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滤波检测式危险品监控运输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17364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一种滤波检测式危险品监控运输箱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滤波检测式危险品监控运输箱,属于危险品运输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危险品(hazardous material ),是指易燃、易爆、有强烈腐蚀性、有毒的物品的总称,如汽油、炸药、强酸、强碱、苯、萘、赛璐珞、过氧化物等,运输和贮藏时,应按照危险品条例处理,为了使得危险品得到安全的隔离和运输,现有技术多从针对危险品的储物箱结构或储物空间结构入手,进行改进与创新,实现更好的密封,但是随着科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若能将智能化技术引入危险品的运输、储藏中,将能通过智能化手段为危险品的应用提供更好的运输、储藏保障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采用全新结构设计,引入智能化滤波检测电控监控结构,能够有效提高危险品储藏安全性的滤波检测式危险品监控运输箱。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滤波检测式危险品监控运输箱,包括顶面敞开的箱体和盖体,盖体的面积与箱体的顶部面积相适应;还包括测距传感器、控制模块、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的电源、指纹锁、电动转轴、图像采集装置、无线通信模块、滤波电路;测距传感器经滤波电路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电源为纽扣电池,电源经过控制模块分别为指纹锁、电动转轴、图像采集装置、无线通信模块进行供电,同时,电源依次经过控制模块、滤波电路为测距传感器进行供电;电动转轴中的电机为无刷电机,盖体的其中一条边通过电动转轴与箱体顶部敞开口的对应边相活动连接,盖体仅在电动转轴的控制下、以电动转轴为轴进行转动,针对箱体顶部敞开口封闭或开启;控制模块、电源、图像采集装置、无线通信模块、滤波电路固定设置于箱体的内侧面上,且图像采集装置的图像采集方向指向盖体相对箱体顶部敞开口的开启区域;滤波电路包括运放器A1、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容C1、电容C2和电容C3;其中,电阻R1的其中一端作为滤波电路的输入端,滤波电路的输入端与测距传感器相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2的其中一端、电容C1的其中一端、电容C2的其中一端,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1的另一端与电阻R3的其中一端相连接后、与运放器A1的正向输入端相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接地;滤波电路的输出端与控制模块相连接,滤波电路的输出端分别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运放器A1的输出端、电容C3的其中一端、电阻R5的其中一端;运放器A1的反向输入端分别连接电容C3的另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电阻R4的其中一端,电阻R4的另一端接地;指纹锁设置于盖体下表面,且指纹锁与电动转轴所连盖体一边相对的另一条边彼此相邻,指纹锁的指纹采集窗设置于盖体的上表面;箱体顶部敞开口边缘上与指纹锁相对应的位置设置锁槽;测距传感器内嵌设置在盖体下表面上,测距传感器的测距端与盖体下表面相平齐,且盖体经电动转轴与箱体敞开口闭合时,测距传感器的测距端指向箱体敞开口边缘。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测距传感器为红外测距传感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控制模块为微处理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微处理器为ARM处理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图像采集装置为摄像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滤波检测式危险品监控运输箱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滤波检测式危险品监控运输箱,采用全新结构设计,引入智能化滤波检测电控监控结构,通过指纹锁和电动转轴实现针对箱体和盖体的双重锁合,增加了箱体和盖体之间的锁合安全性,同时,引入测距传感器,结合具体所设计的滤波电路,基于所获来自指纹锁的结果,判别盖体相对箱体是否正常开启,以此进一步控制图像采集装置工作,采集获得图像数据,并经无线通信模块上传至上位监控系统,如此,一方面从本地提高自我防护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基于智能化的后台监控,提高危险品的储藏与监控效果;并且针对电动转轴中的电机,进一步设计采用无刷电机,使得本实用新型所设计滤波检测式危险品监控运输箱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能够实现静音工作,既保证了所设计滤波检测式危险品监控运输箱具有高效的储藏监控效果,又能保证其工作过程不对周围环境产生噪声影响,体现了设计过程中的人性化设计;不仅如此,针对电源,进一步设计采用纽扣电池,能够有效控制所设计智能化滤波检测电控监控结构的体积,能够在引入智能化滤波检测电控监控结构,拥有智能化锁合监控功能的同时,为危险品的存放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有效提高了实际应用效率;

