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滤芯流量及压力差检测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67102发布日期:2020-06-05 18:40阅读:372来源:国知局
便携式滤芯流量及压力差检测推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设备领域,具体涉及滤芯流量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过滤器生产厂家经常会遇到需要售后人员到客户现场进行维护服务这种情况,遇到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如过滤系统流量降低,微粒拦截率过低等。很多情况下无法当场判定问题发生原因,需要将滤芯拆下带回检测,费时费力。

现有的滤芯小型化检测装置只能实现单一参数的检测。无法实现性能检测的多样性。而且,不便于进行随车携带。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便携式滤芯流量及压力差检测推车,以解决以上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便携式滤芯流量及压力差检测推车,包括一滤芯流量测试装置,所述滤芯流量测试装置包括用于安装测试滤芯的测试罐,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流量测试装置还包括一水箱以及离心泵;所述水箱的底部与所述离心泵的进口对接导通,所述离心泵的出口连接有两个分支通道,两个分支通道分别为用于测试滤芯流量以及压力差的测试支路以及用于调节测试罐进口压力的调压支路;

所述调压支路的出口延伸至所述水箱内,且出水方向朝下,所述调压支路上安装有一调压阀;

所述测试支路上从前至后依次安装有第一压力表、测试罐、第二压力表、出水阀以及转子流量计,所述测试支路的出口延伸至所述水箱内,且出水方向朝下;

所述测试支路上位于所述出水阀与转子流量计之间开设有一采样口,所述采样口上安装有采样阀;

还包括一推车,所述滤芯流量测试装置安装在所述推车上,所述推车的把手设置在所述推车的右端部,所述水箱与所述离心泵左右设置,所述测试罐设置在所述离心泵的前方或后方。

本专利将滤芯流量测试装置小型化后集成到一辆小推车上,方便售后服务人员携带并在需要时进行现场滤芯性能测试。此外,本专利通过优化了滤芯流量测试装置的结构,进而可以实现压力差、滤芯流量以及对测试滤芯过滤处的水样进行取样的多种功能,增加了功能性。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转子流量计竖直设置在所述水箱的外壁上。便于观看。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水箱底部的四个角均安装有支撑脚;

所述水箱的底部侧面开设有一排水口,所述排水口连接有一排水管,所述排水管上安装有一排水阀;

所述排水管远离所述排水口的端部是一向下弯折的弯折部,所述弯折部的出口端朝下;

所述弯折部位于所述推车投影区域的外围。

便于排水。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调压支路与所述测试支路的出口均与所述水箱的内壁相抵。便于将出口水流导流至水箱内壁,防止水流外溅。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调压支路与所述测试支路的出口是条状开口,所述条状开口的长边侧抵住所述水箱的内壁。

便于保证调压支路与测试支路的出口导出液体的平稳性,便于将流体呈水幕状向水箱内流动。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测试罐包括支架、一下端开口的罐体以及用于封闭罐体下端开口的封盖,所述封盖与所述罐体可拆卸连接;

所述测试罐的进水口以及出水口均开设在所述封盖上;

所述封盖上设有用于安装检测滤芯的安装位,所述测试罐的出水口位于安装位的中央,测试罐的进水口位于安装位的外围;

所述安装位包括用于插入检测滤芯的插口;

所述插口的上方设有两个用于对测试滤芯进行限位的限位板,两个限位板之间的间隙为用于检测滤芯的扇形片垂直插入的插入端;

所述限位板与插口的上沿围成一滤芯的扇形片插入后周向旋转对扇形片进行限位的限位空间。便于滤芯的限位。测试罐的进水口以及出水口被测试滤芯的过滤层分隔。封盖固定安装在支架上。封盖和罐体通过锁扣可拆卸连接,且封盖和罐体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导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封盖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滤芯插入插口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测试支路的出口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推车的置物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测试罐,2为离心泵,3为水箱,4为转子流量计,5为推车,p1为第一压力表,p2为第二压力表,z1为调压阀,z2为出水阀,z3为采样阀,z4为排水阀,11为封盖,12为限位板,13为进水口,14为出水口,51为顶盖,52为底板,62为扇形片,71为条状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参见图1至图7,具体实施例1,便携式滤芯流量及压力差检测推车5,包括一滤芯流量测试装置,滤芯流量测试装置包括用于安装测试滤芯的测试罐1,滤芯流量测试装置还包括一水箱3以及离心泵2;水箱3的底部与离心泵2的进口对接导通,离心泵2的出口连接有两个分支通道,两个分支通道分别为用于测试滤芯流量以及压力差的测试支路以及用于调节测试罐1进口压力的调压支路;调压支路的出口延伸至水箱3内,且出水方向朝下,调压支路上安装有一调压阀z1;测试支路上从前至后依次安装有第一压力表p1、测试罐1、第二压力表p2、出水阀z2以及转子流量计4,测试支路的出口延伸至水箱3内,且出水方向朝下;测试支路上位于出水阀z2与转子流量计4之间开设有一采样口,采样口上安装有采样阀z3;还包括一推车5,滤芯流量测试装置安装在推车5上,推车的把手设置在推车的右端部,水箱与离心泵左右设置,测试罐设置在离心泵的前方或后方。本专利将滤芯流量测试装置小型化后集成到一辆小推车5上,方便售后服务人员携带并在需要时进行现场滤芯性能测试。此外,本专利通过优化了滤芯流量测试装置的结构,进而可以实现压力差、滤芯流量以及对测试滤芯过滤处的水样进行取样的多种功能,增加了功能性。推车的下方安装有四个万向轮。万向轮可以是安装有刹车装置的万向轮。推车的左右两端均安装有u形把手。便于推车的搬运。

