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84231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



背景技术:

食品、饮料、血液、疫苗、肉类食物等易变质产品需要在特定温度环境下保存,若存储环境温度超过规定温度,则待检物品将很快变质,消费者在使用上述变质待检物品后,将给人体带来损害,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对温度敏感持续变色,以便通过变色程度确定待检测产品的累计受热量,从而确定存储待检物品是否失效的指示装置。现有的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包括基底层、形成于所述基底层表面的失水变色层及保护层,失水变色层收容于基底层及保护层形成的收容空间内,保护层设置有通气孔,打开通孔可以是失水变色层与外部气体发生反应。通孔通过密封件密封,使用时通过剥离密封件激活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

然而,现有的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激活后,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与外界连通,指示效果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且会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限制了使用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避免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的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

一种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包括:

基底层;

第一基材层,与所述基底层形成可以阻隔气体的第一收容体;

干燥吸附层,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体内;

第二基材层,与所述第一基材层形成可以阻隔气体的第二收容体,所述第二基材层为透明材料;及

失水变色层,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体内,所述干燥吸附层可吸附所述失水变色层中的水分使所述失水变色层失水变色;

所述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还包括阻隔层及胶粘层中的至少一个,所述阻隔层可贴附于所述第二基材层或所述基底层的表面,所述胶粘层层叠于所述基底层远离所述第一基材层的一侧表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还包括打孔器,所述打孔器可自所述基底层或所述第二基材层将所述第一基材层刺破形成连通所述第一收容体及第二收容体的通气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打孔器包括针座及固设于所述针座上的针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打孔器还包括抵持件,所述抵持件套设于所述针头,且与所述针座相间隔,所述抵持件与所述针座之间的距离可调,从而可以调整所述针头的长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隔层与所述第二基材层或所述基底层分离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底层的边缘与所述第一基材层的边缘粘合在一起形成所述第一收容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材层的边缘与所述第二基材层的边缘粘合在一起形成所述第二收容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二基材层表面的比对层,所述比对层包括观察窗及比对部,所述观察窗对应于所述失水变色层,所述比对部提供参考颜色或其他信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粘附于所述胶粘层表面的剥离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辅助层,所述辅助层将所述失水变色层与所述第一基材层之间隔开一定距离形成空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层设于所述失水变色层与所述第一基材层之间,所述失水变色层设于所述辅助层上且所述指示层在所述第一基材层的正投影大于所述辅助层在所述第一基材层的正投影,使所述失水变色层与所述第一基材层之间形成所述空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层为环形,所述辅助层设于所述第一基材层及所述第二基材层之间,所述辅助层靠近所述第一基材层的一侧表面与所述第一基材层粘合,所述辅助层靠近所述第二基材层的一侧表面外边缘与所述第二基材层粘合形成粘接部,所述失水变色层与所述辅助层靠近所属第二基材层的一侧表面的内边缘抵接。

另一种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包括:

基底层;

第一基材层,与所述基底层形成可以阻隔气体的第一收容体;

干燥吸附层,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体内;

第二基材层,与所述第一基材层形成可以阻隔气体的第二收容体,所述第二基材层为透明材料;及

失水变色层,所述干燥吸附层可吸附所述失水变色层中的水分使所述失水变色层失水变色;

所述第一基材层形成有连通所述第一收容体及第二收容体的通气孔。

上述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干燥吸附层和失水变色层分别收容在相互独立的第一收容体及第二收容体内,正常状态下处于休眠状态,使用时,使用锐利的器具比如针头自基底层及第二基材层扎孔,刺破第一基材层形成至少一个连通第一收容体及第二收容体的通气孔,使第一收容体与第二收容体连通,第一收容体内的干燥吸附层通过通气孔吸附第二收容体内的失水变色材料中含有的水分,失水变色材料失水并发生色变,因此环境温度越高,挥发速度越快,得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变色越快,符合冷链物品变质速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从而,可根据变色主体的变色程度判断物品的累计受热量,进而判断其累计受热量是否超出控制范围;基底层或第二基材层被刺破后,使用阻隔层贴附在基底层及第二基材层将其表面的孔封闭,或自基底层扎孔,之后通过胶粘层将基底层贴附在使用的物品的表面从而封闭基底层表面的孔,可以有效的避免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内的水蒸气向外挥发,污染外部空气;另一方面,激活后不与外界连通,避免外界环境的不同对变色周期的影响,精度更高;如此第二基材层及所述基底层均为整片式结构即可,无需设置密封结构,结构简单;使用时只需要采用针头等锐利的器具扎孔即可,无需用手剥离密封件,从而有利于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小型化设计。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的阻隔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方式的打孔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打孔器处于另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的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激活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另一实施方式的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的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激活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一实施方式的密封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中的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与图8中的密封容器的组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主要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请参阅图1,一实施方式的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100包括基底层110、第一基材层120、干燥吸附层130、第二基材层140、失水变色层150、比对层160、胶粘层180、剥离层185。

