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现快速装夹的塑壳断路器的测试夹具以及塑壳断路器测试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47285发布日期:2018-08-10 20:36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实现快速装夹的塑壳断路器的测试夹具以及塑壳断路器测试系统。



背景技术:

塑壳断路器通常包含四个输入端子以及四个输出端子,分别为L1输入端子、L2输入端子、L3输入端子、N极输入端子、L1输出端子、L2输出端子、L3输出端子以及N极输出端子。现有的塑壳断路器在通电测试时,需要将四个输入端子分别通过导线与电源的输入级相连,四个输出端子分别通过导线与输出端子相连,此种连接非常繁琐,需要将导线一根一根与对应的端子相连才能进行通电测试。除此之外,此种方式线路连接较为不稳定,导线极易脱落。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实现快速装夹的塑壳断路器的测试夹具达到连接方便、稳定的效果就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实现快速装夹的塑壳断路器的测试夹具。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实现快速装夹的塑壳断路器的测试夹具,其中,包括底板、安装块Ⅰ、安装块Ⅱ以及推动装置;安装块Ⅰ与安装块Ⅱ间隔设于底板的正面,两者呈相对滑动设置;推动装置用于推动安装块Ⅰ与安装块Ⅱ的其中一个运动,使得两者之间的间隔发生变化;安装块Ⅰ位于间隔中的侧面上设有与塑壳断路器输入端子数量、位置匹配的输入铜排组,安装块Ⅱ位于间隔中的侧面上设有与塑壳断路器输出端子数量、位置匹配的输出铜排组。

采用此种结构,只需将塑壳断路器放入安装块Ⅰ与安装块Ⅱ之间的间隔中,然后利用推动装置推动其中一个安装块运动,使得输入铜排组与塑壳断路器的输入端子触碰,输出铜排组与塑壳断路器的输出端子触碰,就可以完成塑壳断路器测试时的装夹。只要提前将电源的输出极与输出铜排组电气连通,电源的输入极与输入铜排组电气连通,就可以完成测试。相比于现有技术中每相端子通过导线一一连接,此种结构装夹更加方便、快速,并且连接更加稳定,使得塑壳断路器的通断测试更加迅速,提高生产效率。

其中,输入铜排组包括L1输入铜排、L2输入铜排、L3输入铜排以及N极输入铜排,输出铜排组包括L1输出铜排、L2输出铜排、L3输出铜排以及N极输出铜排。

由于塑壳断路器包括L1输入端子、L2输入端子、L3输入端子以及N极输入端子、L1输出端子、L2输出端子、L3输出端子以及N极输出端子。采用上述的母排结构,可以使得母排与端子一一对应。

其中,推动装置包括固定支架、推杆以及手柄;固定支架固定于底板正面,手柄与固定支架为转动设置;推杆滑动设于固定支架上,推杆的一端与安装块Ⅰ相连,另一端与手柄联动。

采用此种结构,可以通过转动手柄引起推杆移动,从而带动安装块Ⅰ滑动,最终实现安装块Ⅰ与安装块Ⅱ之间的间隔变化,实现装夹、拆除塑壳断路器方便的效果。

其中,还包括连接片,推杆与手柄通过连接片实现联动。

其中,连接片的数量为两个,连接片分设在手柄与固定支架转动连接处的两侧。

采用连接片的设计,使得手柄转动引起连接片转动,从而引起推杆移动,此种结构可以使得塑壳断路器在装夹时更加稳定。

其中,固定支架包括固定部以及设置在固定部上的套筒部,套筒部可供推杆穿过。

固定部的设计可以使得固定支架与底板进行固定,此处可以为螺栓固定。而套筒部的设计可供推杆穿过,实现推杆滑动时的导向机构。

其中,安装块Ⅰ的两侧均设有导向块,导向块上设有导向滑槽,安装块Ⅰ具有伸入导向滑槽的导向凸块,导向凸块伸入导向滑槽中构成安装块Ⅰ滑动时的导向结构。

导向块、导向滑槽以及导向凸块的设计,可以构成安装块Ⅰ滑动时的导向结构。

其中,还包括三个负载,三个负载分别与L1输出铜排、L2输出铜排以及L3输出铜排串联。

其中,所述负载为电阻。

采用此种结构,可以实现塑壳断路器在测试时带负载测试。

其中,电阻为可调电阻。

采用可调电阻的设计,可以使得电阻的阻值发生可调,对应实现塑壳断路器在连接不同阻值的负载时进行性能测试。

其中,负载位于底板的背面,负载与L1输出铜排、L2输出铜排以及L3输出铜排在底板的背面进行接线。

此种结构的设计,减少底板正面占用的空间,同时避免测试员误碰使得负载与L1输出铜排、L2输出铜排以及L3输出铜排连接的导线脱落。

其中,还包括三个指示灯,所述三个指示灯分别与三个负载串联。

指示灯的设计,通过指示灯的亮灭情况,可以判断塑壳断路器的L1、L2以及L3三相是否通断。即通路时指示灯是亮的,断路时指示灯是灭的。使得塑壳断路器的通断情况判断的更加迅速,快速判断塑壳断路器的通断情况,提高生产效率。

其中,指示灯的灯体部分位于底板的正面,指示灯的接线部分位于底板的背面。

此种结构设计,可以防止连接的导线裸露在底板正面,防止测试员误碰造成导线脱落。

其中,安装块Ⅰ背面设有与输入铜排组电气连通的接线柱组Ⅰ,安装块Ⅱ的背面设有接线柱组Ⅱ,接线柱组Ⅰ以及接线柱组Ⅱ均穿过底板裸露在底板的背面,接线柱组Ⅰ以及接线柱组Ⅱ均用于与电源电气连接。

