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具加工工序防漏检测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15106发布日期:2019-04-05 20:58阅读:463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具加工工序防漏检测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序防漏检测结构,特别涉及一种模具加工工序防漏检测结构。



背景技术:

对于复杂零件的加工往往需要多个工序才能完成,由于零件尺寸及机床台面面积尺寸的限制,自动线机床只能布置处理其中的一部分工序,而其他的工序则需要利用手工线机床生产。现有的手工线模具不能够自动检测工序是否有遗漏,而需要依靠人眼识别,这样的方式难以保证能够百分之百地甄选出没有加工完全的零件,不良零件流入焊接工序的风险很大,容易造成焊接总成的报废。有鉴于此,本发明人经过深入研究,得到一种模具加工工序防漏检测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模具加工工序防漏检测结构,其解决了如何百分之百实现对遗漏工序自动检测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模具加工工序防漏检测结构,包括镶块、升降块、弹簧和传感器,所述镶块上设有由其上表面竖直向下延伸的第一安装槽,所述升降块插入所述第一安装槽中,所述升降块的侧壁与所述第一安装槽的侧壁间隙配合,所述升降块中设有由其上表面向下延伸的安装孔,所述传感器设于所述安装孔中,所述弹簧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底部,所述弹簧下端与所述第一安装槽底部接触,上端与所述升降块下表面接触。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安装孔包括由上至下排列的第一孔和第二孔,所述第一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孔的孔径,所述第一孔和第二孔之间形成第一台阶,所述传感器的侧壁上具有凸缘,所述凸缘挂靠于所述第一台阶上。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传感器上的外侧壁和第二孔的内侧壁上设有相互配合的螺纹。

进一步的改进:还包括第一螺母,所述第一螺母套于所述传感器上且利用所述传感器上的螺纹实现与传感器的连接,所述第一螺母形成所述凸缘。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安装孔由上至下贯穿所述升降块,所述镶块中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安装槽的走线孔,所述传感器包括相互连接的传感器本体和电缆,所述传感器本体设于所述安装孔中,所述电缆经由所述安装孔和走线孔穿出。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走线孔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槽的底部。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安装孔还包括第三孔,所述第一孔、第二孔和第三孔由上至下排列贯穿所述升降块,所述第三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孔的孔径。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升降块的侧壁上设有第二台阶,所述第一安装槽的侧壁上设有用于挂扣所述第二台阶的限位台阶,所述限位台阶高于所述第二台阶的位置。

进一步的改进:还包括螺钉和第二螺母,所述镶块上还设有由其上表面竖直向下延伸的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的上端和第一安装槽的上端连通,所述第二安装槽的底部设有螺孔,所述螺钉穿过所述第二螺母插入所述螺孔中,所述第二螺母的侧部进入所述第一安装槽中,所述第二螺母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安装槽的侧壁之间形成所述限位台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模具加工工序防漏检测结构,在使用时,所述镶块被固定于模具的下模座上,零件置于所述镶块上且覆盖所述第一安装槽,所述传感器检测其与零件的距离,若零件在前面的加工过程中未有遗漏工序,则零件会与镶块完全贴合,所述传感器检测的距离在设定范围内,机床的控制器接收到传感器的信号后控制模具正常工作,若零件在前面的加工过程中有遗漏工序,由于零件有部分部位未加工到位,则零件不能与镶块完全贴合,即会产生间隙,传感器检测的距离将会超出设定范围,机床的控制器接收到传感器的信号后会发出障碍信号。采用所述一种模具加工工序防漏检测结构后,传感器能够准确对工序是否遗漏进行检测,可靠性高,同时,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自动化程度高,相对于人工检测的方式,极大地缩减了成本,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具加工工序防漏检测结构的纵向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具加工工序防漏检测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镶块-1;第一安装槽-11;走线孔-12;

第二安装槽-13;升降块-2;第一孔-211;

第二孔-212;第三孔-213;第一台阶-214;

第二台阶-215;传感器本体-31;凸缘-311;

电缆-32;螺钉-41;第二螺母-42;

限位台阶-421;弹簧-5。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如图1、图2所示,一种模具加工工序防漏检测结构,包括镶块1、升降块2、弹簧5和传感器,所述镶块1上设有由其上表面竖直向下延伸的第一安装槽11,所述升降块2插入所述第一安装槽11中,所述升降块2的侧壁与所述第一安装槽11的侧壁间隙配合,两者之间的间隙0.02-0.04mm,优选为0.03mm,所述升降块2中设有由其上表面向下延伸的安装孔,所述传感器设于所述安装孔中,所述弹簧5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槽11底部,所述弹簧5下端与所述第一安装槽11底部接触,上端与所述升降块2下表面接触。