基底层110用于承载干燥吸附层130。基底层110具有良好的气密性,可以阻止气体透过基底层110。基底层110的材料为高密度聚乙烯(HD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或表面复合有上述材料的复合材料。复合材料可以为普通PET/铝箔/热封PET的复合材料(“/”代表层叠,下同)、普通PP/铝箔/热封CPP复合材料、LDPE/铝箔/PP复合材料、HDPE/铝箔/PET复合材料。其中CPP代表未拉伸聚丙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通过印刷或复合不透明材料等方法,将基底层110设置为非透明材料。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基底层110的材料不限于上述材料,其他具有良好气密性的材料都可以作为基底层110的材料。

第一基材层120用于与基底层110配合形成用于收容干燥吸附层130的第一收容体。第一基材层120起空气阻隔作用,基材层120的材料可为铝箔、高密度聚乙烯(HD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或表面复合有上述材料的复合材料。复合材料可以为普通PET/铝箔/热封PET的复合材料(“/”代表层叠,下同)、普通PP/铝箔/热封CPP复合材料、LDPE/铝箔/PP复合材料、HDPE/铝箔/PET复合材料。其中CPP代表未拉伸聚丙烯。当然,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基材层120的材料不限于上述材料,其他具有良好气密性的材料都可以作为第一基材层120的材料。

基底层110及第一基材层120层叠在一起,干燥吸附层130位于基底层110及第一基材层120之间,且覆盖基底层110的中部。基底层110的边缘区域及第一基材层120的边缘区域密封在一起形成粘合部115,从而形成一个具有良好气密性、可以阻止气体通过的封闭的第一收容体。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粘合部115为环形,具有一定的宽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基材层120与基底层110的接触面材料相同,从而热熔粘合时,相同的高分子材料在高温下可通过分子间的融合实现无胶粘合。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基底层110的边缘区域及第一基材层120的边缘区域可以通过胶水粘合在一起形成粘合部115,胶水选自丙烯酸树脂、压敏胶、UV胶及聚氨酯中的至少一种。

第二基材层140用于与第一基材层120配合形成用于收容失水变色层150的第二收容体。第二基材层140具有良好的透明度,从而可以通过基材层120观察收容在第二收容体内的失水变色层150的颜色。第二基材层140起印刷比对层160的承载作用及空气阻隔作用,具有良好的透明度,第二基材层140的材料为高密度聚乙烯(HD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或表面复合有上述材料的复合透明材料。复合透明材料可以为普通PET/热封PET的复合材料、普通PP/热封CPP复合材料、LDPE/PP复合材料、HDPE/PET复合材料。当然,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基材层140的材料不限于上述材料,其他具有良好的透明性及气密性的材料都可以作为第二基材层140的材料。

第二基材层140层叠于第一基材层120远离基底层110的一侧表面,失水变色层150位于第二基材层140及第一基材层120之间,且覆盖第一基材层120的中部。第二基材层140的边缘区域及第一基材层120的边缘区域密封在一起形成粘接部145,从而形成一个具有良好气密性、可以阻止气体通过的封闭的收容体。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粘接部145为环形,具有一定的宽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基材层140与第一基材层120的接触面材料相同,从而热熔粘合时,相同的高分子材料在高温下可通过分子间的融合实现无胶粘合。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二基材层140的边缘区域及第一基材层120的边缘区域可以通过胶水粘合在一起形成粘接部145,胶水选自丙烯酸树脂、压敏胶、UV胶及聚氨酯中的至少一种。

