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针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67658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探针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探针结构,特别是指一种提供低阻值能传输、传输稳定的探针结构。



背景技术:

请参阅第图1图2,如中国台湾新型专利第M300896号的探针链接器,其特征在于:由金属套筒101、探针102及弹簧103所组成,其中该金属套筒101一端开口、一端封闭且中央具有收容室的中空圆柱体;该探针102组设于收容室内,一端设有直径较小的凸伸部104,另一端为接触部105,两者以直径较大的衔接部相连接;该弹簧103组设于收容室内,一端抵靠于探针102的接触部105,另一端抵靠于收容室的底侧,使用时该探头的接触部105压制该弹簧103,并且接触部105与金属套筒101接触,产生电流导通的效果;然而,该案的缺点在于:1、以振动测试下该弹簧103会因为震动脱离该接触部105,造成电流短路的情况;2、习用的结构透过弹簧103导通电流,然而,弹簧103的电阻高,因此通过电流变小,再者,高电阻会造成弹簧103发热,长期使用下弹簧103变质造成导电效率衰退、老化,有不牢靠的问题。

请参阅图3,如中国台湾新型专利第395166号的弹性探针模组,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金属套筒101、一探针102、一导接单元106及一弹簧103,该金属套筒101设有一容置孔,并使该弹簧103、导接单元106 及探针102依序设置在金属套筒101的容置孔中,使弹簧103弹力顶推导接单元106,再使导接单元106顶推探针102,进而使探针102的接触部凸出金属套筒101的容置孔,可用于接触其他电子元件或产品。然而,该案的缺点在于:探针102与该弹簧103接触时,该导接单元106朝一方向偏心接触在该金属套筒101,有时候导接单元106必没有接触该金属套筒101的管壁会有短路的疑虑,再者,以弹簧103传导电流仍有电阻高,传导的电流小的问题外,在震动测试下,该导接单元106容易与该接触部脱离,造成短路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即在提供一种探针结构,在原有的探针结构中,设有一规格较小的第二探针组,以多点接触下传递电流,由于透过外管传导电流因此电阻值低,能传导较大的电流;并且主要透过外管传递电流,因此弹簧不产生变质的问题,能提高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所述。

提供一种探针结构,主要包含有:第一探针组及一第二探针组所构成;

该第一探针组包含有一第一探头、一第一外管以及一第一导电元件,该第一探头具有一第一针部与一第一接触部,该第一接触部用于压制该第一导电元件,该第一外管为一具有封闭孔洞的管体,该第一外管具有第一导电内壁,该第一导电内壁包覆形成一第一组装空间,提供容置该第二探针组、该第一导电元件与该第一探头的第一接触部,该第一探针组的该第一针部用于接触一导电物使得该第一导电元件产生一第一移动位置并碰触该第一导电内壁;

该第二探针组包含有一第二探头、一第二外管、一第二导电元件与一导电弹簧所构成,该第二探头具有一第二针部与一第二接触部,该第二外管内设有一第二组装空间,该第二组装空间提供容设该导电弹簧、该第二导电元件与该第二接触部,该第二探针组组合在该第一组装空间内,该第二接触部与该导电弹簧压制该第二导电元件;该第二探针组的第二外管电性连接于该第一外管的第一导电内壁上,当该第一探针组产生该第一移动位置时,该第二探针组的第二探头与该导电弹簧产生夹制,且该第二导电元件产生一第二移动位置,使得该第二导电元件碰触第二外管产生导通效果,据此由多点接触下降低整体结构的电阻值,提高电流传输效率。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该第一探针组的第一接触部呈一具有倾斜面的态样,并且该第一接触部与该第二外管底缘压制该第一导电元件,使得该第一导电元件朝该第一移动位置位移,且该第二探头朝该第一导电内壁底缘顶抵,该第二探头与该导电弹簧夹制并令该第二导电元件朝该第二移动位置位移。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该第一探针组的第一接触部呈一具有倾斜面的态样,并且该第一接触部与该第二探头压制该第一导电元件,使得该第一导电元件朝该第一移动位置位移,且该第二探头与该导电弹簧夹制使得该第二导电元件朝该第二移动位置位移。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该第二导电元件可选一圆弧状的导电帽盖,该导电帽盖内层与该导电弹簧连结,该导电帽盖与该第二接触部电性连接,该第一接触部设呈一圆椎状结构,并且至少有二组第一导电元件,藉由该第一探头与该第二外管夹制该些第一导电元件,提供传输电流或讯号。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该第二导电元件可选一圆弧状的导电帽盖,该导电帽盖内层与该导电弹簧连结,该导电帽盖与该第二接触部电性连接,该第一探头的第一接触部与该第二外管电性连结,该第二探头与该第一导电内壁的底缘连接。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更包含有一第三探针组,藉由第一探针组、第二探针组及第三探针组能传递更多的电流。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其中该第一导电元件及第二导电元件可为至少一球体。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其中该第一导电元件及第二导电元件可为一导电帽盖。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其中该第一导电元件及该第二导电元件可为至少一球体或一导电帽盖的任一种。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其中该第一导电元件、第二导电元件及第三导电元件可为至少一球体或导电帽盖任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所产生的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主要透过第一外管与该第二外管接触传递电流或讯号,导电弹簧主要用于移动该些导电元件,因此整体结构的电阻值较小,且第二外管贴合在该第一外管的内壁,即使产生震动,也不会造成短路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习知结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分解图。

