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手套充气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73493发布日期:2020-03-27 13:00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全自动手套充气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自动手套充气设备。



背景技术:

手套作为一种隔绝外部细菌或溶剂以避免手部皮肤污染或感染的用品,在工厂中被广泛使用。现有的乳胶手套/丁腈手套/pvc手套等产品,因胶乳加工工艺过程的原因,其本体表面很容易存在针眼大小的小孔洞,该孔洞的存在会导致人员穿着时,外部的细菌或溶剂渗透至内部感染或污染手部皮肤,因此,在投入使用前,通常需要对手套进行破损性的检测。现有的检查手段都是通过人工对手套内侧进行吹气,使得手套本体增大充分膨胀后,检测人员通过目测的方式对手套产品的外观进行检查,但常常会由于微小针尖型孔洞的漏气而难以被发现。同时,这样的方式不仅效率极低,还极易容易导致操作人员的疲劳,且人工吹气还会导致产品内部的污染。所以,该检测方法也注定了其无法大范围使用,只能对产品进行抽查,大大限制了产品品质检查的范围,增加了产品不良品流出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全自动手套充气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全自动手套充气设备,包括台面、垂直设置于台面的手套充气组件、设置于手套充气组件一侧的过滤组件,所述手套充气组件包括机架、设置于机架上端的圆柱形的充气治具,所述充气治具上方开设有进气口,所述充气治具内开设有一与所述进气口联通的充气通道,所述进气口与所述过滤组件通过管道联通,所述过滤组件的入口端与外界的气体设备连接,充气时,手套套覆于所述充气治具外,气体设备的高压气体经过过滤组件过滤后到达充气治具,对套覆手套进行充气。

优选地,所述台面上还设置有数显流量计,所述数显流量计设置于手套充气组件及过滤组件之间。

优选地,所述充气治具上设置有用于启闭充气通道的控制阀。

优选地,所述充气治具外设置有用于固定待充气手套的紧固件。

优选地,所述紧固件为设置于充气治具外圈的卡夹。

优选地,所述过滤组件为滤水滤油三联件。

优选地,所述机架包括垂直设置于台面的支杆,所述支杆上端设置有架设板,所述架设板与所述支杆垂直,所述充气治具于所述架设板上垂直向下设置。

优选地,所述充气治具与所述进气口分别设置于架设板的两侧,所述充气治具的进气口设置于所述架设板上方。

优选地,所述支杆上开设有电气布线槽。

优选地,所述充气设备还包括设置于充气组件上方的照明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通过自动化设备进行手套充气,可以满足不同尺寸规格的手套,大大提高了充气效率,降低了操作人员的疲劳度,同时,通过标准化的设定,可以更好的评估手套产品的品质。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具体阐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揭示了全自动手套充气设备,结合图1-图2所示,包括设备架1,所述设备架1内设置有台面2,所述台面2一侧延伸设置于设备架1外,另一侧设置于设备架1内形成操作台面。所述设备架1内的顶部设置有照明设备,一般采用led照明。所述台面2的外部设置有用于搬动所述设备的把手23。为节省空间,且考虑到操作习惯性,所述设备的电源插口25设置在台面一侧。所述操作台面上垂直设置于台面的手套充气组件、所述手套充气组件一侧设置有过滤组件24。本实施例中,所述过滤组件24为滤水滤油三联件。为了更好的对充气量进行监测,所述台面2上还设置有数显流量计21,所述数显流量计21设置于手套充气组件及过滤组件之间。

所述手套充气组件包括垂直设置于台面2上的支杆3及垂直设置于所述支杆3上端的架设板34构成的机架,为了更好的对布线进行隐藏,同时,也能进一步节省设备空间,所述支杆3上开设有电气布线槽31。所述架设板34的下端垂直向下设置有充气治具32。所述架设板34的上端设置有用于联通充气治具32的进气口35,所述进气口35与所述过滤组件24通过管道联通。所述充气治具32内开设有一与所述进气口联通的充气通道,所述过滤组件24的入口端与外界的气体设备连接。充气时,手套套覆于所述充气治具32外,气体设备的高压气体经过过滤组件过滤后到达充气治具,对套覆的手套进行充气。所述过滤组件的气源插口26设置于所述电源插口25的旁边。

为了更好的控制充气治具32的启闭,所述充气治具32上设置有用于启闭充气通道的控制阀33。所述充气治具32外设置有用于固定待充气手套的紧固件(图中未示意)。所述紧固件为设置于充气治具32外圈的卡夹。

当然,本设备还可以与控制模块连接,即针对不同的手套规格可以自行定义好充气量,使用时,不同的手套进行直接定义好的充气量选择,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检测手套内的压力或充气量以确认手套是否有破损。该电性连接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故在此不再赘述。

当然本实用新型尚有多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在此就不一一列举。凡采用等同替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所有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