干燥吸附层130收容于第一收容空间内。失水变色层150收容于第二收容空间内。干燥吸附层130可吸附失水变色层150中的水分使失水变色层150失水变色。

干燥吸附层240含有可吸附水的干燥吸附材料。

干燥吸附材料选自氯化钙、氧化钙、活性氧化铝及硅胶干燥剂中的至少一种。当然,其他可吸附水分的材料也可以作为干燥吸附材料。

失水变色层150包括吸附体及吸附在吸附体中的失水变色材料。

吸附体作为失水变色材料的承载物,具有微孔性质以产生吸附作用。吸附体的材料为聚四氟乙烯微孔膜、玻璃纤维微孔膜、聚丙烯微孔膜、纯纸浆纤维、尼龙纤维、纸或布,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任何且可通过毛细作用吸收液体的材料都可以作为吸附体的材料。吸附体的厚度为1μm~2000μm,吸附体微孔的平均孔径为1nm~5000nm。

失水变色材料选自五水硫酸铜、六水氯化钴、六水合三氯化铁及二水合氯化铜中的至少一种。失水变色材料在干燥的环境中易风化失水,在这个过程中,失水变色材料颜色发生改变。制备时,通过将失水变色材料溶于水中,将吸附体在溶液中浸泡,使其饱和吸附失水变色材料,用压水辊清除吸附体表面多余液体,得到失水变色层15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失水变色材料与干燥吸附材料的质量比为0.1:1~5:1。比对层160形成于第二基材层140的表面。比对层160包括观察窗162及比对部164。观察窗162位于比对层160的中部以便于观察失水变色层150的颜色,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观察窗162正对失水变色层150。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观察窗162为透明的材料,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比对层160中部镂空形成观察窗162,在比对层160表面再层叠一层保护层即可。比对部164提供参考颜色或其他信息,用作失水变色层150的比对标识,比对部164可通过在第二基材层140表面印刷形成。参考颜色可为热敏指示组合物变色的终点颜色,当然,参考颜色也可以包含热敏指示组合物的起始颜色,例如:比对部164包括三种参考颜色,分别提供热敏指示组合物的起始颜色、中间颜色及终点颜色。当失水变色层150显示的颜色为起始颜色时,表示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100指示的产品较为新鲜,当失水变色层150显示的颜色为中间颜色时,表示产品要尽快使用,当失水变色层150显示的颜色为终点颜色时,表示产品已变质。当然,根据需要,参考颜色可以设置为渐变颜色。

胶粘层180形成于基底层110远离干燥吸附层130的一侧表面。胶粘层180用于将色变指示装置100粘附在其他物品的表面,胶粘层180的材料选自丙烯酸树脂、压敏胶及聚氨酯中的至少一种。

剥离层185粘附在胶粘层180的表面。优选的,剥离层185为玻璃纸或涂布有硅油的纸,从而可以将剥离层185从胶粘层180的表面剥离。

请同时参阅图1及图2,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100还包括分离设置的阻隔组件170,阻隔组件170包括依次层叠的阻隔层172、粘结层174及保护层176。保护层176通过粘结层174粘附于阻隔层172的表面。在一些实施例中,阻隔组件170仅包括层叠的阻隔件172及粘结层174。

阻隔层172具有良好的透明度及气密性,阻隔层172的材料为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当然,需要说明的是,阻隔层172的材料不限于上述材料,其他具有良好的透明性及气密性的材料都可以作为阻隔层172的材料。

粘结层174用于将阻隔层172粘附在比对层160的表面,胶粘层180的材料选自丙烯酸树脂、压敏胶及聚氨酯中的至少一种。当然,胶粘层180、剥离层185可以省略,当阻隔件170的面积大于指示装置100的面积时,可以通过粘结层174将指示装置100固定在物品表面。

请参阅图3及图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100还包括打孔器900。

一实施方式的打孔器900包括针座910、转轴920、调节旋钮930、抵持件940及针头950。

针座910用于固定针头950等组件,且方便扎孔时握持。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针座910大致为圆柱形。针座910的中部形成有凸缘912,从而可以将针座910与针帽(图未视)或打标机(图未视)等装置连接。

转轴920固设于针座910的一端,且自针座910的一端的端面垂直延伸而出。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转轴920上设有刻度。

调节旋钮930包括粗调旋钮932及精调旋钮934。粗调旋钮932套设于转轴920且与转轴920螺接,从而可以通过转动粗调旋钮932调整粗调旋钮932与转轴920的相对位置。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粗调旋钮932上设有刻度。

精调旋钮934套设于粗调旋钮932,且与粗调旋钮932螺接,从而可以通过转动精调旋钮934调整精调旋钮934与粗调旋钮932的相对位置。

抵持件940固设于精调旋钮934。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抵持件940大致为柱状,抵持件942远离针座910的一端的端面为平面。

