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26055发布日期:2020-03-20 06:20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压检测装置,特别是一种压缩式胶筒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封隔器常用于油气井各项作业,包括钻井、固井、测试、完井等作业,其主要作用是在油井中分隔出一段压力可控的空间进行作业。因此要求封隔器本体上的胶筒在高温条件下能承受高压差。为确保封隔器在井下性能可靠,必须在入井之前对胶筒进行高温高压下的密封性能检测。现有的胶筒检测装置结构复杂、成本高,难以普及,消费者常常需要排很久的时间才能轮到进行检测,并且消费者还需花费大量成本。因此,现在的市场亟需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的胶筒检测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检测装置。本实用新型能对胶筒的密封性能进行检测,并且结构简单、成本低,适合大规模推广。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检测装置,包括套管,套管的外侧套设有不锈钢罩,套管的顶端连接有上盖,上盖上贯穿设置有上压盖,上压盖的底端连接有设置在套管内部的中心套管,中心套管的外侧设有压缩式胶筒,压缩式胶筒与套管之间具有环空,压缩式胶筒的底部设有支撑筒,支撑筒的底部设有台肩,台肩上设有导通孔,导通孔与环空的下方向连通,支撑筒和套管的底部连接有底板;所述上盖上设有上通孔,上通孔与环空的上方相连通,上通孔连接有端盖高压油嘴,底板上设有连通导通孔的下通孔,下通孔连接有底板高压油嘴;所述底板上还设有溢流通道,溢流通道经溢流嘴连接有泄流装置。

前述的检测装置中,所述压缩式胶筒包括依次设置在中心套管外侧的上端胶筒、中胶筒和下端胶筒,上端胶筒与中胶筒之间设有上托板,中胶筒与下端胶筒之间设有下托板,下端胶筒的底部设有胶筒下托板,所述支撑筒设置在胶筒下托板的底部。

前述的检测装置中,所述上盖和上压盖之间设有端盖聚四氟乙烯圈和端盖密封圈,上盖与套管之间设有上端密封圈,中心套管与胶筒下托板之间设有中心聚四氟乙烯圈和中心密封圈,胶筒下托板与支撑筒之间设有支撑筒上密封圈,支撑筒与底板之间设有支撑筒下密封圈,底板与套管之间设有套管下端密封圈。

前述的检测装置中,所述中心套管的底端螺纹连接有中心套管螺母。

前述的检测装置中,所述套管的外侧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加热圈。

前述的检测装置中,所述不锈钢罩与套管之间设有保温层。

前述的检测装置中,所述不锈钢罩的侧面贯穿设置有外温控器,且外温控器经固定螺母固定在不锈钢罩的外侧,外温控器的探测端与套管外侧相接触;所述上压盖贯穿设置有内温控器,中心套管的内侧上部螺纹连接有内温控固定环,内温控器的上部经探头固定螺母固定在上压盖上,内温控器的下部经内温控固定环固定。

前述的检测装置中,所述固定螺母通过氩焊的方式固定在不锈钢罩的外侧。

前述的检测装置中,所述泄流装置的接头处设有不锈钢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套管的外侧设置不锈钢罩,套管的顶端和底端分别设置上盖和底板,上盖贯穿设置上压盖,上压盖的底部连接中心套管,中心套管的外侧设置压缩式胶筒,压缩式胶筒与底板之间设置了支撑筒,在上盖上设置端盖高压油嘴,底板连接底板高压油嘴,底板的溢流通道经溢流嘴连接泄流装置。在能够对胶筒密封性能进行检测的前提下,整体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消费者无需花费大量成本,适合大规模推广。使用时,对上压盖进行施压,上压盖带动中心套管下移,使压缩式胶筒承受轴向压力,随着上压盖接受的压力原来越大,压缩式胶筒被压缩变形,压缩式胶筒变形后突出的部分对套管内壁产生挤压力,从而阻断套管内部上下的流通,中心套管内部的油液经溢流通道和溢流嘴流到泄流装置内。坐封时,在端盖高压油嘴处打入外压,并在端盖高压油嘴处外接压力表检测输入压力(环空处的压力),底板高压油嘴外接压力表检测井内残余压力,若输入压力与井内残余压力的差值达到胶筒的要求耐压,则说明本装置密封性合格。对压缩式胶筒的密封性的检测过程方便有效,适应市场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在套管的外侧多个均匀分布的加热圈,通过加热圈对本装置内部进行升温,模拟高温的环境。在不锈钢罩与套管之间设置保温层,对本装置内部进行保温。通过内温控器和外温控器可以实时监测套管内外温度状况,起到监测温度的功能。

