金属气瓶(无缝钢瓶等),碳纤维气瓶具有更好的性能,且重量减轻了50%以上,操作使用更加轻松,尤其是深层地下(如矿井等、石油石化等)危险区域遇到救护情况或严重灾害情况下使用时更为方便。另外,复合气瓶也是电的不良导体,并且复合气瓶在侵蚀和腐蚀场合下呈现中和性,因而使用更加安全。根据法律法规和实际使用规范要求,必须对气瓶进行定期水压试验,水压试验完成后必须对气瓶进行烘干处理,保证其洁净干燥,以方便使用。但现如今,市面上还未出现一套能对碳纤维气瓶的变形量与承压能力进行测试的专用测试设备,并且现有的气瓶水压试验装置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使用操作不便、测试效率低、测试精度低等缺陷和不足。另外,目前还未出现一套水压试验完成后能对碳纤维气瓶进行倒水并烘干的碳纤维气瓶水压辅助测试装置,实际操作过程中只能依靠人为完成,存在使用操作不便、烘干效率低、费工费时等缺陷和不足。现如今,国内绝大部分气瓶生产厂家的气密性试验仍采用传统的浸水法,主要靠人工完成,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测试过程控制不便、费工费时、使用效果较差等缺陷和不足,导致气瓶质量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碳纤维气瓶检测线,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使用操作简便、使用效果好,能简便、快速完成多个碳纤维气瓶的水压试验与气密性试验过程。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碳纤维气瓶检测线,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前至后布设的水压测试装置、水压辅助测试装置和气密性试验装置;

所述水压测试装置包括测试机架、位于测试机架一侧的测试操作台、对被测试气瓶进行加压的加压装置、安装在测试机架上的测试箱和供多个被测试气瓶平稳放置并能将被测试气瓶平移至测试机架前侧的测试小车,装于测试小车上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均呈竖直向布设;所述被测试气瓶为碳纤维气瓶,所述碳纤维气瓶的瓶口上装有密封接头;

所述测试机架为桁车式机架;所述桁车式机架包括下部支撑架、位于所述下部支撑架上方且能在水平面上进行前后移动的平移支架和对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进行吊装且能在竖直面上进行上下移动的竖向吊装架,所述竖向吊装架安装在所述平移支架上;所述下部支撑架包括左右两个对称布设的承重支架,两个所述承重支架均呈竖直向布设且二者上部均安装有一个供所述平移支架前后移动的第一平移轨道,两个所述第一平移轨道均呈水平布设且二者均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两个所述第一平移轨道呈平行布设;所述竖向吊装架包括一个能在竖直面上进行上下移动的上支架、位于上支架正下方的安装座、多个均安装在安装座上的竖向连接管和多个分别与多个所述竖向连接管连接的第二分支加压管,所述上支架和安装座均呈水平布设;多个所述第二分支加压管分别布设在多个所述竖向连接管的正上方,每个所述第二分支加压管的底端均与位于其下方的竖向连接管上端连接,且每个所述第二分支加压管上部均固定在上支架上;每个所述竖向连接管底部均装有一个用于与密封接头进行连接的连接接头;所述上支架和安装座均呈水平布设,且上支架与第一平移轨道呈垂直布设;所述平移支架包括左右两个带动上支架进行上下移动的第一竖向提升架,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提升架均呈竖直向布设,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提升架分别位于两个所述承重支架的正上方且二者呈对称布设,所述上支架的左右两侧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提升架上;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提升架的底部均安装有一个能沿第一平移轨道前后移动的第一滑移座,所述第一滑移座安装于第一平移轨道上;两个所述承重支架的后侧上部均设置有一个带动第一滑移座进行前后移动的第一水平移动驱动机构,所述第一水平移动驱动机构位于第一滑移座后侧且其与第一滑移座进行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分支加压管和竖向连接管的数量相同且二者均为刚性管;

所述测试箱包括一个安装于两个所述承重支架之间后侧的水槽和多个均布设于水槽内的水套,多个所述水套的结构均相同且其均呈竖直向布设,所述水槽呈水平布设,且多个所述水套均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每个所述水套均为上部开口的圆柱形套体;所述测试小车位于两个所述承重支架之间前侧,且测试小车位于水槽前侧;

所述水套的数量与竖向连接管的数量相同;每个所述竖向连接管上均同轴套装有一个对水套的上部开口进行封堵的上压盖,多个所述水套的布设位置分别与多个所述上压盖的布设位置一一对应;多个所述上压盖均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且其均位于安装座下方,所述安装座上安装有带动多个所述上压盖进行上下移动的压紧驱动机构,多个所述上压盖均与所述压紧驱动机构连接;

所述加压装置包括主加压管、与供水装置连接的供水管、与第一供气装置连接的供气管、多个分别与主加压管的出口连接的第一分支加压管和一个与主加压管的出口连接的水槽供水管,所述第一分支加压管的数量与第二分支加压管的数量相同;多个所述第一分支加压管的出口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二分支加压管的上端连接,每个所述第一分支加压管上均装有第一电磁阀和第一压力检测单元;所述供水管和供气管的出口均与主加压管的进口连接,所述主加压管上安装有电液增压泵;所述水槽供水管上装有第二电磁阀,所述水槽底部装有水槽排水管,所述水槽排水管上装有水温检测单元;

所述测试操作台包括水平操作台、第一监控装置和多个均布设在水平操作台上的称重装置,所述称重装置的数量与水套的数量相同;每个所述称重装置上均平放有一个水容器;每个所述水套底部均伸出至水槽外侧,且每个所述水套的底部均开有一个下开口,多个所述水套的下开口分别通过多个第一排水管与多个所述水容器连接;每个所述第一排水管上均装有一个第四控制阀;

所述第一监控装置包括第一主控器以及分别与第一主控器连接的第一参数设置单元和第一显示单元,所述水温检测单元和多个所述第一压力检测单元均与第一主控器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和第四控制阀均由第一主控器进行控制且其均与第一主控器连接;所述电液增压泵由第一主控器进行控制且其与第一主控器连接;所述压紧驱动机构、两个所述第一水平移动驱动机构和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提升架均由第一主控器进行控制且其均与第一主控器连接;

所述水压辅助测试装置包括对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进行夹持的气瓶夹具、对气瓶夹具与所夹持被测试气瓶进行运送的运送小车和对被测试气瓶进行倒水及烘干处理的气瓶倒水及烘干处理设备,所述运送小车呈水平布设且其上部设置有供气瓶夹具水平放置的水平放置平台;所述气瓶夹具上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均位于同一平面上,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均呈平行布设且其均与气瓶夹具呈垂直布设;所述气瓶倒水及烘干处理设备位于测试机架后侧;

所述气瓶倒水及烘干处理设备包括倒水及烘干处理机架、第二监控装置、对气瓶夹具进行180°翻转的翻转倒水装置和对被测试气瓶进行烘干处理的烘干装置,所述翻转倒水装置安装在倒水及烘干处理机架上;

所述倒水及烘干处理机架包括主支撑架、位于所述主支撑架上方且能在水平面上进行前后移动的平移支架、在竖直方向上对气瓶夹具进行提升的提升装置和对气瓶夹具进行水平夹持的夹紧装置,所述提升装置安装在所述平移支架上;所述主支撑架包括左右两个对称布设的竖向支架,两个所述竖向支架呈平行布设且二者上部均安装有一个供所述平移支架前后移动的第二平移轨道,两个所述第二平移轨道均呈水平布设且二者均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两个所述第二平移轨道呈平行布设;所述平移支架为门式支架且其包括上横梁和两个分别支撑于上横梁左右两端下方的第一竖向立柱,所述上横梁呈水平布设,两个所述第一竖向立柱呈对称布设;两个所述第一竖向立柱的底部均安装有一个能沿第二平移轨道前后移动的第二滑移座,所述第二滑移座安装于第二平移轨道上;两个所述竖向支架的后侧上部均设置有一个带动第二滑移座进行前后移动的第二水平移动驱动机构,所述第二水平移动驱动机构位于第二滑移座后侧且其与第二滑移座进行传动连接;所述提升装置包括一个水平吊装架和两个对水平吊装架进行上下提升的第二竖向提升架,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提升架的结构均相同且二者呈对称布设;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提升架分别位于两个所述第一竖向立柱内侧且二者的上部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第一竖向立柱的内侧壁上部,所述水平吊装架的左右两侧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提升架左右两侧底部且其位于两个所述第一竖向立柱之间;所述夹紧固定机构安装在水平吊装架上且其位于水平吊装架的正下方;所述夹紧机构包括左右两个分别对气瓶夹具的左右两侧进行水平夹持的夹紧机构,两个所述夹紧机构的结构相同且二者对称布设在水平吊装架的左右两侧下方;

两个所述竖向支架之间的区域由后向前分为吊装入口区、入口侧倒水烘干区、出口侧倒水烘干区和吊装出口区;所述翻转倒水装置包括两个分别安装在所述入口侧倒水烘干区和所述出口侧倒水烘干区内的翻转倒水机构;所述烘干装置包括两个烘干设备和两个分别伸入至所述入口侧倒水烘干区和所述出口侧倒水烘干区内的烘干管道,两个所述烘干管道分别为伸入至所述入口侧倒水烘干区内的入口侧烘干管道和伸入至所述出口侧倒水烘干区内的出口侧烘干管道,两个所述烘干设备分别为与所述入口侧烘干管道连接的入口侧烘干设备和与所述出口侧烘干管道连接的出口侧烘干设备;

所述运送小车包括能平推入所述吊装入口区或所述吊装出口区内的第二车架和多个均安装在第二车架底部的行走轮,所述吊装入口区和吊装出口区内均留有供运送小车放置的小车放置空间;所述水平放置平台位于第二车架上部;

所述第二监控装置包括第二主控器、对所述平移支架的水平位移进行实时检测的水平位移检测单元、对水平吊装架的提升高度进行实时检测的高度检测单元以及分别与第二主控器连接的第二参数设置单元和第二显示单元,所述水平位移检测单元和高度检测单元均与第二主控器连接;两个所述第二水平移动驱动机构、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提升架、两个所述夹紧机构、两个所述翻转倒水机构和两个所述烘干设备均由第二主控器进行控制;

所述气密性试验装置包括气密性测试装置和为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进行供气的第二供气装置,所述气密性测试装置为柜式气密性测试装置或地槽式气密性测试装置;

所述柜式气密性测试装置包括测试柜柜体和设置在测试柜柜体内下部的柜内水槽以及设置在测试柜柜体内上部的气瓶安装升降机构和柜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所述测试柜柜体的顶壁上设置有柜顶监控摄像头,所述气瓶安装升降机构包括水平设置的气瓶安装杆和带动气瓶安装杆进行升降的安装杆升降驱动机构,所述气瓶安装杆上安装有多个用于连接被测试气瓶上所装瓶阀的第一快速接头;所述柜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和柜顶监控摄像头均与第三主控器连接,所述第三主控器与第三显示单元连接;所述第一快速接头与所述第二供气装置连接;

所述地槽式气密性测试装置包括开挖成型的地下水槽、支立在地下水槽上方的竖向支撑架和安装在竖向支撑架上的控制盒和对多个被测试气瓶同步进行吊装的气瓶吊装架,所述气瓶吊装架的数量为两个且二者均安装在竖向支撑架上;所述地下水槽内侧底部装有多个水下监控摄像头,所述地下水槽上方装有多个上部监控摄像头,多个所述水下监控摄像头和多个所述上部监控摄像头均与第三主控器相接;所述竖向支撑架包括矩形框架和四个分别支撑于矩形框架四个顶角下方的第二竖向立柱,所述矩形框架呈水平布设且其位于地下水槽正上方;两个所述气瓶吊装架的结构相同且二者分别安装在矩形框架的左右两侧下方;每个所述气瓶吊装架均包括一个气瓶安装架和一个在竖直方向上对气瓶安装架进行上下提升的竖向提升架,所述气瓶安装架呈水平布设且其安装在竖向提升架底部,所述竖向提升架上部安装在矩形框架上;所述气瓶安装架包括水平支架和多个分别用于连接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上所装瓶阀的第二快速接头,多个所述快速接头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其均安装在水平支架底部,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均吊装于气瓶安装架下方且其上所装瓶阀分别安装在多个所述第二快速接头上;所述第二快速接头与所述第二供气装置连接。

上述一种碳纤维气瓶检测线,其特征是:每个所述上压盖上均装有排气管,所述排气管上装有排气开关;

每个所述水套的下开口均装有一个与排水通道连接的第二排水管,每个所述第二排水管上均装有一个第五控制阀;所述供水装置分别通过多个注水管与多个所述水套的下开口连接,每个所述注水管上均装有一个第六控制阀;所述第五控制阀和第六控制阀均由第一主控器进行控制且其均与第一主控器连接;

所述加压装置还包括水枪和与所述供水装置的供水口连接的蓄能器,所述主加压管的进口与蓄能器的出口连接;多个所述注水管的进口均通过第二连接管与所述水枪的出水口连接,所述水枪的进水口与蓄能器的出口连接。

上述一种碳纤维气瓶检测线,其特征是:所述测试小车包括第一车架、多个分别供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放置的气瓶放置架、安装在第一车架内侧中上部的第一水平托板和多个均安装在所述第一车架底部的第一行走轮,所述第一车架呈水平布设;所述气瓶放置架的数量与水套的数量相同,多个所述气瓶放置架的结构均相同且其均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多个所述气瓶放置架的布设位置分别与多个所述水套的布设位置一一对应;每个所述气瓶放置架均包括一个上限位板、一个位于上限位板正下方的下限位板和多个分别支撑于上限位板与下限位板之间的支撑杆,所述上限位板和下限位板均呈水平布设且二者的中部均开有一个供被测试气瓶放置的圆形通孔,每个所述支撑杆的上端均固定在上限位板上且其下端均固定在第一水平托板上,所述上限位板、下限位板和第一水平托板上均开有多个供支撑杆安装的安装孔。

上述一种碳纤维气瓶检测线,其特征是:多个所述竖向连接管分两列进行布设,每列所述竖向连接管均包括多个由前至后布设的竖向连接管,两列所述竖向连接管呈左右对称布设;所述安装座包括上部支座和两个分别安装在上部支座左右两侧下方的下压座,两个所述下压座分别布设于两列所述竖向连接管的正上方;每个所述竖向连接管上均同轴套装有一个对上压盖进行下压的下压套管,所述下压套管位于下压座下方,所述下压套管的上端安装在下压座上且其下端与上压盖连接;所述压紧驱动机构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压紧驱动机构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下压座上。

上述一种碳纤维气瓶检测线,其特征是:所述压紧驱动机构为第二气缸,两个所述第二气缸均呈竖直向布设且二者均布设在同一竖直面上;两个所述第二气缸的上部均安装在上部支座上且二者的下端分别与两个所述下压座连接;

