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良的智能交流稳压器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66719发布日期:2018-11-07 20:40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良的智能交流稳压器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控制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良的智能交流稳压器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智能交流稳压器控制系统的计量检测板与电压控制系统板之间是上下叠装的,它们的宽度又是一样的,造成在下方的计量检测板引出端子接线困难,接线时必须将两者分开,先接线计量检测板,然后再安装电压控制系统板并接线,造成在组装产品前调试好的计量检测板与电压控制系统板在安装接线时需再次拆开,即麻烦又降低效率,反复插拔又存在降低可靠性风险;同时电压控制系统板上的状态反馈信号电路的取样信号线用的电源也是取自电源电路,与此板上的其它部分共用一个电源,因状态反馈信号电路的取样信号线需引到产品内部,线路较长,这样就会引入干扰信号到电源电路中,进而影响到单片机电路,使电压控制系统板存在工作不稳定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良的智能交流稳压器控制系统,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能有效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改良的智能交流稳压器控制系统,包括电压控制系统板、计量检测板、控制面板和LED灯板,所述电压控制系统板包括第一PCB板和集成设置于所述第一PCB板上的单片机电路、输出驱动电路、温度检测电路、状态反馈信号电路、第一通讯端口、串口电路、第一电源电路、第二电源电路、第一引出端子、第二引出端子、第三引出端子、第四引出端子和第五引出端子,所述第一PCB板的上下两端均设有让位缺口,所述计量检测板包括第二PCB板和集成设置于所述第二PCB板上的输入电压取样回路、输出电压取样回路、输出电流取样回路、输入信号处理电路、输出信号处理电路、第二通讯端口、第三电源电路、第六引出端子、第七引出端子和第八引出端子,所述LED灯板包括第三PCB板,所述第三PCB板上设有状态指示灯,所述单片机电路分别连接状态反馈信号电路、温度检测电路、输出驱动电路、串口电路、第一通讯端口和第二电源电路,所述第一引出端子、第二引出端子、第三引出端子、第四引出端子和第五引出端子分别连接第一电源电路、状态反馈信号电路、温度检测电路、输出驱动电路和第二电源电路,所述第一通讯端口与第二通讯端口连接,所述串口电路通过排线分别连接控制面板和LED灯板,所述第一电源电路与状态反馈信号电路连接,所述输入信号处理电路分别连接输入电压取样回路、第三电源电路和第二通讯端口,所述输出信号处理电路分别连接输出电压取样回路、输出电流取样回路、第三电源电路和第二通讯端口,所述第六引出端子、第七引出端子和第八引出端子分别连接输入电压取样回路、输出电流取样回路和输出电压取样回路。

上述说明中,作为优选,所述LED灯板设置在所述控制面板右侧,所述电压控制系统板设置在所述控制面板上方,所述计量检测板设置在电压控制系统板和控制面板之间。

上述说明中,作为优选,所述第一PCB板的上端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引出端子和第二引出端子,所述第一PCB板的左侧分别设有第三引出端子和第五引出端子,所述第一PCB板的下端设有第四引出端子,所述第一电源电路和状态反馈信号电路分别设置在第一引出端子和第二引出端子内侧,所述温度检测电路设置在第三引出端子内侧的下方,所述第二电源电路设置在第五引出端子内侧的下方,且位于第四引出端子的内侧,所述输出驱动电路设置在第四引出端子内侧,所述单片机电路设置于第一PCB基板上中间位置,所述串口电路设置在单片机电路右侧,所述第一通讯端口设置在单片机电路上端右侧,所述第二电源电路设置在单片机电路下端左侧。所述第一电源电路设置在单片机电路上端左侧。

上述说明中,作为优选,所述第二PCB板上端设有第六引出端子,所述第二PCB板下端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七引出端子和第八引出端子,所述输入电压取样回路设置在第六引出端子内侧,所述输出电流取样回路和输出电压取样回路分别设置在第七引出端子和第八引出端子内侧,所述输出信号处理电路设置在第二PCB基板中间靠右侧位置,所述输入信号处理电路设置在输出信号处理电路左侧,所述第二通讯端口设置在输出信号处理电路上端右侧,所述第三电源电路设置在输出信号处理电路上端。

