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09646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具有支撑架,且在支撑架上设置光电转换元件的可携式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轻薄短小的电子装置正在蓬勃发展,尤其是可携式电子装置例如行动电话、平板电脑、电子书以及卫星导航系统等。但这些可携式的电子装置,往往会搭配不同情境在使用,以行动电话为例,当使用者在开车的时候,可以将行动电话架设在车内来做为导航的用途,此时行动电话则改变成车用产品。此外,也由于绿色能源的意识逐渐抬头,也希望可以在一般的可携式电子装置架构上,导入节能元件。可携式的电子装置与外挂产品的搭配的应用,近年来已经相当的普及化。以电子书为例,厂商有将太阳能电池作为其外挂物,并外挂在电子书的本体,用以供电子书在不需要使用充电器充电的情况下,也能通过太阳能电池将光能转换成电能进行充电。另外,也有将太阳能电池设置在电子书的皮套表面以及其内衬,以做为电子书供电的来源。然而,设置在电子书本体或电子书皮套上的太阳能电池,在某些使用的情境下并无法正常操作。举例来说,设置在皮套表面上的太阳能电池在电子书使用的时候(也就是将皮套摊开后),由于太阳能电池无法正常受光,如此便失去充电的效果。又例如皮套的内衬设置有太阳能电池, 在电子书没有使用的时候(也就是皮套被合上),此时,太阳能电池同样在无法正常受光的情况下而失去充电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在提供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其包括用以支撑装置本体的支撑架,并在支撑架上设置光电转换元件,用以提供使用者在不同的使用情境下能够通过光电转换元件进行充电。为达上述优点,本发明提出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包括装置本体、第一枢转单元、支撑架以及第一光电转换元件。第一枢转单元设置于装置本体。支撑架以第一枢转单元枢接于装置本体,用以支撑装置本体。第一枢转单元使得支撑架可沿着第一枢转单元相对于装置本体进行转动。第一光电转换元件设置于支撑架并电性连接于装置本体,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包括第一光电转换部与第二光电转换部。第一光电转换部与第二光电转换部分别设置于支撑架的不同面。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支撑架具有相对的第一面与第二面,而第一光电转换元件的第一光电转换部与第二光电转换部分别设置于第一面与第二面。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光电转换部的吸收光谱范围与第二光电转换部的吸收光谱范围不同。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光电转换部的吸收光谱范围对应于太阳光的吸收光谱范围,而第二光电转换部的吸收光谱范围对应于室内光的吸收光谱范围。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枢转单元以及第二支撑部。第一支撑部以第一枢转单元枢接于装置本体。第二枢转单元位于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以第二枢转单元枢接于第一支撑部。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光电转换元件还包括第三光电转换部、第四光电转换部、第五光电转换部与第六光电转换部,第三光电转换部与第四光电转换部分别设置于第一支撑部的第三面与第四面,第五光电转换部与第六光电转换部分别设置于第二支撑部的第五与第六面。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三光电转换部、第四光电转换部、第五光电转换部与第六光电转换部分别具有不同吸收光谱范围,至少一吸收光谱范围与其他吸收光谱范围不同。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三光电转换部、第四光电转换部、第五光电转换部与第六光电转换部的其中至少一光电转换部具有第一吸收光谱范围区域、第二吸收光谱范围区域、第三吸收光谱范围区域以及第四吸收光谱范围区域,其中第二吸收光谱范围区域环绕于第一吸收光谱范围,第三吸收光谱范围区域环绕于第二吸收光谱范围区域,第四吸收光谱范围区域环绕于第三光谱范围区域。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吸收光谱范围区域的吸收光波长为A,第二吸收光谱范围区域的吸收光波长为B,第三吸收光谱范围区域的吸收光波长为C,第四吸收光谱范围区域的吸收光波长为D,且A>B>C>D。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吸收光谱范围区域为红光波段吸收光谱区域, 第二吸收光谱范围区域为橙光波段吸收光谱区域,第三吸收光谱范围区域为蓝光波段吸收光谱区域,第四吸收光谱范围区域为紫光波段吸收光谱区域。