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气密性检测工装及包含其的管道气密性检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36996发布日期:2018-09-14 22:19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生产用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管道气密性检测工装及包含其的管道气密性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申请号为CN201210010432.1的管道气密性检测密封装置、管道气密性检测系统及方法。根据本发明的管道气密性检测密封装置,包括:内壁密封组件及外壁密封组件,内壁密封组件和外壁密封组件之间留有间隙,待测管道插接在间隙中;以及使内壁密封组件和外壁密封组件相互挤压的辅助密封装置。根据本发明的管道气密性检测系统,至少包括设置在待测管道的一端的前述的管道气密性检测密封装置。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管道气密性检测方法。虽然该管道气密性检测密封装置通过内壁密封组件和外壁密封组件分别对管道端部内侧和外侧密封,但是该管道气密性检测密封装置仍然存在的缺点为:

由于外壁密封件和内壁密封件对待测管的外壁和内壁分别其密封作用,因此在安装待测管时外壁密封件和内壁密封件会与待测管紧贴,而因此会造成当待测管安装时外壁密封件和内壁密封件同时磨损,导致密封效果不好,最终导致气密性检测结果精度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提供一种管道气密性检测工装及包含其的管道气密性检测系统,解决现有技术中因当待测管安装时内壁密封件与待检测管有摩擦而导致对待测管密封效果不好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首先提供一种管道气密性检测工装,包括:

检测筒,其外壁用于固定在安装架上;

两隔离环,两隔离环相互间隔地安装在检测筒内,每一隔离环内孔均供待测管穿过,当待测管穿过两隔离环后两隔离环、待测管以及检测筒内壁之间形成检测腔;

检测机构,其设置于两隔离环之间,以检测待测管通气后是否有气体进入至检测腔内;

第一封堵盖,其与检测筒一端螺纹连接,在第一封堵盖内壁上设置有第一内密封件,当第一封堵盖与检测筒螺纹连接后第一内密封件被压紧在待测管一端面与第一封堵盖内壁之间,在第一封堵盖上设置有用于封堵一隔离环与待测管之间缝隙的第一外密封组件;

第二封堵盖,其与检测筒另一端螺纹连接,在第二封堵盖内壁上设置有第二内密封件,当第二封堵盖与检测筒螺纹连接后第二内密封件被压紧在待测管另一端面与第二封堵盖内壁之间,在第二封堵盖上设置有用于封堵另一隔离环与待测管之间缝隙的第二外密封组件;以及

喷气嘴,其穿过第一封堵盖和第一内密封件,喷气嘴与第一封堵盖固定,喷气嘴靠近检测筒外的端部开设有用供气管插入的插入孔,喷气嘴位于检测筒内的端部开设有喷气孔,插入孔直径大于喷气孔直径,以在插入孔与喷气孔的连接处形成台阶,在台阶上设置有第一密封圈;

其中,第一内密封组件和第二内密封件均包括第二密封圈、旋转件以及第一安装件,旋转件通过第一安装件能转动地安装在第一封堵盖或第二封堵盖内,旋转件靠近待测管的面上固定有第二密封圈,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均采用橡胶材料制成,第一内密封组件的第二密封圈、旋转件以及第一安装件均为环形。

优选的是,第一外密封组件以及第二外密封组件均包括:压紧环、第三密封圈、第二安装件、第一导向筒、第一导向杆、支撑环、螺杆以及第一软管,每一隔离环远离另一隔离环的端面上均固定有一供待测管穿过的支撑环,在待测管外环绕有压紧环,压紧环位于支撑环远离所在隔离环一侧,在压紧环上固定有靠近支撑环的第三密封圈,压紧环背离支撑环一侧固定至一第一导向筒一端,第一导向筒另一端供一第一导向杆一端穿入,第一导向杆另一端固定在第一封堵盖内壁上或第二封堵盖内壁上,在第一导向杆导向下第一导向筒仅能向靠近或远离第一导向筒的方向移动,所在第一封堵盖或第二封堵盖穿入且螺纹连接有螺杆,螺杆一端穿过第一导向杆和第一导向筒后连接至一第二安装件,第二安装件能转动地安装在压紧环内,在第一导向杆和第二导向杆靠近待测管一侧设置有第一软管,第一软管一端连接至所在第一封堵盖或第二封堵盖,第一软管另一端连接至压紧环。

