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包装容器恒温气密试验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47391发布日期:2019-08-16 22:34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包装容器恒温气密试验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包装容器密性试验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包装容器恒温气密试验的装置。



背景技术:

包装容器作为盛装化工、化学产品的设备,其密闭性能和机械性能严重影响着化工、化学产品运输储藏的安全性,因此需要对包装容器进行气密试验以评估包装容器的密闭性能和机械性能。在传统的包装容器气密试验中,是在包装容器的外侧涂抹肥皂水,然后向包装容器内加入压缩空气,当达到试验压力时,如果包装容器的外侧有气泡产生,则说明包装容器出现了破损泄漏,如果包装容器的外侧没有气泡产生,则说明包装容器未破损。利用涂抹肥皂水试验的方法,对于包装容器的底部出现的泄漏不能进行有效判断,并且测量结果也受到肥皂水涂抹是否均匀的影响,如果泄漏点未涂抹肥皂水,则无法及时准确判断出泄漏情形,并且,由于包装容器多为塑料材质,包装容器的温度不同,在同样压力下产生的形变不同,因此如果试验时包装容器的温度不稳定不确定,则容易使试验结果产生较大偏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包装容器恒温气密试验的装置,用于解决现有包装容器气密试验时无法准确判断包装容器是否出现泄漏的情形。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用于包装容器恒温气密试验的装置,包括第一供水管道、第二供水管道、第一水泵、水箱、第一供气管道、第一排气管道、控制器和显示器,所述水箱包括水槽和上盖,所述第一水泵的进口与第一供水管道的输出端相连通,所述第一水泵的出口与水槽通过第二供水管道相连通,所述第一供水管道上设有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二供水管道上设有第二控制阀,所述水槽内设有第一液位传感器,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用于采集水槽内的液位信号,并将水槽内的液位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液位信号控制第一水泵的启停,所述上盖呈格栅状,所述第一供气管道上依次设有稳压阀、第一进气阀和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用于采集第一供气管道内的压力信号,并将该压力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压力信号控制稳压阀的开度,并且控制显示器将第一供气管道的压力显示出来,所述第一排气管道的一端连通至第一进气阀后侧的第一供气管道上,所述第一排气管道上设有第一排气阀,所述上盖的右侧与水槽的右侧通过第一铰接板和第二铰接板铰接,所述第一铰接板的一端与上盖连接,所述第一铰接板的另一端与第二铰接板的上端通过铰接轴铰接,所述第二铰接板的下端与水槽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供水装置包括恒温水箱和温度调整机构,所述温度调整机构包括循环水管、第二水泵、工业冷水机和电加热器,所述循环水管的输入端与恒温水箱的底部相连通,所述循环水管的输出端与恒温水箱的顶部相连通,所述第二水泵、工业冷水机和电加热器依次串联在循环水管上,所述恒温水箱上的顶部设有第一进水管,所述恒温水箱的底部设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与第一供水管道的输入端相连通,所述第一进水管上设有进水阀,所述恒温水箱内设有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液位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采集恒温恒温水箱内的温度信号并将该温度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来自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号控制第二水泵、工业冷水机和电加热器的启停,所述第二液位传感器用于采集恒温水箱内的液位信号并将该液位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接收到来自第二液位传感器的液位信号控制进水阀的开度。

优选的,所述水槽的左侧设有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缸体、第二缸体、第一气体管道和第二气体管道,所述第一缸体的下端与水槽的侧面铰接,所述第一缸体内设有第一活塞和第一活塞杆,所述第一活塞杆的下端与第一活塞连接,所述第一活塞杆的上端伸出至第一缸体的上方与第一铰接板铰接,所述第一气体管道的一端与第一缸体相连通,所述第一气体管道与第一缸体之间的连通点在第一活塞的上方,所述第一气体管道上设有第一气体控制阀,所述第二缸体内设有第二活塞,所述第二气体管道的一端与第二缸体相连通,所述第二气体管道上设有第二气体控制阀,所述第二气体管道与第二缸体之间的连通点在第二活塞的上方,所述第一缸体的底部与第二缸体的底部相连通。