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支撑架包括第三支撑部、第三枢转单元、第四支撑部、第四枢转单元、第五支撑部以及第五枢转单元。第三支撑部以第一枢转单元枢接于装置本体。第三枢转单元位于装置本体。第四支撑部以第三枢转单元枢接于装置本体。第四枢转单元位于第四支撑部。第五支撑部以第四枢转单元枢接于第四支撑部。第五枢转单元位于第五支撑部,第三支撑部以第五枢转单元枢接于第五支撑部。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光电转换元件还包括第七光电转换部、第八光电转换部、第九光电转换部、与第十光电转换部,第七光电转换部设置于第三支撑部的一面,第八光电转换部设置于第四支撑部的一面,第九光电转换部设置于第五支撑部的一面,第十光电转换部设置于第三支撑部的另一面。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七光电转换部、第八光电转换部、第九光电转换部、第十光电转换部与第i^一光电转换部具有不同吸收光谱范围。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七光电转换部、第八光电转换部、第九光电转换部与第十光电转换部分别具有吸收光谱范围,至少一吸收光谱范围与其他吸收光谱范围不同,具有不同吸收光谱范围。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还包括感应按键,设置于装置本体并连接于支撑架,感应按键被触发时,支撑架由收折状态转变至开启状态。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还包括距离检测模块,设置于装置本体并电性连接于支撑架,以检测装置本体与目标物间的距离,当距离小于门槛值时,支撑架由收折状态转变至开启状态。在本发明的佳实施例中,上述的该距离检测模块包括超音波发射器以及超音波接收器。超音波发射器用以提供超音波信号至目标物。超音波接收器用以接收反射自目标物的超音波信号。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装置本体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其中第二表面与第一枢转单元相邻,且第二表面上设置第二光电转换元件。在本发明中,支撑架以枢转单元枢接于装置本体,使得支撑架可沿着枢转单元相对于装置本体进行转动,如此一来,便能因应不同的使用情境将支撑架开启或收折。再者, 本发明中,在支撑架上设置光电转换元件,且光电转换元件的第一光电转换部与第二光电转换部设置在支撑架的不同面,使得支撑架在开启或收折的情况下皆能通过光电转换元件进行充电。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 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图I绘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支撑架处于开启状态示意图; 图2绘示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支撑架处于收折状态示意
图3绘示为感应按键操作流程示意图4绘示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支撑架处于开启状态示图5绘示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支撑架处于收折状态示
意意图;图6绘示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光电转换部包括不同吸光谱太阳能电池示意意意图7绘示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支撑架处于开启状态示图8绘示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支撑架处于收折状态示
图9绘示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距离检测模块示意图; 图10绘示为距离检测模块操作流程示意图11绘示为图4所示的支撑架的第二支撑部对装置本体进行支撑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I、la、lb、lc、Id :可携式电子装置 10 :装置本体 11:第一枢转单元
12、12a、12b:支撑架
13、13a、13b:光电转换元件 14 :第二枢转单元
15 :第三枢转单元
16:第四枢转单元
17 :第五枢转单元
18 :感应按键
19 :卡榫
20 :距离检测模块
100 :桌面
101 :背面
102 :底部表面
131、132、133、134、135、136、137、138、139、140、141 :光电转换部
12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30 :表面
1201 :第一支撑部
1202 :第二支撑部
1203 :第三支撑部
1204:第四支撑部
1205 :第五支撑部
201 :超音波发射器
202 :超音波接收器
1361 :具有第一吸收光谱的太阳能电池
1362 :具有第二吸收光谱的太阳能电池
1363 :具有第三吸收光谱的太阳能电池
