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13454阅读:516来源:国知局
手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控制配件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手柄。



背景技术:

在很多产品中常连接装配有手柄,手柄具有按键,通过按键可触发产品的相应功能。现有的手柄在装配后存在美工线或美工槽,影响整体的外观,并且手握住手柄时的操作体验也不够理想,手柄强度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强度高且组装简单的手柄。

一种手柄,用于通过连接线与三维扫描系统的机械臂连接,所述手柄包括:筒体,所述筒体中空且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端开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筒体的侧壁开设有第二开口;

盖体,所述盖体设置在所述第二端以封闭所述第一开口;

触摸按键板和按键组件,所述触摸按键板和所述按键组件均设置在所述容置腔内,并且,所述按键组件有一部分从所述第二开口穿过并伸出所述筒体,所述按键组件被按压时能触发所述触摸按键板对应的触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筒体内的支撑板,所述触摸按键板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的顶面间隔设置有导向柱,所述按键组件包括支架、设置在所述支架与所述支撑板之间的弹簧及与所述支架连接的按帽,所述支架对应位置设置有适配容纳所述弹簧的容置槽,所述弹簧的一端套设在所述导向柱上、另一端插设在所述容置槽内,所述按帽穿过所述第二开口并伸出所述筒体,所述按帽被按压后可带动所述支架向所述触摸按键板的方向移动并能触发所述触摸按键板上的触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相对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弹性卡扣,所述支撑板对应的位置分别开设有与所述卡扣配合使用的扣位,所述弹性卡扣与所述扣位的配合使所述按帽被释放后所述弹簧顶持带动所述支架及按帽复位至原始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底部对应于所述触摸按键板上的触点的位置突出设置有凸台,所述支架向所述触摸按键的方向移动预定位置后所述凸台与所述触摸按键板上的触点相抵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靠近所述筒体的第一端的一侧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与所述支撑板一体设置,所述固定板通过螺钉固定于所述筒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板与所述筒体的底端的对应位置分别开设有通孔以供用于与所述触摸按键板连接的控制线穿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筒体与所述第二开口相对的内侧设置有支撑部,所述支撑板的底部抵靠于所述支撑部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为所述筒体内壁突出形成的两个突条,所述两个突条平行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筒体的外表面设置有透光罩、发光组件或者与所述触摸按键板电性连接显示屏。

上述手柄,手柄筒体为一体设置,表面上不存在美工线和美工槽,手柄的整体强度大,第二端设置有可拆卸的盖体,手柄内的各组件的安装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提供的手柄的侧剖视图;

图2为图1所示手柄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手柄的部分爆炸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手柄另一方向的侧剖视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图2,根据一实施例提供的手柄10,用于通过连接线与三维扫描系统的机械臂连接,包括筒体100、盖体110、触摸按键板300及按键组件200。

筒体100为中空,筒体100内形成有容置腔103,筒体100沿长度方向具有相对的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第二端102开设有第一开口103,筒体100的侧壁开设有第二开口104,盖体110设置在第二端102用于封闭第一开口103。触摸按键板300固定于容置腔103中,在自然状态下,按键组件200的一部分位于容置腔103中、另一部分从第二开口104穿过并伸出筒体100,按键组件200被按压时能触发触摸按键板300上对应的触点310,以启动与手柄10连接的外界设备的相应功能。手柄10筒体100为一体设置,表面上不存在现有的采用上下壳组装结构所形成的美工线和美工槽,手柄10的整体强度大,第二端102设置有可拆卸的盖体110,手柄10内的各组件安装简单,当按下按键组件时,能使与手柄连接的机械臂处于手动状态,三维扫描仪手动扫描或补扫结束后,释放按键组件后机械臂处于软件控制的智能控制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筒体100还设有支撑板400,触摸按键板300固定在该支撑板400的顶面。支撑板400靠近筒体100第一端101的一侧设置有固定板410,固定板410与支撑板400为一体设置,固定板410沿圆周靠近边缘处均匀间隔设置有四个螺孔411,位于筒体100第一端101的侧壁的对应位置也开设有四个螺孔,固定板410通过四个螺钉与筒体100固定。固定板410和位于筒体100第一端101的侧壁的中心处开设有通孔105,该通孔105供线缆穿过,线缆的一端用于与触摸按键板300电性连接、另一端用于与三维扫描系统中的机械臂连接。

