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感应控制电路及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81741发布日期:2019-10-15 19:40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一种感应控制电路及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电路控制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感应控制电路及系统。



背景技术:

在感应控制电路中,根据接近感应模块发送的感应信号,来切换被控设备的状态。但传统的感应控制电路只能根据感应信号控制被控设备的开启和关闭,在一些光照强度变化较为明显的环境中,无法对被控设备的工作状态进行调节。

以背光指示灯为例,市售的各种接近感应开关的背光指示灯,可以通过感应人体接近是否接近,而进行点亮和熄灭,但是背光灯的亮度存在晚上的亮度过强,白天的亮度过暗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感应控制电路及系统,以改善感应控制电路无法同时根据接近感应信号和光照强度来控制被控设备,导致设备的工作状态只能进行开启和关闭,无法根据光照强度来调节开启后的设备的工作状态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感应控制电路,包括:开关模块、光感应模块和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开关模块、所述光感应模块耦合;所述开关模块用于接收感应信号,并向所述控制模块发送驱动信号;所述光感应模块用于根据光照强度,在所述光感应模块的输出端产生对应的电势;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电势生成对应的脉冲信号,并根据所述驱动信号和所述脉冲信号,控制被控设备的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光感应模块根据光照强度生成对应的电势,而控制模块根据电势产生脉冲信号,还根据对应的开关模块产生的驱动信号来产生脉冲信号,以控制被控设备进行状态切换。使得在光照强度变化较大的环境下,也可以同时根据接近感应和光感应一同调节被控设备的状态,让被控设备的工作状态适合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运行。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模块包括主控芯片和晶体管,所述主控芯片的输出端与晶体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晶体管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被控设备连接,所述晶体管的第二输出端接地,所述晶体管用于根据所述主控芯片发送的所述脉冲信号控制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输出端的通断。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晶体管,以使控制模块根据脉冲信号和驱动信号,向所述晶体管发送脉冲,来控制晶体管的导通和关断,由此控制被控设备的状态。使得通过感应控制电路的电流微小的变化量来控制被控设备的电流较大的变化量,由此改变被控设备的状态,使得控制电路可以采用安全电压,减少人为操作时存在的安全隐患。

进一步地,所述晶体管为三极管或者场效应管。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晶体管设置为三极管或者场效应管,可以使得控制模块根据三极管或者场效应管的工作状态,控制输出的脉冲频率和幅度,使三极管或者场效应管的工作状态在截止状态和饱和导通状态进行切换。

进一步地,所述光感应模块还包括第一电容、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分别与所述主控芯片的触发端和重置锁定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与外部电源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还与所述主控芯片的放电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主控芯片的触发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主控芯片的触发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主控芯片的放电端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光感应模块设置第一电容和其他电容电阻进行第一电容的充放电,通过第一电容的充放电,使得主控芯片的输出端输出的电平有规律地进行变化,并形成脉冲来控制被控装置。使得控制模块可以通过元件较为简单的电容,实现根据光感应模块输出端的电压变化产生对应的脉冲,使得电路更加简单,可以更加方便的进行连接和安装。

进一步地,所述光感应模块还包括光敏电阻,所述光敏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阻连接,所述光敏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主控芯片的放电端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光感应模块设置光敏电阻,使得光敏电阻根据光照强度来调节自身阻值,以调节第一电容的放电效率,由此来调节脉冲信号的占空比。使得被控设备的工作状态可以根据光照强度的变化,简单的实现对被控设备工作状态的控制。

进一步地,所述光感应模块还包括第三电阻,所述第三电阻与所述光敏电阻并联。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三电阻与光敏电阻并联,限制了第一电容的最小放电电流,由此来限制第一电容的放电时间控制脉冲信号的最低频率,使得被控装置处于工作状态时可以正常工作。

