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膜片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36027发布日期:2018-09-14 22:12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膜片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膜片生产时,需要检测膜片的内外径参数,来确定膜片是否合格,传统的膜片检测采用成本比较高的二次元或三次元的检测方法来获取内外径的参数,如果想实现大批量生产成本很高。在检测过程中需对产品贴小标签以此来作为参考,这使得生产过程及其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人针对以上缺点,进行了研究改进,提供一种膜片检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膜片检测装置,包括底板,底板上连接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自上至下依次固定第一、第二、第三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上固定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固定镜头抱紧箍,镜头抱紧箍上固定镜头,镜头上端连接相机,第二固定板上固定轴承座,所述轴承座通过转轴、法兰轴承转动连接光源托板,光源托板开设两个直径不同的安装通孔,两个安装通孔内分别连接第一、第二光源,所述第三固定板上固定垫板,垫板上连接单轴滑台,所述单轴滑台连接放置膜片的载台。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轴承座上开设长腰型孔,所述光源托板位于长腰型孔内设置定位销。

所述载台采用黑色载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所述膜片检测装置通过相机拍摄膜片,将膜片信息转化为图像信息,通过图像处理系统能给出膜片内外径的参数,即可一次性检测出膜片的内外径参数,无需多道工序分别测量内外径,操作简单;且检测参数可实时显示,当产品在检测过程中,也可根据客户要求选择性地进行显示;另外膜片检测装置可以长时间地执行观测、分析与识别任务,检测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膜片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膜片检测装置光源托板的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膜片检测装置载台的连接示意图。

图中:1、底板;2、支撑架;3、第一固定板;31、支撑板;32、镜头抱紧箍;33、镜头;34、相机;4、第二固定板;41、轴承座;411、长腰型孔;42、转轴;43、法兰轴承;44、光源托板;441、定位销;45、安装通孔;46、第一光源;47、第二光源;5、第三固定板;51、垫板;52、单轴滑台;53、膜片;54、载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膜片检测装置,包括底板1,底板1上连接支撑架2,支撑架2自上至下依次固定第一、第二、第三固定板3、4、5,第一固定板3上固定支撑板31,支撑板31上固定镜头抱紧箍32,镜头抱紧箍32上固定镜头33,镜头33上端连接相机34,第二固定板4上固定轴承座41,轴承座41通过转轴42、法兰轴承43转动连接光源托板44,轴承座41上开设长腰型孔411,光源托板44位于长腰型孔411内设置定位销441,光源托板44开设两个直径不同的安装通孔45,两个安装通孔45内分别连接第一、第二光源46、47,第三固定板5上固定垫板51,垫板51上连接单轴滑台52,单轴滑台52连接放置膜片53的载台54,载台54是3D打印的黑色载台54。

所述膜片检测装置使用时,根据检测膜片53的规格,确定使用第一光源46或第二光源47,当采用第一光源46,带动光源托板44转动绕轴承座41转动,当定位销441运动至长腰型孔411最右侧,此时第一光源46位于镜头33正下方,当采用第二光源47,带动光源托板44转动绕轴承座41转动,当定位销441运动至长腰型孔411最左侧,此时第二光源47位于镜头33正下方,定位好第一光源46或第二光源47后,将待检测膜片53固定定位到载台54,通过单轴滑台52驱动载台54上升,使载台54和载台54上的膜片53靠近第一、第二光源46、47,再启动相机34通过镜头33即可拍摄下膜片53的图像信息,相机34再将图像信息传输至图像处理系统,通过图像处理系统即可分析得出膜片53的内外径参数,并显示出来,完成测量后,再通过单轴滑台52驱动载台54下降,将检测好的膜片53取下即可。

以上描述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不是对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