在使用时,将包装容器放置在水槽内,盖上上盖,打开第一控制阀,启动第一水泵,打开第二控制阀,第一水泵通过第二供水管道向水槽内供水,当包装容器上浮至顶部与上盖接触时,停止供水,将第一供气管道的输出端与包装容器的进口连通,然后打开第一水泵继续向水槽内供水,第一液位传感器感应到水槽内的水达到高位时,控制器控制第一水泵停止向第一水槽内供水,并且关闭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此时由于上盖的阻挡,包装容器淹没在水槽的水内。

打开第一进气阀和稳压阀,向包装容器内供应压缩空气,第一压力传感器用于感应第一供气管道内的压力,包装容器内的压力与第一供气管道的压力相等,当包装容器内的压力达到试验压力时,关闭第一进气阀和稳压阀,观察水箱内是否有气泡产生,如果有气泡产生,则说明包装容器出现了泄漏,如果没有气泡产生,则说明包装容器未出现泄漏。

当气密试验结束后,打开第一排气阀,通过第一排气管道将包装容器内的气体排出。

驱动机构的第一缸体和第二缸体的底部均填充有液体,当需要将上盖打开时,打开第一气体控制阀和第二气体控制阀,通过第二气体管道向第二缸体内供气,第二缸体内的第二活塞向下移动,第二缸体内的液体向第一缸体内流动,从而驱动第一缸体内的第一活塞向上移动,第一缸体内第一活塞上方的气体通过第一气体管道排出,第一活塞杆向上伸出,从而带动上盖向上运动,把上盖打开。当上盖打开到位后,关闭第一气体控制阀和第二气体控制阀。当需要将上盖关闭时,打开第一气体控制阀和第二气体控制阀,通过第一气体管道向第一缸体内供气,第一缸体内的第一活塞向下移动,第一缸体内的液体向第二缸体内流动,从而驱动第二缸体内的第二活塞向上移动,第二缸体内第二活塞上方的气体通过第二气体管道排出,第一活塞杆向下回缩,从而带动上盖向下运动,把上盖关闭。

利用第一缸体和第二缸体相配合的方式,驱动上盖的打开和关闭,因为液体的可压缩性能较低,因此上盖在打开或者关闭的过程中运行平稳,利用气体作为驱动动力,仅需要在现场安装驱动气泵就可以提供压缩空气作为动力源,避免了使用单纯液压驱动需要安装液压系统的方法,节约了制作成本。

优选的,所述水槽的底部设有底部排放阀。

水槽的底部设置底部排放阀,用于将水槽内的水排出。

优选的,所述水槽的底部四周铺设有环状灯带。

水槽的底部设置环状灯带,有利于提高水槽内的亮度,便于观察水槽内是否有气泡产生。

优选的,所述水槽的侧面设有透明视窗。

水槽的侧面设置透明视窗,便于观察水槽内的液位,有利于气密试验的进行。

优选的,所述水槽的左侧设有观察平台和钢梯,所述观察平台到水槽顶部的竖直距离为800毫米至1200毫米,所述钢梯的顶部与观察平台连接。

水槽的侧面设置钢梯和观察平台,便于操作人员到达水槽的顶部,有利于包装容器和第一供气管道之间的连接,以及观察水槽内的情况,便于气密试验的进行。

优选的,该装置还包括供气设备,所述供气设备包括空气压缩机、冷冻干燥机和压缩空气罐,所述空气压缩机通过第二供气管道向压缩空气罐供气,所述冷冻干燥机串联在第二供气管道上,所述第一供气管道的输入端与压缩空气罐相连通,所述第一供气管道的输入端设有第二进气阀,所述压缩空气罐的顶部设有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用于采集压缩空气罐的储罐压力信号,并将该储罐压力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储罐压力信号控制空气压缩机的启停,所述压缩空气罐的底部设有排水阀。

供气设备用于为气密试验提高高压、干净的压缩空气,避免使用高压气瓶的作业方法,降低气密试验的操作成本。

优选的,所述第二供气管道输入冷冻干燥机的一端和第二供气管道输出冷冻干燥机的一端均设有第一截止阀,所述供气设备还包括旁路管道,所述旁路管道与冷冻干燥机并联设置,所述旁路管道上设有旁路阀。