优选的是,检测机构包括:膜片、第二导向杆、第二导向筒、永磁铁、霍尔传感器、控制器以及显示屏,在两隔离环之间连接有膜片,膜片将检测腔分割为靠近待测管的第一空腔和靠近检测筒的第二空腔,膜片位于第二空腔内的面上固定至第二导向筒一端,第二导向筒另一端供第二导向杆一端穿入,第二导向杆另一端固定至检测筒内壁上,在第二导向筒上安装用有永磁铁,在检测筒上安装用于检测永磁铁产生的磁场信号的霍尔传感器,霍尔传感器的输出端连接至控制器的第一输入/输出端,控制器的第二输入/输出端连接至显示屏,膜片采用弹性橡胶材料制成。

优选的是,检测机构还包括:导电环、第一导电片、第二导电片、开关三极管以及蜂鸣器,导电环设置于第二导向筒靠近于检测筒内壁的端部上,在检测筒内壁上设置有相互间隔的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导电环、第一导电片及第二导电片均采用导电材料制成,第一导电片用于连接至5v电源,第二导电片连接至控制器的输入端,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至一开关三极管的基极,开关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开关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至蜂鸣器的负极,蜂鸣器的正极连接至电源,当膜片膨胀时导电环能与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均紧贴。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管道气密性检测系统,包括:安装架、空气压缩机、第二软管、供气管、气缸以及如上述的管道气密性检测工装,安装架包括支撑台以及支撑立杆,支撑台放置于水平面上,支撑台表面连接至支撑立杆一端,支撑立杆另一端连接至检测筒中部外壁,在支撑台上安装有一气缸,气缸的活塞杆向检测筒所在方向延伸且固定至一供气管,供气管远离检测筒的端部连通至一第二软管一端,第二软管另一端连通至一空气压缩机输出端,在气缸的驱动下能使供气管远离第二软管的端面压紧在第一密封圈上。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待测管直接插入至检测筒内,隔离环与待测管之间缝隙足够大,不会阻碍待测管的插入,进而方便了待测管的插入;2)通过使用第一内密封组件和第二内密封件对待测管的内腔进行封闭,在封闭时,首先,使得待测管靠近第一封堵盖的一端手动定位;然后,旋动第二封堵盖,使得第二封堵盖盖在检测筒上,此时第二密封圈有相对待测管旋转的趋势,但是由于当第二密封圈受到的摩擦力较大时第二密封圈会随着第一安装件和旋转件旋转,能够缓解摩擦力对第二密封圈的损害,由于旋转件以及第一安装件均为环形,使得即使第二密封圈内壁即使因旋转相对喷气嘴有一定旋转,旋转件以及第一安装件也有一定的阻挡作用,因此密封性能更加好,第二密封圈的使用寿命更长;最后,第二封堵盖旋转到位后,使用第二外密封组件密封隔离环与待测管之间缝隙,第二密封圈被第二封堵盖压紧在待测管的端面上,保持第二密封圈被第二封堵盖压紧在待测管的端面上的状态,旋转第一封堵盖,同理第二封堵盖;3)在喷气嘴内设置第一密封圈,实现了喷气嘴与供气管的无漏气可拆卸连接,避免了空气外漏,也为第一封堵盖旋转在检测筒上提供了条件。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管道气密性检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管道气密性检测工装处的发大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4为图2中B处的放大图;

图5为图2中C处的放大图;

图6为图2中D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检测筒1、隔离环2、待测管3、检测机构4、第一封堵盖5、第一内密封件6、第二封堵盖7、第一外密封组件8、第二内密封件71、第二外密封组件72、喷气嘴 711、第一密封圈712、第二密封圈713、旋转件81、第一安装件82、压紧环83、第三密封圈84、第二安装件85、第一导向筒86、第一导向杆87、支撑环88、螺杆89、第一软管80、膜片41、第二导向杆42、第二导向筒43、永磁铁44、霍尔传感器45、控制器46、显示屏47、导电环48、第一导电片401、第二导电片402、开关三极管403、蜂鸣器404、安装架11、第二软管13、供气管14、气缸15。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作用更加清楚及易于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如图2以及图3所示,本实施例首先提供一种管道气密性检测工装,包括:

检测筒1,其外壁用于固定在安装架11上;

两隔离环2,两隔离环2相互间隔地安装在检测筒1内,每一隔离环2内孔均供待测管3穿过,当待测管3穿过两隔离环2后两隔离环2、待测管3以及检测筒1内壁之间形成检测腔;

检测机构4,其设置于两隔离环2之间,以检测待测管3通气后是否有气体进入至检测腔内;

