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机油滤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10894阅读:54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动机机油滤清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发动机机油滤清装置。



背景技术:

发动机机油滤清器安装座大多采用薄壁铸铝材料制成,为增加强度,壳体外壁分布加强筋。机油滤清器安装座主要用于将机油泵中的高压润滑油输入机油滤清器中,对机油进行过滤清洁,然后利用机油压力将过滤后的高压润滑油输入到主油路中。而润滑油通过机油滤清器安装座时,必然损失一部分机油压力,当前发动机结构紧凑,动力强劲,往往采用增压或高压缩比来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因此充足的机油压力是运动副形成适合润滑油膜的必要前提。现有技术往往通过缩短机油滤清器安装座有效油路来实现需求,导致发动机有效空间小,发动机润滑油路布置困难,机油滤清器安装座的结构也比较复杂。

现的机油滤清器,是依靠单一纸滤芯孔拦截过滤出机油中有害杂质的,其滤纸的微孔越小过滤效果就越好,但机油通过能力就越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是旨在提供了一种既能滤除最小颗粒的杂质,又能使供给发动机足够量的机油发动机机油滤清装置。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发动机机油滤清装置,包括滤油器底座,滤油器外壳,所述滤油器底座上表面左部分设有滤油器外壳,所述滤油器底座上表面中间部分设有沉淀池,所述滤油器底座上表面右部分设有吸油泵,所述滤油器外壳左侧设有进油管道,所述滤油器外壳右侧设有出油管道,所述出油管道一端连通滤油器外壳,其另一端连通沉淀池。

进一步限定,所述沉淀池内设有过滤结构,所述过滤结构把沉淀池分隔为第一沉淀腔和第二沉淀腔,所述第二沉淀腔位于第一沉淀腔下方。

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二沉淀腔下方设有除渣盒。

进一步限定,所述沉淀池内壁下部分设有第一滑槽,所述除渣盒外壁两侧设有用于在第一滑槽上滑动的第一滑条。

进一步限定,所述除渣盒顶部设有第一盖板,所述第一盖板上设有放渣口。

进一步限定,所述过滤结构包括抽出式固定框,位于固定框上的过滤网。

进一步限定,所述过滤网外圈设有密封圈。

进一步限定,所述滤油器底座包括滤油底板,滤油支撑脚,所述滤油支撑脚为方形管,所述滤油支撑脚对称设置在滤油底板下方。

进一步限定,所述滤油器外壳上部分设有溢流孔。

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增设沉淀池,利用相互配合的第一沉淀腔和第二沉淀腔提高机油过滤效果。

附图说明

本发明可以通过附图给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发动机机油滤清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发动机机油滤清装置,包括滤油器底座1,滤油器外壳2,所述滤油器底座1上表面左部分设有滤油器外壳2,所述滤油器底座1上表面中间部分设有沉淀池3,所述滤油器底座1上表面右部分设有吸油泵4,所述滤油器外壳2左侧设有进油管道5,所述滤油器外壳2右侧设有出油管道6,所述出油管道6一端连通滤油器外壳2,其另一端连通沉淀池3。

沉淀池3内设有过滤结构,所述过滤结构把沉淀池3分隔为第一沉淀腔7和第二沉淀腔8,所述第二沉淀腔8位于第一沉淀腔7下方。

第二沉淀腔8下方设有除渣盒9。

沉淀池3内壁下部分设有第一滑槽10,所述除渣盒9外壁两侧设有用于在第一滑槽10上滑动的第一滑条11。

除渣盒9顶部设有第一盖板12,所述第一盖板12上设有放渣口13。

过滤结构包括抽出式固定框14,位于固定框14上的过滤网15。

过滤网15外圈设有密封圈。

实施例二,

如图1所示,一种发动机机油滤清装置,包括滤油器底座1,滤油器外壳2,所述滤油器底座1上表面左部分设有滤油器外壳2,所述滤油器底座1上表面中间部分设有沉淀池3,所述滤油器底座1上表面右部分设有吸油泵4,所述滤油器外壳2左侧设有进油管道5,所述滤油器外壳2右侧设有出油管道6,所述出油管道6一端连通滤油器外壳2,其另一端连通沉淀池3。

沉淀池3内设有过滤结构,所述过滤结构把沉淀池3分隔为第一沉淀腔7和第二沉淀腔8,所述第二沉淀腔8位于第一沉淀腔7下方。

第二沉淀腔8下方设有除渣盒9。

沉淀池3内壁下部分设有第一滑槽10,所述除渣盒9外壁两侧设有用于在第一滑槽10上滑动的第一滑条11。

除渣盒9顶部设有第一盖板12,所述第一盖板12上设有放渣口13。

过滤结构包括抽出式固定框14,位于固定框14上的过滤网15。

过滤网15外圈设有密封圈。

滤油器底座1包括滤油底板16,滤油支撑脚17,所述滤油支撑脚17为方形管,所述滤油支撑脚17对称设置在滤油底板16下方。

滤油器外壳2上部分设有溢流孔18。

以上对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发动机机油滤清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具体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