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体容器倾斜矫正机构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349763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检体容器倾斜矫正机构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在检体传送系统、自动分析装置的检体容器的移载中具备对检体容器的倾斜进行校正的功能的机构。



背景技术:

在临床检查中,检体传送系统在进入检体容器的检体的前处理(检体投入、离心分离)和分注处理(子检体生成)后,利用检体传送线向自动分析装置进行传送。被传送的检体容器在利用自动分析装置进行分析处理后,再次通过检体传送线向后处理(检体闭栓、收纳)进行传送。

此时,检体传送系统和自动分析装置存在很多在其它公司间进行连接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检体容器向在其它公司的自动分析装置内所使用的检体传送用的支架进行移载,并投入至分析装置。被移载的检体容器若不利用支架来对姿势进行校正,则会在支架内发生倾斜,无法实现稳定的分注、移载、分析等处理。

对于上述问题,在专利文献1中,在检体容器的移载中通过限制构件来使与移载目标的位置相邻的设置成列的检体容器离开移载目标的位置而不对移载造成妨碍。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4-6114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限制构件能对于与移载目标的位置(移载目标档位)相邻的列限制检体容器的姿势,但无法对于移载后的检体容器本身矫正倾斜。因此,当移载完成后的检体容器发生倾斜、检体容器的移载结束后的移载机构脱离移载位置时,有可能与倾斜的检体容器相接触。另外,在与移载起点的位置(移载起点档位)相邻地保持检体容器的情况下,若检体容器发生倾斜,则移载机构有可能与相邻于移载起点位置而被保持的检体容器相接触。由此,若检体容器与移载机构相接触,则会产生因装置的停止而导致检体分析结果发生延迟、检体发生损耗的风险。

本发明申请鉴于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检体移载装置,该检体移载装置在将检体容器移载至移载目标档位或从移载起点档位拨取检体容器时,排除了移载对象的检体容器和保持于移载对象的检体容器周围的检体容器与移载机构之间的接触风险。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具备以下的特征。

即,一种检体传送系统,该检体传送系统包括:矫正机构,该矫正机构对于搭载在具备多个容器插入口的检体支架上的检体容器,对该检体容器的倾斜进行矫正,所述多个容器插入口可装卸地对检体容器进行保持;检体移载机构,该检体移载机构具有对检体容器的侧面进行把持的多根臂部和使臂部沿上下方向进行驱动的电动机,将检体容器向所述检体支架上的空的容器插入口进行移载,或者从该检体容器托盘拔出搭载于所述检体支架的检体容器;以及控制结构,该控制结构对所述矫正机构和所述检体移载机构的动作进行控制,在所述检体传送系统中,所述矫正机构包括:第一倾斜矫正托架,该第一倾斜矫正托架对所述检体移载机构所访问的第一容器插入口的检体容器的倾斜进行矫正;第二倾斜矫正托架,该第二倾斜矫正托架对位于邻接所述容器插入口的位置的第二容器插入口的检体容器的倾斜进行矫正;以及驱动源,该驱动源使所述第一倾斜矫正托架和所述第二倾斜矫正托架独立开闭。

发明效果

由于具备上述特征,因此,在将检体容器移载至移载位置时,或者在拨取进行移载的检体容器时,能将移载位置的检体容器和移载位置的相邻的检体容器矫正为垂直的姿势而不发生倾斜,能稳定地进行移载行为而不使检体容器移载机构与检体容器相接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检体传送系统的结构例的简图。

图2是表示检体容器移载机构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3是检体容器移载机构的支架传送线周边的构造。

图4是检体容器倾斜矫正机构的构造。

图5是检体容器倾斜矫正机构的构造(未显示电动机的图)。

图6是表示检体容器倾斜矫正机构的动作的框图。

图7是检体支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涉及的、作为构成搭载有检体容器倾斜矫正机构22的检体容器移载装置2的一部分的检体传送系统1的结构例的示意图。

将由操作人员从前处理系统3所投入的检体搭载于保持在检体传送系统1内的传送用的传送托架(未图示),利用皮带输送机等传送装置来将其传送至适当的前处理单元。在前处理系统3内,根据委托项目来进行离心分离、开栓、分注等处理,经由托架传送系统4向检体移载装置2进行传送。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检体托架对一根根的检体容器进行保持。

