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测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04648阅读:346来源:国知局
一种测温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磨煤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测温装置。



背景技术:

磨煤机出口和煤粉入炉前管道都设计有温度测点,这两个位置的介质为热风和煤粉,流速30米/秒左右,煤粉不断的对测温元件摩擦,故很快造成测温元件断裂和损坏。

现有技术中,火力发电厂设计时普遍采用在距离测温元件前100mm的位置安装铁棒(φ40mm)作为防磨棒。这种设计成本虽然低,但是,防磨棒的尺寸较大,不仅阻挡介质的流动,间接影响锅燃烧炉效率,而且回火、淬火深度只有20mm左右,远小于放磨棒的截面尺寸,材料无法完全热处理。在实际应用中,该防磨棒的维护工作量过大,防磨棒和测温元件经常损坏,即使更换为耐磨测温元件使用寿命基本上也达不到一年。

此外,磨煤机出口温度的高低是判断磨煤机内部是否起火的重要依据,对测温元件对温度变化的及时性有较高要求。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尺寸较小、高强度耐磨、快速反应温度的测温装置,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测温装置,采用具有耐磨特性且设置有导流孔的高合金钢作为挡磨棒,能够满足小尺寸、高强度耐磨、快速反应温度的要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测温装置,包括:

用于感应介质温度的测温元件,所述测温元件包括位于所述介质内的感温棒和位于所述介质外的测温主体;

挡磨棒,所述挡磨棒包覆在所述感温棒的迎风侧,且与所述测温元件固连;

其中,所述挡磨棒的材质为高合金钢,并且,所述挡磨棒上设置有用于将介质导流至所述感温棒附近的导流孔。

优选地,在上述测温装置中,所述挡磨棒的两端分别为与测温主体固连的固定端和远离所述测温主体并深入所述介质内的伸入端,

所述感温棒上远离所述测温主体的一端为感温端,

所述伸入端突出所述感温端,所述导流孔设置在所述伸入端上,与所述感温端相邻。

优选地,在上述测温装置中,所述导流孔中所述介质的吹出方向偏离所述感温棒且与所述感温棒的中心轴线成90°至100°夹角。

优选地,在上述测温装置中,所述高合金钢外加Cr涂层。

优选地,在上述测温装置中,所述高合金钢为微量元素包括W、Ni、Co的高合金钢。

优选地,在上述测温装置中,所述挡磨棒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所述三角形的底面设置有用于包覆所述感温棒的第一凹槽,所述三角形的两个侧面均为迎风面。

优选地,在上述测温装置中,所述挡磨棒的两个所述迎风面上分别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中心轴线与所述感温棒的中心轴线垂直。

优选地,在上述测温装置中,所述挡磨棒的每个所述迎风面上分别并列设置有多个第二凹槽。

优选地,在上述测温装置中,所述测温元件通过法兰与温度测点的管壁固连。

优选地,在上述测温装置中,还包括位于所述介质外包覆所述测温主体的保护套,所述保护套与所述管壁固连。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测温装置中,采用具有耐磨特性的高合金钢作为挡磨棒,包覆在感温棒上,并通过导流孔将介质导流至感温棒附近。高合金钢具有强度高、耐磨的特点,从而挡磨棒2不仅尺寸较小,生产加工环节简单,可完全进行热处理,而且,使用寿命在20年以上。此外,挡磨棒上的导流孔可快速将介质引至感温棒的附近,通过感温棒附近的负压吸引将介质送到感温棒的附近进行测温,介质温度变化反应及时。可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测温装置,能够满足小尺寸、高强度耐磨、快速反应温度的要求,可适用于磨煤机出口、粉管及其他粉尘冲刷需要测温等环境恶劣位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测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截面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测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感温棒,2-挡磨棒,3-法兰,4-测温主体,

