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称重传感器的应变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25073发布日期:2019-06-26 01:47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一种称重传感器的应变部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传感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称重传感器的应变部件。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物流行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在公路超载检测要实现对车辆超载现象的监督,物流行业的运输、仓储、搬运、包装、配送等应用场景,需要频繁的进行称重作业,对人们对快速、可靠、精准的动态称重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的称重敏感元件,如压电陶瓷或石英,直接与承载面接触,称重敏感元件很容易损坏,导致维护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用于非直接接触式检测场合、应变部件受力均匀、维护方便的称重传感器的应变部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称重传感器的应变部件,包括顶部连接片(1)、底部连接片(2)和中间连接片(3),顶部连接片(1)的底部与中间连接片(3)的顶部连接,底部连接片(2)的顶部与中间连接片(3)的底部连接;所述顶部连接片(1)的下表面设置有若干第一凹槽(11),底部连接片(2)的上表面设置有若干第二凹槽(21),中间连接片 (3)顶部设置有与顶部连接片(1)上第一凹槽(11)相吻合的第一凸起部(31),中间连接片(3)底部设置有与底部连接片(2)上第二凹槽(21)相吻合的第二凸起部(32);中间连接片(3)上还设置有中间空腔(40)。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第一凸起部(31)的横截面形状为圆柱状,顶部连接片(1)底部第一凹槽(11)的表面与第一凸起部(31)的圆柱状表面形状一致,且互相贴合。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第二凸起部(32)的横截面形状为圆柱状,底部连接片(2)顶部第二凹槽(21)的表面与第二凸起部(32)的圆柱状表面形状一致,且互相贴合。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中间连接片(3)的外侧还对称设置有左侧凹槽(41)和右侧凹槽(42),左侧凹槽(41)和右侧凹槽(42)均是由顶部连接片(1)的下表面、中间连接片(3)的侧面和底部连接片(2)的上表面顺序连接构成的。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左侧凹槽(41)与右侧凹槽(42)相对于中间连接片 (3)的竖直中心轴对称设置。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第一凸起部(31)上设置有第一缓冲通孔(311),第二凸起部(32)上设置有第二缓冲通孔(321),第一缓冲通孔(311)设置在第一凸起部(31)的中心处,第二缓冲通孔(321)设置在第二凸起部(32)的中心处。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中间空腔(40)设置在中间连接片(3)的中心处,中间空腔(40)的横截面的形状为圆形或者哑铃形。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顶部连接片(1)的上表面、底部连接片(2)的下表面均设置有燕尾槽(5)。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顶部连接片(1)、底部连接片(2) 相对于中间连接片(3)的水平中心轴对称设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称重传感器的应变部件,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应变部件上设置中间空腔,中间空腔相对独立且环境稳定,不易受外部因素干扰,不仅能保证测量的稳定性,还能延长传感器的使用寿命;

(2)中间连接片上的凸起部可抵消顶部连接片和底部连接片横向受力对应变部件的影响,使瞬时外力产生的形变迅速传递到中间连接片,缩短应变部件的响应时间,还能增加中间连接片与顶部连接片和底部连接片的接触面积,使应变部件的受力更加平衡,缓冲通孔可进一步减缓外力对中间空腔的直接冲击,提高应变部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称重传感器的应变部件的一种结构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称重传感器的应变部件另一种结构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称重传感器的顶部连接片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称重传感器的底部连接片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称重传感器的应变部件,包括顶部连接片1、底部连接片2和中间连接片3。顶部连接片1和底部连接片2之间设置有中间连接片3。顶部连接片1的底部与中间连接片3的顶部连接,底部连接片 2的顶部与中间连接片3的底部连接。

由图1结合图3、图4可知,顶部连接片1的下表面设置有若干第一凹槽 11,底部连接片2的上表面设置有若干第二凹槽21,中间连接片3顶部设置有与顶部连接片1上第一凹槽11相吻合的第一凸起部31,中间连接片3底部设置有与底部连接片2上第二凹槽21相吻合的第二凸起部32;中间连接片3上还设置有中间空腔40。中间空腔40设置在中间连接片3的中心处。

第一凸起部31的横截面形状为圆柱状,顶部连接片1底部第一凹槽11的表面与第一凸起部31的圆柱状表面形状一致,且互相贴合。第二凸起部32的横截面形状为圆柱状,底部连接片2顶部第二凹槽21的表面与第二凸起部32 的圆柱状表面形状一致,且互相贴合。第一凸起部31与第二凸起部32分别与顶部连接片1和底部连接片2扣合,使中间连接片3上、下表面受力均匀。

第一凸起部31上设置有第一缓冲通孔311,第二凸起部32上设置有第二缓冲通孔321,第一缓冲通孔311设置在第一凸起部31的中心处,第二缓冲通孔 321设置在第二凸起部32的中心处。第一缓冲通孔311与第二缓冲通孔321可改善压力在竖直方向分布的效果,使中间空腔40的受力更加均匀。

中间连接片3的外侧还对称设置有左侧凹槽41和右侧凹槽42,左侧凹槽 41和右侧凹槽42均是由顶部连接片1的下表面、中间连接片3的侧面和底部连接片2的上表面顺序连接构成的。左侧凹槽41与右侧凹槽42相对于中间连接片3的竖直中心轴对称设置。顶部连接片1、底部连接片2相对于中间连接片3 的水平中心轴对称设置。对称的结构能让中间连接片3和中间空腔40受力更加平衡。

顶部连接片1的上表面、底部连接片2的下表面均设置有燕尾槽5。燕尾槽 5能使本实用新型在安装后更加牢固,不易发生晃动和位移。

图1是称重传感器的应变部件的一种结构的立体图。图中中间连接片3的中间空腔40A的横截面为圆形。中间空腔40A设置在中间连接片3的中心处,中间连接片3的外侧还对称设置有左侧凹槽41和右侧凹槽42。左侧凹槽41、右侧凹槽42均是由顶部连接片1的下表面、中间连接片3的侧面和底部连接片 2的上表面合围而成的。左侧凹槽41、右侧凹槽42对称设置在中间连接片3的两侧,中间空腔40A、左侧凹槽41和右侧凹槽42使中间连接片3的内部及侧面不能直接与外界接触,能起到隔离效果。受压时,中间空腔40A会产生微小形变,作为应变量被其他敏感元件检测后可作为压力检测信号输出。

图2是称重传感器的应变部件的另一种结构的立体图,其不同之处在于:中间空腔40B的横截面的形状为哑铃形。

中间空腔40B的哑铃形结构,有利于中间连接片3竖向受力均匀,且对竖向的形变更加敏感,可提高本实用新型的检测精度。

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凸起部31和第二凸起部32的横截面的形状为圆柱状,第一凸起部31和第二凸起部32横截面的形状也可以是梯形、三角形、矩形或者椭圆形等向外凸出的结构,可增大中间连接片3与顶部连接片1、底部连接片 2的接触面积,让中间连接片3对外部压力更加敏感。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