第一封堵盖5,其与检测筒1一端螺纹连接,在第一封堵盖5内壁上设置有第一内密封件6,当第一封堵盖5与检测筒1螺纹连接后第一内密封件6被压紧在待测管3一端面与第一封堵盖5内壁之间,在第一封堵盖5上设置有用于封堵一隔离环2与待测管3之间缝隙的第一外密封组件8;

第二封堵盖7,其与检测筒1另一端螺纹连接,在第二封堵盖7内壁上设置有第二内密封件71,当第二封堵盖7与检测筒1螺纹连接后第二内密封件71被压紧在待测管3另一端面与第二封堵盖7内壁之间,在第二封堵盖7上设置有用于封堵另一隔离环2与待测管3之间缝隙的第二外密封组件72;以及

喷气嘴711,其穿过第一封堵盖5和第一内密封件6,喷气嘴711与第一封堵盖5固定,喷气嘴711靠近检测筒1外的端部开设有用供气管14插入的插入孔,喷气嘴711位于检测筒1内的端部开设有喷气孔,插入孔直径大于喷气孔直径,以在插入孔与喷气孔的连接处形成台阶,在台阶上设置有第一密封圈712;

其中,第一内密封组件和第二内密封件71均包括第二密封圈713、旋转件81以及第一安装件82,旋转件81通过第一安装件82能转动地安装在第一封堵盖5或第二封堵盖7 内,旋转件81靠近待测管3的面上固定有第二密封圈713,第一密封圈712和第二密封圈 713均采用弹性橡胶材料制成,第一内密封组件的第二密封圈713、旋转件81以及第一安装件82均为环形,此为第一内密封组件与第二内密封件71的唯一区别。1)待测管3直接插入至检测筒1内,隔离环2与待测管3之间缝隙足够大,不会阻碍待测管3的插入,进而方便了待测管3的插入;2)通过使用第一内密封组件和第二内密封件71对待测管3 的内腔进行封闭,在封闭时,首先,使得待测管3靠近第一封堵盖5的一端手动定位;然后,旋动第二封堵盖7,使得第二封堵盖7盖在检测筒1上,此时第二密封圈713有相对待测管3旋转的趋势,但是由于当第二密封圈713受到的摩擦力较大时第二密封圈713会随着第一安装件82和旋转件81旋转,能够缓解摩擦力对第二密封圈713的损害,由于旋转件81以及第一安装件82均为环形,使得即使第二密封圈713内壁即使因旋转相对喷气嘴711有一定旋转,旋转件81以及第一安装件82也有一定的阻挡作用,因此密封性能更加好,第二密封圈713的使用寿命更长;最后,第二封堵盖7旋转到位后,使用第二外密封组件72密封隔离环2与待测管3之间缝隙,第二密封圈713被第二封堵盖7压紧在待测管3的端面上,保持第二密封圈713被第二封堵盖7压紧在待测管3的端面上的状态,旋转第一封堵盖5,同理第二封堵盖7;3)在喷气嘴711内设置第一密封圈712,实现了喷气嘴711与供气管14的无漏气可拆卸连接,避免了空气外漏,也为第一封堵盖5旋转在检测筒1上提供了条件。

如图2、图4以及图5所示,为了设计结构简单且使用方便的第一外密封组件8以及第二外密封组件72,避免因旋转第一封堵盖5和第二封堵盖7时第三密封圈84发生磨损,同时保证在待测管3长短变动后仍然能够实现对待测管3与两隔离环2之间缝隙进行密封,第一外密封组件8以及第二外密封组件72均包括:压紧环83、第三密封圈84、第二安装件85、第一导向筒86、第一导向杆87、支撑环88、螺杆89以及第一软管80,第三密封圈84采用弹性橡胶材料制成,每一隔离环2远离另一隔离环2的端面上均固定有一供待测管3穿过的支撑环88,在待测管3外环绕有压紧环83,压紧环83位于支撑环88远离所在隔离环2一侧,在压紧环83上固定有靠近支撑环88的第三密封圈84,压紧环83背离支撑环88一侧固定至一第一导向筒86一端,第一导向筒86另一端供一第一导向杆87 一端穿入,第一导向杆87另一端固定在第一封堵盖5内壁上或第二封堵盖7内壁上,在第一导向杆87导向下第一导向筒86仅能向靠近或远离第一导向筒86的方向移动,所在第一封堵盖5或第二封堵盖7穿入且螺纹连接有螺杆89,螺杆89一端穿过第一导向杆87 和第一导向筒86后连接至一第二安装件85,第二安装件85能转动地安装在压紧环83内,在第一导向杆87和第二导向杆42靠近待测管3一侧设置有第一软管80,第一软管80一端连接至所在第一封堵盖5或第二封堵盖7,第一软管80另一端连接至压紧环83。当第一封堵盖5和第二封堵盖7均旋转到位后,一一调节第一外密封组件8以及第二外密封组件72,调节第一外密封组件8以及第二外密封组件72的方式一样,调节其中一个时:旋动螺杆89,使得压紧环83带动第三密封圈84向支撑环88移动,第一导向筒86和第一导向杆87的作用,使得压紧环83和第三密封圈84不会随着螺杆89一起旋转,避免第三密封圈84相对支撑环88旋转而损坏,第一软管80的作用保持压紧环83与第一封堵盖5和第二封堵盖7之间不会漏气,也为压紧环83和第三密封圈84在保证不漏气的情况下提供了条件,最后压紧环83在螺杆89的带动下将第三密封圈84压紧在支撑环88上。