在本发明中,经由检体移载装置2而与前处理系统3相连接的分析装置5将检体容器搭载于与传送托架不同类型的传送体来执行分析处理。因此,检体移载装置2具有从传送托架取出检体容器并移载至分析装置5所使用的检体支架(未图示)的功能。将移载至检体支架的检体容器传送至分析装置5,以执行分析处理。此外,检体移载装置2也可以具有将搭载于检体支架且完成了由分析装置5所进行的分析处理的检体容器移载至传送托架的功能。

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涉及的、表示检体容器移载装置2的结构例的示意图。

检体容器移载装置2包括:检体托架供给线10,该检体托架供给线10将从托架传送系统4传送来的检体传送用托架上所架设的检体容器向供给托架侧检体容器移载位置30进行传送;空托架回收线11,该空托架回收线11在将检体容器向检体支架进行移载后,对变空的托架进行回收;检体托架返回线13,该检体托架返回线13在返回托架侧检体容器移载位置31处获取完成分析的检体容器,并将其传送至托架传送系统4;以及空托架供给线12,该空托架供给线12向检体托架返回线13供给空托架。

此外,检体移载装置2包括:支架缓冲器24,该支架缓冲器24在分析装置5内对检体传送所使用的检体支架28进行缓冲;检体支架供给线20,该检体支架供给线20将检体支架28从支架缓冲器24传送至供给支架侧的检体容器移载位置32,并在移载检体容器后向分析装置5进行传送;以及检体支架返回线21,该检体支架返回线21将检体支架28从分析装置5传送至返回支架侧的检体容器移载位置33,并在移载检体容器后向支架缓冲器24进行传送。在支架缓冲器24中搭载有多个检体支架28,关于这些传送,通过未图示的两个挂起部来挂起支架并压出,从而进行传送。检体支架供给线20、检体支架返回线21也相同,用挂起部来挂起检体支架28并进行传送。

此外,检体移载装置2包括:供给侧检体容器移载机构26,该供给侧检体容器移载机构26对位于检体托架供给线10上的托架上所搭载的检体容器进行把持,向位于检体支架供给线20上的检体支架进行移载;以及返回侧检体容器移载机构27,该返回侧检体容器移载机构27对位于检体支架返回线21上的检体支架上所搭载的检体容器进行把持,向位于检体托架返回线13上的托架进行移载。

此外,检体移载装置2包括:供给支架用检体容器用倾斜矫正机构22a,该供给支架用检体容器用倾斜矫正机构22a位于检体支架供给线20上的供给支架侧检体移载位置32处,在对检体容器进行移载的时刻对检体容器的倾斜进行矫正;以及返回支架用检体容器用倾斜矫正机构22b,该返回支架用检体容器用倾斜矫正机构22b采用与供给支架用检体容器用倾斜矫正机构22a相同的构造,位于检体支架返回线21上的返回支架侧检体移载位置33处。

此外,在本发明中,所谓检体容器的“矫正”不仅包含保持检体容器以使得维持直立姿势的情况,还包含围绕周围而使检体容器的倾斜的角度收敛于规定范围内的情况。例如,也可以为如下情况:即,不以保持检体容器的程度的把持力来保持检体容器,而是以若利用检体容器移载机构来进行拉拽则能拔出检体容器的程度的把持力来保持检体容器。

在图4和图5所示的检体容器倾斜矫正机构22中,包括:1对第一倾斜矫正托架51,该1对第一倾斜矫正托架51对检体容器移载位置的检体容器矫正倾斜角度;1对第二倾斜矫正托架52,该1对第二倾斜矫正托架52对与第一倾斜矫正托架51相邻的档位的检体容器矫正倾斜角度;检体容器倾斜矫正机构驱动用电动机50,该检体容器倾斜矫正机构驱动用电动机50对第一倾斜矫正托架51和第二倾斜矫正托架52进行开闭动作;弹性体构件53;1对凸轮55,该1对凸轮55固定于电动机50的轴;2个探测器56、57,该2个探测器56、57对第一倾斜矫正托架51和第二倾斜矫正托架52的开闭状态进行探测;以及探测构件58,该探测构件58固定于凸轮55。

1对第一倾斜矫正托架51包括:相对于凸轮55设置于两侧的1对第一固定构件54(臂部);以及设置于臂部前端而具有与检体容器的外壁相接触的v字型的凹陷的矫正构件。像这样包括矫正构件,从而能抑制检体容器的倾斜角度,使检体容器成为接近直立的角度。