所述第一水平移动驱动机构为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呈水平布设且两个所述第一气缸均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

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提升架均为第三气缸,两个所述第三气缸均呈竖直向布设且二者均布设在同一竖直面上;

所述加压装置还包括与供气管连接的第三连接管和三个分别与第三连接管的出口连接的分支管,三个所述分支管的出口分别与三个电磁换向阀的进口连接;三个所述分支管分别为第一分支管、第二分支管和第三分支管,三个所述电磁换向阀均为气动电磁换向阀且三者分别为与所述第一分支管、第二分支管和第三分支管连接的第一电磁换向阀、第二电磁换向阀和第三电磁换向阀,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的两个工作口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气缸连接,所述第二电磁换向阀的两个工作口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气缸连接,所述第三电磁换向阀的两个工作口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三气缸连接。

上述一种碳纤维气瓶检测线,其特征是:所述运送小车还包括上托板和位于上托板正下方的下托板,所述上托板和下托板均呈水平布设;所述上托板位于第二车架上部且其为所述水平放置平台,所述上托板上开有多个分别供气瓶夹具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放置的圆形通孔;所述下托板位于第二车架的内侧中上部;

所述上托板底部设置有多个分别对气瓶夹具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进行限位的上限位套筒,多个所述上限位套筒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且其分别布设在多个所述圆形通孔的正下方;所述下托板上部设置有多个分别对气瓶夹具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进行限位的下限位套筒,多个所述下限位套筒分别布设在多个所述上限位套筒的正下方;多个所述上限位套筒和多个所述下限位套筒均呈竖直向布设。

上述一种碳纤维气瓶检测线,其特征是:两个所述翻转倒水机构的结构相同;每个所述翻转倒水机构均包括一个呈水平布设的翻转轴、对翻转轴进行驱动的翻转驱动机构和左右两个分别对气瓶夹具的左右两侧进行夹持的竖向夹持板,所述翻转驱动机构与翻转轴进行传动连接,两个所述竖向夹持板的结构相同且二者呈对称布设;所述翻转轴与竖向支架呈垂直布设,所述翻转轴位于两个所述竖向支架之间且其左右两端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竖向支架上,两个所述竖向夹持板均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且二者分别安装在翻转轴的左右两侧;所述翻转轴为能进行180°旋转的旋转轴且其左右两端分别通过轴承安装在两个所述竖向支架上;所述翻转驱动机构由第二主控器进行控制且其与第二主控器连接。

上述一种碳纤维气瓶检测线,其特征是:所述气瓶夹具包括夹持框架、两个均安装在所述夹持框架内的竖向限位板和多个分别对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进行限位的气瓶限位件,所述夹持框架为平面框架,所述夹持框架、两个所述竖向限位板和多个所述气瓶限位件均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夹持框架为矩形且其由前后两个呈平行布设的侧挡板和左右两个能在两个所述侧挡板之间进行左右水平移动的夹持板拼接而成,两个所述夹持板呈平行布设且二者均夹持于两个所述侧挡板之间,两个所述侧挡板和两个所述夹持板均呈竖直向布设且其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两个所述侧挡板分别为位于两个所述夹持板前后两侧的前挡板和后挡板,两个所述夹持板分别为左夹持板和位于左夹持板右侧的右夹持板,两个所述夹持板均与前挡板呈垂直布设;所述前挡板和后挡板之间通过两个所述竖向限位板进行连接,两个所述竖向限位板均呈竖直向布设且二者均与前挡板呈垂直布设,两个所述竖向限位板分别为左限位板和位于左限位板右侧的右限位板;多个所述气瓶限位件分左右两列进行布设,两列所述气瓶限位件呈对称布设;每列所述气瓶限位件均包括多个从前至后布设在同一直线上的所述气瓶限位件,多个所述气瓶限位件的结构均相同且每个所述气瓶限位件均包括左右两个对称布设的夹持块,两个所述夹持块分别夹持于被测试气瓶的中部左右两侧;两列所述气瓶限位件中位于所述夹持框架左侧的一列所述气瓶限位件为左侧气瓶限位件,且位于所述夹持框架右侧的一列所述气瓶限位件为右侧气瓶限位件;所述左侧气瓶限位件中的两个所述夹持块分别固定在左夹持板和左限位板上,所述右侧气瓶限位件中的两个所述夹持块分别固定在右限位板和右夹持板上。

同时,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方法步骤简单、设计合理且实现方便、使用效果好的碳纤维气瓶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水压测试:采用所述水压测试装置对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的变形量与承压能力分别进行测试,测试过程如下:

步骤1-1、测试前准备工作,过程如下:

步骤1-101、气瓶注水及装车静置:向被测试气瓶内注满水并加盖密封接头,再将被测试气瓶装于测试小车上,静置8小时以上;

步骤1-102、测试小车推至吊装工位:将装有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的测试小车平推至吊装工位,此时测试小车位于两个所述承重支架之间前侧且其位于水槽前侧;

步骤1-103、初始称重值记录:对多个所述称重装置的初始称重值分别进行记录;

多个所述称重装置中第i个称重装置的初始称重值记作mi0,其中i为正整数且i=1、2、…、M,M为称重装置的数量;

步骤1-2、气瓶吊装:通过第一主控器控制两个所述第一水平移动驱动机构,将所述平移支架与所述竖向吊装架同步向前平移至吊装工位,再将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分别吊装于所述竖向吊装架下方,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均呈竖直向布设且其上所装的密封接头分别与多个所述连接接头锁紧连接;此时,所述竖向吊装架位于水槽前侧且其位于步骤1-102中所述测试小车上方;

步骤1-3、气瓶移至测试工位:通过第一主控器控制两个所述第一水平移动驱动机构,将所述平移支架、所述竖向吊装架与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同步向后平移至测试工位;此时,吊装于所述竖向吊装架下方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分别位于水槽内多个所述水套的正上方;

步骤1-4、加压试验:过程如下:

步骤1-4011、气瓶下放及水套上压盖压紧密封:通过第一主控器控制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提升架,对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同步进行竖直下放并分别浸入多个所述水套内;再通过第一主控器控制所述压紧驱动机构,对多个所述上压盖同步进行下压,并将多个所述上压盖分别压紧固定在多个所述水套上,完成多个所述水套的密封过程;

步骤1-4012、加压:打开各第一分支加压管上所装的第一电磁阀与各第一排水管上所装的第四控制阀,再启动电液增压泵且通过电液增压泵对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分别进行加压,直至将各被测试气瓶均加压至预先设定的测试压力值;加压过程中,通过多个所述第一压力检测单元对各第一分支加压管的管内压力分别进行实时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同步传送至第一主控器;

步骤1-4013、保压:步骤1-4012中加压完成后,关闭电液增压泵与各第一分支加压管上所装的第一电磁阀,并按照预先设计的保压时间,对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分别进行保压;保压过程中,通过多个所述第一压力检测单元对各第一分支加压管的管内压力分别进行实时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同步传送至第一主控器;

步骤1-4014、保压后称重值记录:步骤1-4013中保压过程完成时,对此时多个所述称重装置的称重值分别进行记录,且此时各称重装置的称重值均为保压后称重值;

多个所述称重装置中第i个称重装置的保压后称重值记作mi1

步骤1-4015、泄压:步骤1-4013中保压过程完成后,打开各第一分支加压管上所装的第一电磁阀,对各被测试气瓶分别进行泄压;

步骤1-4016、泄压后称重值记录:步骤1-4015中泄压过程完成后,对此时多个所述称重装置的称重值分别进行记录,且此时各称重装置的称重值均为泄压后称重值;

多个所述称重装置中第i个称重装置的泄压后称重值记作mi2

步骤1-4017、气瓶起吊并向前平移至吊装工位:先通过第一主控器控制所述压紧驱动机构,对多个所述上压盖同步进行上提;再通过第一主控器控制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提升架,对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同步进行竖直上提并从多个所述水套内提出;之后,通过第一主控器控制两个所述第一水平移动驱动机构,将所述平移支架、所述竖向吊装架与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同步向前平移至吊装工位;

步骤1-5、数据整理:根据步骤1-103中记录的各称重装置的初始称重值、步骤1-4014中记录的各称重装置的保压后称重值和步骤1-4016中记录的各称重装置的泄压后称重值,计算得出各被测试气瓶的全变形量、残余变形量、残余变形率和弹性变形量;

步骤1-103中记录的各称重装置的初始称重值、步骤1-4014中记录的各称重装置的保压后称重值和步骤1-4016中记录的各称重装置的泄压后称重值均为该称重装置上所放水容器内水的质量;

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中第i个所述被测试气瓶的全变形量、残余变形量、残余变形率和弹性变形量,分别记作Vi0、Vi1、ηi和Vi2;步骤1-4011中第i个所述被测试气瓶装入多个所述水套中第i个所述水套内,第i个所述水套通过第一排水管与第i个称重装置上所放的水容器连接;其中,Vi2=Vi0-Vi1,ρ为水容器内水的密度;

步骤二、倒水及烘干处理:采用所述水压辅助测试装置对步骤一中水压测试完成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进行倒水及烘干处理,过程如下:

步骤2-1、气瓶夹持并装车:将完成水压试验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均夹持于气瓶夹具上,再将夹持有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的气瓶夹具水平放置于运送小车的所述水平放置平台上;

步骤2-2、运送小车平推至吊装入口区内:将步骤2-1中所述运送小车平推至所述吊装入口区内;

步骤2-3、夹具夹紧及提升:通过第二主控器对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提升架进行控制,将水平吊装架竖直下放,直至两个所述夹紧机构对称布设在气瓶夹具的左右两侧;再通过第二主控器对两个所述夹紧机构进行控制,使两个所述夹紧机构分别夹紧固定在气瓶夹具的左右两侧,此时气瓶夹具水平夹持于两个所述夹紧机构之间;之后,通过第二主控器对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提升架进行控制,将气瓶夹具与其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同步进行竖直向上提升,直至将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均从运送小车内提出;

步骤2-4、气瓶倒水及烘干处理,过程如下:

步骤2-401、倒水烘干次数及各次倒水烘干的烘干设备设定:通过第二参数设置单元对步骤2-1中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的倒水烘干次数与各次倒水烘干的烘干设备分别进行设定;

其中,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的倒水烘干次数为一次或两次;当倒水烘干次数为一次时,该次倒水烘干的烘干设备为所述入口侧烘干设备或所述出口侧烘干设备;当倒水烘干次数为两次时,两次倒水烘干的烘干设备分别为所述入口侧烘干设备和所述出口侧烘干设备;

步骤2-402、倒水烘干处理:根据步骤2-401中所设定的倒水烘干次数及各次倒水烘干的烘干设备,对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同步进行倒水烘干处理;

其中,当步骤2-401中所设定的倒水烘干次数为一次且该次倒水烘干的烘干设备为所述入口侧烘干设备时,倒水烘干处理过程如下:

步骤2-40211、向前平移至入口侧烘干区:通过第二主控器对两个所述第二水平移动驱动机构进行控制,将气瓶夹具与其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同步向前平移至所述入口侧倒水烘干区内;

步骤2-40212、竖直下放至翻转倒水位置:通过第二主控器对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提升架进行控制,将气瓶夹具与其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同步进行竖直下放,直至将气瓶夹具下放至所述入口侧倒水烘干区内的翻转倒水机构上;

步骤2-40213、向下翻转倒水及烘干处理:通过第二主控器对所述入口侧倒水烘干区内的翻转倒水机构进行控制,将气瓶夹具与其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同步向下进行180°翻转,使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的瓶口均朝下,以将各被测试气瓶内存留的水倒出;之后,通过第二主控器对所述入口侧烘干设备进行控制,并通过所述入口侧烘干设备与所述入口侧烘干管道对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同步进行烘干处理;

步骤2-40214、向上翻转复位及向上提升:通过第二主控器对所述入口侧倒水烘干区内的翻转倒水机构进行控制,将气瓶夹具与其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同步向上进行180°翻转,使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的瓶口均朝上;之后,通过第二主控器对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提升架进行控制,将气瓶夹具与其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同步进行竖直向上提升,直至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均位于所述入口侧倒水烘干区内的翻转倒水机构上方;

当步骤2-401中所设定的倒水烘干次数为一次且该次倒水烘干的烘干设备为所述出口侧烘干设备时,倒水烘干处理过程如下:

步骤2-40221、向前平移至出口侧烘干区:通过第二主控器对两个所述第二水平移动驱动机构进行控制,将气瓶夹具与其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同步向前平移至所述出口侧倒水烘干区内;

步骤2-40222、竖直下放至翻转倒水位置:按照步骤2-40212中所述的方法,通过第二主控器对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提升架进行控制,将气瓶夹具与其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同步进行竖直下放,直至将气瓶夹具下放至所述出口侧倒水烘干区内的翻转倒水机构上;

步骤2-40223、向下翻转倒水及烘干处理:通过第二主控器对所述入口侧倒水烘干区内的翻转倒水机构进行控制,将气瓶夹具与其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同步向下进行180°翻转,使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的瓶口均朝下,以将各被测试气瓶内存留的水倒出;之后,通过第二主控器对所述出口侧烘干设备进行控制,并通过所述出口侧烘干设备与所述出口侧烘干管道对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同步进行烘干处理;

步骤2-40224、向上翻转复位及向上提升:通过第二主控器对所述出口侧倒水烘干区内的翻转倒水机构进行控制,将气瓶夹具与其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同步向上进行180°翻转,使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的瓶口均朝上;之后,通过第二主控器对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提升架进行控制,将气瓶夹具与其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同步进行竖直向上提升,直至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均位于所述出口侧倒水烘干区内的翻转倒水机构上方;

当步骤2-401中所设定的倒水烘干次数为两次时,倒水烘干处理过程如下:

步骤2-40231、按照步骤2-40211至步骤2-40214中所述的方法,完成第一倒水烘干处理;

步骤2-40232、按照步骤2-40221至步骤2-40224中所述的方法,完成第二倒水烘干处理;

步骤2-5、向前平移至吊装出口区:通过第二主控器对两个所述第二水平移动驱动机构进行控制,将气瓶夹具与其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同步向前平移至所述吊装出口区内;

本步骤中,将气瓶夹具与其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同步向前平移至所述吊装出口区内之前,将运送小车平推至所述吊装出口区内;

步骤2-6、吊装出口区内下放及夹具松开:通过第二主控器对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提升架进行控制,将水平吊装架竖直下放,直至气瓶夹具水平放置于运送小车的所述水平放置平台上;再通过第二主控器对两个所述夹紧机构进行控制,使两个所述夹紧机构均松开气瓶夹具;

步骤2-7、上下提升及向后平移复位:通过第二主控器对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提升架进行控制,将水平吊装架竖直向上提升;之后,通过第二主控器对两个所述第二水平移动驱动机构进行控制,将水平吊装架向后平移至所述吊装入口区内;