设置旁路管道和旁路阀,便于供气设备特别是冷冻干燥机的检修作业。

优选的,所述水箱的左侧、水箱的前侧和/或水箱的后侧设有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均包括第一耳板、两个第二耳板、定位轴和第一气缸,所述第一耳板与上盖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耳板上设有第一定位孔,所述两个第二耳板均与水槽的侧面连接,所述两个第二耳板相对设置,所述两个第二耳板上均设有一个第二定位孔,所述两个第二定位通孔形成一组对穿孔,所述气缸设在水槽的侧面上,所述第一定位孔的中心线和第二定位孔的中心线均与定位轴的中心线相重合,所述定位轴的一端穿设于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内,所述定位轴的另一端与第一气缸的气缸杆固定连接。

水箱的左侧、水箱的前侧和/或水箱的后侧设有锁定机构,该锁定机构利用定位轴将第一耳板和第二定位板穿设在一起的方法,可以防止出现在试验过程中由于包装容器的的推力导致上盖打开的情形,同时第一气缸的驱动所需要的驱动力较小,降低了该装置进行气密试验所耗费的能源。

在本技术方案中,可以按照常规的气缸驱动方式按照换向阀和气泵对第一气缸进行驱动。

优选的,所述水槽的底部设有格栅板。

水槽的底部设置格栅板,用于在气密试验时放置包装容器,避免包装容器底部直接放置在水槽的底部。

优选的,所述水槽上底部的边角处设有进水口,所述第二供水管道通过进水口与水槽相连通。

进水口设置在边角处,当通过第二供水管道向水槽内供水时,水流在水槽内旋转流动,可以有效的将包装容器底部可能积存的气泡冲出,避免因为包装容器底部积存的气泡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优选的,所述第一排气管道上设有消音器。

所述消音器用于消除排气时产生的噪音。

优选的,所述该装置还包括第一回水管道和第二回水管道,所述第一回水管道的一端与第一供水管道相连通,所述第一回水管道与第一供水管道之间的连通点处于第一控制阀和第一水泵之间,所述第一回水管道的另一端与第二供水管道相连通,所述第一回水管道与第二供水管道之间的连通点处于第二控制阀和水槽之间,所述第一回水管道上设有第三控制阀,所述第二回水管道上设有第四控制阀,所述第二回水管道的一端与第二供水管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回水管道与第二供水管道之间的连通点处于第一水泵和第一控制阀之间,所述第二回水管道的另一端与恒温水箱相连通。

在试验结束后,需要将水槽内的水排出时,关闭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打开第三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启动第一水泵,水槽内的水依次经过第二供水管道、第一回水管道、第一水泵、第二供水管道和第二回水管道回流至恒温水箱内。

优选的,所述供水装置还包括水回收机构,所述水回收机构包括集水槽、第三水泵和第三回水管道,所述集水槽和恒温水箱通过第三回水管道相连通,所述第三水泵设置在第三回水管道上,所述集水槽内设有第三液位传感器,所述第三液位传感器用于采集集水槽的液位信号并将该液位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来自第三液位传感器的液位信号控制第三水泵的启停。

第二水泵用于抽吸恒温水箱内的水在循环水管内循环流动,工业冷水机用于对水进行降温,电加热器用于对水进行加热,温度传感器采集恒温水箱内的温度信号,并将该温度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来自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号控制第二水泵、工业冷水机和电加热器的启停。当恒温水箱内的温度偏高时,控制器控制工业冷水机启动,对水进行降温;当恒温水箱内的温度偏低时,控制器控制电加热器启动,对水进行升温。所述第二液位传感器用于采集恒温水箱内的液位信号并将该液位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接收到来自第二液位传感器的液位信号控制进水阀的开度,当恒温水箱内的水量达到恒温水箱容积的80%时,控制器控制进水阀关闭,第一进水管停止向恒温水箱内进水。恒温水箱通过出水管向外界供水。

设置集水槽可以有效回收在试验进行时洒落在检测平台上的水,并通过第三水泵将集水槽内的水抽吸至恒温水箱内,实现水的循环利用。

优选的,所述循环水管上还设有第一过滤器,所述第一过滤器设置在第二水泵和工业冷水机之间。

循环水管上设置第一过滤器,可以对经过循环水管的水进行过滤,一方面可以防止水中的杂质对工业冷水机和电加热器造成堵塞,另外又可以降低向外界供水中的杂质。

优选的,所述第一过滤器为篮式过滤器。

优选的,所述循环水管上设有第一流量开关,所述第一流量开关用于采集循环水管内的流量信号并将该流量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流量信号控制电加热器和工业冷水机的启停。

