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计算机控制的压力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85965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计算机控制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计算机控制的压力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社会科技化发展不断进步,计算机越来越多的走进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当中,并且改善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极大地便利,在工业生产中,材料需要通过各项测试才能出厂使用,压力检测就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受到计算机行业的影响,计算机控制的压力测试装置走入人们的视野,并且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现如今销售的计算机控制的压力测试装置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比如压板的运动行程比较短,检测物体的规格受到限制,实用性比较低,没有设置电磁阀,对于气流流量的控制把握不好,压力值的控制效果差,检测试验时结果不准确,造成不必要的问题出现等,导致了生产需求得不到提高,无法满足使用的需求,市场上急需改善压力测试装置的设备,更好的进行压力检测作业,严格把控产品的抗压能力,是市场上所需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计算机控制的压力测试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实用性比较低,压力控制效果不好、测试结果不准确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计算机控制的压力测试装置,包括机壳、底壳、显示屏、电磁阀、工作台和电脑主机,所述机壳的左侧安装有进气口,所述机壳的下方固定有立柱,所述机壳的内部设置有气缸,所述电磁阀与气缸相连接,所述底壳的上端安装有立柱,所述底壳的下方固定有底座,所述底壳的右侧设置有电源线,所述显示屏与底壳相连接,所述显示屏的右侧安装有操作面板,所述气缸的内部固定有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下方设置有压板,所述工作台的正上方安装有压板,且工作台的下方连接有压力感应器,所述压力感应器的底部固定有主机箱,所述电脑主机的外侧设置有主机箱。

优选的,所述压板的工作行程为0—50cm。

优选的,所述压板与工作台的表面均为光滑的钢板。

优选的,所述活塞杆通过固定器与压板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主机箱的材质为固定钢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计算机控制的压力测试装置,压板的运动行程为0—50cm,检测物体的规格不会受到限制,实用性比较强,设有电磁阀,对于气流流量的控制把握好,压力控制效果好,检测试验时结果准确,避免了造成不必要问题的出现,更好的进行压力检测作业,严格把控产品的抗压能力,这正是市场上所需要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壳,2、进气口,3、立柱,4、底壳,5、操作按钮,6、显示屏,7、底座,8、电磁阀,9、气缸,10、活塞杆,11、压板,12、工作台,13、压力感应器,14、电脑主机,15、主机箱,16、电源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计算机控制的压力测试装置,包括机壳1、进气口2、立柱3、底壳4、操作按钮5、显示屏6、底座7、电磁阀8、气缸9、活塞杆10、压板11、工作台12、压力感应器13、电脑主机14、主机箱15和电源线16,机壳1的左侧安装有进气口2,机壳1的下方固定有立柱3,机壳1的内部设置有气缸9,电磁阀8与气缸9相连接,设有电磁阀8,对于气流流量的控制把握好,压力控制效果好,检测试验时结果准确,底壳4的上端安装有立柱3,底壳4的下方固定有底座7,底壳4的右侧设置有电源线16,显示屏6与底壳4相连接,显示屏6的右侧安装有操作面板5,气缸9的内部固定有活塞杆10,活塞杆10通过固定器与压板11相连接,连接比较牢固,防止出现脱落的危险,活塞杆10的下方设置有压板11,压板11的工作行程为0—50cm,检测物体的规格不会受到限制,实用性比较强,工作台12的正上方安装有压板11,且工作台12的下方连接有压力感应器13,压板11与工作台12的表面均为光滑的钢板,压力感应器13的底部固定有主机箱15,主机箱15的材质为固定钢架,很好的预防受压过大对电脑主机造成损坏,电脑主机14的外侧设置有主机箱15。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计算机控制的压力测试装置时,将电源线16连接电源,进气口2接入气源,通过操作按钮5打开电脑主机14,显示屏6打开,将所需受压检测的物体放置在工作台12上,通过操作按钮5设定需要的压力值,经过电脑主机处理,使电磁阀8适当控制进气气流量,气缸9开始工作,活塞杆10向下运动,带动压板11对物体施压作业,压力感应器13感应压力,操作人员观察物体是否发生形变,这就是该计算机控制的压力测试装置工作的整个过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