步骤三、气密性试验:采用所述气密性试验装置对步骤二中烘干处理后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进行气密性试验,过程如下:

步骤3-1、气瓶吊装:当所述气密性测试装置为柜式气密性测试装置时,将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均吊装在气瓶安装杆上,并使各被测试气瓶与其上所连接的第一快速接头内部连通;当所述气密性测试装置为地槽式气密性测试装置时,将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均吊装在气瓶安装架上,并使各被测试气瓶与其上所连接的第二快速接头内部连通;

步骤3-2、气瓶充气:通过所述第二供气装置向步骤3-1中各被测试气瓶充气;

步骤3-3、气瓶浸入水内:当所述气密性测试装置为柜式气密性测试装置时,通过所述安装杆升降驱动机构带动气瓶安装杆与其上吊装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同步下降,直至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均全部浸入水内;当所述气密性测试装置为地槽式气密性测试装置时,通过两个所述竖向提升架带动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同步下降,直至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均全部浸入水内;

步骤3-4、图像采集及同步观察:当所述气密性测试装置为柜式气密性测试装置时,采用柜顶监控摄像头对浸入水内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的图像进行采集并同步传送至第三主控器;当所述气密性测试装置为地槽式气密性测试装置时,采用水下监控摄像头和上部监控摄像头对浸入水内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的图像进行采集并同步传送至第三主控器;

所述第三主控器通过所述第三显示单元对接收到的图像进行同步显示,通过对所述第三显示单元显示的图像进行同步观察,对各被测试气瓶的气密性进行判断;

对任一个被测试气瓶的气密性进行判断时,当观察过程中该被测试气瓶周侧产生冒泡现象时,判断为被测试气瓶的气密性不合格;否则,判断为被测试气瓶的气密性合格。

上述方法,其特征是:步骤1-4011中每个所述上压盖上均装有排气管,所述排气管上装有排气开关;步骤1-4中进行加压试验之前,需先将各排气管上所装的排气开关均打开;步骤1-4011中完成气瓶下放及水套上压盖压紧密封后,对各上压盖上所装排气管内存在的气泡进行观测;待各排气管内均无气泡后,将各排气管上所装的排气开关均关闭;

步骤2-3中进行夹具夹紧及提升之前,先通过第二参数设置单元对水平吊装架的平移高度进行设定;

步骤2-3中将气瓶夹具与其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同步进行竖直向上提升时,将水平吊装架向上提升至预先设定的平移高度,此时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均从运送小车内提出;

步骤2-40211中向前平移至入口侧烘干区过程中,所述水平吊装架的高度均为预先设定的平移高度;

步骤2-40221中向前平移至出口侧烘干区过程中,所述水平吊装架的高度均为预先设定的平移高度;

步骤2-40214和步骤2-40224中将气瓶夹具与其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同步进行竖直向上提升时,均将水平吊装架向上提升至预先设定的平移高度;

步骤2-5中向前平移至吊装出口区过程中,所述水平吊装架的高度均为预先设定的平移高度;

步骤2-7中将水平吊装架竖直向上提升时,将水平吊装架向上提升至预先设定的平移高度;并且,将水平吊装架向后平移至所述吊装入口区内过程中,所述水平吊装架的高度均为预先设定的平移高度。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所采用的测试机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加工制作简便,投入成本较低。该测试机架为桁车式机架,整体采用不锈钢框架结构,并且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

2、所采用的测试机架使用操作简便且使用效果好,被测试气瓶的吊装、水套上压盖的压紧和被测试气瓶工位移位工作均采用无杆气缸组成的二维桁车式机架完成,结构设计合理且控制简便,操作过程易于控制。测试机架吊装气瓶安全可靠、移位平稳。

3、所采用的测试箱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加工制作简便、使用效果好,包括一个水槽和多个均布设于水槽内的水套,通过水槽对水套内水温进行控制,同时水槽与水套内相互隔离,互不影响,能有效保障变形量与承压能力的测试准确性。

4、所采用的加压装置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操作简便且加压效果好,能实现多个被测试气瓶的同步加压,并且各气瓶的加压管路相互独立加压过程互不影响。气瓶承压实验过程中的保压、泄压操作,由人工在操作台前完成,远离气瓶。

5、所采用的纤维气瓶变形量及承压能力测试装置能同步完成多个气瓶的变形量及承压能力测试过程,并且被测试气瓶的数量可调,灵活性强。

6、所采用的纤维气瓶变形量及承压能力测试装置自动化程度高、测试效率高且省工省时,并且能简便进行泄压,可保证设备安全。

7、所采用的测试小车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加工制作及使用操作简便、使用效果好,能供多个呈竖直向布设的被测试气瓶平稳放置,并能简便、快速对多个被测试气瓶进行平移,通过多个气瓶放置架对各被测试气瓶进行限位,确保被测试气瓶始终处于竖直状态。

8、所采用的水压测试装置使用效果好且测试精度高,测验过程中,通过第一主控器自动记录测试结果,所记录的测试结果包括加压试验过程中水温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水温信息、各压力检测单元所检测的压力信息、各称重装置输出的初始称重值、保压后称重值与泄压后称重值以及计算得出的各被测试气瓶的全变形量、残余变形量、残余变形率和弹性变形量,所记录数据全面且能实现同步自动记录,并且数据后期查询简便。

9、所采用的纤维气瓶变形量及承压能力测试方法步骤简单、设计合理且实现方便、使用效果好,能简便、快速完成多个碳纤维气瓶的变形量与承压能力同步测试过程,并且测试精度较高,测试过程安全、可靠。

10、所采用的倒水及烘干处理机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加工制作简便,投入成本较低。该倒水及烘干处理机架整体采用不锈钢或其它合金(如铝合金)框架结构,并且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为平移支架、提升装置、夹紧装置和翻转倒水装置提供固定平台,保证各结构的稳定性。

11、所采用的倒水及烘干处理机架使用操作简便且使用效果好,平移支架、提升装置和夹紧装置相配合能简便完成气瓶夹具的吊装、平移和上下提升过程,并且气瓶夹具的吊装、平移和上下提升过程均可控,结构设计合理且控制简便,操作过程易于控制。倒水及烘干处理机架吊装、平移和上下提升气瓶过程安全可靠且平稳。

其中,夹紧装置用于在提升前对多个碳纤维气瓶进行夹紧,其夹紧稳定可靠,通过夹持气瓶夹具对碳纤维气瓶进行稳固夹持,能保证碳纤维气瓶表面不会损伤,同时夹紧装置与平移支架和提升装置相配合,并结合水平位移检测单元与高度检测单元,形成闭环控制。所采用的提升装置对气瓶夹具的升降位置进行调整,提升、下降平稳,用于精确地对夹紧后的多个碳纤维气瓶进行提升、下降;平移支架对气瓶夹具的平移位置进行精确定位,保证能准确将提升起来的多个碳纤维气瓶下降到翻转倒水装置上。

12、所采用的气瓶夹具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加工制作及使用操作简便、使用效果好,能简便、快速对多个气瓶同步进行平稳夹持,并且夹持牢靠。

13、所采用的气瓶夹具中通过前后夹持块对气瓶进行夹持,不仅夹持牢靠,并且不会对气瓶造成任何损伤。

14、所采用的运送小车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加工制作及使用操作简便、使用效果好,与气瓶夹具相配合,将多个呈竖直向布设的被测试气瓶平稳放置在第二车架上,并能简便、快速对多个被测试气瓶进行平移。

15、所采用的翻转倒水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使用操作简便、拆装方便、使用效果较好,采用双向夹持与旋转翻转的方式,实现方便且翻转过程易于控制,能对翻转倒水位置进行精确控制,并能有效保证将多个碳纤维气瓶内的水倒干净。

16、所采用的烘干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安装布设方便、使用操作简便、使用效果好,能对倒完水的多个碳纤维气瓶同步进行烘干,以将翻转倒水后气瓶内剩余水分简便、快速烘干,并且烘干温度可自由设定,烘干时间也可自由设定,节能、高效,能对碳纤维气瓶进行简便、快速烘干。

17、所采用的水压辅助测试装置使用操作简便且使用方式灵活,既可以仅进行入口侧烘干或出口侧烘干,也可以入口侧烘干与出口侧烘干均进行;并且,能采用主动或自动两种控制方式,控制过程简单,实现方便。

18、所采用的水压辅助测试方法简单、设计合理且实现方便、使用效果好,将水压试验完成后的碳纤维气瓶通过水压辅助测试装置,进行平移、提升、翻转、烘干等流程,达到对碳纤维气瓶进行倒水、烘干的自动化作业,所采用的气瓶夹具能同时夹持多个碳纤维气瓶,并且能同步对两个气瓶夹具上的碳纤维气瓶进行翻转倒水及烘干处理,实现方便、烘干效率高,对碳纤维气瓶的整个倒水烘干过程进行自动化作业,能精确、高效率地完成气瓶倒水烘干过程。

19、所采用的水压辅助测试装置使用操作简便、使用效果好且实用价值高,能简便完成多个碳纤维气瓶的变形量与承压能力同步测试过程,并能简便对测试后的多个碳纤维气瓶进行倒水及烘干处理。

20、所采用的气密性试验装置结构紧凑,设计新颖合理且实现方便,使用操作简便。碳纤维气瓶气密性自动测试装置由35MPa空气气源输出高压空气后,通过第四减压阀和气动截止阀的调节,保证输出压力为所需要的目标压力,并控制升压速率比较缓慢,使被测试气瓶不至于在升压过程发热严重,保证了气密性测试不会对被测试气瓶造成损害。并且,通过摄像头检测是否有冒泡现象,并在水下配置了防爆防水射灯,将带压的被测试气瓶放置到水中,进行气密性检测,工作安全性和可靠性高,测试结果显示直观;试验完成后,采用气动泄压阀进行泄压,保证了人员及设备的安全。

21、所采用的气密性试验装置能同时对多个被测试气瓶的气密性进行测试,气瓶气密性测试效率高。并且,所采用的第二供气装置与控制系统分开,布局合理,维护方便。

23、本发明提供了柜式和地槽式两种气瓶气密性测试装置及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显示技术中采用传统的浸水法测试气瓶气密性存在的测试效率低、测试耗费的人力物力高、气压不稳定、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等多种问题;测试方法步骤简单,实现方便且测试效率高,测试结果准确度高。

24、所采用的气密性试验装置的实用性强,使用效果好,便于推广使用。

25、所采用的检测线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操作简便且使用效果好、检测效率高、省工省时,包括由前至后布设的水压测试装置、水压辅助测试装置和气密性试验装置,由先至后依次对多个被测试气瓶进行水压测试、倒水及烘干处理与气密性试验,实现各检测工序前后衔接,实现方便,能简便、快速完成多个碳纤维气瓶的水压试验与气密性试验过程。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1-1为本发明水压测试装置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1-2为本发明测试机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测试小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测试小车的上部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水压测试装置的气路与水路原理图。

图1-6为本发明水压测试装置的电路原理框图。

图2-1为本发明水压辅助测试装置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2-2为本发明气瓶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气瓶夹具的侧部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发明运送小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发明运送小车的上部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发明气瓶夹具在运送小车上的放置位置示意图。

图2-7为本发明运送小车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2-8为本发明水压辅助测试装置的电路原理框图。

图3-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碳纤维气瓶气密性自动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未示出第二供气装置)。

图3-2为发明实施例1中柜式气密性测试装置除气瓶安装柜门外的主视图。

图3-3为图3-2的左视图。

图3-4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第二供气装置的气路原理图。

图3-5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柜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与其它各部分连接的电路原理框图。

图3-6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碳纤维气瓶气密性自动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未示出第二供气装置)。

图3-7本发明实施例2中地槽式气密性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8为发明实施例2中水下监控摄像头、上部监控摄像头和地下防爆防水射灯的布设位置示意图。

图3-9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第二供气装置的气路原理图。

图3-10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地槽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与其它各部分连接的电路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一种碳纤维气瓶检测线,包括由前至后布设的水压测试装置、水压辅助测试装置和气密性试验装置。

结合图1-1,所述水压测试装置包括测试机架1、位于测试机架1一侧的测试操作台4、对被测试气瓶2进行加压的加压装置、安装在测试机架1上的测试箱和供多个被测试气瓶2平稳放置并能将被测试气瓶2平移至测试机架1前侧的测试小车3,装于测试小车3上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均呈竖直向布设。所述被测试气瓶2为碳纤维气瓶,所述碳纤维气瓶的瓶口上装有密封接头5。

所述测试机架1为桁车式机架。如图1-2所示,所述桁车式机架包括下部支撑架、位于所述下部支撑架上方且能在水平面上进行前后移动的平移支架和能在竖直面上进行上下移动的竖向吊装架,所述竖向吊装架安装在所述平移支架上。所述下部支撑架包括左右两个对称布设的承重支架1-1,两个所述承重支架1-1均呈竖直向布设且二者上部均安装有一个供所述平移支架前后移动的第一平移轨道1-2,两个所述第一平移轨道1-2均呈水平布设且二者均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两个所述第一平移轨道1-2呈平行布设。所述竖向吊装架包括一个能在竖直面上进行上下移动的上支架1-4、位于上支架1-4正下方的安装座1-5、多个均安装在安装座1-5上的竖向连接管1-6和多个分别与多个所述竖向连接管1-6连接的第二分支加压管1-8,所述上支架1-4和安装座1-5均呈水平布设。多个所述第二分支加压管1-8分别布设在多个所述竖向连接管1-6的正上方,每个所述第二分支加压管1-8的底端均与位于其下方的竖向连接管1-6上端连接,且每个所述第二分支加压管1-8上部均固定在上支架1-4上。每个所述竖向连接管1-6底部均装有一个用于与密封接头5进行连接的连接接头1-7。所述上支架1-4和安装座1-5均呈水平布设,且上支架1-4与第一平移轨道1-2呈垂直布设;所述平移支架包括左右两个带动上支架1-4进行上下移动的第一竖向提升架1-3,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提升架1-3均呈竖直向布设,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提升架1-3分别位于两个所述承重支架1-1的正上方且二者呈对称布设,所述上支架1-4的左右两侧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提升架1-3上;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提升架1-3的底部均安装有一个能沿第一平移轨道1-2前后移动的第一滑移座1-9,所述第一滑移座1-9安装于第一平移轨道1-2上。两个所述承重支架1-1的后侧上部均设置有一个带动第一滑移座1-9进行前后移动的第一水平移动驱动机构,所述第一水平移动驱动机构位于第一滑移座1-9后侧且其与第一滑移座1-9进行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分支加压管1-8和竖向连接管1-6的数量相同且二者均为刚性管。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分支加压管1-8和竖向连接管1-6均为不锈钢管,所述第二分支加压管1-8呈竖直向布设且其为螺旋形。