筒体100可以是圆柱形的筒体100,也可以是纵截面呈矩形、椭圆形等的筒体100。筒体100的表面可设置有透光罩或发光组件(图未示),或者设置有触摸按键板300电性连接的显示屏,以显示手柄10当前使用状态。盖体110可以是和筒体100的第一端101螺纹连接、卡合连接或者可转动连接等。

筒体100内还设置有支撑部120,该支撑部120与第二开口104相对设置,支撑板400的底部抵靠在该支撑部120上。更为详细的,该支撑部120与筒体100一体设置,例如支撑部120为筒体100内壁突出形成的两个突条,该两个突条平行间隔设置,支撑板400的底面抵靠在两个突条的顶面。

在一实施例中,支撑板400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导向柱410,按键组件200包括支架210、弹簧230及按帽220。

弹簧230处于预压缩状态,弹簧230的一端套设在导向柱410上。支架210为中空结构,支架210顶部封闭、底部具有容置腔,支架210两端的底部开设有适配容置弹簧230的容置槽213,弹簧230的另一端插设在支架210的容置槽213中。支架210顶面间隔设置有具有盲孔的两个连接柱211,按帽220底面对应位置设置有两个插接柱221,插接柱221适配插接在连接柱211上,以使按帽220安装固定在支架210上;按帽220可采用硬胶材质,在按压过程就不存在卡键现象,按帽220穿过第二开口104并伸出筒体100,按帽220被按压时能带动支架210朝触摸按键板300的一侧移动,移动至一定距离后支架210与触摸按键板300顶部的触点310接触,触发该触点310。

支架210底部突出设置有凸台212,凸台212与触摸按键板300上的触点310的位置对应,支架210移动至预定位置后该凸台212与触摸按键板300上的触点310相抵持,以触发触点310。

请参阅图3、图4,在一实施例中,支架210相对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弹性卡扣214,支撑板400对应位置开设有适配的扣位420,弹性卡扣214与扣位420形成限位结构。

支架210对应的两侧开设有缺口215,弹性卡扣214设置在缺口215处。弹性卡扣214包括自支架210向下延伸的弹性延伸部2141以及从延伸部2141的末端向外侧弯折形成的限位部2142,延伸部2141插入扣位420中,限位部2142位于支撑板400下方,在原始状态下,限位部2142与支撑板400底面抵持。按帽220按压被释放后,弹性卡扣214的限位部2142能限制支架210和按帽220被弹簧230继续顶持移动,即弹性卡扣214与扣位420的限位配合以及弹簧230的顶持,可使支架210和按帽220相对于支撑板400固定。

弹性卡扣214的延伸部2141与支架210的顶面垂直,限位部2142与延伸部2141垂直。可以理解,延伸部2141也可以相对于支架210的顶面倾斜设置,限位部2142与延伸部2141之间的夹角也可以是钝角。

手柄10的具体装配过程为:将连接有线缆的触摸按键板300固定在支撑板400上,将两个弹簧230分别套在定位柱上,再将支架210的容置槽213对准套接在弹簧230外,将支架210上弹性扣位420插入支撑板400的扣位420中,再将线缆从筒体100第一端101的通孔穿过,将装有触摸按键板300和支架210的支撑板400从第一开口103处放入筒体100内,再将按帽220从第二开口104放入筒体100并将按帽220固定在支架210上,最后将盖体110插接在筒体100的第一开口103,完成手柄10的整体组装,整个装配过程非常简单。

上述手柄,手柄筒体为一体设置,表面上不存在美工线和美工槽,手柄的整体强度大,第二端设置有可拆卸的盖体,手柄内的各组件的安装简单。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