1364 :具有第四吸收光谱的太阳能电池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请参照图I与图2,其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结构侧视示意
图,其中图I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支撑架处于开启状态示意图,而图2 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支撑架处于收折状态示意图。如图I与图2所示,可以清楚看出,本实施例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I包括装置本体10、第一枢转单元11、 支撑架12以及光电转换元件13。支撑架12以第一枢转单元11例如是枢接于装置本体10 的底端处,用以支撑装置本体10。第一枢转单元11使得支撑架12可以沿着第一枢转单元 11相对于装置本体10进行转动。光电转换元件13设置于支撑架12并且电性连接于装置本体10,光电转换元件13用以将光能转换成电能。光电转换元件13包括光电转换部131、 132。光电转换部131与光电转换部132分别设置于支撑架12的不同面。更详细地说,光电转换部131与光电转换部132可分别设置于支撑架12的不同表面上,倘若支撑架12为透明材料制成的中空结构时,光电转换部131与光电转换部132可设置于支撑架12的外侧表面或与内侧表面。本实施例所述的支撑架12例如是具有相对表面121、122,而光电转换元件13的光电转换部131与光电转换部132例如是分别设置于支撑架12的表面121、122。承上述,图I所示的可携式电子装置I为支撑架12处于开启时的状态,也就是当使用者因应使用情境的改变而需要将可携式电子装置I进行架设的情况。举例来说,当使用者进入到室内后,会将可携式电子装置I架设在例如是桌面100上(或任何可以架设的地方),此时,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I的支撑架12处于开启状态时,支撑架 12例如是沿着第一枢转单元11朝图I中箭头A的方向进行转动至抵顶于桌面100上,进而对装置本体10进行支撑。由于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支撑架12的表面121与表面122分别设置光电转换部131与光电转换部132,因此,当支撑架12处于开启状态而顶抵于桌面100 上时,虽然设置在表面122的光电转换部132会因为与桌面100相对而接收不到光线导致无法进行光电转换,但设置于表面121的光电转换部131在支撑架12处于开启状态时是露出于支撑架12外,因此,本实施例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I的支撑架12处在开启状态且支撑于桌面100时仍旧可以通过光电转换部131进行光电转换的动作。此外,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I例如还包括另一光电转换部133。此光电转换部133例如是设置在装置本体10的背面101。在支撑架12处于开启状态时,装置本体10的背面101也会露出,因此,在装置本体10的背面101上设置光电转换部133,可以增加支撑架12在开启状态时进行光电转换动作的受光面积。承上述,图2所示的可携式电子装置I为支撑架12处于收折时的状态,也就是当使用者因应使用情境的改变而需要将可携式电子装置I进行携带的情况。举例来说,当使用者在户外行走时,为了方便将可携式电子装置I拿在手上进行使用,会将可携式电子装置I的支撑架12由图I的开启状态转变至图2的收折状态。当支撑架12处于收折状态时, 支撑架12例如是沿着第一枢转单元11朝图I中所示的箭头A的反方向进行转动直至表面 121上的光电转换部131与装置本体10的背面101上的光电转换部133相互叠合,此时,光电转换部131、133会因为彼此相互叠合而接收不到光线导致无法进行光电转换。然而,设置于支撑架12表面122上的光电转换部132会露出于支撑架12外,因此,本实施例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I的支撑架12处在收折状态时仍旧可以通过光电转换部132进行光电转换的动作。上述的光电转换部131、132、133例如是具有不同吸收光谱范围的太阳能电池。举例来说,硅晶型太阳能电池的吸收光谱较符合太阳光的光谱,但室内光线的光谱与硅晶型太阳能电池的吸收光谱较不吻合,而是与薄膜型太阳能电池的吸收光谱较吻合,因此若将部分光电转换部采用硅晶型太阳能电池,部分光电转换部采用薄膜型太阳能电池,本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将可适应不同环境下的光线达到较好的光电转换效率。于一具体实施例, 设置于支撑架12表面121上的光电转换部131以及设置于装置本体10背面101上的光电转换部133例如是使用薄膜型的太阳能电池。而设置于支撑架12表面122的光电转换部 132例如是使用硅晶型的太阳能电池。如此一来当使用者进入到室内而将可携式电子装置 I的支撑架12开启架设在桌面100上时,设置于支撑架12与装置本体10外的光电转换部 131、133会露出。由于可携式电子装置I是位在光线较不充足的室内,因此使用在室内弱光环境下,仍可以保有相当的光电转换能力的薄膜型太阳能电池作为光电转换部131、133。