进一步地,所述开关模块包括感应芯片和延时单元。所述感应芯片的感应电极端与感应装置连接,所述感应芯片的输出控制端与所述延时单元的一端连接,所述延时单元的另一端与所述主控芯片的重置端连接。所述感应芯片用于根据所述感应信号,通过所述感应芯片的输出控制端向所述主控芯片的重置端发出所述驱动信号。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开关模块设置感应芯片与感应装置连接,通过感应装置进行接近感应,并向感应芯片发送感应信号,以使感应芯片可以根据感应信号向控制模块发送驱动信号,以控制被控设备的状态。同时,延时单元可以延长驱动信号在控制模块的作用时长,使得被控设备的状态改变有一定的缓冲时长,防止被控设备因为状态改变过快而损坏的情况发生。

进一步地,所述延时单元包括第二电容、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四电阻和第五电阻,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第二电容。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与所述主控芯片的重置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感应芯片的输出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主控芯片的重置端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感应芯片的输出控制端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主控芯片的重置端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延时单元中设置第二电容进行充放电,根据电容的反复充放电的特性,简单的实现对驱动信号的延时,使驱动信号的变化较为缓慢,控制模块可以缓慢调整被控设备的状态。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感应控制系统,包括感应装置和感应控制装置,所述感应控制装置分别与被控设备和所述感应装置连接,所述感应控制装置包括上述的感应控制电路。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感应控制系统中设置上述感应控制电路,使得在光照强度变化较大的环境下,感应控制电路也可以同时根据接近感应和光感应一同调节被控设备的状态,让被控设备的工作状态适合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运行。

进一步地,所述被控设备包括至少一个照明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感应控制系统根据接近感应和光感应,可以调节照明装置的工作状态。使得在光照变化较大的环境中,感应控制系统可以根据接近感应控制照明装置的开启和关闭,且根据光照强度调节照明装置的亮度,使得照明装置的亮度适合在各个光照强度不同的环境中进行工作。

本申请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申请实施例了解。本申请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感应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感应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开关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感应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感应控制电路;110-控制模块;120-光感应模块;1201-第一电容的第一端;1202-第一电容的第二端;130-开关模块;131-延时单元;1311-延时单元的第一端;1312-延时单元的第二端;20-被控设备;30-感应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申请实施例而了解。本申请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感应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感应控制电路10,包括:开关模块130、光感应模块120和控制模块110;所述控制模块110分别与所述开关模块130、所述光感应模块120耦合;所述开关模块130用于接收感应信号,并向所述控制模块110发送驱动信号;所述光感应模块120用于根据光照强度,在所述光感应模块120的输出端产生对应的电势;所述控制模块110用于根据所述电势生成对应的脉冲信号,并根据所述驱动信号和所述脉冲信号,控制被控设备20的状态。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感应控制电路10的控制模块110与开关模块130耦合,开关模块130又与感应装置30连接,感应装置30会对人体进行接近感应,并根据接近感应得出的结果向开关模块130发送感应信号。开关模块130根据感应信号再向控制模块110发送驱动信号,以使控制模块110控制被控装置的驱动。控制模块110还与光感应模块120耦合,光感应模块120可以根据光照强度调整光感应模块120的输出端的电势。因此,控制模块110可以对光感应模块120的输出端的电势进行测量,根据电势的变化生成对应的脉冲信号。控制模块110还与被控设备20耦合,控制模块110会同时根据驱动信号和脉冲信号,调节被控设备20的状态使得在光照强度变化较大的环境下,也可以通过感应控制电路10同时根据接近感应和光感应一同调节被控设备20的状态,让被控设备20的工作状态适合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进行工作。

值得说明的是,这里外接的感应装置30可以采用接近感应技术,对人体进行感应。当感应装置30探测到人体接近或者远离时,向开关模块130发送驱动信号,以使开关模块130动作。其中,接近感应技术为一种主动式红外反射感应技术,类似于雷达探测技术,主要用于针对人体或物体的近距离的无接触感应。感应装置30还可以采用热感应技术,当热感应装置30探测到有接近人体温度时,也会向开关模块130发送驱动信号,以使开关模块130动作。具体的感应装置30采用的技术类型可以根据实际运用中的感应需求进行调整。

