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雷达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60460阅读:394来源:国知局
一种雷达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雷达技术,尤其涉及一种雷达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机器人、飞行器、无人驾驶汽车等设备中经常会采用雷达系统进行障碍物规避。

雷达的基本功能是探测空间感兴趣的目标并测定有关目标的距离、方问、速度等状态参数。雷达系统主要由天线、发射机、接收机(包括控制驱动机)和显示器等部分组成。由于在雷达发射传播过程中电磁波会随着传播距离而衰减,为提高雷达的发射效率,需要在雷达数据处理装置中设置发射功率的控制驱动装置,要求处理后的发射信号,不受噪声干扰。

现有雷达充电技术采用无线充电方式,有一定的距离限制,而且充电过程容易受多种因素影响,使充电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机器人、飞行器、无人驾驶汽车等设备的正常运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雷达系统,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无线充电过程容易出现问题,造成充电过程不稳定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雷达系统,包括:壳体和位于壳体中部的供电装置,其中,壳体中包括依次连接的发射器、驱动器和接收器,供电装置包括弹性接触金属片所形成的正极和环绕正极的电路板所形成的负极,供电装置用于向壳体充电。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还包括码盘与光电开关,其中,码盘包括多个同轴转圈,转圈包括物理格档和位于物理格档之间的格档空隙,每个转圈至少设置一个光电开关。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还包括控制器,用于控制发射器发射信息、接收器接收反射信息。

进一步地,半径最大的转圈具有最少的物理格档。

进一步地,在多个转圈上的多个光电开关设置在转圈的不同半径上。

进一步地,各转圈的物理格档个数具有倍数关系。

进一步地,转圈上相邻物理格档之间的距离与相邻格档间隙之间的距离相等。

进一步地,各转圈的半径呈等差数列分布。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雷达系统,包括壳体和位于壳体中部的供电装置,其中,壳体中包括依次连接的发射器、驱动器和接收器,供电装置包括弹性接触金属片所形成的正极和环绕正极的电路板所形成的负极,供电装置用于向壳体充电。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雷达系统,采用弹性接触金属片,负极由电路板做一圈负片,同时用弹片顶住该负片来接触,实现雷达整体供电,以保证雷达充电过程的稳定。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将基于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雷达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码盘的结构示意图。

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雷达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雷达系统,包括:壳体1和位于壳体1中部的供电装置14,其中,壳体1中包括依次连接的发射器11、驱动器12和接收器13,供电装置14包括弹性接触金属片所形成的正极和环绕正极的电路板所形成的负极,供电装置14用于向壳体1充电。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雷达系统,包括壳体1和位于壳体1中部的供电装置14,其中,壳体1中包括依次连接的发射器11、驱动器12和接收器13,供电装置14包括弹性接触金属片所形成的正极和环绕正极的电路板所形成的负极,供电装置14用于向壳体1充电。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雷达系统,采用弹性接触金属片,负极由电路板做一圈负片,同时用弹片顶住该负片来接触,实现雷达整体供电,以保证雷达充电过程的稳定。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所述壳体1还包括码盘2与光电开关(图2中未示出),其中,码盘2包括多个同轴转圈21,转圈21包括物理格档211和位于物理格档211之间的格档空隙212,每个转圈21设置一个光电开关。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1还包括控制器(图1中未示出),用于控制发射器11发射信息、接收器13接收反射信息。

进一步地,半径最大的转圈21具有最少的物理格档211。

进一步地,在多个转圈21上的多个光电开关设置在转圈21的不同半径上。

进一步地,各转圈21的物理格档211个数具有倍数关系。

进一步地,转圈21上相邻物理格档211之间的距离与相邻格档间隙212之间的距离相等。

进一步地,各转圈21的半径呈等差数列分布。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雷达系统,包括壳体和位于壳体中部的供电装置,其中,壳体中包括依次连接的发射器、驱动器和接收器,供电装置包括弹性接触金属片所形成的正极和环绕正极的电路板所形成的负极,供电装置用于向壳体充电。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雷达系统,采用弹性接触金属片,负极由电路板做一圈负片,同时用弹片顶住该负片来接触,实现雷达整体供电,以保证雷达充电过程的稳定。

本实用新型可以组合应用在多种设备中,如机器人、飞行器、无人驾驶汽车等设备中,用以确保雷达装置充电过程的稳定等。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