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温度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54097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温度传感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温度传感器,尤其涉及一种在高温和低温下均能表现出理想的电阻-温度曲线的新型温度传感器。



背景技术:

温度传感器(temperature transducer)是指能感受温度并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传感器。目前应用较多的温度传感器是热敏电阻器,热敏电阻器是电阻值对温度极为敏感的一种电阻器,也叫半导体热敏电阻器。目前应用较多的热敏电阻器包括PTC热敏电阻器和NTC热敏电阻器,前者的PTC是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即正温度系数的缩写,PTC热敏电阻器即为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后者的NTC是英文Nega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即负温度系数的缩写,NTC热敏电阻器即为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是一种以过渡金属氧化物为主要原材料,采用电子陶瓷工艺制成的热敏陶瓷组件。

但是,单个的PTC热敏电阻器或NTC热敏电阻器显现出单一的NTC曲线特征或者PTC曲线特征,而单一的NTC曲线特征或者PTC曲线特征在不同温度下很难表现出理想的电阻-温度曲线,在高温到低温的整个温度范围内,电阻温度系数变化较大,尤其是在60℃与100℃,单一的NTC曲线或者PTC曲线会出现明显拐点。所以,单个的PTC热敏电阻器或NTC热敏电阻器的应用范围受到了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在高温和低温下均能表现出理想的电阻-温度曲线的新型温度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新型温度传感器,包括PTC热敏电阻器,还包括第一NTC热敏电阻器和第二NTC热敏电阻器,所述第一NTC热敏电阻器的第一端作为所述新型温度传感器的第一端,所述第一NTC热敏电阻器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PTC热敏电阻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NTC热敏电阻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PTC热敏电阻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NTC热敏电阻器的第二端相互连接后作为所述新型温度传感器的第二端。

作为优选,所述新型温度传感器还包括封装本体、镀锡铜线、聚四氟乙烯导线、第一接线端、第二接线端和插接件,所述第一NTC热敏电阻器的第二端与所述PTC热敏电阻器的第一端之间、所述第一NTC热敏电阻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NTC热敏电阻器的第一端之间通过所述镀锡铜线连接,所述第二NTC热敏电阻器的第二端、所述PTC热敏电阻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接线端之间、所述第一NTC热敏电阻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接线端之间分别通过所述聚四氟乙烯导线连接,所述第一NTC热敏电阻器、所述第二NTC热敏电阻器、所述PTC热敏电阻器、所述镀锡铜线和所述聚四氟乙烯导线均置于所述封装本体内,所述封装本体由环氧树脂灌封而成,所述第一接线端和所述第二接线端设于所述插接件的空腔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两个NTC热敏电阻器和一个PTC热敏电阻器通过串联和并联结合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在不同温度下也可以表现出理想的电阻-温度曲线,即使在60℃与100℃,本新型温度传感器的电阻-温度曲线也不会出现拐点,扩大了温度传感器的应用范围;通过采用高绝缘性导线和封装结构,加强了芯片触点的稳定性,在优化产品结构的同时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新型温度传感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中示出了内部结构;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新型温度传感器的等效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新型温度传感器包括PTC热敏电阻器4、第一NTC热敏电阻器2、第二NTC热敏电阻器5、封装本体6、镀锡铜线3、聚四氟乙烯导线8、第一接线端1、第二接线端9和插接件10,第一NTC热敏电阻器2的第一端通过聚四氟乙烯导线8连接至第一接线端1后作为所述新型温度传感器的第一端,第一NTC热敏电阻器2的第二端分别与PTC热敏电阻器4的第一端和第二NTC热敏电阻器5的第一端通过镀锡铜线3连接,PTC热敏电阻器4的第二端和第二NTC热敏电阻器5的第二端通过聚四氟乙烯导线8相互连接并通过聚四氟乙烯导线8连接至第二接线端9后作为所述新型温度传感器的第二端;第一NTC热敏电阻器2、第二NTC热敏电阻器5、PTC热敏电阻器4、镀锡铜线3和聚四氟乙烯导线8均置于封装本体6内,封装本体6由环氧树脂7灌封而成,第一接线端1和第二接线端9设于插接件10的空腔内。

通过将PTC热敏电阻器4、第一NTC热敏电阻器2、第二NTC热敏电阻器5通过串联和并联混合连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在不同温度下也可以表现出理想的电阻-温度曲线,即使在60℃与100℃,本新型温度传感器的电阻-温度曲线也不会出现拐点。

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只要是不经过创造性劳动即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实现的技术方案,均应视为落入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权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