设置第一流量开关,可以有效防止循环水管内缺水时工业冷水机和电加热器处于运行状态,可以提高所述供水装置的安全性。

优选的,所述恒温水箱的侧面设有液位计。

恒温水箱的侧面设有液位计,便于现场观测恒温水箱内的液位,

优选的,所述恒温水箱的侧面上端设有第四液位传感器,所述第四液位传感器用于采集恒温水箱内的液位信号并将该液位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第四液位传感器传递来的液位信号控制进水阀的开关;所述恒温水箱的侧面下端设有第五液位传感器,所述第五液位传感器用于采集恒温水箱内的液位信号并将该液位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第五液位传感器传递来的液位信号控制第二水泵的启停。

为了防止第二液位传感器出现故障,导致第二液位传感器无法准确测量恒温水箱内的液位,设置了第四液位传感器,当第四液位传感器检测到恒温水箱内的水量达到恒温水箱容积的85%时,控制器控制进水阀关闭,第一进水管停止进水。第四液位传感器检测到恒温水箱内的水量低于恒温水箱容积的40%时,控制器控制第二水泵、工业冷水机和电加热器停止运行。

优选的,所述循环水管的输入端设有第二截止阀,所述循环水管上设有第三截止阀,所述第三截止阀设置在第二水泵的出口处。

优选的,所述出水管上设有出水阀。

优选的,所述恒温水箱内设有第二过滤器,所述第二过滤器与循环水管的输入端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第二过滤器为保安过滤器。

优选的,所述第三回水管道上设有第二流量开关,所述第二流量开关用于采集第三回水管道上的流量信号并将该流量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来自第二流量开关的流量信号控制第三水泵的启停。

优选的,所述第三回水管道上设有第三过滤器。

第三过滤器可以有效的对第三回水管道内的水进行过滤,从而有效防止集水槽内的水夹带的杂质进入到恒温水箱内。

优选的,所述集水槽内设有第六液位传感器,所述第六液位传感器用于采集集水槽的液位信号并将该液位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来自第六液位传感器的液位信号控制第三水泵的启停。