在第一固定构件54上,以轴60为中心而可旋转地分别固定有第二固定构件59(臂部)。1对第二固定构件59的前端固定有第二倾斜矫正托架52。另外,其1对第二固定构件59上固定有弹性体构件53,沿第二倾斜矫正托架52互相接近的方向施加有拉拽力。第二倾斜矫正托架51上设有具有与第一倾斜矫正托架51相同的形状的矫正构件。

固定于电动机50的轴上的凸轮55位于第一固定构件54的内侧,第一固定构件54与凸轮55相接触。若电动机50旋转,则凸轮55也一起旋转,与凸轮55相接触的第一固定构件54沿开闭方向进行动作。由此,第一倾斜矫正托架51和第二倾斜矫正托架52成为进行开闭的机构。

第一倾斜矫正托架51和第二倾斜矫正托架52的位置关系与在检体支架28上保持检体容器的档位29的间隔相同,成为以下位置关系:利用第一倾斜矫正托架51对移载至检体支架28上的检体容器进行倾斜矫正,利用第二倾斜矫正托架52对相邻的检体容器进行倾斜矫正。

另外,第一倾斜矫正托架51的最大打开量比第二倾斜矫正托架52的最大打开量要大,在本实施例中,构成为比其要宽4mm。由此,能在保持第一倾斜矫正托架51打开的状态下将第二倾斜矫正托架52闭合。

若使检体容器倾斜矫正机构22的电动机50旋转,则固定于电动机50的轴上的凸轮55和探测构件58一起旋转。在本实施例中,探测构件具有二根探测棒形成规定角度进行配置的v字型。在探测构件58仅进入第一探测器56的状态下(图6(a)),凸轮55对第一固定构件54进行按压扩张,经由轴60而与第一固定构件相连接的第二固定构件59也成为打开状态。因此,第一倾斜矫正托架51、第二倾斜矫正托架52都成为打开状态。在该状态下,即使搭载于检体支架的检体容器通过检体容器倾斜矫正机构22之下,倾斜矫正部也不会与检体容器相接触。

在探测构件58进入探测器56及探测器57两者的状态下(图6(b)),改变凸轮55与第一固定构件54之间的接触状态,从而第一固定构件54和第二固定构件59成为比图6(a)的状态要小的闭合状态。由于凸轮55与第一固定构件54之间的接触状态并非完全解除,因此,第一倾斜矫正托架51位于打开状态,而第二倾斜矫正托架52以比第一倾斜矫正托架51要窄的平木宽度来进行固定,因此,成为闭合状态。因此,在检体支架上成为检体移载机构的移载对象的检体容器的相邻档位34处所搭载的检体容器的倾斜得以矫正。

此外,这里所谓的“闭合状态”是指倾斜矫正部在至少1点处与检体容器的壁面相接触从而发挥对检体容器的倾斜进行矫正的功能的状态,并不一定仅指将检体容器的外壁固定地进行保持的状态。另外,所谓“打开状态”是指不处于闭合状态。

在探测构件58仅进入探测器57的状态(图6(c))下,成为凸轮55不与第一固定部54完全接触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弹性构件53的张力来使第一固定部54、第二固定部59一起沿闭合方向牵引,第一倾斜矫正托架51、第二倾斜矫正托架52都成为闭合状态。因此,检体容器移载机构的移载对象的检体容器、以及位于该检体容器的相邻档位34处的检体容器两者的倾斜得以矫正。

如上所述,使具备凸轮的电动机50旋转,对凸轮与第一固定构件54之间的接触状态进行调整,从而能单独对第一倾斜矫正托架51和第二倾斜矫正托架52的开闭状态进行控制。利用该机构,在移载机构为了将检体容器移载至支架上的空档位、或者将保持于支架上的检体容器移载至其它位置而进行拔取时,能对位于移载机构进行访问的位置上的检体容器、以及位于其相邻档位34的检体容器的倾斜进行矫正,排除检体容器与移载机构的接触风险。

此外,图4、5所示的矫正构件的形状是一个示例,并不局限于该形状。例如,也可以是以多个辊子能夹住检体容器的位置关系来进行设置的类型的矫正构件。另外,也可以单单是包围检体容器的周围的围栏状。主要是能对因检体容器的倾斜而导致与相邻检体容器、检体容器移载机构相接触的情况进行抑制即可。