针头950固设于转轴920,且自抵持件942远离针座910的一端的端面凸设而出。

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粗调旋钮932及精调旋钮934可以省略,此时转轴920为调节杆,抵持件940在调节杆上可滑动从而调节针头950凸出抵持件940的长度即可;转轴920和抵持件940也可以省略,此时直接将针头950设于针座910即可。

请参阅图5,上述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100使用时,调整打孔器900的针头950的长度,使用针头950自比对层160扎孔,刺破比对层160、失水变色层150、第二基材层140及第一基材层120形成至少一个连通第一收容体及第二收容体的通气孔190,使第一收容体与第二收容体连通,第二收容体内的失水变色层150的水合物易在干燥环境下风化失水,水分通过通过通气孔190进入第一收容体内被得干燥吸附材料吸附,失水变色材料失水变色,因此环境温度越高,挥发速度越快,得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变色越快,符合冷链物品变质速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从而,可根据变色主体的变色程度判断物品的累计受热量,进而判断其累计受热量是否超出控制范围;比对层160及第二基材层140被刺破后,将阻隔层172自保护层176表面剥离,并将阻隔层172贴附在比对层160的表面从而将其表面的孔封闭(图中省略粘结层174),可以有效的避免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内的水蒸气向外挥发,污染外部空气,激活后不与外界连通,避免外界环境的不同对变色周期的影响,精度更高;当通气孔190的数量及孔径一定时,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100的变色速率与温度呈正比,温度越高,变色速率越快。

针头950的长度及打孔的数量参照根据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100的使用说明书,由于通气孔的数量决定了第一收容体与第二受容体进行气体交换的速率,进而影响到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的变色周期,因此说明书中可以根据实验测定的值限定通气孔190的数量与变色周期的关系,使用时,根据实际应用的产品的保质期去调整通气孔190的数量,进而控制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100的变色周期,从而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100的变色周期的调整较为容易。

进一步的,上述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100还可以进行温度的指示,应用于产品冷链,热敏指示组合物变色速率与温度呈正比,温度越高,变色速率越快,当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100始终处于冷链正常温度时,其变色周期与产品保质期一致,一旦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100的温度升高,失水变色层130的变色速率加快,快速达到变色终点。因此,无论冷链温度是否失控,消费者都可通过比对失水变色层显示的颜色,判断产品是否失效。

上述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100,第二基材层140及基底层110均为整片式结构,无需设置密封结构,结构简单;使用时只需要采用针头等锐利的器具扎孔后将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贴附在产品(比如安瓿瓶)上即可,无需用手剥离密封件,从而有利于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小型化设计并提高激活效率;通过调整通气孔的数量可以方便的调整变色周期。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的失水变色层通过吸附制备,工艺相对简单。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通过调节得水变色材料的含量可以调整失水变色层130的变色周期,当然,通过调节失水变色层130的厚度及吸附体微孔的孔径,从而可以控制吸附在吸附体内的得水变色材料的总量。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失水变色层中吸附体可以省略。

可以理解,比对层160可以省略,此时单独设置比对卡或在产品说明书中设置比对信息即可。

请参阅图6及图7,另一实施方式的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200与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100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不同在于,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200还包括辅助层310,阻隔层272直接层叠于比对层260的表面。辅助层310将失水变色层250与第一基材层220之间隔开一定的距离,从而在失水变色层250与第一基材层220之间形成一定的空隙。

干燥吸附层230与第一基材层220之间存在空隙,使用针头950将剥离层285、胶粘层280、基底层210、干燥吸附层250、第一基材层220刺穿形成通气孔290后,失水变色层250所在的第二收容体与干燥吸附层所在的第一收容体处于连通状态,第二收容体内的水蒸气先进入失水变色层250与第一基材层220之间的空隙进行缓冲后通过通气孔290向第一收容体扩散,再被干燥吸附层230吸收,可以提高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200变色周期的准确度。