此外,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上盖和上压盖之间设置端盖聚四氟乙烯圈和端盖密封圈,上盖与套管之间设置上端密封圈,中心套管与胶筒下托板之间设置中心聚四氟乙烯圈和中心密封圈,胶筒下托板与支撑筒之间设置支撑筒上密封圈,支撑筒与底板之间设置支撑筒下密封圈,底板与套管之间设置套管下端密封圈,以此来增强本装置的密封性,防止内部油液的泄露。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支撑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溢流通道,2-中心套管,3-内温控固定环,4-上端密封圈,5-上盖,6-套管,7-上托板,8-中胶筒,9-下托板,10-加热圈,11-中心聚四氟乙烯圈,12-中心密封圈,13-支撑筒上密封圈,14-内六角螺栓,15-套管下端密封圈,16-溢流嘴,17-不锈钢箍,18-泄流装置,19-底板高压油嘴,20-支撑筒下密封圈,21-支撑筒,22-中心套管螺母,23-胶筒下托板,24-下端胶筒,25-外温控器,26-固定螺母,27-压缩式胶筒,28-保温层,29-不锈钢罩,30-上端胶筒,31-端盖高压油嘴,32-端盖密封圈,33-端盖聚四氟乙烯圈,34-上通孔,35-上压盖,36-探头固定螺母,37-台肩,38-导通孔,39-下通孔,40-底板,41-内温控器,42-环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限制的依据。

实施例:检测装置,如附图1-3所示,包括套管6,套管6的材料为经调制处理后的45钢,套管6的外侧套设有不锈钢罩29,其材质为304不锈钢,套管6的顶端连接有上盖5,上盖5上开设了四个盲孔,可将插杆插入盲孔中旋转上盖5,上盖5上贯穿设置有上压盖35,上压盖35的底端连接有设置在套管6内部的中心套管2,上压盖35与中心套管2的连接方式采用螺纹连接,中心套管2的外侧设有压缩式胶筒27,压缩式胶筒27与套管6之间具有环空42,即压缩式胶筒27的直径小于套管6的内径,所述压缩式胶筒27包括依次设置在中心套管2外侧的上端胶筒30、中胶筒8和下端胶筒24,上端胶筒30与中胶筒8之间设有上托板7,中胶筒8与下端胶筒24之间设有下托板9,下端胶筒24的底部设有胶筒下托板23,所述中心套管2的底端螺纹连接有中心套管螺母22,用于锁紧胶筒下托板23,起到定位的作用。胶筒下托板23的底部设有支撑筒21,支撑筒21的底部设有台肩37,台肩37上设有导通孔38,导通孔38与环空42的下方相连通,支撑筒21和套管6的底部连接有底板40,底板40的结构如附图2所示,在底板40上打出十二个均匀分布的定位螺纹孔,在套管6的底部打出与十二个定位螺纹的孔相对应的螺纹圆槽,将每个定位螺纹孔与对应的螺纹圆槽对其,并依次旋入内六角螺栓14使得套管6和底板40紧密相连,并且底板40顶住支撑筒21。所述上盖5上设有上通孔34,上通孔34与环空42的上方相连通,上通孔34连接有端盖高压油嘴31,底板40上设有连通导通孔38的下通孔39,下通孔39连接有底板高压油嘴19。所述底板40上还设有溢流通道1,溢流通道1经溢流嘴16连接有泄流装置18,泄流装置18可以是泄流胶囊,即用胶皮制作的球囊,溢流嘴16为双向溢流阀,当上压盖35受压,上压盖35带动中心套管2下移时,中心套管2内部的油液被挤压,当油压达到溢流嘴16的溢流压力时,油液通过溢流嘴16流到泄流装置18内;当上压盖35顶部撤去压力时,泄流装置18的回复力将油液挤出,通过溢流嘴16再次回到中心套管2内,并且推动中心套管2和上压盖35上移直至回到初始位置。泄流装置18接头处与溢流嘴16螺纹连接,并且泄流装置18的接头处的不锈钢箍17将泄流装置18接头处牢牢固定在溢流嘴16上。