上述说明中,作为优选,所述状态指示灯设置在第三PCB板中间。

本实用新型所产生的有益效果是:所述第一PCB板的上下两端均设有让位缺口,改进了电压控制系统板,使得计量检测板接线方便,提高了稳压器的可靠性和安装效率;所述电压控制系统板设有第一电源电路和第二电源电路,电压控制系统板采取双电源电路则增加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技术手段及其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和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电路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电压控制系统板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计量检测板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LED灯板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识说明:10-电压控制系统板,11-单片机电路,12-输出驱动电路,13-温度检测电路,14-状态反馈信号电路,15-第一通讯端口,16-串口电路,17-第一电源电路,18-第二电源电路,191-第一引出端子,192-第二引出端子,193-第三引出端子,194-第四引出端子,195-第五引出端子,20-计量检测板,21-输入电压取样回路,22-输出电压取样回路,23-输出电流取样回路,24-输入信号处理电路,25-输出信号处理电路,26-第二通讯端口,27-第三电源电路,281-第六引出端子,282-第七引出端子,283-第八引出端子,30-LED灯板,31-状态指示灯,40-控制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一种改良的智能交流稳压器控制系统,包括电压控制系统板10、计量检测板20、控制面板40和LED灯板30,所述电压控制系统板10包括第一PCB板和集成设置于所述第一PCB板上的单片机电路11、输出驱动电路12、温度检测电路13、状态反馈信号电路14、第一通讯端口15、串口电路16、第一电源电路17、第二电源电路18、第一引出端子191、第二引出端子192、第三引出端子193、第四引出端子194和第五引出端子195,所述第一PCB板的上下两端均设有安装时便于第一PCB板连接的让位缺口,所述让位缺口分别与第六引出端子281、第七引出端子282和第八引出端子283相对应,所述计量检测板20包括第二PCB板和集成设置于所述第二PCB板上的输入电压取样回路21、输出电压取样回路22、输出电流取样回路23、输入信号处理电路24、输出信号处理电路25、第二通讯端口26、第三电源电路27、第六引出端子281、第七引出端子282和第八引出端子283,所述LED灯板30包括第三PCB板,所述第三PCB板上设有状态指示灯31,所述单片机电路11分别连接状态反馈信号电路14、温度检测电路13、输出驱动电路12、串口电路16、第一通讯端口15和第二电源电路18,所述第一引出端子191、第二引出端子192、第三引出端子193、第四引出端子194和第五引出端子195分别连接第一电源电路17、状态反馈信号电路14、温度检测电路13、输出驱动电路12和第二电源电路18,所述第一通讯端口15与第二通讯端口26连接,所述串口电路16通过排线分别连接控制面板40和LED灯板30,所述第一电源电路17与状态反馈信号电路14连接,所述输入信号处理电路24分别连接输入电压取样回路21、第三电源电路27和第二通讯端口26,所述输出信号处理电路25分别连接输出电压取样回路22、输出电流取样回路23、第三电源电路27和第二通讯端口26,所述第六引出端子281、第七引出端子282和第八引出端子283分别连接输入电压取样回路21、输出电流取样回路23和输出电压取样回路22。

所述第一PCB板的上端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引出端子191和第二引出端子192,所述第一PCB板的左侧分别设有第三引出端子193和第五引出端子195,所述第一PCB板的下端设有第四引出端子194,所述第一电源电路17和状态反馈信号电路14分别设置在第一引出端子191和第二引出端子192内侧,所述温度检测电路13设置在第三引出端子193内侧的下方,所述第二电源电路18设置在第五引出端子195内侧的下方,且位于第四引出端子194的内侧,所述输出驱动电路12设置在第四引出端子194内侧,所述单片机电路11设置于第一PCB基板上中间位置,所述串口电路16设置在单片机电路11右侧,所述第一通讯端口15设置在单片机电路11上端右侧,所述第二电源电路18设置在单片机电路11下端左侧。所述第一电源电路17设置在单片机电路11上端左侧。

所述第二PCB板上端设有第六引出端子281,所述第二PCB板下端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七引出端子282和第八引出端子283,所述输入电压取样回路21设置在第六引出端子281内侧,所述输出电流取样回路23和输出电压取样回路22分别设置在第七引出端子282和第八引出端子283内侧,所述输出信号处理电路25设置在第二PCB基板中间靠右侧位置,所述输入信号处理电路24设置在输出信号处理电路25左侧,所述第二通讯端口26设置在输出信号处理电路25上端右侧,所述第三电源电路27设置在输出信号处理电路25上端。

所述状态指示灯31设置在第三PCB板中间。

组装时,所述LED灯板30设置在所述控制面板40右侧,所述电压控制系统板10设置在所述控制面板40上方,所述计量检测板20设置在电压控制系统板10和控制面板40之间。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