辅助层310的材料为铝箔、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或表面复合有上述材料的复合材料。复合材料可以为普通PET/铝箔/热封PET的复合材料(“/”代表层叠,下同)、普通PP/铝箔/热封CPP复合材料、LDPE/铝箔/PP复合材料、HDPE/铝箔/PET复合材料。其中CPP代表未拉伸聚丙烯。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辅助层310的材料不限于上述材料,其他具有良好气密性的材料都可以作为辅助层250的材料。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辅助层310为环形,辅助层310设于第一基材层220与第二基材层240之间,辅助层310靠近第一基材层220的一侧表面的外边缘与第一基材层220粘合形成环形的粘合部225,失水变色层250设于辅助层310上,失水变色层250的边缘位于辅助层310上,辅助层310靠近第二基材层240的一侧表面外边缘的与第二基材层240粘合形成环形的粘接部24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辅助层310与第一基材层220的接触面材料相同,从而热熔粘合时,相同的高分子材料在高温下可通过分子间的融合实现无胶粘合形成粘合部225。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辅助层310与第一基材层220可以通过胶水粘合在一起形成粘合部225,胶水选自丙烯酸树脂、压敏胶、UV胶及聚氨酯中的至少一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辅助层310与第二基材层240的接触面材料相同,从而热熔粘合时,相同的高分子材料在高温下可通过分子间的融合实现无胶粘合形成粘接部245。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辅助层310与第二基材层240可以通过胶水粘合在一起形成粘接部245,胶水选自丙烯酸树脂、压敏胶、UV胶及聚氨酯中的至少一种。

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辅助层310直接设于第一基材层220上,辅助层310夹持于失水变色层250及第一基材层220之间,辅助层310为环形,从而使第一基材层220与失水变色层250之间形成间隔即可。辅助层310不限于为环形,只要失水变色层250在第一基材层220的正投影大于辅助层310在第一基材层220的正投影即可。

请同时参阅图8及图9,一实施方式的密封容器800包括本体810及盖体820。盖体820的顶面821为平面。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密封容器800为安瓿瓶。

上述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200使用时,调整打孔器900的针头950的长度,使用针头950自剥离层285扎孔,刺破剥离层285、胶粘层280、基底层210、干燥吸附层230及第一基材层220形成至少一个连通第一收容体及第二收容体的通气孔290,激活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200。将剥离层285剥离后,利用胶粘层280将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200贴附于盖体820的顶面821,从而将通气孔290的一端封闭,失水变色层250挥发的水蒸气进入失水变色层250与第一基材层220之间的间隙进行缓冲后被干燥吸附层230吸附,可以提高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200变色周期的准确度。

当然,上述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200不限于贴附于瓶盖820的顶面821,只要贴附于任意一个物体的表面能封闭通气孔290的一端即可。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实施例1的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基底层110、第一基材层120、干燥吸附层130、第二基材层140、失水变色层150、比对层160、胶粘层180、剥离层185。阻隔组件170包括依次层叠的阻隔层172、粘结层174及保护层176。

其中,基底层110的材料为PET膜,厚度为18μm。第一基材层120的材料为PET膜,厚度为18μm。

干燥吸附层130包括10g的氯化钙,干燥吸附层130的厚度为1mm。

基底层110的边缘区域及第一基材层120的边缘区域密封在一起形成粘合部115。

第二基材层140的材料为PET膜,厚度为18μm。第二基材层140的边缘与第一基材层120的边缘密封在一起形成粘接部145。

失水变色层150包括吸附体及吸附在吸附体的失水变色材料。失水变色材料为1g的五水硫酸铜。吸附体的材料为聚四氟乙烯微孔膜,厚度为20μm,吸附体微孔的平均孔径为0.1μm。

比对层160包括深蓝色、浅蓝色及白色三种颜色,分别提供指示组合物的起始颜色、中间颜色及终点颜色。比对层160厚度为0.01mm。

胶粘层180的材料为压敏胶,剥离层185的材料为玻璃纸。

阻隔层172的材料为PET膜,粘结层174的材料为丙烯酸树脂,保护层176的材料为玻璃纸。

使用时,使用打孔器900(结构如图3及图4所示)自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100的比对层160扎孔,刺破比对层160、失水变色层150、第二基材层140及第一基材层120形成连通第一收容体及第二收容体的通气孔190,通气孔的孔径为0.1mm。将阻隔层172自保护层176剥离后贴附于比对层160表面封闭比对层160表面的通气孔。

激活后,第一收容体及第二收容体处于连通状态,处于第二收容体内的失水变色层150的水挥发形成水蒸气后,水蒸气可通过通气孔190进入第一收容体,进而被干燥吸附层130吸附,失水变色层150失水发生色变。