而在另外一种使用情境下,也就是当使用者在户外行走时,为了方便将可携式电子装置I拿在手上进行使用,而将可携式电子装置I的支撑架12进行收折,此时,设置于支撑架12的表面122上的光电转换部132会露出。由于可携式电子装置I是位在光线较充足的户外,因此,使用在太阳下的光电转换能力很好的硅晶型太阳能电池作为光电转换部132。而以上所述的不同的使用情境以及光电转换部131、132、133的配置方式仅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在其它的实施例中,支撑架12也可以于户外时开启或是使用者将可携式电子装置I拿在手中时开启,同理,支撑架12处于收折状态时,也不仅限于可携式电子装置是位于户外的情况。 而设置在同一表面上的光电转换部,并不限于为单一种类的太阳能电池。以设置在支撑架 12表面121上的光电转换部131为例,此光电转换部131也可是同时具有薄膜型与硅晶型的太阳能电池。当然,设置在支撑架12表面121、122的光电转换部131、132也可是同一种类的太阳能电池(例如是薄膜型与硅晶型的其中之一)。承上述,本实施例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I例如还包括感应按键18。此感应按键 18设置于装置本体10的底部表面102上并且连接于第一枢转单元11。如图所示,感应按键 18例如是以卡榫19来与第一枢转单元11相连接,也就是说,当此感应按键18被触发时,卡榫19会被感应按键18带动并同时使第一枢转单元11进行转动,进而使支撑架12由收折状态转变至开启状态。举例来说,当使用者欲将可携式电子装置I以支撑架12来架设于桌面100上时,使用者仅需将装置本体10的底部表面102抵压桌面100,设置于装置本体10 底部表面102上的感应按键18会因为受压而被触发,进而使支撑架12由收折状态转变至开启状态。在一实施例中,可携式电子装置I也可使用以压电材料完成的压力感应器来取代上述的感应按键。此压力感应器通过受压的大小形成电压信号来控制支撑架12的开启与收折,而以下再针对支撑架12开启与收折的步骤进行详细的说明。承上述,并请参照图3,其为感应按键18操作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首先,判断装置本体10底部表面102的感应按键18所受的压力是否大于第一门槛值(步骤SI)。倘若感应按键18所受的压力小于第一门槛值,则感应按键18不会被触发,支撑架不作动(步骤S2)。倘若感应按键18所受的压力大于第一门槛值,则感应按键18被触发并带动支撑架12开启(步骤S3)。此外,判断在支撑架12开启的情况下,感应按键18所受的压力是否大于第二门槛值(步骤4)。倘若感应按键18所受的压力大于第二门槛值,则支撑架12持续处于开启状态(步骤S5)。倘若感应按键18所受的压力小于第二门槛值,则感应按键18被触发并带动支撑架12由开启状态转变至收折状态(步骤S6)。上述第二门槛值小于第一门滥值。请参照图4与图5,其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结构侧视示意图,其中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支撑架处于开启状态示意图,而图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支撑架处于收折状态示意图。如图4与图5所示,可以清楚看出,本实施例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Ia与图I以及图2中所示的可携式电子装置I类似,以下针对不同处进行说明。可携式电子装置Ia的支撑架12a 包括第一支撑部1201、第二支撑部1202以及第二枢转单元14。第一支撑部1201例如是以第一枢转单元11例如是枢接于装置本体10的底端处,第二支撑部1202例如是以第二枢转单元14枢接于第一支撑部1201的一端处并与装置本体10相对。而光电转换元件13a包括光电转换部134、135、136、137,这些光电转换部134、135、136、137分别设置在支撑架12a 的不同面。具体来说,光电转换部134、135分别设置在第一支撑部1201的表面123与表面 124,光电转换部136、137设置在第二支撑部1202的表面125与表面126。承上述,图4所示的可携式电子装置Ia为支撑架12a处于开启时的状态,至于本实施中的可携式电子装置Ia处在的使用情境与在描述图I与图2的说明相同,故在此段不详述。当支撑架12a处于开启状态时,第一支撑部1201例如是沿着第一枢转单元11朝图 4中箭头C的方向进行转动直至抵顶于桌面100上,而第二支撑部1202会沿着第二枢转单元14朝图4中箭头D的方向进转动而渐渐展开。当支撑架12a处于开启状态时,第一支撑部1201与装置本体10之间的夹角角度Θ I例如是会大于第一支撑部1201与第二支撑部 1202之间的夹角角度Θ 2。当支撑架12a处于开启状态时而顶抵于桌面100上时,设置在第一支撑部1201的表面124上的光电转换部135会因为与桌面100相对而接收不到光线,导致无法进行光电转换。此时设置于表面123、表面125与表面126的光电转换部134、136、 137在支撑架12a处于开启状态时是露出于支撑架12a外。因此,本实施例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Ia的支撑架12a处在开启状态时且支撑于桌面100时,仍旧可以通过光电转换部 134、136、137进行光电转换的动作。