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片试验风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42949发布日期:2019-01-16 07:49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散热片试验风道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试验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散热片试验风道。



背景技术:

风道试验作为常用的散热性能试验普遍应用散热片的设计研发中。现有的散热片试验风道的规格通常为固定尺寸的,即一种规格的测试风道对应一种规格的散热片。然而,铁路领域所使用的散热片,由于设计要求、应用环境各不相同,使得散热片尺寸型号繁多而各不相同,试验散热片时需要根据不同散热片尺寸频繁更换规格对应的试验风道,这样既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增加了测试成本,同时也降低了测试效率。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截面可变的散热片试验风道,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状况,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的散热片试验风道,其具有截面可变,可适应不同型号散热片进行试验风道。

本发明提供一种散热片试验风道,包括依次密封连接的入口风道、测试风道、出口风道、以及风机安装风道,所述测试风道包括测试风道本体、承载架、竖直调节机构、以及水平调节机构,所述测试风道本体前后侧分别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承载架设置于所述测试风道本体的内部,所述承载架上端设置有可水平伸缩的承载板,所述承载板的上方所述测试风道本体设有矩形开口,所述水平调节机构分别设置于所述承载架左右两侧且所述水平调节机构的左右移动带动所述承载板水平伸缩,所述竖直调节机构设置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中,所述承载架与所述竖直调节机构固定连接且在所述竖直调节机构带动下沿竖直方向移动,所述水平调节机构和所述承载架分别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调节所述测试风道的截面。

进一步地,所述测试风道本体包括框架、上盖板、以及侧盖板,所述框架为长方体状框架结构,所述上盖板扣设于所述框架的上端,所述上盖板中部开设有所述矩形开口,所述侧盖板分别扣设于所述框架的左右两端,所述测试风道本体前后侧分别形成有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

进一步地,所述承载架包括竖直板、连接板、第一滑杆、以及安装块,所述连接板将两竖直平行的所述竖直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滑杆左右走向且水平平行于所述竖直板,所述第一滑杆通过所述安装块固定于所述竖直板外侧,所述承载板于所述竖直板上方,所述承载板的前后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滑杆滑动连接且可沿所述第一滑杆伸缩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承载板包括固定承载板和可动承载板,所述可动承载板为两个且间隔地搭接于所述竖直板上方,所述固定承载板搭设于两所述可动承载板相靠近的端部上方,所述固定承载板的前后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滑杆固定连接,所述可动承载板的前后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滑杆滑动连接,所述可动承载板沿所述第一滑杆移动以实现所述承载板的伸缩。

进一步地,所述竖直调节机构包括第二滑杆、第二滑块、以及弹簧,所述第二滑杆分别竖直设置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中,所述第二滑杆的上下端分别与所述测试风道本体的上下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滑杆上设置有可沿所述第二滑杆移动的所述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与所述第一滑杆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滑块下方的所述第二滑杆上套设有所述弹簧,所述弹簧抵靠于所述第二滑块并对所述第二滑块产生弹性恢复力。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滑块上方设置有限制所述第二滑块上移的限位部。

进一步地,所述水平调节机构包括立板、第二立板、拉手板、第四滑杆、第四滑块、以及第二连接板,所述立板设置于所述可动承载板与所述侧盖板之间且平行于所述侧盖板,所述立板靠近所述侧盖板的一侧架设有与其水平平行的所述第四滑杆,所述第四滑杆上设置有可沿所述第四滑杆移动的所述第四滑块,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第四滑块铰接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另一端与所述侧盖板铰接连接,所述第二立板为两个且竖直平行于所述竖直板,所述第二立板一端与所述立板靠近所述侧盖板一侧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立板的另一端穿过所述侧盖板并延伸至所述侧盖板外,所述拉手板于所述侧盖板外且与两所述第二立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水平调节机构还包括夹紧部,所述夹紧部为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套设于所述第四滑杆上且夹设于所述第四滑块与所述第四滑杆的一端之间,所述第二弹簧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夹角为α,90°≤α<180°。

进一步地,所述铰接连接通过铰链来实现,所述铰链开合度小于等于°。

进一步地,所述测试风道还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包括滑槽和第五滑块,所述滑槽竖直地开设置于所述立板上,所述第五滑块固定于所述可动承载板靠近所述立板的一侧,所述第五滑块限位于所述滑槽中且可沿所述滑槽移动。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上述散热片试验风道,结构紧凑合理,测试风道大小可调节,风量可调节,适合于不同型号散热片测试,提升了散热片试验风道的利用率,并降低测试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散热片试验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ⅱ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入口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测试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主视图;