所述测试箱包括一个安装于两个所述承重支架1-1之间后侧的水槽1-12和多个均布设于水槽1-12内的水套1-11,多个所述水套1-11的结构均相同且其均呈竖直向布设,所述水槽1-12呈水平布设,且多个所述水套1-11均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每个所述水套1-11均为上部开口的圆柱形套体;所述测试小车3位于两个所述承重支架1-1之间前侧,且测试小车3位于水槽1-12前侧。

所述水套1-11的数量与竖向连接管1-6的数量相同;每个所述竖向连接管1-6上均同轴套装有一个对水套1-11的上部开口进行封堵的上压盖1-10,多个所述水套1-11的布设位置分别与多个所述上压盖1-10的布设位置一一对应;多个所述上压盖1-10均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且其均位于安装座1-5下方,所述安装座1-5上安装有带动多个所述上压盖1-10进行上下移动的压紧驱动机构,多个所述上压盖1-10均与所述压紧驱动机构连接。

结合图1-5,所述加压装置包括主加压管6-1、与供水装置连接的供水管6-5、与第一供气装置连接的供气管6-6、多个分别与主加压管6-1的出口连接的第一分支加压管6-2和一个与主加压管6-1的出口连接的水槽供水管6-10,所述第一分支加压管6-2的数量与第二分支加压管1-8的数量相同;多个所述第一分支加压管6-2的出口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二分支加压管1-8的上端连接,每个所述第一分支加压管6-2上均装有第一电磁阀6-3和第一压力检测单元6-4。所述供水管6-5和供气管6-6的出口均与主加压管6-1的进口连接,所述主加压管6-1上安装有电液增压泵6-7。所述水槽供水管6-10上装有水温检测单元1-23和第二电磁阀6-11。

所述测试操作台4包括水平操作台4-1、第一监控装置和多个均布设在水平操作台4-1上的称重装置4-3,所述称重装置4-3的数量与水套1-11的数量相同;每个所述称重装置4-3上均平放有一个水容器4-2。每个所述水套1-11底部均伸出至水槽1-12外侧,且每个所述水套1-11的底部均开有一个下开口,多个所述水套1-11的下开口分别通过多个第一排水管1-16与多个所述水容器4-2连接;每个所述第一排水管1-16上均装有一个第四控制阀1-17。

如图1-6所示,所述第一监控装置包括第一主控器7-1以及分别与第一主控器7-1连接的第一参数设置单元7-2和第一显示单元7-3,所述水温检测单元1-23和多个所述第一压力检测单元6-4均与第一主控器7-1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6-3、第二电磁阀6-11和第四控制阀1-17均由第一主控器7-1进行控制且其均与第一主控器7-1连接;所述电液增压泵6-7由第一主控器7-1进行控制且其与第一主控器7-1连接;所述压紧驱动机构、两个所述第一水平移动驱动机构和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提升架1-3均由第一主控器7-1进行控制且其均与第一主控器7-1连接。

如图2-1、图2-8所示,所述水压辅助测试装置包括对多个被测试气瓶2进行夹持的气瓶夹具11、对气瓶夹具11与所夹持被测试气瓶2进行运送的运送小车13和对被测试气瓶2进行倒水及烘干处理的气瓶倒水及烘干处理设备,所述运送小车13呈水平布设且其上部设置有供气瓶夹具11水平放置的水平放置平台。所述气瓶夹具11上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均位于同一平面上,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均呈平行布设且其均与气瓶夹具11呈垂直布设。所述被测试气瓶2为碳纤维气瓶且其瓶口上未安装瓶阀。

所述气瓶倒水及烘干处理设备包括倒水及烘干处理机架14、第二监控装置、对气瓶夹具11进行180°翻转的翻转倒水装置和对被测试气瓶2进行烘干处理的烘干装置,所述翻转倒水装置安装在倒水及烘干处理机架14上。

所述倒水及烘干处理机架14包括主支撑架、位于所述主支撑架上方且能在水平面上进行前后移动的平移支架、在竖直方向上对气瓶夹具11进行提升的提升装置和对气瓶夹具11进行水平夹持的夹紧装置,所述提升装置安装在所述平移支架上。所述主支撑架包括左右两个对称布设的竖向支架14-1,两个所述竖向支架14-1呈平行布设且二者上部均安装有一个供所述平移支架前后移动的第二平移轨道14-2,两个所述第二平移轨道14-2均呈水平布设且二者均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两个所述第二平移轨道14-2呈平行布设。所述平移支架为门式支架且其包括上横梁14-3和两个分别支撑于上横梁14-3左右两端下方的第一竖向立柱14-4,所述上横梁14-3呈水平布设,两个所述第一竖向立柱14-4呈对称布设。两个所述第一竖向立柱14-4的底部均安装有一个能沿第二平移轨道14-2前后移动的第二滑移座14-5,所述第二滑移座14-5安装于第二平移轨道14-2上。两个所述竖向支架14-1的后侧上部均设置有一个带动第二滑移座14-5进行前后移动的第二水平移动驱动机构18,所述第二水平移动驱动机构18位于第二滑移座14-5后侧且其与第二滑移座14-5进行传动连接。所述提升装置包括一个水平吊装架14-7和两个对水平吊装架14-7进行上下提升的第二竖向提升架14-8,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提升架14-8的结构均相同且二者呈对称布设。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提升架14-8分别位于两个所述第一竖向立柱14-4内侧且二者的上部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第一竖向立柱14-4的内侧壁上部,所述水平吊装架14-7的左右两侧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提升架14-8左右两侧底部且其位于两个所述第一竖向立柱14-4之间。所述夹紧固定机构安装在水平吊装架14-7上且其位于水平吊装架14-7的正下方;所述夹紧机构包括左右两个分别对气瓶夹具11的左右两侧进行水平夹持的夹紧机构14-9,两个所述夹紧机构14-9的结构相同且二者对称布设在水平吊装架14-7的左右两侧下方。

两个所述竖向支架14-1之间的区域由后向前分为吊装入口区、入口侧倒水烘干区、出口侧倒水烘干区和吊装出口区。所述翻转倒水装置包括两个分别安装在所述入口侧倒水烘干区和所述出口侧倒水烘干区内的翻转倒水机构17;所述烘干装置包括两个烘干设备和两个分别伸入至所述入口侧倒水烘干区和所述出口侧倒水烘干区内的烘干管道,两个所述烘干管道分别为伸入至所述入口侧倒水烘干区内的入口侧烘干管道和伸入至所述出口侧倒水烘干区内的出口侧烘干管道,两个所述烘干设备分别为与所述入口侧烘干管道连接的入口侧烘干设备和与所述出口侧烘干管道连接的出口侧烘干设备。

如图2-4、图2-5、图2-6及图2-7所示,所述运送小车13包括能平推入所述吊装入口区或所述吊装出口区内的第二车架13-1和多个均安装在第二车架13-1底部的第二行走轮13-2,所述吊装入口区和吊装出口区内均留有供运送小车13放置的小车放置空间。所述水平放置平台位于第二车架13-1上部。

如图2-8所示,所述第二监控装置包括第二主控器16-3、对所述平移支架的水平位移进行实时检测的水平位移检测单元16-4、对水平吊装架14-7的提升高度进行实时检测的高度检测单元16-5以及分别与第二主控器16-3连接的第二参数设置单元16-1和第二显示单元16-2,所述水平位移检测单元16-4和高度检测单元16-5均与第二主控器16-3连接;两个所述第二水平移动驱动机构18、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提升架14-8、两个所述夹紧机构14-9、两个所述翻转倒水机构17和两个所述烘干设备均由第二主控器16-3进行控制。

如图3-1所示,所述气密性试验装置包括气密性测试装置和为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进行供气的第二供气装置,所述气密性测试装置为柜式气密性测试装置48或地槽式气密性测试装置51。本实施例中,所述气密性测试装置为柜式气密性测试装置48。所述被测试气瓶2为瓶口上装有瓶阀的碳纤维气瓶。

如图3-1、图3-2和图3-3所示,所述柜式气密性测试装置48包括测试柜柜体25和设置在测试柜柜体25内下部的柜内水槽37以及设置在测试柜柜体25内上部的气瓶安装升降机构和柜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33,所述测试柜柜体25的顶壁上设置有柜顶监控摄像头38,所述气瓶安装升降机构包括水平设置的气瓶安装杆26和带动气瓶安装杆26进行升降的安装杆升降驱动机构,所述气瓶安装杆26上安装有多个用于连接被测试气瓶2上所装瓶阀的第一快速接头29;所述柜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33和柜顶监控摄像头38均与第三主控器40连接,所述第三主控器40与第三显示单元连接;所述第一快速接头29与所述第二供气装置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气密性试验装置还包括第三控制柜49。如图3-1所示,所述第三控制柜49包括第三控制柜柜体39和设置在第三控制柜柜体39内下部的第三主控器40和设置在第三控制柜柜体39内上部的第三显示单元,所述第三显示单元包括用于显示控制界面的第一显示器41和用于显示测试结果界面的第二显示器42;所述第一显示器41和第二显示器42均与第三主控器40连接,所述第一显示器41和第二显示器42均外露在第三控制柜柜体39的外表面上。

同时,所述测试柜柜体25上部转动连接有正对所述气瓶安装升降机构设置的气瓶安装柜门47。

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杆升降驱动机构包括竖直设置的左气缸27和右气缸28,所述左气缸27的底座固定连接在测试柜柜体25顶壁左侧,所述右气缸28的底座固定连接在测试柜柜体25顶壁右侧,所述气瓶安装杆26与左气缸27的活塞杆底部和右气缸28的活塞杆底部固定连接。

所述柜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33的输入端接有柜式气缸升降选择按钮2-16,所述柜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33的输出端接有柜式故障报警指示灯44,所述柜式气缸升降选择按钮2-16和柜式故障报警指示灯44均外露在测试柜柜体25上部外壁上。所述测试柜柜体25侧壁上还设置有用于连接柜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33与第三主控器40的第一通信接口45和用于连接柜式监控摄像头38与第三主控器40的第二通信接口46。

如图3-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供气装置包括气缸驱动气路和气瓶充泄压气路,所述气缸驱动气路为柜式气缸驱动气路,所述柜式气缸驱动气路包括第四电磁阀2-6、与第一气源2-1连接的柜式气缸总进气管2-7和与柜式气缸总进气管2-7连接的两根柜式气缸分进气管2-8,所述柜式气缸总进气管2-7上装有第一过滤器2-2、第三减压阀2-3、第一油雾器2-4和第一压力表2-5,所述第四电磁阀2-6的进气口与柜式气缸总进气管2-7连接,两根柜式气缸分进气管2-8分别与第四电磁阀2-6的两个出气口连接,所述左气缸27和右气缸28分别与两根柜式气缸分进气管2-8连接;所述气瓶充泄压气路包括与第二气源2-9连接的充泄压气管2-15、与第一气源2-1连接的气动阀总进气管21和与气动阀总进气管21连接的两根气动阀分进气管22,所述充泄压气管2-15上装有进气压力表2-10、第四减压阀2-11、测试压力表2-12、气动截止阀2-13和气动泄压阀2-14,连接于气动泄压阀2-14后侧的充泄压气管2-15上装有压力传感器43;所述气瓶安装杆26中空设置且与连接于气动泄压阀2-14后侧的充泄压气管2-15连接,多个所述第二快速接头57-2均通过快速接头气管与连接于气动泄压阀2-14后侧的充泄压气管2-15连接,所述气动阀总进气管21上装有第二过滤器2-17、第五减压阀2-18、第二油雾器19和第二压力表20,所述气动截止阀2-13和气动泄压阀2-14分别与两根气动阀分进气管22连接,连接气动截止阀2-13的气动阀分进气管22上装有第五电磁阀23,连接气动泄压阀2-14的气动阀分进气管22上装有第六电磁阀24;所述压力传感器43与柜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33或地槽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60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四电磁阀2-6与柜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33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七电磁阀82和第三电磁阀83均与地槽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6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五电磁阀23和第六电磁阀24均与柜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33或地槽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6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五电磁阀23和第六电磁阀24均为常开型电磁阀。

如图3-2和图3-3所示,具体实施时,当所述气密性测试装置为柜式气密性测试装置48时,可以将所述第二供气装置除第一气源2-1和第二气源2-9外均设置在测试柜柜体25内上部,并在测试柜柜体25侧壁上设置用于连接柜式气缸总进气管2-7与第一气源2-1的气缸驱动空气接口72、用于连接充泄压气管2-15与第二气源2-9的气瓶充泄压空气接口73和用于连接气动阀总进气管21与第一气源2-1的气动阀驱动空气接口74,并将所述进气压力表2-10、第四减压阀2-11、测试压力表2-12、气动截止阀2-13和气动泄压阀2-14均外露在测试柜柜体25上部外壁上。

如图3-1和图3-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柜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33的输入端接有柜式手动自动选择按钮30,所述柜式手动自动选择按钮30外露在测试柜柜体25上部外壁上。当通过操作柜式手动自动选择按钮30选择自动测试模式时,由柜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33控制第五电磁阀23,实现对气动截止阀2-13的控制,并由柜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33控制第六电磁阀24,实现对气动泄压阀2-14的控制;当通过操作柜式手动自动选择按钮30选择手动测试模式时,直接手动操作气动截止阀2-13和气动泄压阀2-14。

如图3-5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测试柜柜体25的内壁上设置有用于对左气缸27的活塞杆和右气缸28的活塞杆上升到极限位置进行检测限位的柜式上升限位开关31,以及用于对左气缸27的活塞杆和右气缸28的活塞杆下降到极限位置进行检测限位的柜式下降限位开关32,所述柜式上升限位开关31和柜式下降限位开关32均与柜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33的输入端连接。

如图3-1和图3-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柜内水槽37内设置有柜内防爆防水射灯34,所述柜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33的输入端接有柜内射灯开关35,所述柜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33的输出端接有柜内射灯控制继电器36,所述柜内射灯控制继电器36的常开触点串联在柜内防爆防水射灯34的供电回路中,所述柜内射灯开关35外露在测试柜柜体25上部外壁上。具体实施时,当按下柜内射灯开关35时,柜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33控制所述柜内射灯控制继电器36接通柜内防爆防水射灯34的供电回路,柜内防爆防水射灯34点亮,进行照明。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源2-1为7bar空气气源,所述第二气源2-9为35MPa空气气源。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四电磁阀2-6为三位五通电磁阀,所述第五电磁阀23和第六电磁阀24均为五位两通电磁阀,所述柜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33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快速接头29的数量为六个,所述柜式监控摄像头38的数量为两个。

本发明的碳纤维气瓶气密性自动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1、调节第四减压阀2-11,直到测试压力表2-12显示的气压为测试所需气压,所述测试所需气压为1MPa~30MPa;