此外,于此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二支撑部1202仅单纯展开用以增加光电转换的受光面积。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因应使用者的需求将可携式电子装置Id的装置本体10进行倾斜以达到最佳的观看角度,此时,第二支撑部 1202便可以在装置本体10倾斜的情况下达到支撑的功能,而在装置本体10上例如是设置有卡合部(在本图中未绘示出),用以当第二支撑部1202支撑于装置本体10时与卡合部进行卡合。承上述,图5所示的可携式电子装置Ia为支撑架12a处于收折时的状态,至于本实施中的可携式电子装置Ia处在的使用情境与在描述图I与图2的说明相同,故在此段不详述。当支撑架12a由图4的开启状态转变至图5的收折状态时,第二支撑部1202例如是沿着第二枢转单元14朝图4中所示的箭头D的反方向进行转动,并转动至第二支撑部1202 的表面125的光电转换部136叠合于第一支撑部1201的表面123的光电转换部134。而第一支撑部1201例如是沿着第一枢转单元11朝图4中所示的箭头C的方向进行转动,并转动至第二支撑部1202的表面126的光电转换部137叠合于装置本体10的背面101上的光电转换部133。当支撑架12a处于收折状态时,第二支撑部1202会位于第一支撑部1201 与装置本体10之间。此时,设置于第一支撑部1201的表面124的光电转换部135会露出于支撑架12a外,因此,本实施例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Ia的支撑架12a处在收折状态时仍旧可以通过光电转换部135进行光电转换的动作。上述的光电转换元件13a包括的光电转换部134、135、136、137例如是至少一吸收光谱范围与其他吸收光谱范围不同,当然也可以是全部具有不同的吸收光谱范围。而不同吸收光谱范围的光电转换部134、135、136、137的配置原则以及太阳能电池种类的选用与在图I与图2的说明相同,故在此段不详述。此外,某些位置的光转换部因为受到遮蔽,受光的程度会相对其它光电转换部较弱,例如位于第二支撑部1202的表面125上的光电转换部136受光的程度会相对光电转换部137来的弱。因此,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位于第二支撑部1202的表面125上的光电转换部136例如是具有多种不同吸收光谱的太阳能电池。 如图6所示,光电转换部136例如包括具有第一吸收光谱的太阳能电池1361、具有第二吸收光谱的太阳能电池1362、具有第三吸收光谱的太阳能电池1363与具有第四吸收光谱的太阳能电池1364。其中太阳能电池1362环绕于太阳能电池1361,太阳能电池1363环绕太阳能电池1362,太阳能电池1364环绕于太阳能电池1363。而上述具有不同吸光谱太阳能电池的平均吸收光波长大小为第一吸收光谱大于第二吸收光谱,第二吸收光谱大于第三吸收光谱,第三吸收光谱大于第四吸收光谱。举例来说,太阳能电池1361具有红光波段吸收光
10谱,太阳能电池1362具有橙光波段吸收光谱,太阳能电池1363具有蓝光波段吸收光谱,太阳能电池1364具有紫光波段的吸收光谱。通过长波长的光线较易通过绕射传递至光电转换部136的中央(也就是光电转换部136最深处的内圈部分),进而达到较好的光转换效率。请参照图7与图8,其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结构剖面,其中图7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支撑架处于开启状态示意图,而图8 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支撑架处于收折状态示意图。如图7与图 8所示,可以清楚看出,本实施例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Ib与上述实施例的可携电子装置 (如图I至图4)类似,以下针对不同处进行说明。可携式电子装置Ib的支撑架12b包括第三支撑部1203、第四支撑部1204、第五支撑部1205、第三枢转单元15、第四枢转单元16以及第五枢转单元17。第三支撑部1203例如是以第一枢转单元11枢接于装置本体10的顶端处,第四支撑部1204例如是以第三枢转单元15枢接于装置本体10的底端处,第五支撑部1205例如是以第四枢转单元16枢接于第四支撑部1204的一端,而第三支撑部1203例如是以第五枢转单元17枢接于第五支撑部1205的一端。而光电转换元件13b包括光电转换部138、139、140、141,这些光电转换部138、139、140、141分别设置在支撑架12b的不同面。具体来说,光电转换部138、139、140、141分别设置于第三支撑部1203的表面127与表面128、第四支撑部1204的表面129、第五支撑部1205的表面130。承上述,图7所示的可携式电子装置Ib为支撑架12b处于开启时的状态,至于本实施中的可携式电子装置Ib处在的使用情境与在描述图I与图2的说明相同,故在此段不详述。当要使支撑架12b处于开启状态时,第三支撑部1203、第四支撑部1204与第五支撑部1205分别沿着第一枢转单元11、第三枢转单元15、第四枢转单元16与第五枢转单元17 进行转动,而使得支撑架12b从装置本体10渐渐展开。