采样口的口径不大于3cm。便于控制采样量。

转子流量计竖直设置在水箱的外壁上。便于观看。

水箱3底部的四个角均安装有支撑脚;水箱3的底部侧面开设有一排水口,排水口连接有一排水管,排水管上安装有一排水阀z4;排水管远离排水口的端部是一向下弯折的弯折部,弯折部的出口端朝下;弯折部位于推车5投影区域的外围。便于排水。

调压支路与测试支路的出口均与水箱的内壁相抵。便于将水流经水箱的内壁导流防止水滴外溅。参见图5,调压支路与测试支路的出口是条状开口71,条状开口71的长边侧抵住所述水箱的内壁。便于保证调压支路与测试支路的出口导出液体的平稳性,便于将流体呈水幕状向水箱内流动。测试支路的进口处可以安装有一进水阀。

参见图3以及图4,测试罐1包括支架、一下端开口的罐体以及用于封闭罐体下端开口的封盖11,封盖11与罐体可拆卸连接;测试罐1的进水口13以及出水口14均开设在封盖上;封盖上设有用于安装检测滤芯的安装位,测试罐1的出水口位于安装位的中央,测试罐1的进水口位于安装位的外围;安装位包括用于插入检测滤芯的插口,插口的上方设有两个用于对测试滤芯进行限位的限位板12,两个限位板12之间的间隙为用于检测滤芯的扇形片62垂直插入的插入端;限位板与插口的上沿围成一滤芯的扇形片62插入后周向旋转对扇形片进行限位的限位空间。便于滤芯的限位。测试罐1的进水口以及出水口被测试滤芯的过滤层分隔。封盖固定安装在支架上。封盖和罐体通过锁扣可拆卸连接,且封盖和罐体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圈。

推车上开设有用于嵌入二维码标签的凹槽。凹槽的槽口覆盖有一亚克力板。便于实现二维码标签的保护。二维码标签存储有操作说明信息。用户扫描二维码标签即可获知操作说明。参见图7,推车包括一置物板,置物板包括上下设置的顶盖51以及底板52,底板52的外边缘设有向上延伸的围边,围边的内侧焊接固定有网格状加强机构,网格状加强机构包括横向设置的横向加强板以及纵向设置的纵向加强板,横向加强板与纵向加强板交错相连构成网格状加强机构。横向加强板上开设有用于插入纵向加强板的缺口,纵向加强板上开设有用于插入横向加强板的缺口。便于两者插接构成网格状加强机构。网格状加强机构的顶部与围边的顶部齐平。便于保证置物板的支撑强度。顶盖51包括一顶板以及设置在顶板外边缘的围边。顶盖罩设在底板的外围。顶盖51的围边的相对侧安装有把手。滤芯流量测试装置安装在置物板的顶盖上。当水箱内不放置水时,可以通过把手进行滤芯流量测试装置从推车上搬离至其他地方。顶盖上安装有把手。顶盖的顶板的下方焊接固定有矩阵式排布的十字形支撑脚。顶盖盖设在底板上时,十字形支撑脚与底板相抵。顶盖的围边的下表面与十字形支撑脚的底面齐平。十字形支撑脚是横截面呈十字形的支撑脚。

本装置可以进行如下几种测试:

1)滤芯在设定压差下的流量测试

先将水箱3注满纯水,将滤芯放入测试罐1内,开启离心泵后通过调整调压阀z1,出水阀z2的开合程度来控制压力差(δp=第一压力表p1的值-第二压力表p2的值)至设定值,然后即可从流量计4上读出滤芯在设定压差下的流量数据。记录不同压力差下的流量数据后可以绘制成滤芯的流量曲线图。

2)滤芯在设定流量下的压力差测试

先将水箱3注满纯水,将滤芯放入测试罐1内,开启离心泵后通过调整调压阀z1的开合程度来控制转子流量计4上的读数至设定值,然后观察第一压力表p1以及第二压力表p2上的读数得到滤芯在设定流量下的压力差(δp=第一压力表p1的值-第二压力表p2的值)。

3)滤芯在设定流量下的截留率测试

先将水箱3注满需要过滤的料液,将滤芯放入测试罐1内,开启离心泵后通过调整调压阀z1的开合程度来控制流量计4上的读数至设定值,然后开启采样阀z3,从取样口处取得过滤后的料液样本,同水箱3中的样本一起用微粒分析仪器测试,可以得到滤芯对该料液中相同直径微粒的截留率。

测试完毕后可以通过排水阀z4排出水箱3中的纯水或料液。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