如图2以及图6所示,为了设计结构简单的检测机构4,检测机构4包括:膜片41、第二导向杆42、第二导向筒43、永磁铁44、霍尔传感器45、控制器46以及显示屏47,在两隔离环2之间连接有膜片41,膜片41将检测腔分割为靠近待测管3的第一空腔和靠近检测筒1的第二空腔,膜片41位于第二空腔内的面上固定至第二导向筒43一端,第二导向筒43另一端供第二导向杆42一端穿入,第二导向杆42另一端固定至检测筒1内壁上,在第二导向筒43上安装用有永磁铁44,在检测筒1上安装用于检测永磁铁44产生的磁场信号的霍尔传感器45,霍尔传感器45的输出端连接至控制器46的第一输入/输出端,控制器46的第二输入/输出端连接至显示屏47,膜片41采用弹性橡胶材料制成。

如图2以及图6所示,为了实现当膜片41靠近检测筒1内壁时即可报警,且避免控制器46计算永磁铁44的位置而导致报警响应速度慢,检测机构4还包括:导电环48、第一导电片401、第二导电片402、开关三极管403以及蜂鸣器404,导电环48设置于第二导向筒43靠近于检测筒1内壁的端部上,在检测筒1内壁上设置有相互间隔的第一导电片401和第二导电片402,导电环48、第一导电片401及第二导电片402均采用导电材料制成,第一导电片401用于连接至5v电源,第二导电片402连接至控制器46的输入端,控制器46的输出端连接至一开关三极管403的基极,开关三极管403的发射极接地,开关三极管403的集电极连接至蜂鸣器404的负极,蜂鸣器404的正极连接至电源,当膜片41膨胀时导电环48能与第一导电片401和第二导电片402均紧贴。当待测管3未漏气时,膜片41到到检测筒1内壁之间的距离较远,此时导电环48到第一导电片401和第二导电片402之间有距离;当有漏气现象时,永磁铁44产生的磁场发生改变,霍尔传感器45检测的信号改变,从而能够精确判断是否有漏气现象发生,同时控制器46还能通过计算永磁铁44的位置,可以计算出待测管3的漏气指标,当然永磁铁44到霍尔传感器45的位置越近漏气指标也就越大,显示屏47将漏气指标显示出来,当漏气过大越过设定值,当到达设定值时导电环48与第一导电片401和第二导电片402均紧贴,控制器46理解启动蜂鸣器404报警,提示待测管3不合格。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管道气密性检测系统,包括:安装架11、空气压缩机、第二软管13、供气管14、气缸15以及如上述的管道气密性检测工装,安装架11包括支撑台以及支撑立杆,支撑台放置于水平面上,支撑台表面连接至支撑立杆一端,支撑立杆另一端连接至检测筒1中部外壁,支撑立杆的设计使得检测筒1能够悬出支撑台,避免了旋动第一封堵盖5和第二封堵盖7时有支撑台的阻碍,以方便旋动第一封堵盖5和第二封堵盖7,在支撑台上安装有一气缸15,气缸15的活塞杆向检测筒1所在方向延伸且固定至一供气管14,供气管14远离检测筒1的端部连通至一第二软管13一端,第二软管 13的长度足够长,以使得供气管14的移动不会影响与空气压缩机的连通,第二软管13另一端连通至一空气压缩机输出端,在气缸15的驱动下能使供气管14远离第二软管13的端面压紧在第一密封圈712上。气缸15的伸缩方向与检测筒1的中心线平行。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