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扭力测试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86140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一种扭力测试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测试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扭力测试机。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扭力测试机中大多数都是人工测试,且使用工具为扭力扳手,利用人力来测试零件花键,使得其不但效率低下而且还容易使工作人员易发生疲劳引起的职业病。另外,现有的扭力测试机还存在扭力大小不可设定、讯号不可以输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一种扭力测试机,该扭力测试机解决了现有技术只能用扳手锁紧断层的现象,更解决了现有技术扭力大小不可设定、讯号不可以输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扭力测试机,包括底板、调整座、测试架、第一伺服电机、扭力传感器、第二伺服电机、刹车离合器、气缸和显示器,所述调整座、所述测试架、所述第二伺服电机、所述气缸和所述显示器均设置于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夹紧头,所述扭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夹紧头上,所述夹紧头位于所述调整座的上方,所述显示器与所述扭力传感器电连接,所述气缸控制所述第一伺服电机升降,所述刹车离合器设置于所述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端,所述第一伺服电机通过活动板连接于所述刹车离合器的输出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扭力测试机的一种改进,所述调整座包括固定座、活动座和两个锁紧杆,两个所述锁紧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固定座和所述活动座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扭力测试机的一种改进,所述固定座设置为“凸”字形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扭力测试机的一种改进,所述气缸包括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所述第一气缸和所述第二气缸均与所述活动板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扭力测试机的一种改进,还包括角度显示板,所述角度显示板固定安装于所述活动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包括底板、调整座、测试架、第一伺服电机、扭力传感器、第二伺服电机、刹车离合器、气缸和显示器,所述调整座、所述测试架、所述第二伺服电机、所述气缸和所述显示器均设置于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夹紧头,所述扭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夹紧头上,所述夹紧头位于所述调整座的上方,所述显示器与所述扭力传感器电连接,所述气缸控制所述第一伺服电机升降,所述刹车离合器设置于所述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端,所述第一伺服电机通过活动板连接于所述刹车离合器的输出端。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使得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只能用扳手锁紧断层的现象,更解决了现有技术扭力大小不可设定、讯号不可以输出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如图1~2所示,一种扭力测试机,包括底板1、调整座2、测试架3、第一伺服电机4、扭力传感器5、第二伺服电机6、刹车离合器7、气缸8和显示器9,调整座2、测试架3、第二伺服电机6、气缸8和显示器9均设置于底板1上,第一伺服电机4的输出端设置有夹紧头41,扭力传感器5设置于夹紧头41上,夹紧头41位于调整座2的上方,显示器9与扭力传感器5电连接,气缸8控制第一伺服电机4升降,刹车离合器7设置于第二伺服电机6的输出端,第一伺服电机4通过活动板10连接于刹车离合器7的输出端。第一伺服电机4属于扭力输出型电机,第二伺服电机6属于脉冲输出型电机,在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初始阶段,刹车离合器7处于闭合的状态;当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伺服电机4施加扭力时,刹车离合器7处于松开的状态,方便于螺丝和螺帽的锁紧。

优选地,调整座2包括固定座21、活动座22和两个锁紧杆23,两个锁紧杆23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固定座21和活动座22上。固定座21设置为“凸”字形结构。

优选地,气缸8包括第一气缸81和第二气缸82,第一气缸81和第二气缸82均与活动板10连接,第一气缸81和第二气缸82用于控制活动板10的升降运动。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角度显示板11,角度显示板11固定安装于活动板10,角度显示板11方便于使用者知道活动板10倾斜的角度。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于:将螺帽、螺丝分别固定于调整座2、夹紧头41上,设定螺帽和螺丝之间偏斜一角度(13°/8°),然后设定第一伺服电机4的施加力(20N)和旋转速度(60RPM),此时启动机器运转,第一气缸81驱动活动板10下降使得螺丝接触螺帽,然后第二气缸82驱动螺丝锁紧在螺帽内,在此过程中,第二伺服电机6将活动板10以适当速度旋转至0°,当第一伺服电机4的扭力值大于设定值(0.7N.m)时,表示螺丝卡死螺帽,输出NG讯号,否则输出OK讯号,此时显示器9上显示轨迹图。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作出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