图6是图5中ⅵ处的放大图;

图7是图4中ⅶ-ⅶ处的剖视图;

图8是出口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风机安装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图1是散热片试验风道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ⅱ处的局部放大图,请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的散热片试验风道100包括入口风道10、测试风道20、出口风道30、风机安装风道40、以及底座50。入口风道10、测试风道20、出口风道30、以及风机安装风道40依次密封连接形成风道总成,该密封连接是通过连接螺栓将相邻各风道固定连接,且各风道的连接缝隙间设置有防漏的密封胶条70,以实现密封连接,提升散热片试验风道100的测试精度。入口风道10、测试风道20、出口风道30、以及风机安装风道40通过底座50架设于空中且与底座50通过连接件60可拆卸固定连接。散热片200安装于测试风道20中以进行测试。

图3是入口风道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3所示,入口风道10设置于风道总成的入口处(进风端),入口风道10由四个板体围绕而成,板体相连接的部分可设置有框架以加强入口风道10的结构。入口风道10包括入口风道进风口11和入口风道出风口12,入口风道10为渐缩式结构,即入口风道进风口11大于入口风道出风口12,入口风道10的渐缩式结构可确保风进入测试区(测试风道20)时风量充足且均匀、减小入口空气扰动引起测量误差而便于更好的进行风道测试。入口风道出风口12外周设置有第一连接边框122,第一连接边框122与测试风道20进风口22外周对位密封连接。

图8是出口风道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8所示,出口风道30设置于风道总成的出风端,出口风道30与入口风道10结构相同、安装方向相反,可以理解,出口风道30为渐增式结构(近似于喇叭状),即出口风道进风口31大于出口风道出风口32,出口风道30的渐增式结构可以使得测试风道20排出空气迅速排出、空气流动稳定、减缓出口风道30的压力,减小风机46扰动引起的流动,有效降低对测试散热片200所带来的误差。出口风道进风口31外周设置有第二连接边框312,第二连接边框312与测试风道20出风口23外周对位密封连接,出口风道出风口32外周设置有第三连接边框322,第三连接边框322与风机安装风道40进风口外周对位密封连接。

测试风道20设置于入口风道10和出口风道30之间,且分别与入口风道10和出口风道30密封连接。测试风道20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而定,在本实施例中,测试风道20为两个串联连接在入口风道10和出口风道30之间。

具体地,参见图3至图7所示,测试风道20包括测试风道本体21、承载架24、竖直调节机构25、以及水平调节机构26。

测试风道本体21包括框架211、上盖板212、以及侧盖板214。框架211为长方体状框架结构,测试风道本体21是测试风道20的骨架,测试风道20的其他部件安装于测试风道本体21上。上盖板212扣设于框架211的上端且与之固定连接,上盖板212中部开设有沿风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矩形开口212,还可以理解,上盖板212为两块且平行间隔的扣设固定于框架211的上端,两上盖板212之间形成矩形开口212。在本实施例中,上盖板212与框架211之间的固定连接是通过螺母、压片、压铆螺柱而将二者固定的。侧盖板214为两个分别竖直扣设于框架211的左右两端且与之固定连接。测试风道本体21的下盖板缺失,其原因是竖直调节机构24设置于测试风道本体21内且需要在竖直方向移动并会低于测试风道本体21的下端,若设置下盖板则将阻碍竖直调节机构24的调节,故测试风道本体21的下盖板缺失。

测试风道本体21的前后形成相同大小的进风口22和出风口23,进风口和出风口23通过框架211形成,也可以是在框架211的基础上再分别向前、后方分别延伸一段通道结构,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后者,具体地,进风口22为矩形筒状结构,即进风口22通过上、下、左、右四块矩形板体围绕依次连接且与框架211前端对位固定,出风口23与进风口22结构相同,不再累述,出风口23与框架211后端对位固定,进风口22和出风口23分别于测试风道本体21连通。进风口22外周设置有第四连接边框222,第四连接边框222与入口风道出风口12的第一连接边框122对位密封连接,出风口23外周设置有第五连接边框232,第五连接边框232与出口风道进风口31的第二连接边框312对位密封连接。

