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速器壳高度尺寸的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50172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一种减速器壳高度尺寸的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后桥包减速器壳加工检测工具。



背景技术:

如图1,减速器壳1的一端为通孔11,通孔内有环状凸起12;另一端的外缘设有法兰14,生产该工件时,要检测通孔11的环状凸起12的上端面与通孔11的端面垂直方向上的距离d1为特定数值,同时该工件整体的竖直高度d2也为特定数值,工艺上要求这两个特定数值的误差都不能超过±5丝(0.05mm)。因为该工件的内部、外部不规则,目前没有较好的检测工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减速机壳的检测工具,能快速准备的进行检测。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体为:

一种减速器壳高度尺寸的检测装置,包括支撑架、柱状量具与平整度检测工具;支撑架包括环状的支撑平台,支撑平台的下方固定至少三根竖支撑,支撑平台的上表面与工件的法兰匹配,使支撑平台的上表面上,支撑平台的侧面固定L型固定架的端部,L型固定架的另一个端部的上部固定平整度检测工具;柱状量具的端面小于减速器壳的通孔的内径,使柱状量具的端面能放在环状凸起的上端面上,柱状量具的高度等于通孔的环状凸起的上端面与通孔的端面垂直方向上的距离d1;平整度检测工具为深度测量仪,深度测量仪的探针竖直向下且固定在L型固定架的下方,探针的下端到支撑平台的上表面的距离为工件整体的竖直高度d2。

支撑平台的上表面为接触工件的接触面,上表面向下间隔设有凹槽。

探针外侧的L型固定架上固定阻挡柱,阻挡柱的下端面高于探针的针头。

L型固定架的两个侧面都固定阻挡柱。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为,本实用新型将检测长度转化为平整度的测量,检测速度快、精度高。操作简单,时间短。

附图说明

图1是工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的仰视示意图。

图4为支撑平台的侧面展开示意图。

图5为L型固定架端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图5的仰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3,一种减速器壳的检测装置,包括支撑架、柱状量具与平整度检测工具。

支撑架包括环状的支撑平台2,支撑平台2的下方固定至少三根竖支撑21,支撑平台2的上表面与工件的法兰14匹配,使支撑平台2的上表面上,支撑平台2的侧面固定L型固定架3的端部,L型固定架3的另一个端部的上部固定平整度检测工具。

柱状量具4的端面小于减速器壳1的通孔11的内径,使柱状量具4的端面能放在环状凸起12的上端面上,柱状量具4的高度等于通孔11的环状凸起12的上端面与通孔11的端面垂直方向上的距离d1。

平整度检测工具为深度测量仪31,深度测量仪31的探针32竖直向下且固定在L型固定架3的下方,探针32的下端到支撑平台2的上表面的距离为工件整体的竖直高度d2。

在其工作原理为:

需要检测时,如图1-3,将工件的通孔11向上,整体通过法兰14支撑在支撑平台2上,柱状量具4放在通孔11的放在环状凸起12的上端面上,因为柱状量具4的高度等于通孔11的环状凸起12的上端面与通孔11的端面垂直方向上的距离d1,所以,如果柱状量具4的上端面与通孔11的孔壁的上端面13在一个平面内就是合格品,否则就不是合格品。

因为,通孔11并不位于工件的正中心,最开始时,如图3,通孔11、深度测量仪31错开放置。

然后,效验深度测量仪31,使探针32的下端到支撑平台2的上表面的距离为工件整体的竖直高度d2,此时深度测量仪31的读数为“零”。

然后使工件绕支撑平台2的轴线旋转,使通孔11的孔壁的上端面13接触探针32的下端部,判断深度测量仪31的读数是否在±5丝内,如果肯定,则工件的整体的竖直高度d2合格,否则,工件不合格。记下此时深度测量仪31的读数A。

再继续转动工件,使柱状量具4的端面接触探针32的下端部,记下此时深度测量仪31的读数B,判断读数A、读数B之差是否在±5丝内,如果肯定,则工件通孔11的环状凸起12的上端面与通孔11的端面垂直方向上的距离d1合格,否则,工件不合格。

这样,一次操作就完成了两处检测,效率较高。

当工件在支撑平台2旋转时相互摩擦,会产生铁屑,而铁屑垫在两者之间会影响测量精度,为此,如图4,支撑平台2的上表面23为接触工件的接触面,上表面23向下间隔设有凹槽24,凹槽24用来收纳铁屑,提高测量精度。

如图5,如果d1、d2的误差较大(就是该误差高度超过了探针的伸缩范围),当工件在支撑平台2旋转时,工件会将探针32撞坏,为此,探针32外侧的L型固定架3上固定阻挡柱33,阻挡柱33的下端面高于探针32针头。

如图6, L型固定架3的两个侧面都固定阻挡柱33,正时针、逆时针旋转时都可以保护。

其他内容参加现有技术。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整体构思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变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