步骤B1、将被测试气瓶2上所装瓶阀连接在第一快速接头29上;

步骤C1、操作柜式手动自动选择按钮30选择自动测试模式或手动测试模式;

步骤D1、进行被测试气瓶2的气密性测试,具体过程为:

当选择自动测试模式时,柜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33先控制第五电磁阀23动作,气动截止阀2-13接通,给被测试气瓶2充气;稳压2s~5s后,柜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33再控制第四电磁阀2-6动作,左气缸27的活塞杆和右气缸28的活塞杆伸出并带动被测试气瓶2下降,直到柜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33接收到柜式下降限位开关32检测到左气缸27的活塞杆和右气缸28的活塞杆下降到极限位置的信号后停止下降,所述柜式监控摄像头38采集柜内水槽37中被测试气瓶2的图像并传输给第三主控器40,第三主控器40上控制第二显示器42对测试画面进行显示,工作人员观察显示在测试画面上淹没在水中的被测试气瓶2,当被测试气瓶2产生冒泡现象时,判断为被测试气瓶2气密性不合格;检测完成后,柜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33再控制第四电磁阀2-6换向,左气缸27的活塞杆和右气缸28的活塞杆缩回并带动被测试气瓶2上升,直到柜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33接收到柜式上升限位开关31检测到左气缸27的活塞杆和右气缸28的活塞杆上升到极限位置的信号后停止上升,此时被测试气瓶2上升到了初始位置,柜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33再控制第六电磁阀24动作,气动泄压阀2-14接通,进行泄压;

当选择手动测试模式时,先打开气动截止阀2-13,给被测试气瓶2充气;稳压2s~5s后,再操作柜式气缸升降选择按钮2-16选择气缸下降,左气缸27的活塞杆和右气缸28的活塞杆带动被测试气瓶2下降,直到被测试气瓶2被柜内水槽37中的水淹没后停止下降,所述柜式监控摄像头38采集柜内水槽37中被测试气瓶2的图像并传输给第三主控器40,第三主控器40上控制第二显示器42对测试画面进行显示,工作人员观察显示在测试画面上淹没在水中的被测试气瓶2,当被测试气瓶2产生冒泡现象时,判断为被测试气瓶2气密性不合格,检测完成后,操作柜式气缸升降选择按钮2-16选择气缸上升,使被测试气瓶2上升到初始位置,并打开气动泄压阀2-14进行泄压;

被测试气瓶2的气密性测试过程中,压力传感器43对充泄压气管2-15中的空气压力进行实时检测并将检测到的信号输出给柜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33,柜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33将其接收到的充泄压气管2-15中的空气压力与预设的报警压力阈值相比对,当充泄压气管2-15中的空气压力小于预设的报警压力阈值时,说明发生了泄漏,柜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33第三控制柜式故障报警指示灯43点亮指示。

实际使用时,所述气动截止阀13由第二电磁阀23进行控制,且气动泄压阀14由第三电磁阀24进行控制。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控器7-1布设在第一控制柜内,所述第一控制柜位于水平操作台4-1一侧,所述第一参数设置单元7-2和第一显示单元7-3均布设在所述第一控制柜的外侧壁上。

实际使用时,所述第一监控装置也可以布设在水平操作台4-1上。

本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水套1-11的下开口均装有一个与排水通道连接的第二排水管1-18,每个所述第二排水管1-18上均装有一个第五控制阀1-19;所述供水装置分别通过多个注水管与多个所述水套1-11的下开口连接,每个所述注水管上均装有一个第六控制阀1-20;所述第五控制阀1-19和第六控制阀1-20均由第一主控器7-1进行控制且其均与第一主控器7-1连接。

本实施例中,每个所述上压盖1-10上均装有排气管1-21,所述排气管1-21上装有排气开关1-22。所述排气开关1-22与第一主控器7-1连接。

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竖向连接管1-6分两列进行布设,每列所述竖向连接管1-6均包括多个由前至后布设的竖向连接管1-6,两列所述竖向连接管1-6呈左右对称布设;所述安装座1-5包括上部支座1-51和两个分别安装在上部支座1-51左右两侧下方的下压座1-52,两个所述下压座1-52分别布设于两列所述竖向连接管1-6的正上方;每个所述竖向连接管1-6上均同轴套装有一个对上压盖1-10进行下压的下压套管1-15,所述下压套管1-15位于下压座1-52下方,所述下压套管1-15的上端安装在下压座1-52上且其下端与上压盖1-10连接;所述压紧驱动机构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压紧驱动机构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下压座1-52上。实际使用时,下压座1-52通过下压套管1-15对上压盖1-10进行下压。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压装置还包括与所述供水装置的供水口连接的蓄能器6-12,所述主加压管6-1的进口与蓄能器6-12的出口连接。

并且,所述加压装置还包括水枪,多个所述注水管的进口均通过第二连接管与所述水枪的出水口连接,所述水枪的进水口与蓄能器6-12的出口连接。通过所述水枪从下至上向水套1-11内注水时,能有效减少水套1-11内的气泡,确保测试精度,并且使用操作简便。同时,由于水套1-11内采用从下至上的注水方式,能确保水套1-11与水槽1-12内的水完全隔离,进一步确保测试精度。并且,水槽1-12的水位低于水套1-11的上沿口。

实际使用时,所述主加压管6-1的进口通过供水管6-5与蓄能器6-12的出口连接,所述供水管6-5上装有第二压力检测单元6-16,所述第二压力检测单元6-16与第一主控器7-1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供水装置的供水口与蓄能器6-12的进口之间通过第一连接管6-13进行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6-13上装有第一控制阀6-8,所述第一控制阀6-8由第一主控器7-1进行控制且其与第一主控器7-1连接。并且,所述供水装置为水源8。

实际使用时,所述水槽排水管6-22上装有由第一主控器7-1进行控制的第三电磁阀6-29。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供气装置为压力为30MPa的第三气源9。所述供气管6-6上装有第二控制阀6-9,所述第二控制阀6-9由第一主控器7-1进行控制且其与第一主控器7-1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压装置还包括装于主加压管6-1上的第三控制阀6-20,所述第三控制阀6-20由第一主控器7-1进行控制且其与第一主控器7-1连接。

并且,所述供气管6-6上装有第三压力检测单元6-21,所述第三压力检测单元6-21与第一主控器7-1连接。

所述供气管6-6上装有第一减压阀6-17和第二空气过滤器6-18。所述第一减压阀6-17由第一主控器7-1进行控制且其与第一主控器7-1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6-13上装有第一空气过滤器6-14,所述第一空气过滤器6-14与主排水管6-15连接;多个所述第二排水管1-18均与主排水管6-15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加压管6-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主加压管6-1的进口连接且二者的出口连接;每个所述主加压管6-1上均安装有一个所述第三控制阀6-20和一个所述电液增压泵6-7。并且,两个所述电液增压泵6-7分别为增压泵GYB1和增压泵GYB2。

实际使用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主加压管6-1的数量进行相应调整。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主加压管6-1为并联连接且二者互不影响。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监控装置还包括与第一主控器7-1连接的数据采集装置7-5,多个所述第一压力检测单元6-4均通过数据采集装置7-5与第一主控器7-1连接。并且,所述第二压力检测单元6-16通过数据采集装置7-5与第一主控器7-1连接。

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称重装置4-3均与第一主控器7-1连接。

如图1-6所示,多个所述称重装置4-3与第一主控器7-1之间均通过串行通信接口7-4进行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称重装置4-3为电子天平。

本实施例中,所述压紧驱动机构为第二气缸1-14,两个所述第二气缸1-14均呈竖直向布设且二者均布设在同一竖直面上;两个所述第二气缸1-14的上部均安装在上部支座1-51上且二者的下端分别与两个所述下压座1-52连接。

并且,所述第一水平移动驱动机构为第一气缸1-13,所述第一气缸1-13呈水平布设且二者均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缸1-13为无杆气缸。

实际布设安装时,两个所述第一气缸1-13分别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滑移座1-9的正后方。

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提升架1-3均为第三气缸1-24,两个所述第三气缸1-24均呈竖直向布设且二者均布设在同一竖直面上。

如图1-5所示,两个所述第一气缸1-13分别为气缸SJG1和气缸SJG2,两个所述第三气缸1-24分别为气缸ZDG1和气缸ZDG2,两个所述第二气缸1-14分别为气缸PDG1和气缸PDG2。

本实施例中,所述密封接头5和连接接头1-7均为快速接头。

如图1-2所示,所述上支架1-4与承重支架1-1呈垂直布设。

实际加工时,所述承重支架1-1为矩形框架,所述矩形框架为型钢框架。所述承重支架1-1的外侧设置有第一外挡板。并且,两个所述承重支架1-1的之间后侧设置有呈竖直向布设的后挡板。

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承重支架1-1呈平行布设,两个所述第一平移轨道1-2均与承重支架1-1呈平行布设。

如图1-5所示,所述加压装置还包括与供气管6-6连接的第三连接管6-23和三个分别与第三连接管6-23的出口连接的分支管6-24,三个所述分支管6-24的出口分别与三个电磁换向阀6-25的进口连接;三个所述分支管6-24分别为第一分支管、第二分支管和第三分支管,三个所述电磁换向阀6-25均为气动电磁换向阀且三者分别为与所述第一分支管、第二分支管和第三分支管连接的第一电磁换向阀、第二电磁换向阀和第三电磁换向阀,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的两个工作口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气缸1-13连接,所述第二电磁换向阀的两个工作口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气缸1-14连接,所述第三电磁换向阀的两个工作口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三气缸1-24连接。

本实施例中,三个所述电磁换向阀6-25均为三位五通电磁换向阀。每个所述分支管6-24上均装有第二减压阀6-26。

同时,所述第三连接管6-23上装有第四压力检测单元6-27,所述第四压力检测单元6-27与第一主控器7-1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连接管6-23上装有第三空气过滤器6-28。

实际使用时,所述第二分支加压管1-8、竖向连接管1-6和连接接头1-7的数量均相同且其数量均为M个,其中M为正整数且M=2~8。

本实施例中,M=4,4个所述连接接头1-7分别布设在一个正方形的四个顶角上。实际使用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M的取值大小进行相应调整。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支加压管6-2的数量为4个且其数量与第二分支加压管1-8的数量相同。4个所述第一分支加压管6-2上所装的第一电磁阀6-3分别为电磁阀JZF1、电磁阀JZF2、电磁阀JZF3和电磁阀JZF4,4个所述第一分支加压管6-2上所装的压力表6-19分别为压力表PZ1、压力表PZ2、压力表PZ3和压力表PZ4。

相应地,所述第一排水管1-16和第二排水管1-18的数量均为4个,4个所述第一排水管1-16上所装的第四控制阀1-17分别为控制阀STF1、控制阀STF2、控制阀STF3和控制阀STF4,4个所述第二排水管1-18上所装的第五控制阀1-19分别为控制阀SF1、控制阀SF2、控制阀SF3和控制阀SF4。

本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第一分支加压管6-2上均装有一个压力表6-19。

如图1-3、图1-4所示,所述测试小车3包括第一车架3-3、多个分别供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放置的气瓶放置架3-2、安装在第一车架3-3内侧中上部的第一水平托板3-4和多个均安装在所述第一车架底部的第一行走轮3-1,所述第一车架3-3呈水平布设;所述气瓶放置架3-2的数量与水套1-11的数量相同,多个所述气瓶放置架3-2的结构均相同且其均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每个所述气瓶放置架3-2均包括一个上限位板3-21、一个位于上限位板3-21正下方的下限位板3-26和多个分别支撑于上限位板3-21与下限位板3-26之间的支撑杆3-22,所述上限位板3-21和下限位板3-26均呈水平布设且二者的中部均开有一个供被测试气瓶2放置的圆形通孔,每个所述支撑杆3-22的上端均固定在上限位板3-21上且其下端均固定在第一水平托板3-4上,所述上限位板3-21、下限位板3-26和第一水平托板3-4上均开有多个供支撑杆3-22安装的安装孔。每个所述气瓶放置架3-2均呈竖直向布设。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车架3-3为长方体第一车架。

并且,所述长方体第一车架包括第一上框架3-31和位于第一上框架3-31正下方的第一下框架3-32,所述第一上框架3-31和第一下框架3-32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且二者均为矩形框架;所述第一上框架3-31和第一下框架3-32均呈水平布设且二者之间通过四个第一竖向支撑柱3-33进行连接,四个第一竖向支撑柱3-33分别支撑于第一上框架3-31的四个顶角下方。

实际加工时,所述第一水平托板3-4与四个所述第一竖向支撑柱3-33均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下框架3-32上设置有四个对第一水平托板3-4进行支撑的竖向支杆3-5,四个所述竖向支杆3-5的上端均固定在第一水平托板3-4上且其底端均固定在第一下框架3-32上。

并且,所述第一下框架3-32由四个水平连杆连接而成,四个所述竖向支杆3-5的底端分别固定四个所述水平连杆的中部。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上框架3-31和第一下框架3-32均为不锈钢框架,所述第一竖向支撑柱3-33为不锈钢柱体,所述第一水平托板3-4为不锈钢板。所述上限位板3-21和下限位板3-26均为不锈钢板。

实际使用时,多个所述气瓶放置架3-2的布设位置分别与多个所述水套1-11的布设位置一一对应。多个所述气瓶放置架3-2的上限位板3-21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多个所述气瓶放置架3-2的下限位板3-26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气瓶放置架3-2的数量为四个。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杆3-22的上下两端均为螺纹段,所述支撑杆3-22的上端装有上限位螺母3-23且其下端装有第一限位螺母3-24和第二限位螺母3-25,所述第一限位螺母3-24位于第二限位螺母3-25上方;所述上限位螺母3-23位于上限位板3-21上方,所述第一限位螺母3-24支撑于下限位板3-26与第一水平托板3-4之间,所述第二限位螺母3-25位于第一水平托板3-4下方。

实际加工时,多个所述上限位板3-21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且其分两列进行布设,每列所述上限位板3-21均包括多个由前至后布设的上限位板3-21,每列所述上限位板3-21中的多个所述上限位板3-21均呈均匀布设;多个所述下限位板3-26与上限位板3-21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限位板3-21为正方形平板。

本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气瓶放置架3-2中所包括支撑杆3-22的数量均为四个,四个所述支撑杆3-22分别支撑于上限位板3-21的四个顶角上。

并且,所述上限位板3-21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上限位板3-21分别布设在一个正方形的四个顶点上。

