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恒流恒压励磁控制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45347发布日期:2018-06-19 23:51阅读:637来源:国知局
一种恒流恒压励磁控制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控制柜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恒流恒压励磁控制柜。



背景技术:

PLC控制系统是在传统的顺序控制器的基础上引入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讯技术而形成的一代新型工业控制装置,目的是用来取代继电器、执行逻辑、记时、计数等顺序控制功能,建立柔性的程控系统。具有通用性强、使用方便、适应面广、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编程简单等特点。

现有技术中,传统的配电柜中的电压、电流需要用户手工调节,耗费时间相对较长。另外,当需要维修时,需额外寻找工具进行维修,使用不太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出一种恒流恒压励磁控制柜,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恒流恒压励磁控制柜,包括:机柜和PLC控制系统;所述机柜包括顶板、底板、前板、后板、左板、右板、设置在所述机柜内部的安装腔、以及设置在所述机柜内部且位于所述安装腔下方的储物箱;所述PLC控制系统包括PLC控制单元、以及分别与所述PLC控制单元电性连接的显示装置、分流器、电流表、电压表、漏电检测仪、温湿度传感器、励磁电机和电源模块,所述PLC控制单元包括可控硅和通信模块、所述分流器、所述电流表、所述电压表、所述漏电检测仪、所述温湿度传感器、所述励磁电机和所述电源模块设置在所述安装腔上,所述显示装置设置在所述前板上,所述PLC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整个所述PLC控制系统;所述控制柜内部还设置有散热风扇和断路器,所述散热风扇和所述断路器分别与所述PLC控制单元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控制柜运行稳定,即时显示控制柜内部的电流、电压、温度、湿度等信息,并能依据用户需求快速调整;2、控制柜内部设置有储物箱,储物箱用于存放维修工具;3、控制柜设置有散热风扇和通风罩,便于散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控制柜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控制柜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控制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内部电路示意图;

附图中:1、机柜,11、顶板,12、底板,13、前板,14、安装腔,15、储物箱,16、通风罩,21、PLC控制单元,22、显示装置,23、分流器,24、电流表,25、电压表,26、漏电检测仪,27、温湿度传感器,28、励磁电机,29、电源模块,111、照明装置,121、减震装置,122、支撑脚,123、转轴,124、万向轮,131、拉手,132、电子锁,221、第一显示器,222、第二显示器,223、指示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恒流恒压励磁控制柜,包括机柜1和PLC控制系统2。

如图1所示:机柜1呈长方体,包括顶板11、底板12、前板13、后板、左板、右板、设置在机柜1内部的安装腔14、以及设置在机柜1内部且位于安装腔14下方的储物箱15,且顶板11和底板12相对设置,前板13和后板相对设置,左板和右板相对设置。

顶板11设置在机柜1的上部,顶板11上安装有照明装置111。

底板12的下方设置有减震装置121,减震装置121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上顶板、电涡流阻尼器、弹簧层、橡胶层和下顶板,且减震装置121的上顶板与底板12固定连接。减震装置121的下方设置有四个支撑脚122,支撑脚122上设置有转轴123,转轴123的上端与减震装置121的下顶板固定连接,转轴123的下端设置有万向轮124,万向轮124与支撑脚122通过转轴123活动连接。万向轮124外部包裹有防滑套,防滑套设置有防水密封圈,且密封圈无缝包裹在防滑套的外侧。用户需要移动机柜1时,将万向轮124置于支撑脚122正下方,方便控制机柜1的移动,当机柜1静置不动时,调整万向轮124位置,保持支撑脚122底面水平。

前板13为机柜1的前门板,前板13与右板转动连接,前板13的中部设置有拉手131,前板13上且位于拉手131附近设置有电子锁132,用户通过拉手131和电子锁132控制前门板的打开和闭合。

请同时参阅图2,安装腔14设置在机柜1的内部,安装腔14用于安装控制系统2中的设备。储物箱15设置在机柜1的内部,储物箱15的两侧分别与机柜1的左板和右板固定连接,储物箱15位于安装腔14下方,储物箱15用于存放维修工具和电器元件。

请同时参阅图3,PLC控制系统2包括PLC控制单元21、以及分别与PLC控制单元21电性连接的显示装置22、分流器23、电流表24、电压表25、漏电检测仪26、温湿度传感器27、励磁电机28和电源模块29。

PLC控制单元21设置在机柜1内部的安装腔14上,PLC控制单元21用于控制整个PLC控制系统2。PLC控制单元21包括可控硅211和通信模块212,可控硅211用于将交流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压,通信模块212用于将电流表24、电压表25、漏电检测仪26和温湿度传感器27的各个检测结果发送至显示装置22,用户通过上述的各个检测结果可以确定控制柜内部的设备是否发生故障。PLC控制单元21与上述电子锁132电性连接,用于对电子锁132进行控制。