在集水槽内同时设置第三液位传感器和第六液位传感器,可以有效防止因为第三液位传感器发生故障时,导致集水槽的液位无法准确测量的情形;在运行过程中,控制器优先根据第三液位传感器的液位信号对第三水泵进行控制,当控制器无法接收到第三液位传感器的液位信号时,控制器根据第三液位传感器的液位信号对第三水泵进行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利用将包装容器放置在水槽内进行测试的方法对包装容器进行气密试验,便于准确观察判断包装容器是否出现泄漏,以及准确确认出包装容器的泄漏点,避免了传统气密试验时由于肥皂水刷涂不均匀导致的试验不准确的问题,以及包装容器底部无法准确判断出现泄漏的问题。利用第一缸体和第二缸体相配合的方式,驱动上盖的打开和关闭,因为液体的可压缩性能较低,因此上盖在打开或者关闭的过程中运行平稳,利用气体作为驱动动力,仅需要在现场安装驱动气泵就可以提供压缩空气作为动力源,避免了使用单纯液压驱动需要安装液压系统的方法,节约了制作成本,同时由于该装置包括供水装置用于向水槽内提供恒温水,可以控制包装容器气密试验时的试验温度,提供了包装容器气密试验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于包装容器恒温气密试验的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用于包装容器恒温气密试验的装置水箱的上盖关闭状态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区域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用于包装容器恒温气密试验的装置水箱的上盖打开状态主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用于包装容器恒温气密试验的装置水箱的上盖关闭状态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用于包装容器恒温气密试验的装置水箱的上盖关闭状态右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用于包装容器恒温气密试验的装置驱动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用于包装容器恒温气密试验的装置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用于包装容器恒温气密试验的装置水箱的上盖打开状态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用于包装容器恒温气密试验的装置供水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至图10中:1为第一供水管道,2为第二供水管道,3为第一水泵,4为第一供气管道,5为第一排气管道,6为水槽,7为上盖,8为第一控制阀,9为第二控制阀,10为稳压阀,11为第一进气阀,12为第一排气阀,13为第一铰接板,14为第二铰接板,15为第一缸体,16为第二缸体,17为第一气体管道,18为第二气体管道,19为第一活塞,20为第一活塞杆,21为第一气体控制阀,22为第二活塞,23为第二气体控制阀,24为底部排放阀,25为透明视窗,26为观察平台,27为钢梯,28为空气压缩机,29为冷冻干燥机,30为压缩空气罐,31为第二供气管道,32为第二进气阀,33为第二压力传感器,34为排水阀,35为格栅板,36为第一耳板,37为第二耳板,38为定位轴,39为第一气缸,40为消音器,41为包装容器,42为第一回水管道,43为第二回水管道,44为第三控制阀,45为第四控制阀,201为恒温水箱,202为循环水管,203为第二水泵,204为工业冷水机,205为电加热器,206为第一进水管,207为出水管,208为进水阀,209为温度传感器,2010为第二液位传感器,2011为集水槽,2012为第三水泵,2013为第三回水管道,2014为第三液位传感器,2015为第一过滤器,2016为第一流量开关,2017为液位计,2018为第四液位传感器,2019为第五液位传感器,2020为第二截止阀,2021为第三截止阀,2022为出水阀,2023为第二过滤器,2024为第二流量开关,2025为第三过滤器,2026为第六液位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案例来对本实用新型用于包装容器恒温气密试验的装置做进一步的详细阐述,以求更为清楚明了地表达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具体应用,但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如图1至图10所示,一种用于包装容器恒温气密试验的装置,包括第一供水管道1、第二供水管道2、第一水泵3、水箱、第一供气管道4、第一排气管道5、控制器、显示器和供水装置,所述水箱包括水槽6和上盖7,所述第一水泵3的进口与第一供水管道1的输出端相连通,所述第一水泵3的出口与水槽6通过第二供水管道2相连通,所述第一供水管道1上设有第一控制阀8,所述第二供水管道2上设有第二控制阀9,所述水槽6内设有第一液位传感器,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用于采集水槽6内的液位信号,并将水槽6内的液位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液位信号控制第一水泵3的启停,所述上盖7呈格栅状,所述第一供气管道4上依次设有稳压阀10、第一进气阀11和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用于采集第一供气管道4内的压力信号,并将该压力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压力信号控制稳压阀10的开度,并且控制显示器将第一供气管道4的压力显示出来,所述第一排气管道5的一端连通至第一进气阀11后侧的第一供气管道4上,所述第一排气管道5上设有第一排气阀12,所述上盖7的右侧与水槽6的右侧通过第一铰接板13和第二铰接板14铰接,所述第一铰接板13的一端与上盖7连接,所述第一铰接板13的另一端与第二铰接板14的上端通过铰接轴铰接,所述第二铰接板14的下端与水槽6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供水装置包括恒温水箱201和温度调整机构,所述温度调整机构包括循环水管202、第二水泵203、工业冷水机204和电加热器205,所述循环水管202的输入端与恒温水箱201的底部相连通,所述循环水管202的输出端与恒温水箱201的顶部相连通,所述第二水泵203、工业冷水机204和电加热器205依次串联在循环水管202上,所述恒温水箱201上的顶部设有第一进水管206,所述恒温水箱201的底部设有出水管207,所述出水管207与第一供水管道1的输入端相连通,所述第一进水管206上设有进水阀208,所述恒温水箱201内设有温度传感器209和第二液位传感器2010,所述温度传感器209用于采集恒温恒温水箱201内的温度信号并将该温度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来自温度传感器209的温度信号控制第二水泵203、工业冷水机204和电加热器205的启停,所述第二液位传感器2010用于采集恒温水箱201内的液位信号并将该液位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接收到来自第二液位传感器2010的液位信号控制进水阀208的开度。

作为优选,所述水槽6的左侧设有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缸体15、第二缸体16、第一气体管道17和第二气体管道18,所述第一缸体15的下端与水槽6的侧面铰接,所述第一缸体15内设有第一活塞19和第一活塞杆20,所述第一活塞杆20的下端与第一活塞19连接,所述第一活塞杆20的上端伸出至第一缸体15的上方与第一铰接板13铰接,所述第一气体管道17的一端与第一缸体15相连通,所述第一气体管道17与第一缸体15之间的连通点在第一活塞19的上方,所述第一气体管道17上设有第一气体控制阀21,所述第二缸体16内设有第二活塞22,所述第二气体管道18的一端与第二缸体16相连通,所述第二气体管道18上设有第二气体控制阀23,所述第二气体管道18与第二缸体16之间的连通点在第二活塞22的上方,所述第一缸体15的底部与第二缸体16的底部相连通。