其中,感应装置可以为人体电容接近感应器,也可以为红外反射感应器或人体热释电感应器,具体的感应装置的类型可以根据实际的感应需求进行选择。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所述控制模块110包括主控芯片U1和晶体管,所述主控芯片U1的输出端与晶体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晶体管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被控设备20连接,所述晶体管的第二输出端接地,所述晶体管用于根据所述主控芯片U1发送的所述脉冲信号控制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输出端的通断。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控制模块110包括主控芯片U1,主控芯片U1的输出端与晶体管的控制端连接,主控芯片U1的输出端用于根据光感应模块120两端的电势产生脉冲信号。而晶体管的第一输出端相当于控制模块110的a1端,与被控设备20连接。晶体管的第二输出端与地连接。产生的脉冲信号作用于晶体管的控制端,以改变晶体管的工作状态。例如,若晶体管的控制端收到高电平,晶体管工作在饱和导通状态,即晶体管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二输出端导通,被控设备20全部工作。若晶体管的控制端收到低电平,则晶体管工作在截止状态,即晶体管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二输出端截止,被控设备20不工作。若晶体管的控制端收到脉冲信号,则晶体管的工作状态也随着脉冲信号进行调节。这样可以通过晶体管的电流微小的变化量来控制被控设备20的电流较大的变化量,由此改变被控设备20的状态,使得感应控制电路10可以采用安全电压,减少人为操作时存在的安全隐患。

值得说明的是,主控芯片U1的触发端相当于控制模块110的a2端,主控芯片U1的重置锁定端相当于控制模块110的a3端,主控芯片U1的触发端和重置锁定端均与光感应模块120连接,主控芯片U1的触发端与重置锁定端用于检测光感应模块120输出端的电势,并使主控芯片U1根据电势通过输出端输出脉冲信号。常规的触发端和重置锁定端设置有触发条件,举例来说,若主控芯片U1的触发端和重置锁定端接收到的电压大于供电电压的三分之二,则使输出端输出低电平。若主控芯片U1的触发端和重置锁定端接收到的电压小于供电电压的三分之一,则使输出端输出高电平。主控芯片U1的控制端与第三电容C3的一端连接,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第三电容C3用于使主控芯片U1的触发端与重置锁定端的触发条件不变,主控芯片U1的控制端还可以与其他电源连接,以改变触发端与重置锁定端的触发条件,具体需要连接的电源的电压值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并且,主控芯片U1还包括其他多个引脚,如:电源电压端、接地

端、放电端和重置端,主控芯片U1的电源电压端与供应电源连接,主控芯片U1的接地端用于接地。主控芯片U1的放电端相当于控制模块110的a4端,还与光感应模块120连接,主控芯片U1的放电端与输出端的输出电平相关。当输出端输出低电平时,放电端处于低阻态,相当于接地;当输出端输出高电平时,放电端处于高阻态,相当于断路。主控芯片U1的重置端相当于控制模块110的a5端,与开关模块130连接,重置端用于接收开关模块130发送的驱动信号。若主控芯片U1的重置端接收到低电平,则主控芯片U1被强制复位,并且通过输出端输出低电平,使晶体管处于截止状态,被控设备20断电,不再进行工作。若主控芯片U1的重置端收到高电平,则主控芯片U1正常工作,此时输出端输出的电平会根据触发端与重置锁定端的检测结果进行输出。

