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座椅耐久性试验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28652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一种座椅耐久性试验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座椅质量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座椅耐久性试验机。



背景技术:

当前市面上出现各种座椅,而座椅的使用寿命是关乎其使用价值的有力评价,特别是汽车座椅、巴士座椅、办公座椅等,经常处于活动中的座椅,常常会由于运动的冲击而降低其使用寿命,降低使用舒适度,甚至使用寿命较低的座椅会过早造成损坏,在没有预先察觉的情况下还可能发生乘坐人员的伤亡事故,所以对座椅的耐久性测试显得尤为重要。当前针对座椅的耐久性测试系统很少,大部分检测系统是针对人体实际坐在座椅上时通过力传感器进行检测,而且还需对座椅进行各种碰撞试验,这都需要人工操作完成,不仅劳动强度大,耗费大量时间与人力物力,而且工作效率低下,人工检测误差大,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操作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座椅耐久性试验机,对座椅的椅面、椅背和扶手的耐久性和灵活性进行综合性智能检测,自动采集与分析测试数据,自动化控制程度高,确保座椅具有良好的产品质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座椅耐久性试验机,包括机架,所述机架分别设置有椅面测试机构、椅背测试机构和扶手测试机构,所述椅面测试机构包括有第一升降装置,所述第一升降装置的下方转动连接有椅面驱动气缸,所述椅面驱动气缸驱动连接有用于供椅背测试机构往复穿过的方形框架,所述方形框架的端部连接有第一力传感器,所述椅背测试机构包括椅背驱动气缸,所述椅背驱动气缸驱动连接有第二力传感器,所述扶手测试机构包括有第二升降装置,所述第二升降装置的下方设置有第一按压机械手和第二按压机械手。

优选的,所述第一升降装置和第二升降装置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升降装置包括两个相互平行设置的手轮丝杠机构,所述手轮丝杠机构连接有可上下移动的升降块,所述手轮丝杠机构之间设置有支撑横梁,所述升降块固定连接于支撑横梁的两端,所述支撑横梁的底部与椅面驱动气缸连接。

优选的,所述椅背测试机构设置有用于调节椅背驱动气缸转动角度的调整面板,所述椅背驱动气缸装设于调整面板,所述调整面板开设有弧形限位槽,所述调整面板通过固定板和定位螺钉配合使用连接于滑动支柱,所述滑动支柱滑动连接于机架。

优选的,所述第一按压机械手和第二按压机械手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按压机械手包括安装架,所述安装架转动连接有扶手驱动气缸,所述扶手驱动气缸驱动连接有第三力传感器,所述第三力传感器的末端连接有扶手按压块。

优选的,所述第一力传感器、第二力传感器和第三力传感器均为S型力传感器。

优选的,所述机架为铝型材框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座椅耐久性试验机,包括机架,所述机架分别设置有椅面测试机构、椅背测试机构和扶手测试机构,所述椅面测试机构包括有第一升降装置,所述第一升降装置的下方转动连接有椅面驱动气缸,所述椅面驱动气缸驱动连接有用于供椅背测试机构往复穿过的方形框架,所述方形框架的端部连接有第一力传感器,所述椅背测试机构包括椅背驱动气缸,所述椅背驱动气缸驱动连接有第二力传感器,所述扶手测试机构包括有第二升降装置,所述第二升降装置的下方设置有第一按压机械手和第二按压机械手。试验开始时,通过第一升降装置来调整椅面测试机构与椅面之间的高度,直到调整到合适的测试位置,预先设定椅面驱动气缸沿垂直方向对椅面的压力值,再通过第一力传感器检测记录压力值,重复按压椅面预设次数后,观察材料性能有无破坏,从而完成对椅面的耐久性试验;预先固定好座椅的位置,椅背驱动气缸沿水平方向穿过方形框架对椅背施加压力,再通过第二力传感器检测记录压力值,重复按压椅背预设次数后,观察材料性能有无破坏,从而完成对椅背的耐久性试验;通过第二升降装置来调整扶手测试机构与扶手之间的高度,直到调整到合适的测试位置,预先设定第一按压机械手和第二按压机械手对扶手的压力值,以便对扶手各个方向进行测试,重复按压扶手预设次数后,看材料性能有无破坏,从而完成对扶手的耐久性试验。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紧凑,各工位独立控制运行,动作互不干扰,对座椅的椅面、椅背和扶手的耐久性和灵活性进行综合性智能检测,自动采集与分析测试数据,自动化控制程度高,确保座椅具有良好的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椅面测试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椅背测试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扶手测试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包括:

1——机架 2——椅面测试机构 21——第一升降装置

211——手轮丝杠机构 212——升降块 213——支撑横梁

22——椅面驱动气缸 23——方形框架 24——第一力传感器

3——椅背测试机构 31——椅背驱动气缸 32——第二力传感器

33——调整面板 34——弧形限位槽 35——固定板

36——定位螺钉 37——滑动支柱 4——扶手测试机构

41——第二升降装置 42——第一按压机械手 421——安装架

422——扶手驱动气缸 423——第三力传感器 424——扶手按压块

43——第二按压机械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座椅耐久性试验机,包括机架1,所述机架1分别设置有椅面测试机构2、椅背测试机构3和扶手测试机构4,所述椅面测试机构2包括有第一升降装置21,所述第一升降装置21的下方转动连接有椅面驱动气缸22,所述椅面驱动气缸22驱动连接有用于供椅背测试机构3往复穿过的方形框架23,所述方形框架23的端部连接有第一力传感器24,所述椅背测试机构3包括椅背驱动气缸31,所述椅背驱动气缸31驱动连接有第二力传感器32,所述扶手测试机构4包括有第二升降装置41,所述第二升降装置41的下方设置有第一按压机械手42和第二按压机械手43。

试验开始时,通过第一升降装置21来调整椅面测试机构2与椅面之间的高度,直到调整到合适的测试位置,预先设定椅面驱动气缸22沿垂直方向对椅面的压力值,再通过第一力传感器24检测记录压力值,重复按压椅面预设次数后,观察材料性能有无破坏,从而完成对椅面的耐久性试验;预先固定好座椅的位置,椅背驱动气缸31沿水平方向穿过方形框架23对椅背施加压力,再通过第二力传感器32检测记录压力值,重复按压椅背预设次数后,观察材料性能有无破坏,从而完成对椅背的耐久性试验;通过第二升降装置41来调整扶手测试机构4与扶手之间的高度,直到调整到合适的测试位置,预先设定第一按压机械手42和第二按压机械手43对扶手的压力值,以便对扶手各个方向进行测试,重复按压扶手预设次数后,看材料性能有无破坏,从而完成对扶手的耐久性试验。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紧凑,各工位独立控制运行,动作互不干扰,对座椅的椅面、椅背和扶手的耐久性和灵活性进行综合性智能检测,自动采集与分析测试数据,自动化控制程度高,确保座椅具有良好的产品质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升降装置21和第二升降装置41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升降装置21包括两个相互平行设置的手轮丝杠机构211,所述手轮丝杠机构211连接有可上下移动的升降块212,所述手轮丝杠机构211之间设置有支撑横梁213,所述升降块212固定连接于支撑横梁213的两端,所述支撑横梁213的底部与椅面驱动气缸22连接。具体地,同时转动位于支撑横梁213两侧的手轮丝杠机构211,带动升降块212来调整支撑横梁213在高度方向上的位置,调节便捷,传递效率高,具有良好的实用性与可控性。

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椅背测试机构3设置有用于调节椅背驱动气缸31转动角度的调整面板33,所述椅背驱动气缸31装设于调整面板33,所述调整面板33开设有弧形限位槽34,所述调整面板33通过固定板35和定位螺钉36配合使用连接于滑动支柱37,所述滑动支柱37滑动连接于机架1。具体地,调整椅背驱动气缸31在调整面板33转动的角度,再利用弧形限位槽34与固定螺钉的配合使用锁紧调整好的角度,满足椅背驱动气缸31对椅背进行不同角度方向的压力测试;调整椅背驱动气缸31在滑动支柱37的高度位置,再利用固定板35和定位螺钉36的配合使用锁紧调整好的高度,有利于椅背驱动气缸31往复穿过方形框架23对椅背进行耐久性试验,空间利用率高,提高工作效率。滑动支柱37能来回移动于机架1,使用方便,不会妨碍其他零部件的运行。

如图1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按压机械手42和第二按压机械手43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按压机械手42包括安装架421,所述安装架421转动连接有扶手驱动气缸422,所述扶手驱动气缸422驱动连接有第三力传感器423,所述第三力传感器423的末端连接有扶手按压块424。具体地,第一按压机械手42和第二按压机械手43绕着安装架421自由转动,能够适应不同尺寸类型的扶手间距,扶手驱动气缸422驱动扶手按压块424对座椅扶手进行反复按压操作,第三力传感器423实时采集记录好测试数据,测试灵活效率高,可以满足生产或研发新产品的及时测试,保证产品质量。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力传感器24、第二力传感器32和第三力传感器423均为S型力传感器。具体地,S型力传感器能够准确测量出物体之间的拉力与压力,灵敏度高,测力范围大,测量精度高。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机架1为铝型材框架。具体地,铝型材框架的机架1不仅结构巧妙,便于与其他连接件配合使用,结合牢固可靠,而且其空心结构减小整体的重量,节省材料。

综上所述可知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上所述的优良特性,得以令其在使用上,增进以往技术中所未有的效能而具有实用性,成为一种极具实用价值的产品。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