同时,为平推简便,所述第一车架3-3的上部后侧设置有第一水平推把3-6。

实际进行装车时,将多个内部注满水并加盖密封接头1的被测试气瓶2分别由上至下放入测试小车3的多个所述气瓶放置架3-2内即可,使用操作非常简便。

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竖向支架14-1之间由后向前设置有第一分隔杆14-14、第二分隔杆14-15和第三分隔杆14-16,所述第一分隔杆14-14、第二分隔杆14-15和第三分隔杆14-16均呈水平布设且其均与竖向支架14-1呈垂直布设,所述第一分隔杆14-14、第二分隔杆14-15和第三分隔杆14-16均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吊装入口区与所述入口侧倒水烘干区之间通过第一分隔杆14-14进行分隔,所述入口侧倒水烘干区与所述出口侧倒水烘干区之间通过第二分隔杆14-15进行分隔,所述出口侧倒水烘干区与所述吊装出口区之间通过第三分隔杆14-16进行分隔。

并且,所述第一分隔杆14-14、第二分隔杆14-15和第三分隔杆14-16均位于两个所述竖向支架14-1的上部之间。

如图2-4、图2-5所示,所述运送小车13还包括上托板13-3和位于上托板13-3正下方的下托板13-4,所述上托板13-3和下托板13-4均呈水平布设;所述上托板13-3位于第二车架13-1上部且其为所述水平放置平台,所述上托板13-3上开有多个分别供气瓶夹具11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放置的圆形通孔。所述下托板13-4位于第二车架13-1的内侧中上部。

所述上托板13-3底部设置有多个分别对气瓶夹具11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进行限位的上限位套筒13-5,多个所述上限位套筒13-5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且其分别布设在多个所述圆形通孔的正下方;所述下托板13-4上部设置有多个分别对气瓶夹具11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进行限位的下限位套筒13-6,多个所述下限位套筒13-6分别布设在多个所述上限位套筒13-5的正下方;多个所述上限位套筒13-5和多个所述下限位套筒13-6均呈竖直向布设。

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下限位套筒13-6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

实际加工时,多个所述上限位套筒13-5和多个所述下限位套筒13-6均为不锈钢圆形套筒。并且,所述上限位套筒13-5和下限位套筒13-6的内径相同。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车架13-1为长方体第二车架。

实际加工时,所述长方体第二车架包括第二上框架13-11和位于第二上框架13-11正下方的第二下框架13-12,所述第二上框架13-11和第二下框架13-12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且二者均为矩形框架;所述第二上框架13-11和第二下框架13-12均呈水平布设且二者之间通过四个第二竖向支撑柱13-13进行连接,四个第二竖向支撑柱13-13分别支撑于第二上框架13-11的四个顶角下方。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托板13-3支撑于第二上框架13-11上,所述下托板13-4与四个所述第二竖向支撑柱13-13均固定连接。

并且,所述第二上框架13-11和第二下框架13-12均为不锈钢框架,所述第二竖向支撑柱13-13为不锈钢柱体,所述上托板13-3和下托板13-4均为不锈钢板。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托板13-3上所开圆形通孔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圆形通孔分别布设在一个矩形的四个顶点上,

相应地,所述上限位套筒13-5和下限位套筒13-6的数量均为四个。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车架13-1的后侧上部设置有第二水平推把13-7。

实际使用时,所述水平位移检测单元16-4布设在所述平移支架上,所述高度检测单元16-5布设在水平吊装架14-7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主控器16-3安装在第二控制柜内,所述第二参数设置单元16-1和第二显示单元16-2均安装在所述第二控制柜的前侧壁上。

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翻转倒水机构17均呈水平布设且二者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

并且,两个所述翻转倒水机构17的结构相同。每个所述翻转倒水机构17均包括一个呈水平布设的翻转轴17-2、对翻转轴17-2进行驱动的翻转驱动机构17-3和左右两个分别对气瓶夹具11的左右两侧进行夹持的竖向夹持板17-1,所述翻转驱动机构17-3与翻转轴17-2进行传动连接,两个所述竖向夹持板17-1的结构相同且二者呈对称布设;所述翻转轴17-2与竖向支架14-1呈垂直布设,所述翻转轴17-2位于两个所述竖向支架14-1之间且其左右两端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竖向支架14-1上,两个所述竖向夹持板17-1均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且二者分别安装在翻转轴17-2的左右两侧。

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竖向夹持板17-1分别由两个第五气缸进行驱动,实现对气瓶夹具11的夹紧或松开。

实际使用时,两个所述竖向夹持板17-1也可以为电动夹持板,且两个所述竖向夹持板17-1均由第二主控器16-3进行控制且其与第二主控器16-3连接。

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夹紧机构14-9分别由两个第四气缸进行驱动,实现对气瓶夹具11的夹紧或松开。

实际使用时,两个所述夹紧机构14-9也可以均为电动夹紧机构且二者均与第二主控器16-3连接。

所述翻转轴17-2为能进行180°旋转的旋转轴且其左右两端分别通过轴承安装在两个所述竖向支架14-1上。所述翻转驱动机构17-3由第二主控器16-3进行控制且其与第二主控器16-3连接。因而,两个所述竖向夹持板17-1均安装在翻转轴17-2上且均能在翻转轴17-2上右移动。

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翻转倒水机构17均为电动翻转机构,即翻转驱动机构17-3为电动驱动机构,如驱动电机。

实际使用时,所述烘干装置还包括两个烘干箱15-3,两个所述烘干箱15-3分别位于所述入口侧倒水烘干区和所述出口侧倒水烘干区内且二者均呈水平布设;两个所述烘干箱15-3分别位于两个所述翻转倒水机构17的正下方。

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烘干设备均为热风机,两个所述烘干管道均为热风管;所述入口侧烘干管道为入口侧热风管,所述出口侧烘干管道为出口侧热风管;所述入口侧烘干设备为入口侧热风机15-1,所述出口侧烘干设备为出口侧热风机15-2;两个所述热风机均由第二主控器16-3进行控制且其与第二主控器16-3连接。

实际安装时,两个所述热风机均安装在所述第二控制柜内,所述第二控制柜的左右侧壁上均开有一个供所述热风管安装的风管安装口。

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热风管分别伸入至两个所述烘干箱15-3内,每个所述烘干箱15-3内均设置有多个与伸入至其内部的所述烘干管道连接的喷嘴,所述喷嘴的数量与气瓶夹具11上所夹持被测试气瓶2的数量相同,多个所述喷嘴的布设位置分别与气瓶夹具11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的布设位置一一对应。

如图2-2、图2-3、图2-6及图2-7所示,所述气瓶夹具11包括夹持框架、两个均安装在所述夹持框架内的竖向限位板和多个分别对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进行限位的气瓶限位件,所述夹持框架为平面框架,所述夹持框架、两个所述竖向限位板和多个所述气瓶限位件均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夹持框架为矩形且其由前后两个呈平行布设的侧挡板和左右两个能在两个所述侧挡板之间进行左右水平移动的夹持板拼接而成,两个所述夹持板呈平行布设且二者均夹持于两个所述侧挡板之间,两个所述侧挡板和两个所述夹持板均呈竖直向布设且其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两个所述侧挡板分别为位于两个所述夹持板前后两侧的前挡板11-3和后挡板11-4,两个所述夹持板分别为左夹持板11-1和位于左夹持板11-1右侧的右夹持板11-2,两个所述夹持板均与前挡板11-3呈垂直布设;所述前挡板11-3和后挡板11-4之间通过两个所述竖向限位板进行连接,两个所述竖向限位板均呈竖直向布设且二者均与前挡板11-3呈垂直布设,两个所述竖向限位板分别为左限位板11-5和位于左限位板11-5右侧的右限位板11-6;多个所述气瓶限位件分左右两列进行布设,两列所述气瓶限位件呈对称布设;每列所述气瓶限位件均包括多个从前至后布设在同一直线上的所述气瓶限位件,多个所述气瓶限位件的结构均相同且每个所述气瓶限位件均包括左右两个对称布设的夹持块11-7,两个所述夹持块11-7分别夹持于被测试气瓶2的中部左右两侧;两列所述气瓶限位件中位于所述夹持框架左侧的一列所述气瓶限位件为左侧气瓶限位件,且位于所述夹持框架右侧的一列所述气瓶限位件为右侧气瓶限位件;所述左侧气瓶限位件中的两个所述夹持块11-7分别固定在左夹持板11-1和左限位板11-5上,所述右侧气瓶限位件11-5中的两个所述夹持块11-7分别固定在右限位板11-6和右夹持板11-2上。

如图2-3所示,两个所述竖向限位板的中部之间通过水平连接板11-8进行连接,所述水平连接板11-8上开有多个限位孔11-9,多个所述限位孔11-9由前至后布设在同一直线上且其均位于水平连接板11-8的中心线上;所述水平吊装架14-7的中部下方设置有多个布设在同一竖直面上且分别插入多个所述限位孔11-9内的竖向限位杆14-6,所述竖向限位杆14-6的数量与限位孔11-9的数量相同,多个所述竖向限位杆14-6的布设位置分别与多个所述限位孔11-9的布设位置一一对应。

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孔11-9的数量为三个。实际使用时,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对限位孔11-9的数量进行相应调整。

实际使用时,每个所述夹持板与两个所述侧挡板之间均通过紧固件11-10进行连接,所述紧固件11-10安装在所述夹持板上,每个所述侧挡板的左右两侧均开有一个供紧固件11-10左右移动的水平滑槽。

本实施例中,所述紧固件11-10为连接螺栓。

实际加工时,两个所述侧挡板、两个所述夹持板和两个所述竖向限位板均为平直钢板。所述夹持块11-7为树脂夹持块。每个所述夹持块11-7的外侧壁均为平面且其内侧壁均为弧形面。

实际安装时,每个所述夹紧机构14-9均通过前后两个吊杆14-10吊装在水平吊装架14-7上,两个所述吊杆14-10底端均固定在夹紧机构14-9上且其顶端固定在水平吊装架14-7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水平吊装架14-7上设置有一个上连接板14-11,所述上连接板14-11与水平吊装架14-7呈垂直布设,两个所述吊杆14-10的顶端分别固定在上连接板14-11的前后两侧。

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竖向支架14-1均呈水平布设。

并且,所述竖向支架14-1为矩形框架,所述矩形框架为型钢框架。

实际使用时,每个所述竖向支架14-1均通过多个锚栓14-12紧固固定在地面上。并且,所述竖向支架14-1的外侧设置有第二外挡板14-13。

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竖向支架14-1呈平行布设,两个所述第二平移轨道14-2均与竖向支架14-1呈平行布设。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水平移动驱动机构18为第三气缸,所述第三气缸呈水平布设且二者均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

并且,所述第三气缸为无杆气缸。两个所述第三气缸分别位于两个所述第二滑移座14-5的正后方。

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提升架14-8均为第四气缸,两个所述第四气缸均呈竖直向布设且二者均布设在同一竖直面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参数设置单元16-1包括六个按钮,六个所述按钮包括两个分别对两个所述热风机进行启停控制的风机启停控制按钮、两个分别对两个所述第三气缸进行伸缩控制的第三气缸伸缩控制按钮和两个分别对两个所述第四气缸进行伸缩控制的第四气缸伸缩控制按钮。

同时,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对碳纤维气瓶进行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水压测试:采用所述水压测试装置对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的变形量与承压能力分别进行测试,测试过程如下:

步骤1-1、测试前准备工作,过程如下:

步骤1-101、气瓶注水及装车静置:向被测试气瓶2内注满水并加盖密封接头5,再将被测试气瓶2装于测试小车3上,静置8小时以上;

步骤1-102、测试小车推至吊装工位:将装有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的测试小车3平推至吊装工位,此时测试小车3位于两个所述承重支架1-1之间前侧且其位于水槽1-12前侧;

步骤1-103、初始称重值记录:对多个所述称重装置4-3的初始称重值分别进行记录;

多个所述称重装置4-3中第i个称重装置4-3的初始称重值记作mi0,其中i为正整数且i=1、2、…、M,M为称重装置4-3的数量;

步骤1-2、气瓶吊装:通过第一主控器7-1控制两个所述第一水平移动驱动机构,将所述平移支架与所述竖向吊装架同步向前平移至吊装工位,再将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分别吊装于所述竖向吊装架下方,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均呈竖直向布设且其上所装的密封接头5分别与多个所述连接接头1-7锁紧连接;此时,所述竖向吊装架位于水槽1-12前侧且其位于步骤1-102中所述测试小车3上方;

步骤1-3、气瓶移至测试工位:通过第一主控器7-1控制两个所述第一水平移动驱动机构,将所述平移支架、所述竖向吊装架与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同步向后平移至测试工位;此时,吊装于所述竖向吊装架下方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分别位于水槽1-12内多个所述水套1-11的正上方;

步骤1-4、加压试验:过程如下:

步骤1-4011、气瓶下放及水套上压盖压紧密封:通过第一主控器7-1控制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提升架1-3,对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同步进行竖直下放并分别浸入多个所述水套1-11内;再通过第一主控器7-1控制所述压紧驱动机构,对多个所述上压盖1-10同步进行下压,并将多个所述上压盖1-10分别压紧固定在多个所述水套1-11上,完成多个所述水套1-11的密封过程;

步骤1-4012、加压:打开各第一分支加压管6-2上所装的第一电磁阀6-3与各第一排水管1-16上所装的第四控制阀1-17,再启动电液增压泵6-7且通过电液增压泵6-7对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分别进行加压,直至将各被测试气瓶2均加压至预先设定的测试压力值;加压过程中,通过多个所述第一压力检测单元6-4对各第一分支加压管6-2的管内压力分别进行实时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同步传送至第一主控器7-1;

步骤1-4013、保压:步骤1-4012中加压完成后,关闭电液增压泵6-7与各第一分支加压管6-2上所装的第一电磁阀6-3,并按照预先设计的保压时间,对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分别进行保压;保压过程中,通过多个所述第一压力检测单元6-4对各第一分支加压管6-2的管内压力分别进行实时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同步传送至第一主控器7-1;

步骤1-4014、保压后称重值记录:步骤1-4013中保压过程完成时,对此时多个所述称重装置4-3的称重值分别进行记录,且此时各称重装置4-3的称重值均为保压后称重值;

多个所述称重装置4-3中第i个称重装置4-3的保压后称重值记作mi1

步骤1-4015、泄压:步骤1-4013中保压过程完成后,打开各第一分支加压管6-2上所装的第一电磁阀6-3,对各被测试气瓶2分别进行泄压;

步骤1-4016、泄压后称重值记录:步骤1-4015中泄压过程完成后,对此时多个所述称重装置4-3的称重值分别进行记录,且此时各称重装置4-3的称重值均为泄压后称重值;

多个所述称重装置4-3中第i个称重装置4-3的泄压后称重值记作mi2

步骤1-4017、气瓶起吊并向前平移至吊装工位:先通过第一主控器7-1控制所述压紧驱动机构,对多个所述上压盖1-10同步进行上提;再通过第一主控器7-1控制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提升架1-3,对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同步进行竖直上提并从多个所述水套1-11内提出;之后,通过第一主控器7-1控制两个所述第一水平移动驱动机构,将所述平移支架、所述竖向吊装架与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同步向前平移至吊装工位;