另外,探测构件58并不局限于v字型。在本发明中,由于倾斜矫正机构能实现三阶段的状态,因此通过两个探测器的通/断来进行识别,但在所实现的状态为三阶段以上的情况下,也可以进一步包括多个探测器和探测构件。

另外,本发明中的检体容器的传送并不局限于在托架与检体支架之间的传送。例如也可以在使检体容器在将检体容器配置成阵列状的检体托盘与支架/托架间进行移动时进行设置。在这种情况下,例如检体容器倾斜矫正机构22还设置于托盘侧的上方,以使得对托盘上的检体移载位置处的检体容器和与其相邻的检体容器的倾斜进行矫正。

实施例2

首先,对将搭载于托架的检体容器移载至可搭载10根检体容器的检体支架的情况下的控制进行说明。

在搭载于托架的状态下对投入至前处理系统3的检体容器进行传送,在离心、开栓、分注等处理后,使其通过托架传送系统4并向检体容器移载装置2搬入。将向检体容器移载装置2搬入的检体容器传送至位于检体托架供给线10上的供给托架侧检体容器移载位置30,并进行待机。

另一方面,在支架传送侧,将支架缓冲器24中进行待机的检体支架28传送至检体支架供给线20后,通过使检体支架供给线20上的检体支架28动作的供给支架用传送机构35来对支架终端面进行按压,使其进行移动,直至检体支架28的档位29a到达检体支架供给线20的供给支架侧检体容器移载位置32。

供给侧检体容器移载机构26包括:多根可开闭的臂部(检体容器卡盘40);使臂部开闭的电动机、螺线管等驱动源;以及由使臂部沿上下方向移动的导轨机构所构成的移动机构。供给侧检体容器移载机构26移动到传送至检体支架供给线10上的供给托架侧检体容器移载位置30为止的检体容器的上空,打开检体容器卡盘40并使其下降。下降后,检体容器卡盘40闭合从而抓住检体容器,上升并从托架拔出检体容器。

接着,供给侧检体容器移载机构26在用检体容器卡盘40抓住检体容器的状态下移动至位于供给支架侧移载位置32处的检体支架28的档位29a的上方。此时,如图6(b)所示,供给支架用检体容器用倾斜矫正机构22a使电动机50旋转,使探测构件58进入探测器56和探测器57两者并停止。由此,第一倾斜矫正托架51成为打开状态,且第二倾斜矫正托架52成为闭合状态,但在本示例中,由于档位29a是第1根移载的检体容器,因此,相邻档位上未设置检体容器,第二倾斜矫正托架52不与检体容器的外壁相接触。此外,由于很难想象像这样在第一根检体容器移载时相邻的检体容器发生倾斜而阻碍检体容器的移载处理的情况,因此,向图6(b)的状态变动工序也可以省略。

供给侧检体容器移载机构26下降并插入检体支架28的档位29a。若探测到检体容器卡盘40打开且检体容器的移载结束的情况,则如图6(c)所示,供给支架用检体容器用倾斜矫正机构22a使电动机50旋转,在变动为仅在探测器57中探测到探测构件58的状态后停止。由此,第一倾斜矫正托架51和第二倾斜矫正托架52都成为闭合状态,能对移载至档位29a的检体容器的倾斜进行矫正。然后,供给侧检体容器移载机构26打开检体容器卡盘40以释放检体容器,供给侧检体容器移载机构26上升,从而结束向档位29a的移载。

检体容器倾斜矫正机构22对搭载于档位29a的检体容器的倾斜进行矫正,从而在供给侧检体容器移载机构26上升时,能抑制检体容器卡盘40与搭载于档位29a的检体容器相接触的风险。

供给侧检体容器移载机构26上升后,供给支架用检体容器用倾斜矫正机构22a如图6(a)所示那样使电动机50旋转,使探测构件58仅进入探测器56并停止。由此,第一倾斜矫正托架51和第二倾斜矫正托架52都成为打开状态,停止检体容器的倾斜抑制动作。之后,供给支架用传送机构35对检体支架28进行按压,进行传送直至档位29b到达供给支架侧检体容器移载位置32,并进行待机。

接着,若将第二根检体容器传送至检体支架供给线10上的移载位置,则供给侧检体容器移载机构26与第一根检体容器相同,移动至供给托架侧检体容器移载位置30,打开检体容器卡盘40并下降。若抓住第二根检体容器,则上升并再次移动至供给支架检体容器移载位置32。