经实验测定,通气孔的数量为1时,在4℃环境下,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的变色周期为7天;通气孔的数量为2时,在4℃环境下,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的变色周期为6天;通气孔的数量为3时,在4℃环境下,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的变色周期为5天;通气孔的数量为4时,在4℃环境下,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的变色周期为4天。

在温度为50℃、湿度为30度、1个标准大气压的环境下,通气孔的数量为1时,指示装置的变色周期为24小时。在温度为50℃、湿度为60度、1.2个标准大气压的环境下,通气孔的数量为1时,指示装置的变色周期为24小时。在温度为50℃、湿度为80度、1.5个标准大气压的环境下,通气孔的数量为1时,指示装置的变色周期为24小时。

实施例2

实施例2的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基底层110、第一基材层120、干燥吸附层130、第二基材层140、失水变色层150、比对层160、胶粘层180、剥离层185。阻隔组件170包括依次层叠的阻隔层172、粘结层174及保护层176。

其中,基底层110的材料为PET膜,厚度为18μm。第一基材层120的材料为PET膜,厚度为18μm。

干燥吸附层130包括1g的氧化钙,干燥吸附层130的厚度为1mm。

基底层110的边缘区域及第一基材层120的边缘区域密封在一起形成粘合部115。

第二基材层140的材料为PET膜,厚度为18μm。第二基材层140的边缘与第一基材层120的边缘密封在一起形成粘接部145。

失水变色层150包括吸附体及吸附在吸附体的失水变色材料。失水变色材料为5g的六水氯化钴。吸附体的材料为聚四氟乙烯微孔膜,厚度为20μm,吸附体微孔的平均孔径为0.1μm。

比对层160包括紫红色、浅紫色及蓝色三种颜色,分别提供指示组合物的起始颜色、中间颜色及终点颜色。比对层160厚度为0.01mm。

胶粘层180的材料为压敏胶,剥离层185的材料为玻璃纸。

阻隔层172的材料为PET膜,粘结层174的材料为丙烯酸树脂,保护层176的材料为玻璃纸。

使用时,使用打孔器900(结构如图3及图4所示)自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100的剥离层185扎孔,刺破剥离层185、胶粘层180、基底层110、干燥吸附层130及第一基材层120形成连通第一收容体及第二收容体的通气孔190,通气孔的孔径为0.1mm。将去除剥离层185的指示装置100贴附在产品的光滑表面,从而封闭通气孔190。

激活后,第一收容体及第二收容体处于连通状态,处于第二收容体内的失水变色层150的水挥发形成水蒸气后,水蒸气可通过通气孔190进入第一收容体,进而被干燥吸附层130吸附,失水变色层150失水发生色变。经实验测定,通气孔的数量为1时,在4℃环境下,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的变色周期为15天;通气孔的数量为2时,在4℃环境下,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的变色周期为12天;通气孔的数量为3时,在4℃环境下,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的变色周期为9天;通气孔的数量为4时,在4℃环境下,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的变色周期为6天。

在温度为50℃、湿度为30度、1个标准大气压的环境下,通气孔的数量为1时,指示装置的变色周期为18小时。在温度为50℃、湿度为60度、1.2个标准大气压的环境下,通气孔的数量为1时,指示装置的变色周期为18小时。在温度为50℃、湿度为80度、1.5个标准大气压的环境下,通气孔的数量为1时,指示装置的变色周期为18小时。

实施例3

实施例3的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结构如图6所示,包括基底层210、第一基材层220、干燥吸附层230、第二基材层240、失水变色层250、比对层260、胶粘层280、剥离层285、辅助层310。阻隔组件170包括依次层叠的阻隔层172、粘结层174及保护层176。

其中,基底层210的材料为PET膜,厚度为18μm。第一基材层220的材料为PET膜,厚度为18μm。

干燥吸附层130包括3g的硅胶干燥剂,干燥吸附层130的厚度为1mm。

基底层210的边缘区域及第一基材层220的边缘区域密封在一起形成粘合部215。

第二基材层240的材料为PET膜,厚度为18μm。第二基材层240的边缘与第一基材层220的边缘密封在一起形成粘接部245。

失水变色层150包括吸附体及吸附在吸附体的失水变色材料。失水变色材料为3g的二水合氯化铜。吸附体的材料为聚四氟乙烯微孔膜,厚度为20μm,吸附体微孔的平均孔径为0.1μm。