如附图1所示,套管6的外侧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加热圈10,通过加热圈10对本装置内部进行升温,模拟高温的环境。不锈钢罩29与套管6之间设有保温层28,保温层28为经调制处理后的保温棉,利用保温层28对本装置内部进行保温。所述不锈钢罩29的侧面贯穿设置有外温控器25,且外温控器25经固定螺母26固定在不锈钢罩29的外侧,外温控器25的探测端与套管6外侧相接触。所述上压盖35贯穿设置有内温控器41,中心套管2的内侧上部螺纹连接有内温控固定环3,内温控器41的上部经探头固定螺母36固定在上压盖35上,内温控器41的下部经内温控固定环3固定。内温控固定环3的外侧开设外螺纹,其中心部分开设有螺纹通孔,以及围绕中心通孔并且呈圆周阵列分布的四个柱形通孔,内温控器41的探测头底部旋入内温控固定环3的螺纹通孔进行固定。通过内温控器41和外温控器25可以实时监测套管6内外温度状况,起到监测温度的作用。所述固定螺母26通过氩焊的方式固定在不锈钢罩29的外侧。

如附图1所示,所述上盖5和上压盖35之间设有端盖聚四氟乙烯33圈和端盖密封圈32,上盖5与套管6之间设有上端密封圈4,中心套管2与胶筒下托板23之间设有中心聚四氟乙烯圈11和中心密封圈12,胶筒下托板23与支撑筒21之间设有支撑筒上密封圈13,支撑筒21与底板40之间设有支撑筒下密封圈20,底板40与套管6之间设有套管下端密封圈15,以此来增强本装置的密封性,防止内部油液的泄露。

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在套管6的外侧设置不锈钢罩29,套管6的顶端和底端分别设置上盖5和底板40,上盖5贯穿设置上压盖35,上压盖35的底部连接中心套管2,中心套管2的外侧设置压缩式胶筒27,压缩式胶筒27与底板40之间设置了支撑筒21,在上盖5上设置端盖高压油嘴31,底板40连接底板高压油嘴19,底板40的溢流通道1经溢流嘴16连接泄流装置18。在能够对胶筒密封性能进行检测的前提下,整体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消费者无需花费大量成本,适合大规模推广。使用时,将插杆插入上盖5的盲孔中,旋转上盖5,由于上盖5与套管6顶端螺纹配合,套管6顶部与上盖5之间设置了上端密封圈4,从而实现二者的紧密配合,防止环空42内的压力泄露,实现坐封。利用压力机对上压盖35加压,上压盖35带动中心套管2下移,使压缩式胶筒27承受轴向压力,随着上压盖35接受的压力原来越大,压缩式胶筒27被压缩变形,压缩式胶筒27变形后突出的部分对套管6内壁产生挤压力,从而阻断套管6内部上下的流通,中心套管2内部的油液经溢流通道1和溢流嘴16流到泄流装置18内。在端盖高压油嘴31处打入外压,并在端盖高压油嘴31处外接压力表检测输入压力(环空42处的压力),底板高压油嘴19外接压力表检测井内残余压力,若输入压力与井内残余压力的差值达到胶筒的要求耐压,则说明本装置密封性合格。对压缩式胶筒的密封性的检测过程方便有效,适应市场的需求。对压缩式胶筒27的密封性的检测过程方便有效,适应市场的需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