在使用时,将包装容器41放置在水槽6内,盖上上盖7,打开第一控制阀8,启动第一水泵3,打开第二控制阀9,第一水泵3通过第二供水管道2向水槽6内供水,当包装容器41上浮至顶部与上盖7接触时,停止供水,将第一供气管道4的输出端与包装容器41的进口连通,然后打开第一水泵3继续向水槽6内供水,第一液位传感器感应到水槽6内的水达到高位时,控制器控制第一水泵3停止向第一水槽6内供水,并且关闭第一控制阀8和第二控制阀9,此时由于上盖7的阻挡,包装容器41淹没在水槽6的水内。

打开第一进气阀11和稳压阀10,向包装容器41内供应压缩空气,第一压力传感器用于感应第一供气管道4内的压力,包装容器41内的压力与第一供气管道4的压力相等,当包装容器41内的压力达到试验压力时,关闭第一进气阀11和稳压阀10,观察水箱内是否有气泡产生,如果有气泡产生,则说明包装容器41出现了泄漏,如果没有气泡产生,则说明包装容器41未出现泄漏。

当气密试验结束后,打开第一排气阀12,通过第一排气管道5将包装容器41内的气体排出。

驱动机构的第一缸体15和第二缸体16的底部均填充有液体,当需要将上盖7打开时,打开第一气体控制阀21和第二气体控制阀23,通过第二气体管道18向第二缸体16内供气,第二缸体16内的第二活塞22向下移动,第二缸体16内的液体向第一缸体15内流动,从而驱动第一缸体15内的第一活塞19向上移动,第一缸体15内第一活塞19上方的气体通过第一气体管道17排出,第一活塞杆20向上伸出,从而带动上盖7向上运动,把上盖7打开。当上盖7打开到位后,关闭第一气体控制阀21和第二气体控制阀23。当需要将上盖7关闭时,打开第一气体控制阀21和第二气体控制阀23,通过第一气体管道17向第一缸体15内供气,第一缸体15内的第一活塞19向下移动,第一缸体15内的液体向第二缸体16内流动,从而驱动第二缸体16内的第二活塞22向上移动,第二缸体16内第二活塞22上方的气体通过第二气体管道18排出,第一活塞杆20向下回缩,从而带动上盖7向下运动,把上盖7关闭。

利用第一缸体15和第二缸体16相配合的方式,驱动上盖7的打开和关闭,因为液体的可压缩性能较低,因此上盖7在打开或者关闭的过程中运行平稳,利用气体作为驱动动力,仅需要在现场安装驱动气泵就可以提供压缩空气作为动力源,避免了使用单纯液压驱动需要安装液压系统的方法,节约了制作成本。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水槽6的底部设有底部排放阀24。

水槽6的底部设置底部排放阀24,用于将水槽6内的水排出。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所述水槽6的底部四周铺设有环状灯带。

水槽6的底部设置环状灯带,有利于提高水槽6内的亮度,便于观察水槽6内是否有气泡产生。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所述水槽6的侧面设有透明视窗25。

水槽6的侧面设置透明视窗25,便于观察水槽6内的液位,有利于气密试验的进行。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所述水槽6的左侧设有观察平台26和钢梯27,所述观察平台26到水槽6顶部的竖直距离为800毫米至1200毫米,所述钢梯27的顶部与观察平台26连接。

水槽6的侧面设置钢梯27和观察平台26,便于操作人员到达水槽6的顶部,有利于包装容器41和第一供气管道4之间的连接,以及观察水槽6内的情况,便于气密试验的进行。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该装置还包括供气设备,所述供气设备包括空气压缩机28、冷冻干燥机29和压缩空气罐30,所述空气压缩机28通过第二供气管道31向压缩空气罐30供气,所述冷冻干燥机29串联在第二供气管道31上,所述第一供气管道4的输入端与压缩空气罐30相连通,所述第一供气管道4的输入端设有第二进气阀32,所述压缩空气罐30的顶部设有第二压力传感器33,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33用于采集压缩空气罐30的储罐压力信号,并将该储罐压力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储罐压力信号控制空气压缩机28的启停,所述压缩空气罐30的底部设有排水阀34。