图2为习知结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剖面图。

图3为习知结构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使用状态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流传递路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剖面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剖面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方式的结构剖面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方式的结构剖面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方式的结构剖面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方式的电流传递路径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方式的结构剖面图。

图号说明:

习知

101 金属套筒

102 探针

103 弹簧

104 凸伸部

105 接触部

106 导接单元

本实用新型

10 第一探针组

11 第一探头

111 第一针部

112 第一接触部

12 第一外管

121 第一导电内壁

122 第一组装空间

13 第一导电元件

A 第一移动位置

20 第二探针组

21 第二探头

211 第二针部

212 第二接触部

22 第二外管

221 第二组装空间

23 第二导电元件

23’ 导电帽盖

24 导电弹簧

B 第二移动位置

30 第三探针组

31 第三探头

311 第三针部

312 第三接触部

32 第三导电元件

33 导电弹簧

C 第三移动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4至图6,本实用新型探针结构第一实施方式,主要包含有:第一探针组10及一第二探针组20所构成。

该第一探针组10包含有一第一探头11、一第一外管12以及一第一导电元件13,该第一探头11具有一第一针部111与一第一接触部112,该第一接触部112用于压制该第一导电元件13,该第一外管12为一具有封闭孔洞的管体,该第一外管12具有第一导电内壁121,该第一导电内壁121包覆形成一第一组装空间122,提供容置该第二探针组20、该第一导电元件13与该第一探头11的第一接触部112,该第一探针组10 的该第一针部111用于接触一导电物使得该第一导电元件13产生一第一移动位置A并碰触该第一导电内壁121。

该第二探针组20包含有一第二探头21、一第二外管22、一第二导电元件23与一导电弹簧24所构成,该第二探头21具有一第二针部211 与一第二接触部212,该第二外管22内设有一第二组装空间221,该第二组装空间221提供容设该导电弹簧24、该第二导电元件23与该第二接触部212,该第二探针组20组合在该第一组装空间122内,该第二接触部212与该导电弹簧24压制该第二导电元件23;该第二探针组20的第二外管22电性连接于该第一外管12的第一导电内壁121上,当该第一探针组10产生该第一移动位置A时,该第二探针组20的第二探头21 与该导电弹簧24产生夹制,且该第二导电元件23产生一第二移动位置 B,使得该第二导电元件23碰触第二外管22产生导通效果,据此由多点接触下降低整体结构的电阻值,提高电流传输效率。

请参阅图4至图6,说明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组装以及使用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利于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特征,兹将该探针结构的第一导电元件及第二导电元件为球体的形式表达,详细说明如下。

该第一探针组10的第一接触部112呈一具有倾斜面的态样,并且该第一接触部112与该第二外管22底缘压制该第一导电元件13,使得该第一导电元件13朝该第一移动位置A位移,且该第二探头21朝该第一导电内壁121底缘顶抵,该第二探头21与该导电弹簧24夹制并令该第二导电元件23朝该第二移动位置B位移,据此,当该第一探头11与一导电物接触产生一压制动作,使得第一导电元件13位移到第一移动位置 A,并连动该第二探针组20让其内部的第二导电元件23朝第二移动位置B位移,进而达到导通电流效果,如第6图所示,电流由第一探头11 沿着第一外管12两侧以及第二探针组20导通,同时间有多个导通电路,能提高电流的传导效率,同时该第一外管12与第二外管22贴合状态,能提高电流的传导的可靠度,解决习用结构传导效率不佳以及导电弹簧 24长期使用下产生的变质问题。

请参阅图7,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为利于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特征,兹将该探针结构的第一导电元件及第二导电元件为球体的形式表达,详细说明如下:一种探针结构其主要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化,其具有第一实施方式的所有特征,差异在于:该第一探针组10的第一接触部112呈一具有倾斜面的态样,并且该第一接触部112与该第二探头21压制该第一导电元件13,使得该第一导电元件13朝该第一移动位置A位移,且该第二探头21与该导电弹簧24夹制使得该第二导电元件23朝该第二移动位置B位移,藉此透过第二实施方式同样能提高电流的传导的可靠度,解决习用结构传导效率不佳以及导电弹簧24长期使用下产生的变质问题。