显示装置22包括第一显示器221、四个第二显示器222、若干组指示灯223和监控终端。第一显示器221设置在前板13的中部,具体为触摸显示屏,第一显示器221与PLC控制单元21双向通讯,用户在第一显示器221上操作,输入控制指令操控PLC控制单元21。四个第二显示器222设置在第一显示器221上方,依次显示PLC控制系统2中的电流值、电压值、温度/湿度信息和时间信息。若干组指示灯223设置在第一显示器221的两侧,每一组指示灯分红、黄、绿三种颜色,红色代表停止运行,黄色代表运行异常,绿色代表正常工作。指示灯223分别对应电流表24、电压表25、漏电检测仪26和温湿度传感器27等设备的工作状态,用户依据指示灯223的颜色判定相应设备的运行状态。监控终端为电脑或手机,用户通过设置在电脑或手机上的软件进行操作,监控终端与PLC控制单元21双向通讯,用户通过软件可以及时了解控制柜的运行状况。

上述技术方案中,用户通过显示装置22可以确定该控制柜内部的设备是否发生故障,当存在温度过高、湿度过大、电流过大、电压过低或者过高,以及漏电现象等中的一个或多个故障问题时,用户可以通过上述的各个检测结果及时发现该故障问题,进而可以为电力工作人员赢得更多的维修时间,减少该故障问题对用户生产生活的影响,防止该故障问题造成更大的财产损失。

分流器23设置在机柜1内部的安装腔14上。用户在第一显示器221上操作,设定一所需电流值,分流器23用于提供用户所设定的电流值,通过PLC处理单元21来实现恒流闭环控制。

电流表24设置在机柜1内部的安装腔14上,电流表24用于检测电流值,电流表24上的电流值与第二显示器222上显示的电流值相对应,且电流表24的运行状态与指示灯223相对应。于说明书附图4中,电流表采用通用符号A标记。

电压表25设置在机柜1内部的安装腔14上,电压表25用于检测电压值,电压表25上的电压值与第二显示器222上显示的电压值相对应,且电压表25的运行状态与指示灯223相对应。于说明书附图4中,电压表采用通用符号V标记。

漏电检测仪26设置在机柜1内部的安装腔14上,漏电检测仪26用于检测控制柜内部设备是否存在漏电现象,漏电检测仪26的运行状态与指示灯223相对应。

温湿度传感器27设置在在机柜1内部的安装腔14上,温湿度传感器27用于检测控制柜内部的温度值和湿度值,温湿度传感器27检测的数值与第二显示器222上显示的电流值相对应,且温湿度传感器27的运行状态与指示灯223相对应。

励磁电机28设置在在机柜1内部的安装腔14上,用户在第一显示器221上操作,设定一所需电压值,励磁电机28用于提供用户所设定的电压值,通过PLC处理单元21来实现恒压闭环控制。

电源模块29设置在机柜1内部的安装腔14上,用于为整个PLC控制系统2提供电源。电源模块29为可充电模块,可在控制柜断电时充当临时电源使用。

上述技术方案中,后板两侧分别与左板和右板固定连接,后板上安装有电源开关、插座安装孔和接线孔。控制柜内部还设置有散热风扇和断路器,散热风扇和断路器分别与上述PLC控制单元21和电源模块29电性连接。上述散热风扇用于散热,控制柜的左板和右板的外壁设置有通风罩16,通风罩16上设置有多个通风孔,且通风罩16与控制柜的左板和右板的外壁连接形成空腔,所述空腔内填充有干燥剂和防尘棉。上述断路器用于对电源线路及励磁电机28等进行保护,当它们发生严重的过载或者短路或者欠压等故障时能自动切断电路。

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原理:用户通过电力变压器,将供电电路提供的电压转变为励磁电机28所需要的电压,然后通过可控硅211将交流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压,用户通过PLC控制单元21进行调节来达到所需要的电流值和电压值,用户在第一显示器221上输入超温报警值、过流报警值、设备使用期限等,通过PLC控制单元21来实现恒流恒压闭环控制、故障报警、设备使用期限提醒、设备使用期限到期自动强制停机及与监控终端通讯等功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控制柜运行稳定,即时显示控制柜内部的电流、电压、温度、湿度等信息,并能依据用户需求快速调整;2、控制柜内部设置有储物箱,储物箱用于存放维修工具;3、控制柜设置有散热风扇和通风罩,便于散热。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所做出的各种其他相应的改变与变形,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