供气设备用于为气密试验提高高压、干净的压缩空气,避免使用高压气瓶的作业方法,降低气密试验的操作成本。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所述第二供气管道31输入冷冻干燥机29的一端和第二供气管道31输出冷冻干燥机29的一端均设有第一截止阀,所述供气设备还包括旁路管道,所述旁路管道与冷冻干燥机29并联设置,所述旁路管道上设有旁路阀。

设置旁路管道和旁路阀,便于供气设备特别是冷冻干燥机29的检修作业。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所述水箱的左侧、水箱的前侧和/或水箱的后侧设有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均包括第一耳板36、两个第二耳板37、定位轴38和第一气缸39,所述第一耳板36与上盖7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耳板36上设有第一定位孔,所述两个第二耳板37均与水槽6的侧面连接,所述两个第二耳板37相对设置,所述两个第二耳板37上均设有一个第二定位孔,所述两个第二定位通孔形成一组对穿孔,所述气缸设在水槽6的侧面上,所述第一定位孔的中心线和第二定位孔的中心线均与定位轴38的中心线相重合,所述定位轴38的一端穿设于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内,所述定位轴38的另一端与第一气缸39的气缸杆固定连接。

水箱的左侧、水箱的前侧和/或水箱的后侧设有锁定机构,可以防止出现在试验过程中由于包装容器41的的推力导致上盖7打开的情形。

优选的,所述水槽6的底部设有格栅板35。

水槽6的底部设置格栅板35,用于在气密试验时放置包装容器41,避免包装容器41底部直接放置在水槽6的底部。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所述水槽6上底部的边角处设有进水口,所述第二供水管道2通过进水口与水槽6相连通。

进水口设置在边角处,当通过第二供水管道2向水槽6内供水时,水流在水槽6内旋转流动,可以有效的将包装容器41底部可能积存的气泡冲出,避免因为包装容器41底部积存的气泡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所述第一排气管道5上设有消音器40。

所述消音器40用于消除排气时产生的噪音。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所述该装置还包括第一回水管道42和第二回水管道43,所述第一回水管道42的一端与第一供水管道1相连通,所述第一回水管道42与第一供水管道1之间的连通点处于第一控制阀8和第一水泵3之间,所述第一回水管道42的另一端与第二供水管道2相连通,所述第一回水管道42与第二供水管道2之间的连通点处于第二控制阀9和水槽6之间,所述第二回水管道与第二供水管道之间的连通点处于第一水泵和第一控制阀之间,所述第一回水管道42上设有第三控制阀44,所述第二回水管道43上设有第四控制阀45,所述第二回水管道43的一端与第二供水管道2相连通,所述第二回水管道43与第二供水管道43之间的连通点处于第一水泵3和第一控制阀8之间,所述第二回水管道43的另一端与恒温水箱201相连通。

在试验结束后,需要将水槽6内的水排出时,关闭第一控制阀8和第二控制阀9,打开第三控制阀44和第四控制阀45,启动第一水泵3,水槽6内的水依次经过第二供水管道2、第一回水管道42、第一供水管道1、第一水泵3、第二供水管道2和第二回水管道43回流至恒温水箱201内。

所述供水装置还包括水回收机构,所述水回收机构包括集水槽2011、第三水泵2012和第三回水管道2013,所述集水槽2011和恒温水箱201通过第三回水管道2013相连通,所述第三水泵2012设置在第三回水管道2013上,所述集水槽2011内设有第三液位传感器2014,所述第三液位传感器2014用于采集集水槽2011的液位信号并将该液位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来自第三液位传感器2014的液位信号控制第三水泵2012的启停。

第二水泵203用于抽吸恒温水箱201内的水在循环水管202内循环流动,工业冷水机204用于对水进行降温,电加热器205用于对水进行加热,温度传感器209采集恒温水箱201内的温度信号,并将该温度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来自温度传感器209的温度信号控制第二水泵203、工业冷水机204和电加热器205的启停。当恒温水箱201内的温度偏高时,控制器控制工业冷水机204启动,对水进行降温;当恒温水箱201内的温度偏低时,控制器控制电加热器205启动,对水进行升温。所述第二液位传感器2010用于采集恒温水箱201内的液位信号并将该液位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接收到来自第二液位传感器2010的液位信号控制进水阀208的开度,当恒温水箱201内的水量达到恒温水箱201容积的80%时,控制器控制进水阀208关闭,第一进水管206停止向恒温水箱201内进水。恒温水箱201通过出水管207向外界供水。