还需要说明的是,晶体管与主控芯片U1的输出端之间还设置有第六电阻R6,第六电阻R6用于限制流入晶体管的电流大小,第六电阻R6的阻值可以为1KΩ。与主控芯片U1连接的供电电源的电压一般为3.3V,与被控设备20连接的外部电源的电压一般为220V。主控芯片U1一般采用NE555芯片,晶体管可以为场效应管或者是三极管Q1。若晶体管为三极管Q1,则三极管Q1的基极与主控芯片U1的输出端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被控设备20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1各个管脚的功能与上述晶体管的功能一致,此处不再赘述。三级管可以为PNP型三极管Q1也可以为NPN型三极管Q1,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三级管的型号为IN5551。具体的元件的型号与元件参数可以根据实际的感应控制需求进行调整。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感应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所述光感应模块120还包括第一电容C1、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所述第一电容C1的一端分别与所述主控芯片U1的触发端和重置锁定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电阻R1的一端与外部电源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还与所述主控芯片U1的放电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与所述主控芯片U1的触发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与所述主控芯片U1的触发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与所述第二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所述主控芯片U1的放电端连接。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第一电容的第一端1201相当于光感应模块120的b1端,与控制模块110的a2端连接,也相当于与主控芯片U1的触发端连接,第一电容的第一端1201还相当于光感应模块120的b2端,与控制模块110的a3端连接,也相当于与主控芯片U1的重置锁定端连接。第一电容的第二端1202接地。主控芯片U1会根据第一电容C1的输出的电势,也即光感应模块120的b1端与b2端输出的电势,来调整主控芯片U1的输出端和放电端发出的信号。

同时,第一电容的第一端1201与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与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供电电源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还相当于光感应模块120的b3端,与控制模块110的a4端连接,也即与控制芯片的放电端连接。当第一电容的第一端1201的电势小于三分之一供电电源的电压时,主控芯片U1的触发端和重置锁定端被触发,使得主控芯片U1的放电端处于高阻状态。因此,供电电源通过第一电阻R1和第一二极管D1为第一电容C1进行充电。

并且,第一电容的第一端1201还与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与第二电阻R2的一端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也相当与光感应模块120的b3端,与控制模块110的a4端连接,也即与控制芯片的放电端连接。当第一电容的第一端1201的电势大于三分之二的供电电源的电压时,主控芯片U1的触发端和重置锁定端被触发,使得主控芯片U1的放电端处于低阻状态。因此,第一电容C1通过第二二极管D2、第二电阻R2和主控芯片U1的放电端进行放电。通过第一电容C1的充放电,使得主控芯片U1的输出端输出的电平有规律地进行变化,并形成脉冲来控制被控装置。由此,可以通过结构较为简单的电容,实现根据光感应模块120输出端的电压变化产生对应的脉冲,使得电路更加简单,可以更加方便的进行连接和安装。

值得说明的是,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可以采用IN4148型二极管。第一电阻R1的阻值可以为10KΩ,第二电阻R2的阻值可以为1KΩ。具体的元件型号与元件参数可以根据实际的感应控制需求进行调整。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光感应模块120还包括光敏电阻CDS,所述光敏电阻CDS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阻R2连接,所述光敏电阻CDS的另一端与所述主控芯片U1的放电端连接。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光敏电阻CDS的一端与第二电阻R2连接,光敏电阻CDS的另一端也相当于光感应模块120的b3端,与控制模块110的a4端连接,也即与主控芯片U1的放电端连接。由于光敏电阻CDS的特性,光敏电阻CDS会随着光照强度的不同,改变自身的阻值。举例来说,当环境光照强度变亮时,光敏电阻CDS的阻值变小,因此第一电容C1的放电时间缩短,第一电容的第一端1201的电势会加快减小,直到达到主控芯片U1的触发端与重置锁定端的触发条件。主控芯片U1的输出端输出低电平的时间也会变短;同理,当环境光照强度变弱时,光敏电阻CDS的阻值变大,因此第一电容C1的放电时间增加,第一电容的第一端1201的电势会减慢减少,直到达到主控芯片U1的触发端与重置锁定端的触发调节。主控芯片U1的输出端输出低电平的时间也会变长。由此通过光敏电阻CDS的阻值变化,来调节了主控芯片U1输出端输出的脉冲的占空比,达到调节被控设备20的状态的目的。

