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静电释放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47517发布日期:2018-08-10 20:37阅读:35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静电保护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静电释放设备。



背景技术:

静电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产生的方式多种,如接触、摩擦、电器间感应等。静电的特点是长时间积聚、高电压、低电量、小电流和作用时间短的特点。电子产品在使用中容易因静电干扰,导致电子设备工作失常或损坏,因此提出一种静电释放设备,用来为电子设备在静电环境中试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静电释放设备,通过使用静电释放设备,便于进行静电的模拟,通过超高对比度全彩触摸屏操控界面,实现极性自动交替、电压渐变测试、测试等级步进等功能,通过正负双独立高压电源设计,性能精准可靠。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静电释放设备,包括触摸屏、微型控制器、D/A转换器、高压电源和放电枪,所述触摸屏与微型控制器通过数据线电性连接,所述微型控制器与D/A转换器、高压电源和放电枪电性连接,所述高压电源包括独立的正高压电源和负高压电源,所述D/A转换器和高压电源之间设有放电开关。

优选的,所述触摸屏包括高对比度全彩内屏和触摸层,所述触摸层固定在高对比度全彩内屏的表面。

优选的,所述放电枪内设有放电触点和磁珠,所述放电触点位于放电枪的端部,所述放电枪的电路内设有磁珠。

优选的,所述触摸屏与微型控制器之间通过数据线双向连接。

优选的,所述微型控制器内设有IEC标准设置和用户存储模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通过使用静电释放设备,便于进行静电的模拟,通过超高对比度全彩触摸屏操控界面,实现极性自动交替、电压渐变测试、测试等级步进等功能,通过正负双独立高压电源设计,性能精准可靠。

2、本实用新型通过更换不同的配件可用于各种电气与设备对于静电放电试验,而且可保证试验的可比性和再现性,通过内置IEC标准设置及用户存储模式,真正实现了一键开机测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静电枪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中:1-触摸屏,11-高对比度全彩内屏,12-触摸层,2-微型控制器,3-D/A转换器,4-高压电源,41-正高压电源,42-负高压电源,5-放电枪,51-放电触点,52-磁珠,6-放电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静电释放设备,包括触摸屏1、微型控制器2、D/A转换器3、高压电源4和放电枪5,所述触摸屏1与微型控制器2通过数据线电性连接,所述微型控制器2与D/A转换器3、高压电源4和放电枪4电性连接,所述高压电源4包括独立的正高压电源41和负高压电源42,所述D/A转换器3和高压电源4之间设有放电开关6,通过使用静电释放设备模拟静电,使设备通过人工的方式模拟静电的产生,便于进行静电对电子设备的工作状态影响的试验,操作更加简单,使用方便。

所述触摸屏1包括高对比度全彩内屏11和触摸层12,所述触摸层12固定在高对比度全彩内屏11的表面,通过使用高对比度全彩内屏11,使设备在使用时更加清晰准确的显示试验内容,便于查看,通过在高对比度全彩内屏11的表面设有触摸层12,便于快速的对控制系统进行操作,方便控制和使用。

所述放电枪5内设有放电触点51和磁珠52,所述放电触点51位于放电枪5的端部,所述放电枪5的电路内设有磁珠52,通过在放电枪5内设有放电触点51,便于将电荷集中到放电触点51端部,使电流快速集中的释放,提高静电的电流强度,通过在电路内设有磁珠52,便于对静电进行处理,使静电更加干净。

所述触摸屏1与微型控制器2之间通过数据线双向连接,通过使用双向的数据线连接触摸屏1与微型控制器2,便于通过触摸屏1快速对微型控制器2内的系统进行操作,并且快速的将设备状态信息展示在触摸屏1表面,方便查看和操作。

所述微型控制器2内设有IEC标准设置21和用户存储模式22,通过在微型控制器2内设有IEC标准设置21和用户存储模式22,便于快速开机,实现一键开机测试。

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通过触摸屏1进行人机交互操作,在人机交互界面中,选择触发模式以及放电的强度,然后将数据通过数据线传输给微型处理器2中作逻辑处理,微型处理器2将所设置的模式以及放电强度通过D/A转换器3送给高压电源4的信号输入端,并自动打开放电开关6,高压电源4开始根据数据产生静电,再将模拟出来的设置静电通过放电枪5对被测物体放电。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