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和电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53927发布日期:2018-12-05 18:45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传感器和电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加热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传感器和一种电加热器。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现有电磁炉热敏电阻一般使用耐温环氧树脂胶300封装,因环氧树脂胶的储热特性,导致测温反应慢,灵敏度和精度较差。即使测温陶瓷材料采用套筒支撑固定,因套筒固定易引起测温组件与导热壁的间隙现象,也会影响测温灵敏度和精度。锅底温度变化时,热敏电阻不能及时产生变化反馈到系统进行控制,导致控温波动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传感器,可大幅提升测温组件的反应速度,从而提高锅具温度和热敏电阻检测温度的一致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加热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传感器,包括:壳体,具有壳壁,壳壁围设出容纳空间,壳壁的至少部分设置为能够导热的导热壁,导热壁用于与被测对象接触;测温组件,位于容纳空间内;支撑件,与壳体相连接,支撑件包括:支撑部,与壳体连接;弹性抵靠部,与支撑部及测温组件抵靠;其中,支撑件支撑测温组件,并使测温组件与导热壁保持接触。

在该技术方案中,利用支撑件对测温组件的支撑作用,能够使测温组件与导热壁保持接触,使测温组件能够随着被测温对象的温度变化而及时地响应,并将变化的温度反馈给控制系统,提高了传感器的反应速度,降低了温度控制的波动幅度;且利用支撑件中的弹性抵靠部,可使测温组件与导热壁接触紧密。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传感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弹性抵靠部为隔热弹性件。

在该技术方案中,利用弹性抵靠部的隔热性,能够避免因材料的储热性能导致测温组件的测温反应慢、灵敏度和精度较差的问题,保证测温组件测量被测对象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提高测温组件的测量精度和反应速度及保证测量结果与被测对象的实际温度的一致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弹性抵靠部为橡胶件或硅胶件。

在该技术方案中,弹性抵靠部采用橡胶件或硅胶件,其既具有良好的隔热性,保证测温组件的灵敏度和精度;又具有一定的弹性,以使测温组件在运动过程中测温组件能够与导热壁紧密接触;还具有绝缘性,以提高产品的安全性,避免电流通过测温组件时产生漏电现象。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弹性抵靠部设有贯穿的通孔,测温组件穿接于通孔。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弹性抵靠部上的通孔,实现支撑件与测温组件的安装定位,便于对支撑件与测温组件之间的装配,使装配更加简单方便,且进一步保证测温组件运行的稳定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支撑部内形成有内孔,测温组件的部分位于内孔中并与内孔间隙配合。

在该技术方案中,测温组件与支撑部间隙配合,从而避免支撑部与测温组件之间的干涉,进而提高传感器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支撑部位于容纳空间中,且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段,与壳体连接;第二支撑段,与第一支撑段相连,并与弹性抵靠部抵靠,第一支撑段的宽度大于第二支撑段的宽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支撑段的宽度大于第二支撑段的宽度,以使壳壁与第二支撑段之间形成隔热间隙,从而减少壳体,特别是壳体靠近被测对象的部分向第二支撑段的热量传递,避免因热量传递而影响测温组件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且有利于延长测温组件的使用寿命;同时通过减少第二支撑段的宽度从而减少支撑件的尺寸。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支撑段与容纳空间适配,或第一支撑段设有与容纳空间适配的适配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支撑段与容纳空间相适配,能够避免在测温组件运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晃动,从而保证测温组件的测温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测温组件包括:感温部;固定件,包括腔体及设在腔体上的凸块,感温部位于腔体内,支撑件与凸块抵靠并使腔体与导热壁抵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利用测温组件中的固定件,且固定件中的凸块支撑于支撑件上,以使测温组件与导热壁抵接,从而保证测温组件能够实时检测导热壁的温度,确保测温组件的检测温度与实际温度保持一致;同时固定件能够避免杂质或水分影响测温组件测量的准确性,减少测温组件出现故障的可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连接件,设置在壳体上,且连接件与支撑件配合并将支撑件限位在壳体中。