其中,通过电容的充放电和加入电阻可变的元件来调节电容的充放电过程,也被称为脉冲宽度调制(PWM控制技术),本质是利用微处理器的数字输出来对模拟电路进行控制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技术。主控芯片U1的输出端输出的脉冲频率一般为50HZ-500HZ,即脉冲周期一般为20ms-2ms;一个周期的脉冲的高电平时长基本保持不变,约为1.2MS,低电平时长根据光敏电阻CDS的阻值变化在0.2ms-18ms之间变化。因此,脉冲信号的占空比在8%-85%之间改变。具体的脉冲频率的大小和占空比的调节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值得说明的是,光感应模块120还设置有第三电阻R3,第三电阻R3与光敏电阻CDS并联,第三电阻R3主要用于限制第一电容的最小放电电流,由此来限制第一电容的放电时间控制脉冲信号的最低频率,使得被控装置处于工作状态时可以正常工作。

其中,主要是因为电容放电的电流大小是按负载需要而定的。负载阻大,自然电容的放电电流就小。由于第三电阻作为第一电容的负载,基于电容充放电时间计算公式ΔU×C=I×t,当第一电容工作的电压范围和电容的容量一定的时候,放电电流和工作时间是成反比的。

同时,第三电阻R3的阻值一般为150KΩ,具体的第三电阻R3的阻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的脉冲信号的频率进行调整。

举例来说,若被控装置为照明装置时,第三电阻作为第一电容的负载,用于限定第一电容的最小放电电流,也即限制第一电容的放电时长,相当于限定了脉冲信号的最低变化频率。使得照明装置处于工作状态时,照明装置根据脉冲信号进行闪烁的频率不会低于人眼感受到照明装置闪烁的频率。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开关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所述开关模块130包括感应芯片U2和延时单元131。所述感应芯片U2的感应电极端与感应装置30连接,所述感应芯片U2的输出控制端与所述延时单元131的一端连接,所述延时单元131的另一端与所述主控芯片U1的重置端连接。所述感应芯片U2用于根据所述感应信号,通过所述感应芯片U2的输出控制端向所述主控芯片U1的重置端发出所述驱动信号。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感应芯片U2的感应电极端与第七电阻R7的一端连接,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相当于开关模块130的e1端,与感应装置30连接。感应芯片U2的输出控制端与延时单元131的第一端1311连接,延时单元131的第二端1312相当于开关模块130的e2端,与控制模块110的a5端连接,也即与主控芯片U1的重置端连接。感应装置30进行接近感应,并根据感应结果向感应芯片U2的感应电极发送感应信号,使得感应芯片U2根据感应信号,通过感应芯片U2的输出控制端输出驱动信号,驱动信号经过延时单元131作用于主控芯片U1的重置端,以控制被控设备20的状态。

举例来说,若感应装置30感应没有人接近,则向感应芯片U2的感应电极端发送第一感应信号,感应芯片U2根据第一感应信号通过输出控制端输出低电平,使得低电平通过延时单元131输入至主控芯片U1的重置端,使得主控芯片U1被强制复位,并且通过主控芯片U1的输出端输出低电平,使晶体管处于截止状态,被控设备20断电,不再进行工作。若感应装置30感应到有人接近,则向感应芯片U2的感应电极端发送第二感应信号,感应芯片U2根据第二感应信号通过输出控制端输出高电平,使得高电平通过延时单元131输入至主控芯片U1的重置端。主控芯片U1的重置端收到高电平后,主控芯片U1正常工作,此时主控芯片U1输出端输出的电平会根据触发端与重置锁定端的检测结果进行输出。

还需要说明的是,感应芯片U2还包括其他多个引脚,如:触摸输出端、接地端、电源输入端和内部调节端。感应芯片U2的触摸输出端常用于根据感应芯片U2接收的触摸信号,发送控制指令。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分钟,感应芯片U2的触摸输出端为空脚,不与元件连接。并且,感应芯片U2的接地端接地。感应芯片U2的电源输入端与供电电源连接,供应电源还与第四电容C4的一端连接,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感应芯片U2的内部调节端与第五电容C5连接,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则接地,因此感应芯片U2的内部触发条件不变。