步骤1-5、数据整理:根据步骤1-103中记录的各称重装置4-3的初始称重值、步骤1-4014中记录的各称重装置4-3的保压后称重值和步骤1-4016中记录的各称重装置4-3的泄压后称重值,计算得出各被测试气瓶2的全变形量、残余变形量、残余变形率和弹性变形量;

步骤1-103中记录的各称重装置4-3的初始称重值、步骤1-4014中记录的各称重装置4-3的保压后称重值和步骤1-4016中记录的各称重装置4-3的泄压后称重值均为该称重装置4-3上所放水容器4-2内水的质量;

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中第i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的全变形量、残余变形量、残余变形率和弹性变形量,分别记作Vi0、Vi1、ηi和Vi2;步骤1-4011中第i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装入多个所述水套1-11中第i个所述水套1-11内,第i个所述水套1-11通过第一排水管1-16与第i个称重装置4-3上所放的水容器4-2连接;其中,Vi2=Vi0-Vi1,ρ为水容器4-2内水的密度。

步骤二、倒水及烘干处理:采用所述水压辅助测试装置对步骤一中水压测试完成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进行倒水及烘干处理,过程如下:

步骤2-1、气瓶夹持并装车:将完成水压试验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均夹持于气瓶夹具11上,再将夹持有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的气瓶夹具11水平放置于运送小车13的所述水平放置平台上;

步骤2-2、运送小车平推至吊装入口区内:将步骤2-1中所述运送小车13平推至所述吊装入口区内;

步骤2-3、夹具夹紧及提升:通过第二主控器16-3对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提升架14-8进行控制,将水平吊装架14-7竖直下放,直至两个所述夹紧机构14-9对称布设在气瓶夹具11的左右两侧;再通过第二主控器16-3对两个所述夹紧机构14-9进行控制,使两个所述夹紧机构14-9分别夹紧固定在气瓶夹具11的左右两侧,此时气瓶夹具11水平夹持于两个所述夹紧机构14-9之间;之后,通过第二主控器16-3对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提升架14-8进行控制,将气瓶夹具11与其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同步进行竖直向上提升,直至将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均从运送小车13内提出;

步骤2-4、气瓶倒水及烘干处理,过程如下:

步骤2-401、倒水烘干次数及各次倒水烘干的烘干设备设定:通过第二参数设置单元16-1对步骤2-1中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的倒水烘干次数与各次倒水烘干的烘干设备分别进行设定;

其中,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的倒水烘干次数为一次或两次;当倒水烘干次数为一次时,该次倒水烘干的烘干设备为所述入口侧烘干设备或所述出口侧烘干设备;当倒水烘干次数为两次时,两次倒水烘干的烘干设备分别为所述入口侧烘干设备和所述出口侧烘干设备;

步骤2-402、倒水烘干处理:根据步骤2-401中所设定的倒水烘干次数及各次倒水烘干的烘干设备,对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同步进行倒水烘干处理;

其中,当步骤2-401中所设定的倒水烘干次数为一次且该次倒水烘干的烘干设备为所述入口侧烘干设备时,倒水烘干处理过程如下:

步骤2-40211、向前平移至入口侧烘干区:通过第二主控器16-3对两个所述第二水平移动驱动机构18进行控制,将气瓶夹具11与其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同步向前平移至所述入口侧倒水烘干区内;

步骤2-40212、竖直下放至翻转倒水位置:通过第二主控器16-3对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提升架14-8进行控制,将气瓶夹具11与其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同步进行竖直下放,直至将气瓶夹具11下放至所述入口侧倒水烘干区内的翻转倒水机构17上;

步骤2-40213、向下翻转倒水及烘干处理:通过第二主控器16-3对所述入口侧倒水烘干区内的翻转倒水机构17进行控制,将气瓶夹具11与其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同步向下进行180°翻转,使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的瓶口均朝下,以将各被测试气瓶2内存留的水倒出;之后,通过第二主控器16-3对所述入口侧烘干设备进行控制,并通过所述入口侧烘干设备与所述入口侧烘干管道对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同步进行烘干处理;

步骤2-40214、向上翻转复位及向上提升:通过第二主控器16-3对所述入口侧倒水烘干区内的翻转倒水机构17进行控制,将气瓶夹具11与其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同步向上进行180°翻转,使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的瓶口均朝上;之后,通过第二主控器16-3对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提升架14-8进行控制,将气瓶夹具11与其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同步进行竖直向上提升,直至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均位于所述入口侧倒水烘干区内的翻转倒水机构17上方;

当步骤2-401中所设定的倒水烘干次数为一次且该次倒水烘干的烘干设备为所述出口侧烘干设备时,倒水烘干处理过程如下:

步骤2-40221、向前平移至出口侧烘干区:通过第二主控器16-3对两个所述第二水平移动驱动机构18进行控制,将气瓶夹具11与其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同步向前平移至所述出口侧倒水烘干区内;

步骤2-40222、竖直下放至翻转倒水位置:按照步骤2-40212中所述的方法,通过第二主控器16-3对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提升架14-8进行控制,将气瓶夹具11与其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同步进行竖直下放,直至将气瓶夹具11下放至所述出口侧倒水烘干区内的翻转倒水机构17上;

步骤2-40223、向下翻转倒水及烘干处理:通过第二主控器16-3对所述入口侧倒水烘干区内的翻转倒水机构17进行控制,将气瓶夹具11与其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同步向下进行180°翻转,使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的瓶口均朝下,以将各被测试气瓶2内存留的水倒出;之后,通过第二主控器16-3对所述出口侧烘干设备进行控制,并通过所述出口侧烘干设备与所述出口侧烘干管道对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同步进行烘干处理;

步骤2-40224、向上翻转复位及向上提升:通过第二主控器16-3对所述出口侧倒水烘干区内的翻转倒水机构17进行控制,将气瓶夹具11与其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同步向上进行180°翻转,使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的瓶口均朝上;之后,通过第二主控器16-3对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提升架14-8进行控制,将气瓶夹具11与其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同步进行竖直向上提升,直至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均位于所述出口侧倒水烘干区内的翻转倒水机构17上方;

当步骤2-401中所设定的倒水烘干次数为两次时,倒水烘干处理过程如下:

步骤2-40231、按照步骤2-40211至步骤2-40214中所述的方法,完成第一倒水烘干处理;

步骤2-40232、按照步骤2-40221至步骤2-40224中所述的方法,完成第二倒水烘干处理;

步骤2-5、向前平移至吊装出口区:通过第二主控器16-3对两个所述第二水平移动驱动机构18进行控制,将气瓶夹具11与其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同步向前平移至所述吊装出口区内;

本步骤中,将气瓶夹具11与其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同步向前平移至所述吊装出口区内之前,将运送小车13平推至所述吊装出口区内;

步骤2-6、吊装出口区内下放及夹具松开:通过第二主控器16-3对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提升架14-8进行控制,将水平吊装架14-7竖直下放,直至气瓶夹具11水平放置于运送小车13的所述水平放置平台上;再通过第二主控器16-3对两个所述夹紧机构14-9进行控制,使两个所述夹紧机构14-9均松开气瓶夹具11;

步骤2-7、上下提升及向后平移复位:通过第二主控器16-3对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提升架14-8进行控制,将水平吊装架14-7竖直向上提升;之后,通过第二主控器16-3对两个所述第二水平移动驱动机构18进行控制,将水平吊装架14-7向后平移至所述吊装入口区内;

步骤三、气密性试验:采用所述气密性试验装置对步骤二中烘干处理后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进行气密性试验,过程如下:

步骤3-1、气瓶吊装:将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52均吊装在气瓶安装杆26上,并使各被测试气瓶2与其上所连接的第一快速接头29内部连通;

步骤3-2、气瓶充气:通过所述第二供气装置向步骤3-1中各被测试气瓶2充气;

步骤3-3、气瓶浸入水内:通过所述安装杆升降驱动机构带动气瓶安装杆26与其上吊装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52同步下降,直至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均全部浸入水内;

步骤3-4、图像采集及同步观察:采用柜顶监控摄像头38对浸入水内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52的图像进行采集并同步传送至第三主控器40;

所述第三主控器40通过所述第三显示单元对接收到的图像进行同步显示,通过对所述第三显示单元显示的图像进行同步观察,对各被测试气瓶2的气密性进行判断;

对任一个被测试气瓶2的气密性进行判断时,当观察过程中该被测试气瓶2周侧产生冒泡现象时,判断为被测试气瓶2的气密性不合格;否则,判断为被测试气瓶2的气密性合格。其中,产生冒泡指的是被测试气瓶2周侧出现气泡。

本实施例中,步骤2-40213和步骤2-40223中通过第二主控器16-3对翻转倒水机构17进行控制时,均先对两个所述竖向夹持板17-1进行控制并使两个所述竖向夹持板17-1紧固夹持在气瓶夹具11的左右两侧,再对翻转驱动机构17-3进行控制,使翻转驱动机构17-3带动翻转轴17-2进行旋转。

步骤2-40214和步骤2-40224中通过第二主控器16-3对翻转倒水机构17进行控制,均先对翻转驱动机构17-3进行控制,使翻转驱动机构17-3带动翻转轴17-2进行旋转;再对两个所述竖向夹持板17-1进行控制并使两个所述竖向夹持板17-1松开气瓶夹具11。

本实施例中,步骤1-4中加压试验完成后,所述第一主控器7-1将变形量与承压能力测试结果同步传送至上位监控机。

本实施例中,步骤1-4中加压试验之前,还需通过第一参数设置单元7-2输入当前进行变形量与承压能力测试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的编号。

所述变形量与承压能力测试结果包括步骤1-103中记录的各称重装置4-3的初始称重值、步骤1-4014中记录的各称重装置4-3的保压后称重值、步骤1-4016中记录的各称重装置4-3的泄压后称重值、当前完成变形量与承压能力测试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的编号和时钟电路7-6记录的测试时间(具体是步骤1-4015中泄压完成时间)。

所述上位监控机接收到第一主控器7-1上传的变形量与承压能力测试结果后,人工根据步骤1-103中记录的各称重装置4-3的初始称重值、步骤1-4014中记录的各称重装置4-3的保压后称重值和步骤1-4016中记录的各称重装置4-3的泄压后称重值,计算得出各被测试气瓶2的全变形量、残余变形量、残余变形率和弹性变形量。

本实施例中,通过查询主机能对所述上位监控机接收到的第一主控器7-1上传的变形量与承压能力测试结果进行简便、快速查询。

本实施例中,步骤1-101中在被测试气瓶2上加盖密封接头5时,人工用电动力矩扳手进行加盖。步骤1-2中进行气瓶吊装时,人工辅助将被测试气瓶2上的密封接头5与连接接头1-7校正,自动连接锁紧。

本实施例中,步骤1-4中进行加压试验之前,需先将各排气管1-21上所装的排气开关1-22均打开;步骤1-4011中完成气瓶下放及水套上压盖压紧密封后,对各上压盖1-10上所装排气管1-21内存在的气泡进行观测;待各排气管1-21内均无气泡后,将各排气管1-21上所装的排气开关1-22均关闭。

本实施例中,步骤1-4中进行加压试验之前,需先将水槽1-12内和多个所述水套1-11内均注满水,所述水槽1-12的水位与水套1-11的上边沿相平齐;步骤1-4011中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分别浸入多个所述水套1-11内时,各水套1-11内均无水溢出;其中,向水槽1-12内注水时,通过水槽供水管6-10进行注水;向各水套1-11内注水时,采用所述水枪且通过与该水套1-11连接的所述注水管进行注水。

本实施例中,步骤1-2中进行气瓶吊装之前,需先对各上压盖1-10对水套1-11的密封情况进行检查,检查过程如下:

步骤1-40111、水套内排水及上压盖压紧:打开各第二排水管1-18上所装的第五控制阀1-19,将各水套1-11内的水排空;之后,通过第一主控器7-1控制所述压紧驱动机构,对多个所述上压盖1-10同步进行下压,并将多个所述上压盖1-10分别压紧固定在多个所述水套1-11上;

步骤1-40112、水槽内注水:通过水槽供水管6-10向水槽1-12内注水,直至步骤1-40111中多个所述上压盖1-10均浸入水下;

步骤1-40113、水套内注水:通过多个所述注水管分别向各水套1-11内注水,注水过程中对观察各上压盖1-10周侧是否有气泡产生,并根据观察结果,对各上压盖1-10对水套1-11的密封情况进行判断;其中,当上压盖1-10周侧有气泡产生时,说明该上压盖1-10对水套1-11的密封情况为不合格;否则,说明该上压盖1-10对水套1-11的密封情况为合格。

本实施例中,步骤1-4中进行加压试验之前,先根据预先设定的测试压力值和电液增压泵6-7的气压与液压比例c,且通过第一减压阀6-17对供气管6-6的输出压力进行调节,并将供气管6-6的输出压力调节为P;其中,预先设定的测试压力值记作P,P=c×P;c也是预先设定的加压过程中气压与液压的比例;

步骤1-4中进行加压试验过程中,通过第二压力检测单元6-16对供水管6-5的管内压力进行实时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同步传送至第一主控器7-1;步骤1-4012中加压过程中和步骤1-4013中保压过程中,所述供水管6-5的管内压力保持不变。

由上述内容可知,对碳纤维气瓶变形量与承压能力进行测试时,采用称重法。本实施例中,步骤1-4011中将多个所述上压盖1-10分别压紧固定在多个所述水套1-11上时,多个所述水容器4-2内均存有水,即水容器4-2的初始水位;多个所述水容器4-2的初始水位均高于水套1-11的下开口高度,此时电子天平输出初始称重值;步骤1-4中水压试验过程中,被测试气瓶2受压之后产生变形,从水套1-11内挤出的水进入电子天平上的水容器4-2内,水容器4-2内的水位上升,此时电子天平输出保压后称重值;待被测试气瓶2内缓慢泄压时,被测试气瓶2的体积变小,水容器4-2内的水根据吸虹原理通过回流到水套1-11中,水容器4-2内的水位下降,此时电子天平输出泄压后称重值。

本实施例中,步骤1-4中水压试验之前,用所述水枪分别向多个所述水容器4-2内加注约100mL水,观察电子天平稳定后,准备开始加压试验。

步骤1-4中水压试验之前,4个所述第一电磁阀6-3均处于关闭状态。

对被测试气瓶2的变形量与承压能力进行测试过程中,所述水温检测单元1-23对水槽1-12的水温进行实时检测;并且,由于水套1-11置于水槽1-12内,因而能确保水套1-11内的水温波动不大,尤其是加速水槽1-12内水循环时,能有效保证水套1-11内的水温几乎保持不变。