(2)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滤波检测式危险品监控运输箱中,针对测距传感器,进一步设计采用红外测距传感器,能够有效应对光线不好的环境,使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电控锁合式监控危险品运输箱能够适用各种不同光线的环境;

(3)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滤波检测式危险品监控运输箱中,针对控制模块,进一步设计采用微处理器,并采用ARM处理器,一方面能够适用于后期针对所设计滤波检测式危险品监控运输箱的扩展需求,另一方面,简洁的控制架构模式能够便于后期的维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设计滤波检测式危险品监控运输箱的产品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设计滤波检测式危险品监控运输箱的模块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设计滤波检测式危险品监控运输箱中滤波电路示意图。

其中,1. 箱体,2. 盖体,3. 控制模块,4. 电源,5. 指纹锁,6. 电动转轴,7. 图像采集装置,8. 测距传感器,9. 无线通信模块,10. 锁槽,11. 滤波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滤波检测式危险品监控运输箱,包括顶面敞开的箱体1和盖体2,盖体2的面积与箱体1的顶部面积相适应;还包括测距传感器8、控制模块3、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3相连接的电源4、指纹锁5、电动转轴6、图像采集装置7、无线通信模块9、滤波电路11;测距传感器8经滤波电路11与控制模块3相连接;电源4为纽扣电池,电源4经过控制模块3分别为指纹锁5、电动转轴6、图像采集装置7、无线通信模块9进行供电,同时,电源4依次经过控制模块3、滤波电路11为测距传感器8进行供电;电动转轴6中的电机为无刷电机,盖体2的其中一条边通过电动转轴6与箱体1顶部敞开口的对应边相活动连接,盖体2仅在电动转轴6的控制下、以电动转轴6为轴进行转动,针对箱体1顶部敞开口封闭或开启;控制模块3、电源4、图像采集装置7、无线通信模块9、滤波电路11固定设置于箱体1的内侧面上,且图像采集装置7的图像采集方向指向盖体2相对箱体1顶部敞开口的开启区域;如图3所示,滤波电路11包括运放器A1、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容C1、电容C2和电容C3;其中,电阻R1的其中一端作为滤波电路11的输入端,滤波电路11的输入端与测距传感器8相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2的其中一端、电容C1的其中一端、电容C2的其中一端,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1的另一端与电阻R3的其中一端相连接后、与运放器A1的正向输入端相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接地;滤波电路11的输出端与控制模块3相连接,滤波电路11的输出端分别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运放器A1的输出端、电容C3的其中一端、电阻R5的其中一端;运放器A1的反向输入端分别连接电容C3的另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电阻R4的其中一端,电阻R4的另一端接地;指纹锁5设置于盖体2下表面,且指纹锁5与电动转轴6所连盖体2一边相对的另一条边彼此相邻,指纹锁5的指纹采集窗设置于盖体2的上表面;箱体1顶部敞开口边缘上与指纹锁5相对应的位置设置锁槽10;测距传感器8内嵌设置在盖体2下表面上,测距传感器8的测距端与盖体2下表面相平齐,且盖体2经电动转轴6与箱体1敞开口闭合时,测距传感器8的测距端指向箱体1敞开口边缘。上述技术方案所设计的滤波检测式危险品监控运输箱,采用全新结构设计,引入智能化滤波检测电控监控结构,通过指纹锁5和电动转轴6实现针对箱体1和盖体2的双重锁合,增加了箱体1和盖体2之间的锁合安全性,同时,引入测距传感器8,结合具体所设计的滤波电路11,基于所获来自指纹锁5的结果,判别盖体2相对箱体1是否正常开启,以此进一步控制图像采集装置7工作,采集获得图像数据,并经无线通信模块9上传至上位监控系统,如此,一方面从本地提高自我防护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基于智能化的后台监控,提高危险品的储藏与监控效果;并且针对电动转轴6中的电机,进一步设计采用无刷电机,使得本实用新型所设计滤波检测式危险品监控运输箱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能够实现静音工作,既保证了所设计滤波检测式危险品监控运输箱具有高效的储藏监控效果,又能保证其工作过程不对周围环境产生噪声影响,体现了设计过程中的人性化设计;不仅如此,针对电源4,进一步设计采用纽扣电池,能够有效控制所设计智能化滤波检测电控监控结构的体积,能够在引入智能化滤波检测电控监控结构,拥有智能化锁合监控功能的同时,为危险品的存放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有效提高了实际应用效率。