21-导流孔,22-第一凹槽,23-第二凹槽,

L-导流孔中介质的吹出方向,

a-导流孔中介质的吹出方向与感温棒的中心轴线所成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测温装置,采用具有耐磨特性且设置有导流孔的高合金钢作为挡磨棒,能够满足小尺寸、高强度耐磨、快速反应温度的要求。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3,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测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截面的剖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测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第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测温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测温元件(热电阻或热电偶)和挡磨棒2。其中,测温元件用于感应介质温度,包括位于介质内的感温棒1和位于介质外的测温主体4;挡磨棒2包覆在感温棒1的迎风侧(参照图2中箭头所示为介质流动方向),且与测温元件固连。挡磨棒2的材质为高合金钢,挡磨棒2上设置有用于将介质导流至感温棒1附近的导流孔21。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第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测温装置中,采用具有耐磨特性的高合金钢作为挡磨棒2,包覆在感温棒1上,并通过导流孔21将介质直接导流至感温棒1附近。高合金钢具有强度高、耐磨的特点,从而挡磨棒2不仅尺寸较小,生产加工环节简单,可完全进行热处理,而且,使用寿命在20年以上。此外,挡磨棒2上的导流孔21可快速将介质引至感温棒1的附近,通过感温棒附近的负压吸引将介质送到感温棒1的附近进行测温,介质温度变化反应及时。可见,本实用新型第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测温装置,能够满足小尺寸、高强度耐磨、快速反应温度的要求,可适用于磨煤机出口、粉管及其他粉尘冲刷需要测温等环境恶劣位置。

具体地,上述测温装置中,采用φ3mm的铠装热电阻,配φ12*3mm的挡磨棒2,HRA在82-94kgf/mm2之间,热响应时间缩短为20~30S。

具体地,如图1所示,上述测温装置中,挡磨棒2的两端分别为固定端(即与测温主体4固连的一端)和伸入端(即远离测温主体4并深入介质内的一端);感温棒1上远离测温主体4的一端为感温端。其中,挡磨棒2的伸入端突出感温棒1的感温端一段距离,导流孔21设置在挡磨棒2的伸入端上,与感温棒1的感温端相邻。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导流孔21中的介质吹出方向L偏离感温棒1所在位置,以避免磨损感温棒1,并且,导流孔21中的介质吹出方向L与感温棒1的中心轴线成90°至100°夹角(参见图1中的夹角a),优选设置为夹角a=95°。

具体地,上述高合金钢为微量元素包括W、Ni、Co的高合金钢,其HRA在82-94kgf/mm2之间。进一步地,高合金钢外加Cr涂层,通过镀Cr工艺后,HV在1000~1300kgf/mm2之间。优选镀层厚度为2~3μm,可增强挡磨棒表面的抗磨性,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在优选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上述挡磨棒2的横截面为三角形,三角形的底面设置有用于包覆感温棒1的第一凹槽22,三角形的两个侧面均为迎风面。可见,上述挡磨棒2为三角锥形导流式偏芯结构,有利于减少挡磨棒2的节流损失。由于该结构尺寸较小,故可以完全进行回火、淬火、镀Cr工艺。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第二具体实施例。具体请参照图3。

本实用新型第二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测温装置,在第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测温装置的基础上,还在挡磨棒2的两个迎风面上分别设置有第二凹槽23,优选设置为,第二凹槽23的中心轴线与感温棒1的中心轴线垂直。进一步地,在挡磨棒2的每个迎风面上分别并列设置有多个第二凹槽23。通过导流孔21和第二凹槽23,起到促进感温棒1附近的气流循环的作用,有利于感温棒1对介质温度变化的及时感应。

具体地,第一凹槽22为与感温棒1的侧面适配的弧形槽,第二凹槽23为3*3mm的铣制方形槽。

在生产实施时,上述测温装置中的测温元件为铠装防磨热电阻(或者铠装防磨热电偶),具有防磨图层。铠装防磨热电阻中的感温棒1深入温度测点的管道内,并且,测温元件通过法兰3与温度测点的管壁固连。进一步地,上述测温装置中,还包括位于介质外、包覆测温主体4的保护套,该保护套与管壁固连。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