承载架24设置于测试风道本体21中,承载架24包括竖直板241、连接板242、第一滑杆243、安装块244、以及承载板249。竖直板241为两个且竖直平行间隔设置,连接板242于竖直板241之间而与两竖直板241固定连接,连接板242垂直竖直板241。第一滑杆243为两个且分别水平设置于测试风道本体21的进风口22和出风口23中,第一滑杆243水平平行于竖直板241。第一滑杆243固定有安装块244,竖直板241与安装块244固定连接,以实现竖直板241与第一滑杆243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块244为二个且分别设置于第一滑杆243靠近两端的部位。

承载板249可水平伸缩调节,承载板249包括固定承载板245和可动承载板247。可动承载板247为两个且间隔地搭接于竖直板241上方,可动承载板247的前后端分别与第一滑杆243滑动连接,即第一滑杆243上设置有可沿第一滑杆243移动的第一滑块248,第一滑块248分别与可动承载板247的前后端固定连接,可动承载板247可沿第一滑杆243移动。固定承载板245搭设于两可动承载板247相靠近的端部上方,固定承载板245的前后端分别与第一滑杆243固定连接,即固定承载板245的前后端分别与第二安装块246固定连接,第二安装块246与第一滑杆243固定连接。固定承载板245的宽度小于等于两可动承载板247的宽度之和。固定承载板245和可动承载板247组成水平伸缩调节的承载板249,通过第一滑块248的带动可动承载板247沿第一滑杆243移动来实现承载板249伸缩。固定承载板245和可动承载板247(承载板)的位置与矩形开口212的位置竖直对应,即矩形开口212下方为固定承载板245和可动承载板247。

竖直调节机构25为两个分别对称地设置于测试风道本体21的进风口22和出风口23中。竖直调节机构25包括第二滑杆251、第二滑块252、弹簧253、以及限位部254。

第二滑杆251竖直设置进风口22和出风口23中,第二滑杆251的上下端分别与框架211上下部固定连接,具体地,第二滑杆251的两端(上下端)分别设置有螺纹结构(图未示),第二滑杆251的上下端穿过框架211而于测试风道本体21外部,再通过螺母(图未示)与第二滑杆251两端的螺纹结构螺纹连接而将第二滑杆251与框架211固定连接。第二滑杆251上设置有可沿第二滑杆251移动的第二滑块252,第二滑块252与第一滑杆243的端部固定连接,第二滑块252可带动第一滑杆243及承载架24沿第二滑杆251移动(竖直移动)。第二滑块252下方的第二滑杆251上套设有弹簧253,弹簧253夹设于第二滑块252和框架211底端之间,弹簧253对第二滑块252具有弹性恢复力。第二滑块252上方某处设置有限位部254,限位部254可设置于第二滑块252(第一滑杆243)上方的第二滑杆251上;限位部254还可不设置于第二滑杆251上,限位部254与弹簧253设置于不同的竖直滑杆上,即再竖直设置第三滑杆255,第三滑杆255上设置有可沿第三滑杆255移动的第三滑块256,第三滑块256与第一滑杆243的端部固定连接,第三滑块256上方的第三滑杆255上设置有限位部254,限位部254使得第三滑块256(第一滑杆243)限位于限位部254的下方,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第二种方式。

承载架24在竖直调节机构25的作用下沿第二滑杆251(竖直)移动,始终受到弹簧253向上的弹性恢复力,限位部254对承载架24的升降位置进行限位。承载架24在竖直调节机构25的作用下,在竖直方向调节测试风道20的截面。

水平调节机构26于测试风道本体21中,水平调节机构26为两个且对称地设置于承载架24的左右两侧,水平调节机构26包括立板261、第二立板262、拉手板263、第四滑杆264、第四滑块265、第二连接板266、以及铰链267。

立板261竖直设置于可动承载板247与侧盖板214之间且平行于侧盖板214,立板261靠近侧盖板214的一侧架设有第四滑杆264,第四滑杆264水平平行于侧盖板214,第四滑杆264上设置有可沿第四滑杆264移动的第四滑块265。第二连接板266的一端与第四滑块265铰接连接,第二连接板266的另一端与侧盖板214(或侧盖板214所在侧的框架211)铰接连接,该铰接连接可通过铰链267的合页分别与第二连接板266和第四滑块265、或第二连接板266和侧盖板214固定连接来实现。铰链267最大开合度为90°。