基于上述设计滤波检测式危险品监控运输箱技术方案的基础之上,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计了如下优选技术方案:针对测距传感器8,进一步设计采用红外测距传感器,能够有效应对光线不好的环境,使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电控锁合式监控危险品运输箱能够适用各种不同光线的环境;并且针对控制模块3,进一步设计采用微处理器,并采用ARM处理器,一方面能够适用于后期针对所设计滤波检测式危险品监控运输箱的扩展需求,另一方面,简洁的控制架构模式能够便于后期的维护实际应用中,针对图像采集装置7,设计采摄像装置。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滤波检测式危险品监控运输箱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具体包括顶面敞开的箱体1和盖体2,盖体2的面积与箱体1的顶部面积相适应;还包括红外测距传感器、ARM处理器、以及分别与ARM处理器相连接的纽扣电池、指纹锁5、电动转轴6、摄像装置、无线通信模块9、滤波电路11;红外测距传感器经滤波电路11与ARM处理器相连接;纽扣电池经过ARM处理器分别为指纹锁5、电动转轴6、摄像装置、无线通信模块9进行供电,同时,纽扣电池依次经过ARM处理器、滤波电路11为红外测距传感器进行供电;电动转轴6中的电机为无刷电机,盖体2的其中一条边通过电动转轴6与箱体1顶部敞开口的对应边相活动连接,盖体2仅在电动转轴6的控制下、以电动转轴6为轴进行转动,针对箱体1顶部敞开口封闭或开启;ARM处理器、纽扣电池、摄像装置、无线通信模块9、滤波电路11固定设置于箱体1的内侧面上,且摄像装置的图像采集方向指向盖体2相对箱体1顶部敞开口的开启区域;滤波电路11包括运放器A1、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容C1、电容C2和电容C3;其中,电阻R1的其中一端作为滤波电路11的输入端,滤波电路11的输入端与红外测距传感器相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2的其中一端、电容C1的其中一端、电容C2的其中一端,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1的另一端与电阻R3的其中一端相连接后、与运放器A1的正向输入端相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接地;滤波电路11的输出端与ARM处理器相连接,滤波电路11的输出端分别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运放器A1的输出端、电容C3的其中一端、电阻R5的其中一端;运放器A1的反向输入端分别连接电容C3的另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电阻R4的其中一端,电阻R4的另一端接地;指纹锁5设置于盖体2下表面,且指纹锁5与电动转轴6所连盖体2一边相对的另一条边彼此相邻,指纹锁5的指纹采集窗设置于盖体2的上表面;箱体1顶部敞开口边缘上与指纹锁5相对应的位置设置锁槽10;红外测距传感器内嵌设置在盖体2下表面上,红外测距传感器的测距端与盖体2下表面相平齐,且盖体2经电动转轴6与箱体1敞开口闭合时,红外测距传感器的测距端指向箱体1敞开口边缘。实际应用中,红外测距传感器实时工作,采集获得测距结果,并经滤波电路11上传至ARM处理器当中,其中,红外测距传感器将测距结果上传至滤波电路11当中,滤波电路11针对所接收到的测距结果进行滤波处理,滤除其中的噪声数据,为后续ARM处理器获得更高精度的测距结果,提供了数据保障;实际应用过程分为封闭和开启两种过程,其中,对于封闭来说,使用者将危险品放置在箱体1中后,触碰设置于盖体2上表面的指纹锁5的指纹采集窗,由指纹锁5判断是否匹配成功,若匹配不成功,则不做任何操作;若匹配成功,则指纹锁5向ARM处理器发送匹配成功信号,ARM处理器据此匹配成功信号,一方面控制电动转轴6工作,控制盖体2以电动转轴6为轴进行转动,与箱体1敞开口实现封闭,同时,指纹锁5与箱体1敞开口边缘的锁槽10构成锁合,由于盖体2仅在电动转轴6的控制下、以电动转轴6为轴进行转动,因此,针对盖体2和箱体1实现了指纹锁5和电动转轴6的双重保护;与上述过程相对应的是开启过程,这其中包括正常开启和非正常开启两过程,其中,对于正常开启来说,使用者触碰设置于盖体2上表面的指纹锁5的指纹采集窗,由指纹锁5判断是否匹配成功,若匹配不成功,则不做任何操作;若匹配成功,一方面指纹锁5解开与锁槽10的锁合结构,另一方面指纹锁5向ARM处理器发送匹配成功信号,ARM处理器据此匹配成功信号,控制电动转轴6工作,控制盖体2以电动转轴6为轴进行转动,开启箱体1敞开口;对于非正常开启来说,即指纹锁5被破坏,则ARM处理器无法获得来自指纹锁5的匹配成功信号,则ARM处理器不会控制电动转轴6工作,则盖体2会强行被以电动转轴6为轴转动开启,如此,ARM处理器会在未获得匹配成功信号的基础上,所获经由滤波电路11发送来的测距结果逐渐变大,则ARM处理器据此分析此时盖体2为非正常开启,则ARM处理器随即控制与之相连接的摄像装置工作,实时采集获得图像数据,并通过无线通信模块9上传至上位监控系统,实现在盖体2被非正常开启情况下实时监控,获得盖体2被非正常开启的证据。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