在具体的应用中,所述镶块1固定安装于模具的下模座上,下模座上通常设有用于零件升起的浮料块,浮料块的设置在现有技术中已经得到充分公开,模具的动作依靠于机床的控制,机床上应当设置有控制器。在未工作状态下,所述升降块2在所述弹簧5的作用下升起,由于所述传感器设于所述升降块2中,所以所述传感器也会随着升降块2同步升起。

当要进行加工工作时,将零件置于所述镶块1上且覆盖所述第一安装槽11,所述传感器检测其与零件之间的距离。若零件在前面的加工过程中未有遗漏工序,则零件会与镶块1完全贴合,所述传感器检测的距离在设定范围内,机床的控制器接收到传感器的信号后控制模具正常工作,即上模座下压,对零件加工,在压力作用下,所述升降块2位置下降,零件与所述镶块1和所述升降块2的上表面贴合,当加工完成后,浮料块将零件升起,升降块2在弹簧5的作用下同步升起,在上述的下降和升起过程中,传感器和零件的相对距离始终保持不变;若零件在前面的加工过程中有遗漏工序,由于零件有部分部位未加工到位,则零件不能与镶块1完全贴合,即会产生间隙,传感器检测的距离将会超出设定范围,机床的控制器接收到传感器的信号后会发出障碍信号。采用所述一种模具加工工序防漏检测结构后,传感器能够准确对工序是否遗漏进行检测,可靠性高,同时,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自动化程度高,相对于人工检测的方式,极大地缩减了成本,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

具体的,所述安装孔包括由上至下排列的第一孔211和第二孔212,所述第一孔211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孔212的孔径,所述第一孔211和第二孔212之间形成第一台阶214,所述传感器的侧壁上具有凸缘311,所述凸缘311挂靠于所述第一台阶214上。

具体的,所述传感器的外侧壁和第二孔212的内侧壁上设有相互配合的螺纹,所述传感器和所述第二孔212通过螺纹实现连接。

为进一步提升传感器的固定效果,本实施例还包括第一螺母,所述第一螺母套于所述传感器上且利用所述传感器上的螺纹实现与传感器的连接,所述第一螺母形成所述凸缘311,在安装传感器时,首先将所述传感器旋入所述第二孔中,确定传感器的高度,然后调整所述第一螺母的位置,让第一螺母紧贴所述第一台阶214,从而实现对传感器良好的固定效果。

具体的,所述安装孔由上至下贯穿所述升降块2,所述镶块1中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安装槽11的走线孔12,所述传感器包括相互连接的传感器本体31和电缆32,所述传感器本体31设于所述安装孔中,所述电缆32经由所述安装孔和走线孔12穿出,穿出后与机床的控制器连接,进一步来说,所述走线孔12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槽11的底部。

具体的,所述传感器的型号可选用BES M12MD1-PSC60B-S04G、BESM12MD1-PSC60B-S04G以及BES M18MD1-PSC12B-S04G等,所述电缆32的型号可选用BCC M415-0000-1A-003-PX0434-005。

具体的,所述安装孔还包括第三孔213,所述第一孔211、第二孔212和第三孔213由上至下排列贯穿所述升降块2,所述第三孔213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孔212的孔径。

具体的,所述弹簧5产生的弹力在0.2-2N之间。

具体的,为了防止所述升降块2脱离所述第一安装槽11,需要限制所述升降块2的上升行程,有如下设置:所述升降块2的侧壁上设有第二台阶215,所述第一安装槽11的侧壁上设有用于挂扣所述第二台阶215的限位台阶421,所述限位台阶421高于所述第二台阶215的位置,由于所述限位台阶421的作用,所述第二台阶215的位置不能高出所述限位台阶421的位置,从而实现了对升降块2的行程限制。

具体的,还包括螺钉41和第二螺母42,所述镶块1上还设有由其上表面竖直向下延伸的第二安装槽13,所述第二安装槽13的上端和第一安装槽11的上端连通,所述第二安装槽13的底部设有螺孔,所述螺钉41穿过所述第二螺母42插入所述螺孔中,所述第二螺母42的侧部进入所述第一安装槽11中,所述第二螺母42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安装槽11的侧壁之间形成所述限位台阶421,所述螺钉41用于固定所述第二螺母42,所述第二螺母42还可以用带有通孔的块体代替,只要能够形成所述限位台阶均可。

上述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和使用本实用新型,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