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测量内腔平面螺纹孔间距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71248发布日期:2018-06-12 19:53阅读:107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测量内腔平面螺纹孔间距的装置,用于测量同一内腔平面内螺纹孔的间距。



背景技术:

螺纹联结是机械制造中最常见的机械联结方式之一,因其联结可靠、结构简单、制造方便而广泛采用。普通螺纹国家标准GB\T197-2003对内螺纹规定了G、H两种基本偏差和3~9级公差等级,供设计者根据使用要求选择。实际应用中,对一些关键和重要的部件联结,其盲螺孔不仅对内螺纹精度有严格要求(如6G、7H等),而且对螺纹孔与螺纹孔之间的距离也有公差要求。例如,在结构件内腔同一个平面上螺纹孔到螺纹孔的之间距离是结构件根据结构件特点,设计出的一种内接螺纹连接形式,是结构件与内部件连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与内部结构相连接的唯一紧固方式)。对这些盲螺孔的加工检验,不仅需要检验螺纹孔精度是否合格,还需要检测该内螺纹孔与同一平面上螺纹孔之间的距离是否合格,但对于螺纹孔之间的距离无法准确检测。

在某些生产现场虽然采用一些直接方法测量螺纹孔与螺纹孔之间的距离,采用中心距卡尺测量时,由于卡尺两量爪采用两个标准的锥套测头制成,将带有两个锥套测头与螺孔孔口直接接触,获得的数据只能反映两个螺纹孔孔口偏低的距离,无法准确测出孔距真值。在检验的领域里还没有直接可以检测内腔同一平面上螺纹孔到螺纹孔之间距离的检测手段。结构件内腔设计比较紧凑,在空间紧凑的情况下设计电路板螺纹孔的位置,由此可见,要准确、便捷地测量出盲螺纹孔与螺纹孔之间的有效尺寸,并非常规测量方法所能解决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无法测量同一内腔平面内不同螺纹孔间距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测量内腔平面螺纹孔间距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测量内腔平面螺纹孔间距的装置,包括前端铜柱、尾端铜柱,所述前端铜柱与尾端铜柱相连,前端铜柱外表面设置有外部螺纹,前端铜柱与尾端铜柱轴向连接处端面部分与外部螺纹抵紧,尾端铜柱底面端面设置端面圆孔。

所述尾端铜柱最大直径大于前端铜柱最大直径。

所述前端铜柱长度小于被测螺纹孔有效螺纹长度。

优选的,所述尾端铜柱为倒钝型棱边。

进一步的,所述前端铜柱外部螺纹牙型角为60度。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直接用中心距卡尺测量螺纹孔间距存在误差的问题,设计了依靠外部螺纹与内部螺纹贴合拧紧的方式,通过内、外螺纹互相结合的方式减小了测量时存在的误差,能够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尾端铜柱端面设计端面圆孔,保证了在测量过程中可以合理的利用中心距卡尺测量螺纹孔间距,解决了由于被测装置内腔空间狭窄导致的卡尺无法正常测量的问题,依靠卡尺的锥套接头与端面圆孔的连接,确定了中心轴线的位置,测量的精度更高,同时也保证了测量螺纹孔间距的便捷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置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测量内腔平面螺纹孔间距的装置包括前端铜柱1、尾端铜柱2,其中,前端铜柱1与尾端铜柱2相连,前端铜柱1外表面上设置外部螺纹,所述外部螺纹的螺纹牙型角为60度,前端铜柱1与尾端铜柱2轴向连接处端面部分与外部螺纹抵紧,尾端铜柱2的最大直径大于前端铜柱1,尾端铜柱2长度较前段铜柱1长,棱边采用倒钝棱边,尾部端面设置端面圆孔21,所述端面圆孔21在测量时与测量用数显中心距卡尺的锥套测头相连进行测量。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流程如下:检测前,根据被测螺孔内螺纹的精度要求,将本实用新型的外部螺纹与结构件内腔同一平面上内螺纹孔拧紧,其中前端铜柱1长度应小于内螺纹孔长度,将本装置拧紧至前端铜柱1与尾端铜柱2的轴向连接处端面部分与被测螺纹孔孔口端面完全接触,此时内、外螺纹孔完全贴合,再用数显中心距卡尺的两个锥套测头与端面圆孔21相连,测出的数值就是被测内腔平面螺纹孔到另一个螺纹孔之间的有效距离,若该孔距有效值在公差范围内则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