在该技术方案中,连接件能够实现支撑件与壳体的固定连接,并将支撑件限位在壳体中,以使支撑件能够随壳体的运动而运动,保证测温组件能够与导热壁保持接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安装架,其上设有通道,壳体穿接于通道;弹性件,安装架上设有弹性件,弹性件支撑壳体,且壳体可在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沿通道浮动;其中,弹力驱动壳体浮动至预设位置时,连接件能与安装架抵靠以限制壳体继续浮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连接件能够在壳体浮动至预设位置时与安装架抵靠,以限制壳体在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沿壳体的浮动方向继续浮动,防止壳体的过量运动后脱离安装架,从而保证传感器的结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电加热器,包括:如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中任一技术方案提供的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电加热器,通过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传感器,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电加热器可以是电磁炉、电水壶、电饭煲、电压力锅、电炖锅等。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的传感器的剖视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传感器的剖视图;

图3示出了图2所涉及的传感器的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支撑件的剖视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加热器的剖视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电加热器在凸出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电加热器在压缩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1至图7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传感器,10壳体,102导热壁,20测温组件,202感温部,204腔体,206凸块,30支撑件,302弹性抵靠部,304内孔,306第一支撑段,308第二支撑段,40连接件,50安装架,60弹性件,200电加热器,201加热面板,300环氧树脂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结合图2至图7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传感器100和电加热器200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传感器100,包括:壳体10,具有壳壁,壳壁围设出容纳空间,壳壁的至少部分设置为能够导热的导热壁102,导热壁102用于与被测对象接触;测温组件20,位于容纳空间内;支撑件30,与壳体10相连接,支撑件30包括:支撑部,与壳体10连接;弹性抵靠部302,与支撑部及测温组件20抵靠;其中,支撑件30支撑测温组件20,并使测温组件20与导热壁102保持接触。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传感器100,测温组件20通过支撑件30与导热壁102保持接触,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采用环氧树脂封装,解决了因环氧树脂的储热性能不能够使测温组件20随着被测温对象的温度变化而及时地响应,并将变化的温度反馈给控制系统的问题,从而提高了传感器100的反应速度,降低了温度控制的波动幅度;且利用支撑件30中的弹性抵靠部302,可使测温组件20与导热壁102接触紧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弹性抵靠部302为隔热弹性件。

在该实施例中,利用弹性抵靠部302的隔热性,能够避免因材料的储热性能导致测温组件20的测温反应慢、灵敏度和精度较差的问题,保证测温组件20测量被测对象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提高测温组件20的测量精度和反应速度及保证测量结果与被测对象的实际温度的一致性。

进一步地,弹性抵靠部302为橡胶件或硅胶件。

在该实施例中,弹性抵靠部302采用橡胶件或硅胶件,其既具有良好的隔热性,保证测温组件20的灵敏度和精度;又具有一定的弹性,以使测温组件20在运动过程中能够与导热壁102紧密接触;还具有绝缘性,以提高产品的安全性,避免电流通过测温组件20时产生漏电现象。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抵靠部302包括但不限于橡胶件或硅胶件,也可采用其他储热性能较低的材料,在此不再一一列举,由于这些技术方案均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且均没有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和宗旨,因而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弹性抵靠部302设有贯穿的通孔,测温组件20穿接于通孔。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弹性抵靠部302上的通孔,实现支撑件30与测温组件20的安装定位,便于对支撑件30与测温组件20之间的装配,使装配更加简单方便,且进一步保证测温组件20运行的稳定性。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中,支撑部内形成有内孔304,测温组件20的部分位于内孔304中并与内孔304间隙配合。