比对层260包括蓝色、浅蓝色及棕黄色三种颜色,分别提供指示组合物的起始颜色、中间颜色及终点颜色。比对层260厚度为0.01mm。

胶粘层280的材料为压敏胶,剥离层285的材料为玻璃纸。

阻隔层272的材料为PET膜,粘结层274的材料为丙烯酸树脂,保护层276的材料为玻璃纸。

使用时,使用打孔器900(结构如图3及图4所示)自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200的比对层260扎孔,刺破比对层260、失水变色层250、第二基材层240及第一基材层220形成连通第一收容体及第二收容体的通气孔290,通气孔的孔径为0.1mm。将阻隔层172自保护层176剥离后贴附于比对层260表面封闭比对层260表面的通气孔。

激活后,第一收容体及第二收容体处于联通状态,失水变色层250的水蒸气在失水变色层250与第一基材层220之间的空隙内缓冲,通过通气孔290进入第一收容体,被干燥吸附层吸附进而被失水变色层250失水变色,有助于提高指示装置200的指示精度。

经实验测定,通气孔的数量为1时,在4℃环境下,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的变色周期为20天;通气孔的数量为2时,在4℃环境下,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的变色周期为16天;通气孔的数量为3时,在4℃环境下,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的变色周期为12天;通气孔的数量为4时,在4℃环境下,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的变色周期为8天。

在温度为50℃、湿度为30度、1个标准大气压的环境下,通气孔的数量为1时,指示装置的变色周期为3天。在温度为50℃、湿度为60度、1.2个标准大气压的环境下,通气孔的数量为1时,指示装置的变色周期为3天。在温度为50℃、湿度为80度、1.5个标准大气压的环境下,通气孔的数量为1时,指示装置的变色周期为3天。

实施例4

实施例4的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结构如图6所示,包括基底层210、第一基材层220、干燥吸附层230、第二基材层240、失水变色层250、比对层260、胶粘层280、剥离层285、辅助层310。

其中,基底层210的材料为PET膜,厚度为18μm。第一基材层220的材料为PET膜,厚度为18μm。

干燥吸附层130包括10g的活性氧化铝,干燥吸附层130的厚度为1mm。

基底层210的边缘区域及第一基材层220的边缘区域密封在一起形成粘合部215。

第二基材层240的材料为PET膜,厚度为18μm。第二基材层240的边缘与第一基材层220的边缘密封在一起形成粘接部245。

失水变色层150包括吸附体及吸附在吸附体的失水变色材料。失水变色材料为5g的六水合三氯化铁。吸附体的材料为聚四氟乙烯微孔膜,厚度为20μm,吸附体微孔的平均孔径为0.1μm。

比对层260包括橘黄色、灰色及棕黑色三种颜色,分别提供指示组合物的起始颜色、中间颜色及终点颜色。比对层260厚度为0.01mm。

胶粘层280的材料为压敏胶,剥离层285的材料为玻璃纸。

阻隔层272的材料为PET膜,粘结层274的材料为丙烯酸树脂,保护层276的材料为玻璃纸。

使用时,使用打孔器900(结构如图3及图4所示)自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200的剥离层285扎孔,刺破剥离层285、胶粘层280、基底层210、干燥吸附层230及第一基材层220形成连通第一收容体及第二收容体的通气孔290,通气孔的孔径为0.1mm。将去除剥离层285的指示装置200贴附在产品的光滑表面,从而封闭通气孔290。

激活后,第一收容体及第二收容体处于联通状态,失水变色层250的水蒸气在失水变色层250与第一基材层220之间的空隙内缓冲,通过通气孔290进入第一收容体,被干燥吸附层吸附进而被失水变色层250失水变色,有助于提高指示装置200的指示精度。

经实验测定,通气孔的数量为1时,在4℃环境下,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的变色周期为15天;通气孔的数量为2时,在4℃环境下,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的变色周期为12天;通气孔的数量为3时,在4℃环境下,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的变色周期为9天;通气孔的数量为4时,在4℃环境下,失水敏感热敏时间指示装置的变色周期为6天。

在温度为50℃、湿度为30度、1个标准大气压的环境下,通气孔的数量为1时,指示装置的变色周期为4天。在温度为50℃、湿度为60度、1.2个标准大气压的环境下,通气孔的数量为1时,指示装置的变色周期为4天。在温度为50℃、湿度为80度、1.5个标准大气压的环境下,通气孔的数量为1时,指示装置的变色周期为4天。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