第二立板262为两个且竖直平行于竖直板241(垂直于立板261),第二立板262一端与立板261靠近侧盖板214一侧的端部固定连接,第二立板262的另一端穿过侧盖板214并延伸至侧盖板214外。为便于推拉第二立板262及立板261左右移动(沿第一滑杆243方向),而设置有拉手板263,拉手板263于侧盖板214外且与两第二立板262固定连接。拉手板263上可设置有漏空。第二立板262于承载架24左右侧遮挡测试风道本体21,即第二立板262的移动可在水平方向调整测试风道本体21的宽度。

水平调节机构26还包括夹紧部,在本实施例中,夹紧部为第二弹簧268,第四滑杆264套设有第二弹簧268,第二弹簧268夹设于第四滑块265与第四滑杆264的一端之间,且第二弹簧268与第二连接板266的夹角α,90°≤α<180°。第二弹簧268处于压缩状态具有弹性恢复力而为立板261提供向内恢复力,可于水平方向夹紧放置于两立板261之间的散热片200。在其他实施例中,夹紧部可为扭簧,通过于第四滑块265与第二连接板266之间夹设扭簧来实现夹紧部的作用。

水平调节机构26的调节原理,拉动拉手板263而带动第二立板262及立板261沿第一滑杆243移动(左右移动),同时第二连接板266绕两端的铰接点转动,并带动第四滑块265沿第四滑杆264滑动,夹紧部对立板261作用使得立板261具有向内恢复力而夹紧放置于两立板261之间的散热片200。水平调节机构26在水平方向调节测试风道20的截面。

可动承载板247在水平调节机构26的作用下可向内移动(相靠近固定承载板245的方向移动),但不可向外移动(向远离固定承载板245的方向移动),因而,进一步地,可在可动承载板247与立板261之间设置有连接部27,连接部27包括滑槽271和第五滑块272,滑槽271竖直地开设置于立板261上,第五滑块272固定于可动承载板247靠近立板261一侧,第五滑块272限位于滑槽271中且可沿滑槽271移动,第五滑块272移动的同时带动可动承载板247沿滑槽271移动。水平调节机构26(立板261)左右移动(沿第一滑杆243移动)时,滑槽271与第五滑块272及可动承载板247竖直方向位置保持不变,立板261带动可动承载板247左右移动(沿第一滑杆243移动);竖直调节机构25带动承载架24竖直移动(沿第二滑杆251移动)时,水平调节机构26(立板261)保持不动,而第五滑块272在承载架24的带动下沿滑槽271移动。

图9是风机安装风道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9及图1所示,风机安装风道40包括支撑框架42、板体43、风机46、以及风机安装板47。由于风机安装风道40内需要安装重量较大的风机46,故设置有支撑框架42,支撑框架42为长方体状框架结构,支撑框架42的上、左、右、后端贴附有板体43,支撑框架42的前端和下端缺失板体而形成风机安装风道进风口44和风机安装风道出风口45,风机安装风道进风口44和风机安装风道出风口45互相垂直,风机安装风道进风口44中通过竖直的风机安装板47安装有风机46,风机46为调速风机,风机46可根据测试要求对风道中的风量进行调控。风机安装风道出风口45朝下布置可避免了测试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风机安装风道进风口44外周设置有第六连接边框442,第六连接边框442与出口风道出风口32外周的第三连接边框322对位密封连接。

图10是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0及图1所示,底座50为框架结构,用于支撑及固定入口风道10、测试风道20、出口风道30、以及风机安装风道40,底座50的下方四角处设置有万向轮51,万向轮51可便于风道20的位置。

参见图1及图2所示,入口风道10、测试风道20、出口风道30、以及风机安装风道40分别与其对应的底座50之间通过连接件60可拆卸固定连接。连接件60包括两个直角连接件61、螺栓62、螺母63。直角连接件61包括互相垂直的两连接片,两个直角连接件61的一连接片相抵靠通过螺栓62及螺母63可拆卸固定连接,两个直角连接件61的另一连接片分别与待连接的两个部件固定连接。

第一连接边框122与第四连接边框222之间、第五连接边框232与第二连接边框312之间、第六连接边框542与第三连接边框322之间均设置有密封胶条70,密封胶条70起着密封的作用。

散热片试验风道100的整体做防腐蚀处理,防腐蚀处理可通过喷漆来实现。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上述散热片试验风道100,结构紧凑合理,测试风道20大小可调节,风量可调节,适合于不同型号散热片200测试,提升了散热片试验风道100的利用率,并降低测试成本。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