步骤1-4012中进行加压时,先启动电液增压泵6-7,将被测试气瓶2分别加压至30MPa;之后,关闭电液增压泵6-7,检查各被测试气瓶2的加压管路是否有泄漏;若有泄漏,关闭出现泄露的加压管路;之后,启动电液增压泵6-7继续进行加压,待各被测试气瓶2均加压至预先设定的测试压力值,关闭电液增压泵6-7;然后,关闭各第一分支加压管6-2上所装的第一电磁阀6-3,并观察各第一压力检测单元6-4的检测结果和各电子天平的称重结果(即对应水套1-11的变形情况),如第一压力检测单元6-4所检测压力值下降表示对应被测试气瓶2的加压管路有泄漏,如电子天平的称重结果有变动表示对应被测试气瓶2的水套计量系统有泄漏的情况。

步骤1-4013中进行保压时,观察各第一压力检测单元6-4的检测结果,如第一压力检测单元6-4出现落压,表示对应被测试气瓶2的加压管路有泄漏,但并不影响其它被测试气瓶2的继续测试,此时打开出现落压的加压管路对应的第一电磁阀6-3,给此路泄压;保压完成后,打开第一电磁阀6-3,所述加压装置缓慢泄压。

本实施例中,步骤1-4017中将所述平移支架、所述竖向吊装架与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同步向前平移至吊装工位后,将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从所述竖向吊装架拆卸下来,人工用电动力矩扳手将各被测试气瓶2瓶口上安装的密封接头5卸掉。

本实施例中,步骤2-3中进行夹具夹紧及提升之前,先通过第二参数设置单元16-1对水平吊装架14-7的平移高度进行设定;

步骤2-3中将气瓶夹具11与其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同步进行竖直向上提升时,将水平吊装架14-7向上提升至预先设定的平移高度,此时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均从运送小车13内提出;

步骤2-40211中向前平移至入口侧烘干区过程中,所述水平吊装架14-7的高度均为预先设定的平移高度;

步骤2-40221中向前平移至出口侧烘干区过程中,所述水平吊装架14-7的高度均为预先设定的平移高度;

步骤2-40214和步骤2-40224中将气瓶夹具11与其上所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同步进行竖直向上提升时,均将水平吊装架14-7向上提升至预先设定的平移高度;

步骤2-5中向前平移至吊装出口区过程中,所述水平吊装架14-7的高度均为预先设定的平移高度;

步骤2-7中将水平吊装架14-7竖直向上提升时,将水平吊装架14-7向上提升至预先设定的平移高度;并且,将水平吊装架14-7向后平移至所述吊装入口区内过程中,所述水平吊装架14-7的高度均为预先设定的平移高度。

本实施例中,将水平吊装架14-7向上提升至预先设定的平移高度时,夹持于气瓶夹具11上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均位于第一分隔杆14-14上方。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所采用的碳纤维气瓶检测线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所述气密性测试装置为地槽式气密性测试装置51;如图3-6、图3-7和图3-8所示,所述地槽式气密性测试装置51包括开挖成型的地下水槽52、支立在地下水槽52上方的竖向支撑架53和安装在竖向支撑架53上的控制盒56和对多个被测试气瓶2同步进行吊装的气瓶吊装架,所述气瓶吊装架的数量为两个且二者均安装在竖向支撑架53上;所述地下水槽52内侧底部装有多个水下监控摄像头54,所述地下水槽52上方装有多个上部监控摄像头55,多个所述水下监控摄像头54和多个所述上部监控摄像头55均与第三主控器40相接;所述竖向支撑架53包括矩形框架53-1和四个分别支撑于矩形框架53-1四个顶角下方的第二竖向立柱53-2,所述矩形框架53-1呈水平布设且其位于地下水槽52正上方;两个所述气瓶吊装架的结构相同且二者分别安装在矩形框架53-1的左右两侧下方。每个所述气瓶吊装架均包括一个气瓶安装架57和一个在竖直方向上对气瓶安装架57进行上下提升的竖向提升架58,所述气瓶安装架57呈水平布设且其安装在竖向提升架58底部,所述竖向提升架58上部安装在矩形框架53-1上。所述气瓶安装架57包括水平支架57-1和多个分别用于连接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上所装瓶阀的第二快速接头57-2,多个所述快速接头57-2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其均安装在水平支架57-1底部,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均吊装于气瓶安装架57下方且其上所装瓶阀分别安装在多个所述第二快速接头57-2上;所述第二快速接头57-2与所述第二供气装置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矩形框架53-1上安装有两个分别带动两个所述气瓶吊装架进行水平前后移动的横向行走架59,两个所述横向行走架59的结构相同且二者分别安装在矩形框架53-1的左右两侧,两个所述气瓶吊装架的结构相同且分别安装在两个横向行走架59上。每个所述横向行走架59均包括一个能在水平面面上进行前后移动的第三横移座59-1、左右两个均安装在矩形框架53-1上的横移导向杆59-2和一个带动第三横移座59-1沿两个所述横移导向杆59-2进行前后移动的横移驱动气缸59-3,所述横移驱动气缸59-3与两个所述横移导向杆59-2均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且三者呈平行布设,两个所述横移导向杆59-2的前后两端均安装在矩形框架53-1上且二者对称布设在横移驱动气缸59-3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三横移座59-1呈水平布设且其安装在两个所述横移导向杆59-2上,所述第三横移座59-1上开有两个分别供两个所述横移导向杆59-2安装的安装孔。

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二快速接头57-2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其均安装在水平支架57-1底部。所述第三竖向提升架58包括第二水平托板58-1、多根均安装在第二水平托板58-1上方的竖向连接杆58-2和一个安装在第二水平托板58-1中部上方的提升气缸58-3,多根所述竖向连接杆58-2的底端均固定在第二水平托板58-1上且其上端均固定在第三横移座59-1上;所述第二水平托板58-1位于第三横移座59-1的正下方;所述提升气缸58-3呈竖直向布设且其气缸缸体固定在第三横移座59-1与第二水平托板58-1之间,所述提升气缸58-3的活塞杆伸出至第二水平托板58-1下方,所述水平支架57-1固定在提升气缸58-3的活塞杆底端;所述地槽式气密性测试控制电路包括地槽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60,所述地槽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60的输入端接有横移气缸移动控制按钮61和提升气缸升降选择按钮62,所述地槽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60的输出端接有地槽式故障报警指示灯63,所述横移气缸移动控制按钮61、提升气缸升降选择按钮62和地槽式故障报警指示灯63均外露在控制盒56的外壁上;所述地槽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60、水下监控摄像头54和上部监控摄像头55均与第三主控器40连接。具体实施时,所述竖向支撑架53为型钢支架。

如图3-9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气缸驱动气路为地槽式气缸驱动气路,所述地槽式气缸驱动气路包括与第一气源2-1连接的地槽式气缸总进气管75以及与地槽式气缸总进气管75连接的地槽式横移气缸分进气管76和地槽式提升气缸分进气管77,所述地槽式气缸总进气管75上装有第一过滤器78、第三减压阀79、第三油雾器80和第一压力表81,所述地槽式横移气缸分进气管76上设置有第七电磁阀82,所述地槽式提升气缸分进气管77上设置有第三电磁阀83,所述横移驱动气缸59-3与地槽式横移气缸分进气管76连接,所述提升气缸58-3与地槽式提升气缸分进气管77连接。

如图3-6和图3-7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地槽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60的输入端接有地槽式手动自动选择按钮64,所述地槽式手动自动选择按钮64外露在控制盒56的外壁上。当通过操作地槽式手动自动选择按钮64选择自动测试模式时,由地槽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60控制第五电磁阀23,实现对气动截止阀2-13的控制,并由地槽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60控制第六电磁阀24,实现对气动泄压阀2-14的控制;当通过操作地槽式手动自动选择按钮64选择手动测试模式时,直接手动操作气动截止阀2-13和气动泄压阀2-14。

如图3-10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矩形框架53-1上设置有用于对横移驱动气缸59-3的活塞杆向前运动到极限位置进行检测限位的前限位开关65和用于对横移驱动气缸59-3的活塞杆向后运动到极限位置进行检测限位的后限位开关66,所述第二竖向立柱53-2上设置有用于对提升气缸58-3活塞杆上升到极限位置进行检测限位的地槽式上升限位开关67和用于对提升气缸58-3活塞杆下降到极限位置进行检测限位的地槽式下降限位开关68,所述前限位开关65、后限位开关66、地槽式上升限位开关67和地槽式下降限位开关68均与地槽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60的输入端连接。

如图3-8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地下水槽52内设置有地下防爆防水射灯69,所述地槽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60的输入端接有地下射灯开关70,所述地槽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60的输出端接有地下射灯控制继电器71,所述地下射灯控制继电器71的常开触点串联在地下防爆防水射灯69的供电回路中,所述地下射灯开关70外露在控制盒56的外壁上。具体实施时,当按下地下射灯开关70时,地槽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60控制地下射灯控制继电器71接通地下防爆防水射灯69的供电回路,地下防爆防水射灯69点亮,进行照明。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五电磁阀23、第六电磁阀24、第七电磁阀82和第三电磁阀83均为五位两通电磁阀,所述地槽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60均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如图3-8所示,本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水平支架57-1底部安装有两个第二快速接头57-2,所述水下监控摄像头54和上部监控摄像头55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所述水下监控摄像头54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二者分别位于地下水槽52的左右侧壁上,两个所述上部监控摄像头55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二者分别位于地下水槽52的左右两侧上方。

如图3-5和图3-6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竖向提升架58还包括两个对称布设在提升气缸58-3左右两侧的竖向导向杆,两个所述竖向导向杆的结构相同;每个所述竖向导向杆均包括一个固定在第二水平托板58-1上方的竖向导向套58-4和一个能在竖向导向套58-4内进行上下移动的内杆58-5,所述内杆58-5由下至上同轴套装在竖向导向套58-4内,所述内杆58-5位于水平支架57-1上方且其底端固定安装在水平支架57-1上;所述第二水平托板58-1为矩形托板,所述竖向连接杆58-2的数量为四根,四根所述竖向连接杆58-2分别位于第二水平托板58-1的四个顶角上方;所述竖向支撑架53还包括位于矩形框架53-1正下方的加固框架53-3,所述加固框架53-3为矩形且其呈水平布设,所述加固框架53-3固定在四个所述第二竖向立柱53-2的中上部之间。

本实施例中,所采用碳纤维气瓶检测线的其余部分结构、连接关系和工作原理均与实施例1相同。

本实施例中,所采用的碳纤维气瓶检测方法,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步骤三中进行气密性试验时,过程如下:

步骤4-1、气瓶吊装:将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52均吊装在气瓶安装架57上,并使各被测试气瓶2与其上所连接的第二快速接头57-2内部连通;

步骤4-2、气瓶充气:通过所述第二供气装置向步骤三中各被测试气瓶2充气;

步骤4-3、气瓶浸入水内:通过两个所述竖向提升架58带动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52同步下降,直至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均全部浸入水内;

步骤4-4、图像采集及同步观察:采用水下监控摄像头4和上部监控摄像头5对浸入水内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52的图像进行采集并同步传送至第三主控器40;

所述第三主控器40通过所述第三显示单元对接收到的图像进行同步显示,通过对所述第三显示单元显示的图像进行同步观察,对各被测试气瓶2的气密性进行判断;

对任一个被测试气瓶2的气密性进行判断时,当观察过程中该被测试气瓶2周侧产生冒泡现象时,判断为被测试气瓶2的气密性不合格;否则,判断为被测试气瓶2的气密性合格。

实际操作时,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步骤A2、调节第四减压阀2-11,直到测试压力表2-12显示的气压为测试所需气压,所述测试所需气压为1MPa~30MPa;

步骤B2、将被测试气瓶2连接在第二快速接头57-2上;

步骤C2、操作地槽式手动自动选择按钮64选择自动测试模式或手动测试模式;

步骤D2、进行被测试气瓶2的气密性测试,具体过程为:

当选择自动测试模式时,地槽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60控制第五电磁阀23动作,气动截止阀2-13接通,给被测试气瓶2充气;稳压2s~5s后,地槽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60先控制第七电磁阀82接通,使横移驱动气缸59-3的活塞杆带动被测试气瓶2横移到地下水槽52的中间位置处正上方;地槽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60再控制第三电磁阀83动作,提升气缸58-3的活塞杆伸出并带动被测试气瓶2下降,直到地槽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60接收到地槽式下降限位开关68检测到提升气缸58-3的活塞杆下降到极限位置的信号后停止下降,所述水下监控摄像头54和上部监控摄像头55采集地下水槽52内被测试气瓶2的图像并传输给第三主控器40,第三主控器40上控制第二显示器42对测试画面进行显示,工作人员观察显示在测试画面上淹没在水中的被测试气瓶2,当被测试气瓶2产生冒泡现象时,判断为被测试气瓶2的气密性不合格;检测完成后,地槽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60再控制第三电磁阀83换向,提升气缸58-3的活塞杆缩回并带动被测试气瓶2上升,直到地槽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60接收到地槽式上升限位开关67检测到提升气缸58-3的活塞杆上升到极限位置的信号后停止上升,此时被测试气瓶2上升到了初始位置,地槽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60再控制第六电磁阀24打开,气动泄压阀2-14接通,进行泄压;

当选择手动测试模式时,打开气动截止阀2-13,给被测试气瓶2充气;稳压2s~5s后,先操作横移气缸移动控制按钮61,使横移驱动气缸59-3的活塞杆带动被测试气瓶2横移到地下水槽52的中间位置处正上方,再操作提升气缸升降选择按钮62选择气缸下降,提升气缸58-3的活塞杆带动被测试气瓶2下降,直到被测试气瓶2被地下水槽52中的水淹没后停止下降,所述水下监控摄像头54和上部监控摄像头55采集地下水槽52中被测试气瓶2的图像并传输给第三主控器40,第三主控器40上控制第二显示器42对测试画面进行显示,工作人员观察显示在测试画面上淹没在水中的被测试气瓶2,当被测试气瓶2产生冒泡现象时,判断为被测试气瓶2气密性不合格,检测完成后,操作提升气缸升降选择按钮62选择气缸上升,使被测试气瓶2上升到初始位置,并打开气动泄压阀2-14进行泄压;

所述被测试气瓶2的气密性测试过程中,压力传感器43对充泄压气管2-15中的空气压力进行实时检测并将检测到的信号输出给地槽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60,地槽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60将其接收到的充泄压气管2-15中的空气压力与预设的报警压力阈值相比对,当充泄压气管2-15中的空气压力小于预设的报警压力阈值时,说明发生了泄漏,地槽式气密性测试控制器60控制地槽式故障报警指示灯63点亮指示。

本实施例中,所采用碳纤维气瓶检测方法的其余方法步骤均与实施例1相同。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