这里,供给支架用检体容器用倾斜矫正机构22a与上述第一根检体容器的移动时相同,如图6(b)所示使电动机50旋转,使探测构件58进入探测器56和探测器57两者并停止,第一倾斜矫正托架51成为打开状态且第二倾斜矫正托架52成为闭合状态。由此,供给支架检体容器移载位置的相邻档位34、即搭载于档位29a的第一根检体容器利用第二倾斜矫正托架52来对倾斜进行矫正而直立。即使在档位29a上搭载有检体容器,也能抑制该检体容器大幅倾斜而与供给侧检体容器移载机构26或由此所传送来的检体容器相接触的风险。

供给侧检体容器移载机构26在保持该状态下直接下降,将检体容器插入支架的档位29b。在下降动作后,供给支架用检体容器用倾斜矫正机构22a与第一根检体容器的移载时相同,如图6(c)所示,使电动机50旋转,使探测构件58仅进入探测器57并停止,使第一倾斜矫正托架51和第二倾斜矫正托架52都处于闭合状态。由此,不仅能抑制插入档位29a的检体容器的倾斜,还能抑制插入档位29b的检体容器的倾斜。

检体容器移载机构26将检体容器卡盘40打开,以释放向档位29b移载的检体容器。之后,供给侧检体容器移载机构2上升,结束检体支架28向档位29b的移载。此时,检体容器倾斜矫正机构22也利用第一倾斜矫正托架51和第二倾斜矫正托架52分别对档位29a和档位29b的检体容器的倾斜进行抑制,因此,检体容器移载机构22能上升而不与检体容器相接触。

在结束检体支架28向档位29b的移载后,供给支架用检体容器用倾斜矫正机构22a如图6(a)所示使电动机50旋转,使探测构件58仅进入探测器56并停止,将第一倾斜矫正托架51、第二倾斜矫正托架52都打开来停止检体容器的倾斜矫正。

接着,检体支架供给线20使检体支架28移动,以使检体支架28的档位29c到达移载位置,为下一次检体容器的移载做准备。在上述移载方法中,若结束到检体支架28的档位29f为止的检体容器的移动,则将检体支架28从检体支架供给线20搬出,并搬入至分析装置5。

实施例3

接着,对将搭载有多个检体容器的检体支架上所搭载的检体容器一根根移载至托架的情况的控制进行说明。

将利用分析装置5完成分析处理后的检体容器以搭载于检体支架28的状态从分析装置5搬出,并向检体容器移载装置2进行传送。在检体支架28上,在所有的档位29上都插入有检体容器。在将检体支架28搬入检体容器移载装置2的检体支架返回线21后,直接进行传送,直至检体支架28的档位29f到达检体支架返回线21上的返回支架侧检体容器移载位置33。此时检体支架28的传送方法与实施例1的检体支架供给线20相同,用返回支架用传送机构36来按压检体支架28的终端面来进行传送。

此时,如图6(a)所示,返回侧检体容器移载装置27使电动机50旋转,以使得插入至检体支架28的检体容器不与返回侧检体容器移载装置27的第一倾斜矫正托架51和第二倾斜矫正托架52发生碰撞,并且使探测构件58仅进入探测器56并停止,使第一倾斜矫正托架51和第二倾斜矫正托架52都处于打开状态。

之后,将检体支架28传送至档位29f位于返回支架侧检体容器移载位置33为止,返回侧检体容器移载装置27移动至检体支架28的档位29f的上空。

这里,返回支架用检体容器用倾斜矫正机构22b如图6(c)所示,使电动机50旋转,使探测构件58仅进入探测器57并停止,使第一倾斜矫正托架51和第二倾斜矫正托架52都处于闭合状态。由此,对位于检体支架28的档位29f处的检体容器及与其相邻的位于档位29e处的检体容器的倾斜进行抑制。

若返回支架用检体容器用倾斜矫正机构22b对检体容器的倾斜进行抑制,则返回侧检体容器移载机构27将检体容器卡盘40打开,向档位29f下降。此时,利用返回支架用检体容器用倾斜矫正机构22b来对搭载于档位29f和29e的检体容器的倾斜进行抑制,因此,能平稳下降而不使检体容器卡盘40与检体容器相接触。