作为优选,所述循环水管202上还设有第一过滤器2015,所述第一过滤器2015设置在第二水泵203和工业冷水机204之间。

循环水管202上设置第一过滤器2015,可以对经过循环水管202的水进行过滤,一方面可以防止水中的杂质对工业冷水机204和电加热器205造成堵塞,另外又可以降低向外界供水中的杂质。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第一过滤器2015为篮式过滤器。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所述循环水管202上设有第一流量开关2016,所述第一流量开关2016用于采集循环水管202内的流量信号并将该流量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流量信号控制电加热器205和工业冷水机204的启停。

设置第一流量开关2016,可以有效防止循环水管202内缺水时工业冷水机204和电加热器205处于运行状态,可以提高所述供水装置的安全性。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所述恒温水箱201的侧面设有液位计2017。

恒温水箱201的侧面设有液位计2017,便于现场观测恒温水箱201内的液位,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所述恒温水箱201的侧面上端设有第四液位传感器2018,所述第四液位传感器2018用于采集恒温水箱201内的液位信号并将该液位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第四液位传感器2018传递来的液位信号控制进水阀208的开关;所述恒温水箱201的侧面下端设有第五液位传感器2019,所述第五液位传感器2019用于采集恒温水箱201内的液位信号并将该液位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第五液位传感器2019传递来的液位信号控制第二水泵203的启停。

为了防止第二液位传感器2010出现故障,导致第二液位传感器2010无法准确测量恒温水箱201内的液位,设置了第四液位传感器2018,当第四液位传感器2018检测到恒温水箱201内的水量达到恒温水箱201容积的85%时,控制器控制进水阀208关闭,第一进水管206停止进水。第四液位传感器2018检测到恒温水箱201内的水量低于恒温水箱201容积的40%时,控制器控制第二水泵203、工业冷水机204和电加热器205停止运行。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所述循环水管202的输入端设有第二截止阀2020,所述循环水管202上设有第三截止阀2021,所述第三截止阀2021设置在第二水泵203的出口处。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所述出水管207上设有出水阀2022。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所述恒温水箱201内设有第二过滤器2023,所述第二过滤器2023与循环水管202的输入端相连通。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所述第二过滤器2023为保安过滤器。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所述第三回水管道2013上设有第二流量开关2024,所述第二流量开关2024用于采集第三回水管道2013上的流量信号并将该流量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来自第二流量开关2024的流量信号控制第三水泵2012的启停。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所述第三回水管道2013上设有第三过滤器2025。

第三过滤器2025可以有效的对第三回水管道2013内的水进行过滤,从而有效防止集水槽2011内的水夹带的杂质进入到恒温水箱201内。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所述集水槽2011内设有第六液位传感器2026,所述第六液位传感器2026用于采集集水槽2011的液位信号并将该液位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来自第六液位传感器2026的液位信号控制第三水泵2012的启停。

在集水槽2011内同时设置第三液位传感器2014和第六液位传感器2026,可以有效防止因为第三液位传感器2014发生故障时,导致集水槽2011的液位无法准确测量的情形。

所述供水装置可以对包装容器气密试验时洒落在检测平台上的水进行收集;所述供水装置自动化程度高,可以有效的对气密试验所用的水进行控温,从而提高包装容器气密试验的准确性。

利用将包装容器41放置在水槽6内进行测试的方法对包装容器41进行气密试验,便于准确观察判断包装容器41是否出现泄漏,以及准确确认出包装容器41的泄漏点,避免了传统气密试验时由于肥皂水刷涂不均匀导致的试验不准确的问题,以及包装容器41底部无法准确判断出现泄漏的问题。利用第一缸体15和第二缸体16相配合的方式,驱动上盖7的打开和关闭,因为液体的可压缩性能较低,因此上盖7在打开或者关闭的过程中运行平稳,利用气体作为驱动动力,仅需要在现场安装驱动气泵就可以提供压缩空气作为动力源,避免了使用单纯液压驱动需要安装液压系统的方法,节约了制作成本。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