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表面裂缝宽度监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19719发布日期:2018-11-02 22:59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凝土表面裂缝宽度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建筑过程中裂缝问题是不可避免的,裂缝的原因产生比较复杂。但是由不能简单的判断裂缝是否会继续扩大,通过人员不定时观察或者手动测量裂缝的宽度比较费时费力,而且容易忘记监测。所以需要一种能够实时监测该裂缝是否变大的装置,以防止其由于变大而造成塌陷的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混凝土表面裂缝宽度监测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混凝土表面裂缝宽度监测装置,包括设置于裂缝两侧的固定件,两个所述固定件沿同一水平线设置,所述固定件上均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内设置有测量件,所述测量件一端设置有限位块,所述测量件另一端依次滑动配合式穿过两个滑槽后固定连接绝缘片,所述绝缘片的上、下表面预紧接触式设置有对称设置的两个导电片,其中一个导电片通过导线依次连接可充电蓄电池、声光报警模块和另一个导电片;还包括一个用于罩住上述各部件的透明防护罩,所述防护罩周侧设置有固定边,所述固定边上设置有固定孔;所述防护罩内设置有由所述可充电蓄电池经一控制开关控制的照明灯;所述测量件沿其长度方向上设置有均匀分布有表示距离的刻度。

进一步的,可充电蓄电池、声光报警模块固定于一个安装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防护罩侧壁上设置有太阳能光伏发电板,所述太阳能光伏发电板用于给所述可充电蓄电池充电。

进一步的,所述防护罩上设置有方便检修的门。

进一步的,还包括一个与可充电蓄电池、声光报警模块串联的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包括通信模块,用于给手机发送预警信息。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件通过其上下端的固定板上的固定孔由螺钉或螺栓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导电片为铜片。

进一步的,所述导电片上均匀设置有减小与绝缘片摩擦力的凸点。

进一步的,所述测量件呈T型的片状。

进一步的,所述测量件呈T型的片状。

进一步的,所述测量件与所述滑槽之间设置有用于减小摩擦力的弧形的条形凸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通过滑动式的带刻度的测量件实时测量裂缝的宽度,根据需要可以设置,测量件移动一定距离时使绝缘片从两个导电片之间抽出,使两个导电片接触通电形成回路民生观报警器报警提示预警,控制模块同时控制通信模块给预设的手机号发送预警信息。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混凝土表面裂缝宽度监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固定件与测量件的滑动配合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固定件;102-滑槽;2-测量件;201-限位块;202-条形凸起;3-螺栓,4-安装板;5-绝缘片;6-导电片;7-可充电蓄电池;8-声光报警模块;9-控制模块;10-防护罩;11-固定边;12-裂缝;13-混凝土墙面。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2所示,一种混凝土表面裂缝宽度监测装置,包括设置于混凝土墙面13上的裂缝12两侧的固定件1,两个所述固定件1沿同一水平线设置,所述固定件1上均设置有滑槽102,所述滑槽102内设置有测量件2,所述测量件2一端设置有限位块202,所述测量件2另一端依次滑动配合式穿过两个滑槽102后固定连接绝缘片5,所述绝缘片5的上、下表面预紧接触式设置有对称设置的两个导电片6,其中一个导电片通过导线依次连接可充电蓄电池7、声光报警模块8、控制模块9和另一个导电片6;还包括一个用于罩住上述各部件的透明防护罩10,所述防护罩10周侧设置有固定边11,所述固定边11上设置有固定孔;所述防护罩10内设置有由所述可充电蓄电池经一控制开关控制的照明灯;所述测量件2沿其长度方向上设置有均匀分布有表示距离的刻度。

其中行,可充电蓄电池7、声光报警模块8、控制模块9均固定于一个安装板4上。所述防护罩10侧壁上设置有太阳能光伏发电板,所述太阳能光伏发电板用于给所述可充电蓄电池7充电。所述防护罩10上设置有方便检修的门。所述控制模块9包括通信模块,用于给手机发送预警信息。所述固定件1通过其上下端的固定板上的固定孔由螺钉或螺栓3固定。所述导电片6为铜片。所述导电片6上均匀设置有减小与绝缘片5摩擦力的凸点。

进一步的,所述测量件呈T型的片状,所述测量件2与所述滑槽102之间设置有用于减小摩擦力的弧形的条形凸起202。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通过滑动式的带刻度的测量件实时测量裂缝的宽度,根据需要可以设置,测量件移动一定距离时使绝缘片从两个导电片之间抽出,使两个导电片接触通电形成回路民生观报警器报警提示预警,控制模块同时控制通信模块给预设的手机号发送预警信息。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