下降后,检体容器卡盘40闭合从而抓住检体容器。若检测到检体容器卡盘40闭合,则返回支架用检体容器用倾斜矫正机构22b如图6(b)所示使电动机50旋转,使探测构件58进入探测器56和探测器57两者并停止。由此,来实现第一倾斜矫正托架51打开的状态,并实现第二倾斜矫正托架52闭合的状态。因此,位于档位29f处的检体容器的倾斜矫正被释放,返回侧检体容器移载机构27使检体容器卡盘40闭合并上升,将搭载于档位29f的检体容器从检体支架拔出。此时,位于档位29e处的检体容器依然处于利用第二倾斜矫正托架52来抑制倾斜的状态,因此,在拔取档位29f的检体容器时,检体容器卡盘40或检体容器不会与位于档位29e处的检体容器相接触及发生碰撞。

返回侧检体容器移载机构27在上升后移动至检体托架返回线13的返回托架侧检体容器移载位置31,并再次下降而插入至托架。之后,打开检体容器卡盘40并再次上升,以结束检体支架28的档位29f的移载。

返回侧检体容器移载装置27在返回侧检体容器移载机构27上升后,如图6(a)所示使电动机50旋转,使探测构件58仅进入探测器56并停止,使第一倾斜矫正托架51和第二倾斜矫正托架52都处于打开状态。检体支架返回线21使返回支架用传送机构36进行动作来使检体支架28的档位29e移动至返回支架侧检体容器移载位置33。

接着,开始检体支架28的档位29e的移载。动作与在档位29f处所进行的移载相同。在搬出检体容器移载装置2后,将移载至托架的检体容器通过托架传送系统4向前处理系统3进行传送并进行收纳。在移载完到档位29a为止的所有检体容器后,将检体支架28从检体支架返回线21搬出,并向支架缓冲器24进行传送。另外,在下一个向检体托架供给线10进行访问的检体容器的移载中再次利用该检体支架28。

这里,对在拔出返回支架侧检体容器移载位置33的检体容器时仅使检体容器倾斜矫正机构22的第一倾斜矫正托架51打开、通过检体容器移载机构27来拔出检体容器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使用第一倾斜矫正托架51的形状为辊形等摩擦力较小的构件,从而不进行使第一倾斜矫正托架51打开的动作而拔出检体容器。在这种情况下,设第一倾斜矫正机构22为图6(c)的状态,在进行倾斜矫正的状态下使检体卡盘结构部40上升从而拔出检体容器。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以检体容器向/从检体容器传送用检体支架的移载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不是传送用的支架,而是用于进行收纳、保持的支架。另外,支架也可以是不仅具有多个并列的插入口、而且在列、行都并列的二维上具有插入口的支架(托盘)。

此外,设第一倾斜矫正托架51和第二倾斜矫正托架52利用同一电动机50来进行开闭,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针对每个倾斜矫正部具备单独的驱动源。

标号说明

1检体传送系统

2检体容器移载装置

3前处理系统

4托架传送系统

5分析装置

10检体托架供给线

11空托架回收线

12空托架供给线

13检体托架返回线

20检体支架供给线

21检体支架返回线

22a供给支架用检体容器倾斜矫正机构

22b返回支架用检体容器倾斜矫正机构

24支架缓冲器

26供给侧检体容器移载机构

27返回侧检体容器移载机构

28检体支架

29a~f档位

30供给托架侧检体容器移载位置

31返回托架侧检体容器移载位置

32供给支架侧检体容器移载位置

33返回支架侧检体容器移载位置

34相邻档位

35供给支架用传送机构

36返回支架用传送机构

40检体容器卡盘

50电动机

51第一倾斜矫正托架

52第二倾斜矫正托架

53弹性体构件

54第一固定构件

55凸轮

56、57探测器

58探测构件

59第二固定构件

60轴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修改后)一种检体传送系统,该检体传送系统包括:

第一系统,该第一系统对搭载于第一检体支架的检体容器进行处理;

第二系统,该第二系统对搭载于第二检体支架的多根检体容器进行处理;以及

检体移载装置,该检体移载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系统与所述第二系统之间,

所述检体传送系统的特征在于,

所述检体移载装置包括:

矫正机构,该矫正机构对搭载于多个容器插入口的检体容器,矫正该检体容器的倾斜,所述多个容器插入口将检体容器可装卸地保持于所述第二检体支架上;