请参阅图8,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为利于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特征,兹将该探针结构的第一导电元件为球体,第二导电元件为导电帽盖的形式表达,详细说明如下:一种探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导电元件23可选一圆弧状的导电帽盖23’,该导电帽盖23’内层与该导电弹簧24连结,该导电帽盖23’与该第二接触部212电性连接,该第一接触部112设呈一圆椎状结构,并且有四组第一导电元件13,藉由该第一探头11与该第二外管22夹制该些第一导电元件13,提供传输电流或讯号,在本实施方式中,藉由圆锥状的第一接触部112碰触该第一导电元件13,使得该些第一导电元件13碰触该第一导电内壁121。而第9图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与第三实施方式差异点在于该第一导电元件13设有两组,只要有两组第一导电元件13移动到第一导电内壁121产生导通效果,在第三、第四实施方式下,由于第一导电元件13 以多点碰触第一外管12,因此能提高通过电流流量,换言之即是提高传导效率,并且能提高整体的可靠度,即使震动也不会发生短路的问题。

请参阅图10,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方式其由第三、四实施方式变化,为利于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特征,兹将该探针结构的第一导电元件及第二导电元件为导电帽盖的形式表达,详细说明如下:一种探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导电元件23可选一圆弧状的导电帽盖23’,该导电帽盖23’内层与该导电弹簧24连结,该导电帽盖23’与该第二接触部212电性连接,该第一探头11的第一接触部112与该第二外管 22电性连结,该第二探头21与该第一导电内壁121的底缘连接,当第一外管12的第一组装空间122有限制时,能透过一圆弧状的导电帽盖 23’取代原有的第一导电元件13及第二导电元件23,同样能获得本实用新型欲达到的功效。

请参阅图11图12,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方式,当要传递电流量较大的情况时,能透过以下的结构达成传递大电流的效果,为利于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特征,兹将该探针结构的第一导电元件、第二导电元件及第三导电元件为球体的形式表达,详细说明如下:一种探针结构,主要包含有:第一探针组10、一第二探针组20与一第三探针组30所构成;该第一探针组10包含有一第一探头11、一第一外管12以及一第一导电元件13,该第一探头11具有一第一针部111与一第一接触部112,该第一接触部112用于压制该第一导电元件13,该第一外管12为一具有封闭孔洞的管体,该第一外管12具有第一导电内壁121,该第一导电内壁121包覆形成一第一组装空间122,提供容置该第二探针组20、该第三探针组30、该第一导电元件13与该第一探头11的第一接触部112,该第一探针组10的该第一针部111用于接触一导电物使得该第一导电元件13产生一第一移动位置A并碰触该第一导电内壁121;该第二探针组 20包含有一第二探头21、一第二外管22、一第二导电元件23所构成,该第二探头21具有一第二针部211与一第二接触部212,该第二外管22 的外层底缘与该第一导电元件13电性连接,该第二外管22外缘与该第一外管12的第一导电内壁121连接,该第二针部211顶抵在该第一导电内壁121的底缘,该第二外管22的内部设有该第三探针组30,该第二接触部212与该第三探针组30夹制时,使得该第二导电元件23朝一第二移动位置B位移触碰该第二外管22的内壁;该第三探针组30安装在第二外管22内,该第三探针组30包含有一第三探头31、一第三导电元件32与一导电弹簧33所构成,该导电弹簧33安装在该第二外管22的内部底缘,该第三探头31包含有一第三针部311与一第三接触部312,该第三针部311与该第二接触部212用于夹制该第二导电元件23,该第三接触部312与该导电弹簧33用于夹制该第三导电元件32产生一第三移动位置C,据此由多点接触下降低整体结构的电阻值,提高电流传输效率。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方式其主要为第六实施方式的变化,为利于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特征,兹将该探针结构的第一导电元件、第二导电元件及第三导电元件为球体的形式表达,详细说明如下:一种探针结构,其特征在于:主要包含有:第一探针组10、一第二探针组20与一第三探针组30所构成;该第一探针组10包含有一第一探头11、一第一外管12以及一第一导电元件13,该第一探头11具有一第一针部111与一第一接触部112,该第一接触部112用于压制该第一导电元件13,该第一外管12为一具有封闭孔洞的管体,该第一外管12具有第一导电内壁121,该第一导电内壁121包覆形成一第一组装空间122,提供容置该第二探针组20、该第三探针组30、该第一导电元件13与该第一探头11的第一接触部112,该第一探针组10的该第一针部111用于接触一导电物使得该第一导电元件13产生一第一移动位置A并碰触该第一导电内壁121;该第二探针组20包含有一第二探头21、一第二外管22、一第二导电元件23所构成,该第二探头21具有一第二针部211 与一第二接触部212,该第二探头21与该第一接触部112夹制该第一导电元件13,该第二外管22外缘与该第一外管12的第一导电内壁121连接,该第二外管22的内部设有该第三探针组30,该第二接触部212与该第三探针组30夹制时,使得该第二导电元件23朝一第二移动位置B 位移;该第三探针组30安装在第二外管22内,该第三探针组30包含有一第三探头31、一第三导电元件32与一导电弹簧33所构成,该导电弹簧33安装在该第二外管22的内部底缘,该第三探头31包含有一第三针部311与一第三接触部312,该第三针部311与该第二接触部212用于夹制该第二导电元件23,该第三接触部312与该导电弹簧33用于夹制该第三导电元件32产生一第三移动位置C,据此由多点接触下降低整体结构的电阻值,提高电流传输效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