当支撑架12b处于开启状态时而顶抵于桌面100上时,设置于第三支撑部1203的表面127、128的光电转换部138、139、设置于第四支撑部1204的表面129的光电转换部140以及设置于第五支撑部1205的表面130的光电转换部141在支撑架12b处于开启状态时是露出于支撑架12b外。因此,本实施例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Ib的支撑架12b处在开启状态时且支撑于桌面100时,仍旧可以通过光电转换部134、136、137进行光电转换的动作。承上述,图8所示的可携式电子装置Ib为支撑架12b处于收折时的状态,至于本实施中的可携式电子装置Ib处在的使用情境与在描述图I与图2的说明相同,故在此段不详述。当支撑架12b由图7的开启状态转变至图8的收折状态时,第三支撑部1203、第四支撑部1204与第五支撑部1205分别沿着第一枢转单元11、第三枢转单元15、第四枢转单元16以及第五枢转单元17进行转动,而使得支撑架12b渐渐靠近装置本体10直至收折于装置本体10上。当支撑架12b处于收折状态时,第四支撑部1204与第五支撑部1205会位于第三支撑部1203与装置本体10之间。此时,光电转换部133、138、139会露出于支撑架 12b外。因此,本实施例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Ib的支撑架12b处在收折状态时仍旧可以通过光电转换部133、138、139进行光电转换的动作。上述的光电转换元件13包括的光电转换部138、139、140、141例如是至少一吸收光谱范围与其他吸收光谱范围不同,当然也可以是全部具有不同的吸收光谱范围。而不同吸收光谱范围的光电转换部134、135、136、137的配置原则与在图I与图2的说明相同,故在此段不详述。请参照图9,其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Ic与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类似,以下针对不同处进行说明。可携式电子装置Ic例如是包括距离检测模块20。距离检测模块20设置于装置本体10底部表面102并电性连接支撑架(在本图中未绘示出,其类似于图I所示的支撑架12)。如图9所示,距离检测模块20包括超音波发射器201与超音波接收器202。超音波发射器201用以提供超音波信号至目标物(例如是桌面100),而目标物会将此超音波信号反射,此时,超音波接收器202会接收反射自目标物的超音波信号,并计算出装置本体10 与目标物的距离,当计算出的距离小于预设的门槛值时,会控制支撑架由收折状态转变至开启状态。承上述,并请参照图10,其为距离检测模块20操作流程示意图。如图9所示,首先,判断装置本体10底部表面102的距离检测模块20计算出装置本体I与目标物的距离是否小于预设门槛值(步骤S10)。倘若距离检测模块20计算出的距离大于预设门槛值,则支撑架I不作动(步骤S20)。倘若距离检测模块20计算出的距离小于预设门槛值,则距离检测模块20控制支撑架12开启(步骤S30)。在支撑架12开启的情况下,判断装置本体 10底部表面102的距离检测模块20计算出装置本体I与目标物的距离是否大于预设门槛值(步骤S40)。倘若距离检测模块20计算出的距离小于预设门槛值,则支撑架12不作动持续处于开启状态(步骤S50)。倘若距离检测模块20计算出的距离大于预设门槛值,则距离检测模块20控制支撑架12由开启状态转变至收折状态(步骤S60)。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是由支撑架以枢转单元枢接于装置本体,使得支撑架可沿着枢转单元相对于装置本体进行转动,如此一来,便能因应不同的使用情境将支撑架开启或收折。再者,本发明实施例中,在支撑架上设置光电转换元件,且光电转换元件设置在支撑架的不同面,使得支撑架在开启或收折的情况下皆能通过光电转换元件进行充电。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装置本体;一第一枢转单元,设置于该装置本体;一支撑架,以该第一枢转单元枢接于该装置本体,用以支撑该装置本体,该第一枢转单元使得该支撑架可沿着该第一枢转单元相对于该装置本体进行转动;以及一第一光电转换元件,设置于该支撑架并电性连接于该装置本体,该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包括一第一光电转换部与一第二光电转换部,该第一光电转换部与该第二光电转换部分别设置于该支撑架的不同面。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支撑架具有相对的一第一面与一第二面,而该第一光电转换元件的该第一光电转换部与该第二光电转换部分别设置于该第一面与该第二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光电转换部的吸收光谱范围与该第二光电转换部的吸收光谱范围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光电转换部的吸收光谱范围对应于一太阳光的吸收光谱范围,而该第二光电转换部的吸收光谱范围对应于一室内光的吸收光谱范围。