其中,感应芯片U2的型号可以为IQS227AS,第七电阻R7的阻值可以为470Ω,具体的元件的型号与元件参数可以根据实际的感应控制需求进行调整。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延时单元131包括第二电容C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四电阻R4和第五电阻R5,所述控制模块110还包括第二电容C2。所述第二电容C2的一端与所述主控芯片U1的重置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与所述感应芯片U2的输出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与所述第四电阻R4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与所述主控芯片U1的重置端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与所述感应芯片U2的输出控制端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与所述第五电阻R5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与所述主控芯片U1的重置端连接。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第二电容C2的一端相当于延时单元131的第二端1312,与控制模块110的a5端连接,也即与主控芯片U1的重置端连接。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延时单元131的第二端1312还与第四电阻R4的一端连接,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与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则与感应芯片U2的输出控制端连接。延时单元131的第二端1312还与第五电阻R5的一端连接,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与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则与感应芯片U2的输出控制端连接。当感应芯片U2的输出控制端输出高电平时,可以通过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电阻R4为第二电容C2进行充电。当感应芯片U2的输出控制端输出低电平是,可以使第二电容C2通过第五电阻R5和第四二极管D4和感应芯片U2的输出控制端进行放电。由此,达到将驱动信号进行延时的目的,使驱动信号的变化较为缓慢,控制模块110可以缓慢调整被控设备20的状态。

值得说明的是,第四电阻R4和第五电阻R5的阻值均可以为1KΩ,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的型号均可以为IN4148,具体的元件的型号与元件参数可以根据实际的感应控制需求进行调整。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感应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感应控制系统,包括感应装置30和感应控制装置,所述感应控制装置分别与被控设备20和所述感应装置30连接,所述感应控制装置包括上述的感应控制电路10。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被控设备20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照明装置。控制模块110的a1端与照明装置的负极连接,照明装置的正极可以与外部电源连接。感应模块的e1端与感应装置30连接。由此通过上述的感应控制电路10即可根据光感应和接近感应同时控制照明装置的状态,即控制照明装置的开关和照明装置处于开启状态时的亮度调节。

举例来说,若感应装置30感应没有人接近,则向感应芯片U2的感应电极端发送第一感应信号,感应芯片U2根据第一感应信号通过输出控制端输出低电平,使得低电平通过延时单元131输入至主控芯片U1的重置端,使得主控芯片U1被强制复位,并且通过主控芯片U1的输出端输出低电平,使晶体管处于截止状态,照明装置断电,不再进行工作。若感应装置30感应到有人接近,则向感应芯片U2的感应电极端发送第二感应信号,感应芯片U2根据第二感应信号通过输出控制端输出高电平,使得高电平通过延时单元131输入至主控芯片U1的重置端。主控芯片U1的重置端收到高电平后,主控芯片U1正常工作,此时主控芯片U1的触发端与重置锁定端会对光感应模块120的输出端进行检测,主控芯片U1的输出端输出的电平则会根据检测结果进行输出,以控制照明装置的亮度。

值得说明的是,照明装置的正极还可以与限流电阻的一端连接,限流电阻的另一端则与外部电源连接,限流电阻用于保护照明装置。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感应控制电路10及系统,电路包括:开关模块130、光感应模块120和控制模块110;所述控制模块110分别与所述开关模块130、所述光感应模块120耦合;所述开关模块130用于接收感应信号,并向所述控制模块110发送驱动信号;所述光感应模块120用于根据光照强度,在所述光感应模块120的输出端产生对应的电势;所述控制模块110用于根据所述电势生成对应的脉冲信号,并根据所述驱动信号和所述脉冲信号,控制被控设备20的状态。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光感应模块120根据光照强度生成对应的电势,而控制模块110根据电势产生脉冲信号,还根据对应的开关模块130产生的驱动信号来产生脉冲信号,以控制被控设备20进行状态切换。使得在光照强度变化较大的环境下,也可以同时根据接近感应和光感应一同调节被控设备20的状态,让被控设备20的工作状态适合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运行。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