检体移载机构,该检体移载机构具有对检体容器的侧面进行把持的多根臂部和使臂部沿上下方向进行驱动的电动机,将检体容器向所述第二检体支架上的空的容器插入口进行移载,或者从该第二检体支架拔出搭载于所述第二检体支架的检体容器;以及

控制结构,该控制结构对所述矫正机构和所述检体移载机构的动作进行控制,

所述矫正机构包括:

第一倾斜矫正托架,该第一倾斜矫正托架对所述检体移载机构所访问的第一容器插入口的检体容器的倾斜进行矫正;第二倾斜矫正托架,该第二倾斜矫正托架对位于与所述容器插入口相邻的位置的第二容器插入口的检体容器的倾斜进行矫正;以及驱动源,该驱动源使所述第一倾斜矫正托架和所述第二倾斜矫正托架独立开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体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若所述检体移载机构将检体容器移载至所述第一容器插入口,则所述控制部在对所述矫正机构进行控制并利用所述第一倾斜矫正托架和所述第二倾斜矫正托架来对所述第一容器插入口和所述第二容器插入口的检体容器的倾斜进行矫正后,对所述检体移载机构进行控制,使其在所述臂部打开的状态下上升。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体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若将检体容器移载至所述第一容器插入口,则在对所述矫正机构进行控制并利用所述第一倾斜矫正托架和所述第二倾斜矫正托架来对所述第一容器插入口和所述第二容器插入口的检体容器的倾斜进行矫正后,对所述检体移载机构进行控制,使其在所述臂部打开的状态下上升。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体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矫正机构包括:

第一臂部,该第一臂部使所述第一倾斜矫正托架进行开闭;

第二臂部,该第二臂部能相对移动地固定于所述第一臂部,使所述第二倾斜矫正托架进行开闭;以及

凸轮,该凸轮与所述第一臂部相接触,利用旋转角度使该第一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成为打开状态或闭合状态,

所述驱动源是与所述凸轮相连接的电动机,

利用所述电动机来对所述凸轮的旋转角度进行控制,从而对所述第一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的开闭状态进行控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体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系统是检体前处理系统,

所述第二系统是检体分析系统。

6.(修改后)一种检体移载装置,该检体移载装置包括:

矫正机构,该矫正机构对于搭载在具备多个容器插入口的检体支架上的检体容器,对该检体容器的倾斜进行矫正,所述多个容器插入口可装卸地对检体容器进行保持;

检体移载机构,该检体移载机构具有对检体容器的侧面进行把持的多根臂部和使臂部沿上下方向进行驱动的电动机,将检体容器向所述检体支架上的空的容器插入口进行移载,或者从该检体支架拔出搭载于所述检体支架的检体容器;以及

控制结构,该控制结构对所述矫正机构和所述检体移载机构的动作进行控制,

所述检体移载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矫正机构包括:

第一倾斜矫正托架,该第一倾斜矫正托架对所述检体移载机构所访问的第一容器插入口的检体容器的倾斜进行矫正;第二倾斜矫正托架,该第二倾斜矫正托架对位于与所述容器插入口相邻的位置的第二容器插入口的检体容器的倾斜进行矫正;以及驱动源,该驱动源使所述第一倾斜矫正托架和所述第二倾斜矫正托架独立开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检体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

若所述检体移载机构将检体容器移载至所述第一容器插入口,则所述控制部在对所述矫正机构进行控制并利用所述第一倾斜矫正托架和所述第二倾斜矫正托架来对所述第一容器插入口和所述第二容器插入口的检体容器的倾斜进行矫正后,对所述检体移载机构进行控制,使其在所述臂部打开的状态下上升。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检体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若将检体容器移载至所述第一容器插入口,则在对所述矫正机构进行控制并利用所述第一倾斜矫正托架和所述第二倾斜矫正托架来对所述第一容器插入口和所述第二容器插入口的检体容器的倾斜进行矫正后,对所述检体移载机构进行控制,使其在所述臂部打开的状态下上升。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检体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矫正机构包括:

第一臂部,该第一臂部使所述第一倾斜矫正托架进行开闭;

第二臂部,该第二臂部能相对移动地固定于所述第一臂部,使所述第二倾斜矫正托架进行开闭;以及

凸轮,该凸轮与所述第一臂部相接触,利用旋转角度使该第一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成为打开状态或闭合状态,

所述驱动源是与所述凸轮相连接的电动机,

利用所述电动机来对所述凸轮的旋转角度进行控制,从而对所述第一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的开闭状态进行控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