在该实施例中,测温组件20与支撑部间隙配合,从而避免支撑部与测温组件20之间的干涉,进而提高传感器100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支撑部位于容纳空间中,且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段306,与壳体10连接;第二支撑段308,与第一支撑段306相连,并与弹性抵靠部302抵靠,第一支撑段306的宽度大于第二支撑段308的宽度。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段306的宽度大于第二支撑段308的宽度,以使传感器100在壳壁与第二支撑段308之间形成隔热间隙,从而减少壳体10,特别是壳体10靠近被测对象的部分向第二支撑段308的热量传递,避免因热量而影响测温组件20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且有利于延长测温组件20的使用寿命;同时通过减少第二支撑段308的宽度从而减少支撑件30的尺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段306与容纳空间适配。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段306与容纳空间相适配,能够避免在测温组件20运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晃动,从而保证测温组件20的测温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段306设有与容纳空间适配的适配部。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段306与容纳空间相适配,能够避免在测温组件20运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晃动,从而保证测温组件20的测温效果。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2所示,测温组件20包括:感温部202;固定件,包括腔体204及设在腔体204上的凸块206,感温部202位于腔体204内,支撑件30与凸块206抵靠并使腔体204与导热壁102抵接。

在该实施例中,利用测温组件20中的固定件,且固定件中的凸块206支撑于支撑件30上,以使测温组件20与导热壁102抵接,从而保证测温组件20能够实时检测导热壁102的温度,确保测温组件20的检测温度与实际温度保持一致;同时固定件能够避免杂质或水分影响测温组件20测量的准确性,减少测温组件20出现故障的可能。

其中,固定件为陶瓷,从而保证测温组件20中感温部202的绝缘特性,进而保证传感器100的安全性。

其中,感温部202可采用热敏电阻或热电偶,测温精度高,占用空间小。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2所示,连接件40,设置在壳体10上,且连接件40与支撑件30配合并将并与支撑件30抵接限位在壳体10中。

在该实施例中,连接件40将支撑件30与壳体10连接在一起,实现支撑件30与壳体10的固定连接,并将支撑件限位在壳体中,以使支撑件30能够随壳体10的运动而运动,保证测温组件20能够与导热壁102保持接触。

进一步地,还包括:安装架50,其上设有通道,壳体10穿接于通道;弹性件60,安装架50上设有弹性件60,弹性件60支撑壳体10,且壳体10可在弹性件60的弹力作用下沿通道浮动;其中,弹力驱动壳体10浮动至预设位置时,连接件40能与安装架50抵靠以限制壳体10继续浮动。

在该实施例中,连接件40能够在壳体10浮动至预设位置时与安装架50抵靠,以限制壳体10沿受弹力的驱动下的浮动方向继续浮动,即限定了壳体10的最大位移量,防止壳体10的过量运动后脱离安装架50,从而保证传感器的结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60为弹簧或压簧等。

如图2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加热器20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传感器100。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电加热器200,通过设置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传感器100,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电加热器200可以是电磁炉、电水壶、电饭煲、电压力锅、电炖锅等。

如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加热器200中,其具备加热面板201,用于对锅具进行加热,传感器100设置在加热面板201下表面,且传感器100上的导热壁102与加热面板的接触。

如图6和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电加热器200中,其具备加热面板201,用于对锅具进行加热,传感器100可伸缩的设置在电加热器200内,这样一来,在电加热器200未放置锅具时,传感器100凸出于加热面板201;在电加热器200放置锅具后,传感器100被压缩,且传感器100上的导热壁102能够与锅具的底面接触,从而检测锅具的实际温度。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传感器100和电加热器200,利用支撑件30对测温组件20的支撑作用,能够使测温组件20与导热壁102保持接触,使测温组件20能够随着被测温对象的温度变化而及时地响应,并将变化的温度反馈给控制系统,提高了传感器100的反应速度,降低了温度控制的波动幅度;且利用支撑件30中的弹性抵靠部302,可使测温组件20与导热壁102接触紧密。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