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支撑架包括一第一支撑部,以该第一枢转单兀枢接于该装置本体;一第二枢转单元,位于该第一支撑部;以及一第二支撑部,以该第二枢转单元枢接于该第一支撑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光电转换元件还包括一第三光电转换部、一第四光电转换部、一第五光电转换部与一第六光电转换部,该第三光电转换部与该第四光电转换部分别设置于该第一支撑部的一第三面与一第四面,该第五光电转换部与该第六光电转换部分别设置于该第二支撑部的该第五面与该第六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光电转换部、该第四光电转换部、该第五光电转换部与该第六光电转换部分别具有一吸收光谱范围,至少一该吸收光谱范围与其他该吸收光谱范围不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光电转换部、该第四光电转换部、该第五光电转换部与该第六光电转换部的其中至少一该光电转换部具有一第一吸收光谱范围区域、一第二吸收光谱范围区域、一第三吸收光谱范围区域以及一第四吸收光谱范围区域,其中该第二吸收光谱范围区域环绕于该第一吸收光谱范围,该第三吸收光谱范围区域环绕于该第二吸收光谱范围区域,该第四吸收光谱范围区域环绕于该第三光谱范围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吸收光谱范围区域的平均吸收光波长为A,该第二吸收光谱范围区域的平均吸收光波长为B,该第三吸收光谱范围区域的平均吸收光波长为C,该第四吸收光谱范围区域的平均吸收光波长为D,且A > B > C > D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吸收光谱范围区域为一红光波段吸收光谱区域,该第二吸收光谱范围区域为一橙光波段吸收光谱区域,该第三吸收光谱范围区域为一蓝光波段吸收光谱区域,该第四吸收光谱范围区域为一紫光波段吸收光谱区域。
11.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支撑架包括一第三支撑部,以该第一枢转单元枢接于该装置本体;一第三枢转单元,位于该装置本体;一第四支撑部,以该第三枢转单元枢接于该装置本体;一第四枢转单元,位于该第四支撑部;一第五支撑部,以该第四枢转单元枢接于该第四支撑部;以及一第五枢转单元,位于该第五支撑部,该第三支撑部以该第五枢转单元枢接于该第五支撑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光电转换元件还包括一第七光电转换部、一第八光电转换部、一第九光电转换部与一第十光电转换部,该第七光电转换部设置于该第三支撑部的一面,该第八光电转换部设置于该第四支撑部的一面,该第九光电转换部设置于该第五支撑部的一面,该第十光电转换部设置于该第三支撑部的另一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七光电转换部、该第八光电转换部、该第九光电转换部与该第十光电转换部分别具有一吸收光谱范围,至少一该吸收光谱范围与其他该吸收光谱范围不同。
1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感应按键,设置于该装置本体并连接于该支撑架,该感应按键被触发时,该支撑架由一收折状态转变至一开启状态。
1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距离检测模块,设置于该装置本体并电性连接于该支撑架,以检测该装置本体与一目标物间的一距离,当该距离小于一门槛值时,该支撑架由一收折状态转变至一开启状态。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距离检测模块包括一超音波发射器,用以提供一超音波信号至该目标物;以及一超音波接收器,用以接收反射自该目标物的超音波信号。
1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本体包括彼此相对的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其中该第二表面与该第一枢转单兀相邻,且该第二表面上设置一第二光电转换兀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包括装置本体、第一枢转单元、支撑架以及第一光电转换元件。第一枢转单元设置于装置本体。支撑架以第一枢转单元枢接于装置本体,用以支撑装置本体。第一枢转单元使得支撑架可沿着第一枢转单元相对于装置本体进行转动。第一光电转换元件设置于支撑架并电性连接于装置本体。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包括第一光电转换部与第二光电转换部。第一光电转换部与第二光电转换部分别设置于支撑架的不同面。本发明提供使用者在不同的使用情境下能够通过光电转换元件进行充电。
文档编号G05D3/00GK102593212SQ20121006680
公开日2012年7月18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13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30日
发明者刘育荣, 张钧杰, 曾任培, 涂峻豪, 萧雅之, 詹仁宏, 龚国森 申请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