采用此种结构的设计,使得接线柱组Ⅰ与接线柱组Ⅱ在底板的背面与电源通过导线连接。防止测试员误碰造成导线脱落,同时更加节省底板的正面的空间。

一种塑壳断路器测试系统,其中,包括电源装置以及上述的实现快速装夹的塑壳断路器的测试夹具,输入铜排组与电源装置的输入级电气连接,输出铜排组与电源装置的输出极电气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A部的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正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后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电路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照附图1-5所示,一种塑壳断路器的测试夹具,包括底板1、安装块Ⅰ2、安装块Ⅱ3、三个负载4、三个指示灯5以及推动装置。

安装块Ⅰ2与安装块Ⅱ3间隔设于底板1的正面上,两者为间隔设置。

安装块Ⅱ3为固定设置在底板1上,此处固定设置可以采用螺栓穿过安装块Ⅱ3以及底板1,从而使得安装块Ⅱ3固定在底板1上。

安装块Ⅰ2与底板1之间为滑动设置,此处安装块Ⅰ2的两侧均设有导向块6,两导向块6为间隔设置,并且两导向块6位于间隔中的面上设有导向滑槽7。安装块Ⅰ2的两侧面具有导向凸块8,导向凸块8的尺寸与导向滑槽7匹配,因此当安装块Ⅰ2滑动时,此种结构构成安装块Ⅰ2的导向结构。

安装块Ⅰ2位于间隔中的侧面上设有输入铜排组,此处输入铜排组包括L1输入铜排9A、L2输入铜排9B、L3输入铜排9C以及N极输入铜排9D。安装块Ⅱ3位于间隔中的侧面上设有输出铜排组,输出铜排组包括L1输出铜排10A、L2输出铜排10B、L3输出铜排10C以及N极输出铜排10D。输入铜排组与塑壳断路器11的输入端子位置对应,输出铜排组与塑壳断路器11的输出端子位置对应。

推动装置包括固定支架、推杆12、手柄13以及两个连接片14。固定支架包括固定部15、套筒部16以及铰接部17,固定部15与底板1的正面固定,铰接部17与手柄13的一端铰接,套筒部16可供推杆12穿过,推杆12的一端穿过套筒部16后与安装块Ⅰ2固定。推杆12的另一端与两个连接片14的一端铰接,两个连接片14的另一端与手柄13相连。此种结构,转动手柄13可以引起连接片14转动,从而拉动推杆12移动,最终实现安装块Ⅰ2移动。当需要装夹塑壳断路器11时,将塑壳断路器11放置在安装块Ⅰ2和安装块Ⅱ3之间,使得塑壳断路器11的输入端子与输入铜排组对应,输出端子与输出铜排组对应,然后转动手柄13使得安装块Ⅰ2朝向安装块Ⅱ3移动夹紧塑壳断路器11,在夹紧的同时输入端子与输入铜排组正好接触,输出端子与输出铜排组正好接触。

底板1的背面固定有三个负载支架18,负载支架18与底板1之间可以通过螺栓固定。三个负载4分别通过三个负载支架18与底板1固定,三个负载4分别与L1输出铜排10A、L2输出铜排10B以及L3输出铜排10C在电路上是串联关系,此处电路上是串联关系是指三个负载4分别通过各自的导线与L1输出铜排10A、L2输出铜排10B以及L3输出铜排10C相连,此处负载4与输出铜排连接的导线位于底板1的背面。此处负载4为电阻,进一步可以设置为可调电阻。

指示灯5固定在底板1上,指示灯5包括灯体部分51和接线部分52,灯体部分51位于底板1的正面上,接线部分52位于底板1的背面,三个接线部分52分别与三个负载4在电路上是串联关系,此处电路上是串联关系是指三个接线部分52分别通过各自的导线与三个负载4相连,此处接线部分52与负载4连接的导线位于底板1的背面。

底板1上开设有长腰型孔组Ⅰ以及长腰型孔组Ⅱ,长腰型孔组Ⅰ包括四个长腰型孔Ⅰ19,长腰型孔组Ⅱ包括四个长腰型孔Ⅱ20。安装块Ⅰ2背面设有与输入铜排组电气连通的接线柱组Ⅰ,接线柱组Ⅰ包括四个接线柱Ⅰ21,四个接线柱Ⅰ21分别穿过四个长腰型孔Ⅰ19伸到底板1的背面上。安装块Ⅱ3的背面设有接线柱组Ⅱ,接线柱组Ⅱ与输出铜排组电气连通,接线柱组Ⅱ包括四个接线柱Ⅱ22,四个接线柱Ⅱ22分别穿过四个长腰型孔Ⅱ20伸到底板1的背面上。接线柱组Ⅰ以及接线柱组Ⅱ采用此种方式设置,可以使得与电源连接的导线位于底板1的背面。长腰型孔组Ⅰ的设计还起到了,当安装块Ⅰ2移动时,接线柱组Ⅰ可以在长腰型孔组Ⅰ的长度方向滑动。

实施例2:

如图6所示,一种塑壳断路器测试系统,其中,包括电源装置以及实施例1中的塑壳断路器的测试夹具。电源装置包括输入级23以及输出极24,输入级23与输入铜排组电气连接,此处电气连接为导线连接。输出极24与输出铜排组电气连接,此处电气连接为导线连接。通过此种系统,启用塑壳断路器11的手柄13就可以实现通断测试。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