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98436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电脑中央处理器(CPU)的散热装置,尤其是具有高速运算处理功能处理器的散热装置。由于高速处理器在运作中会产生高温,所以必须依赖大型筒状散热体加以吸收热源,而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特征就是要设计一种与该筒形散热体能相互匹配、且作用时不会干扰的风扇组,使整体的散热装置能发挥最佳的散热效果。
由于电脑处理的工作项目日趋复杂,速度也愈来愈快、相对使处理器(CPU)的工作温度激增,如果散热问题没有获得解决,是无法使处理器功能发挥极高的主要原因,所以为匹配高速处理器的散热,业者纷纷提出改善的方案,诸如近来使用于美商AMD公司开发的K7处理器中,便有如

图1及图2所示的散热装置问世。这类散热装置称为『power Cooler』,意思是具有超强的散热处理功效。从图示中可以看见两种散热装置都是以一筒形的散热体为基本,再配置两种不同型式的风扇组,目的都是借此大型的散热体能吸取更多、更快的热源,再经由风扇组加以吹散。
申请人对于上述利用筒型散热体(Heat Sink)吸取发热体的热源并没有不同的意见,但是,针对这两种习用散热装置所配设的风扇组却有不同的看法,认为这二种风扇结构与固定于散热体的方式实有改善的必要,分述如下一、如图1所揭露的散热装置,该风扇10直接靠若干螺丝11锁固于筒形散热体12的内底面,其存在的问题有1、风扇座13极为贴近于散热体12的底面16(见图3),使原本最接近于发热体(CPU)的底面(温度最高处),再加上风扇座13内驱动元件(图未示,指线圈、磁极片等物件)因工作所发出的热产生加热效应,不仅无助于散热,反而增加热源,致使散热效果难以发挥到最佳状态。
2、如图3所示,在定位风扇10于散热体12内时,由于受到风扇叶片14的阻挡,导致以工具深入锁固风扇座13的工作难以实施;除非刻意加大风扇叶片14之间的间距,却会因此而减少了叶片的面积,反而降低散热的效率。
3、同样是图3,风扇座下的电源线15同样接近于散热体的底面16(即温度较高处),而容易导致电源线16的绝缘受到破坏,使风扇无法正常运作。
二、如图2所示的另一种习见的散热装置,是以一环框21下方垂设的框架22固定风扇座23,虽然改善了前述第一种风扇组难以定位于筒形散热体20的问题,但是仍可见有以下缺点1、由于框架22直接阻挡了风扇24的风吹路径,导致散热的效率降低,无法使散热装置的效果充分发挥。
2、风扇座23仍指向筒形散热体20的底面,使此种设计仍有如第一种习用者产生加热效应的缺点。
3、环框11是以胶粘于散热体20的开口面,所以定位效果甚差;尤其是该散热体20时有高温,会将固定胶熔解而造成风扇组掉落的窘况。
由于以上两种同样使用筒形散热体的散热装置都有如此严重的缺点,而关键的问题很清楚看出,都是因为风扇组的设计不良所致。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装置,使扇叶经内部的驱动元件驱动运转后,可以直接将风吹向散热体内,并将散热体吸收来自于发热体的热源散去;如此,让扇座远离于散热体的底面,使风扇受驱动元件驱动运转时,所产生的工作温度亦不会干涉到散热体。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装置,风扇在导风(或吹风)的路径上没有任何阻碍,使风扇的效率发挥到极高,进而,增加整组散热装置的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装置,电源线亦远离于散热体的高温底面,使其不会受高温影响绝缘,而能提供正常的电源给风扇,使风扇一直维持稳定的运转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装置,提供了一组定位元件给前述的环框,使此环框可以非常稳定地固定在筒形散热体的开口面,而且固定、或拆卸的方式简单不受任何阻碍,借以减少使用者在装配上的麻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散热装置,包括一筒形散热体,及一以悬吊方式固定于筒形散热体开口面的风扇组,其中,筒形散热体是由多数个斜向排列而成的散热鳍片拼组而成,每一鳍片间具有间隔,而在散热体的底面则凸出有与发热体接触的一接面,其特征在于风扇组包括有一环框、一扇座及旋转扇叶,其中,环框与扇座之间以肋互相连结,扇叶枢设于扇座上,且扇叶的底面指向于筒形散热体的内底面,而扇座则远离于散热体的底面。
在所述环框指向于散热体的面上,垂设有两两对应为一组的定位插片,两定位插片之间的环框上又开有一定位孔,且环框借此定位插片分插于散热鳍片的间隔内。
在所述两插片间横设有一挡片,且该挡片靠抵于鳍片的内缘面。
所述环框的表面上开设有透风孔。
所述环框的表面上设置一穿过电源线的线孔。
由于采用上述方案增加整组散热装置的散热效果,并使风扇一直维持稳定的运转状态,又可减少使用者在装配上的麻烦。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技术内容及实施例,兹配合固式说明如后。
图1为第一种习用的散热装置外观图图2为第二种习用的散热装置外观图图3为图1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外观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组与筒形散热体组装后的侧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组与筒形散热体组装后的俯视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环框与散热体固定的局部示意图。
请参阅图4-6,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散热装置包括有一筒形散热体30,及一以悬吊方式固定于筒形散热体30开口面30a的风扇组40,其中,筒形散热体30是由多数个斜向排列而成的散热鳍片31拼组而成,每一鳍片31间具有间隔31a以供通风,而在散热体的底面32则凸出有一与发热体(通常为CPU,图未表示)接触的接面33,使发热体的热源被吸收后,可以传递到散热体30而分散开来;至于风扇组40则包括有一环框41、一扇座43、及旋转扇叶44,其中,环框41与扇座43之间以肋42互相连结,扇叶44框设于扇座43上,且扇叶的底面44a指向于筒形散热体30的内底面,使扇叶44经内部的驱动元件(图未表示,乃泛指线圈、磁极片等元件)驱动运转后可以直接将风吹向散热体30及周围的鳍片31,使散热体吸收来自于发热体的热源散去,达到散热的目的除上述外,在环框41指向散热体30的面上,垂设有两两对应为一组的定位插片461、462,及一横设于两插片之间的挡片463,两定位插片之间的环框上又开有一定位孔47,如图7所示,使环框41可以借此定位插片461、462分插于散热鳍片31的间隔31a内,以塞住此间隔31a,并借挡片463靠抵于鳍片31的内缘面,使螺丝50在透过定位孔47后锁入另一鳍片间的间隔31b时,可以借插片461、462填满间隔31a及挡片463所产生的补强作用而稳定地锁固;否则按照一般方式直接以螺丝锁于两鳍片31的间隔31a时,会使鳍片31因受力向外扩撑变形,而无法使螺丝发挥固定效果。
又除上述外,在环框41的表面上可以开设如图4所示的透风孔411,使散热尽可能无死角;又可以取一个适当的位置设一线孔412,可以供电源线45从此处穿出而尽量远离于散热体30的底面。
虽然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已借由前述的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少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视后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散热装置,包括一筒形散热体,及一以悬吊方式固定于筒形散热体开口面的风扇组,其中,筒形散热体是由多数个斜向排列而成的散热鳍片拼组而成,每一鳍片间具有间隔,而在散热体的底面则凸出有与发热体接触的一接面,其特征在于风扇组包括有一环框、一扇座及旋转扇叶,其中,环框与扇座之间以肋互相连结,扇叶枢设于扇座上,且扇叶的底面指向于筒形散热体的内底面,而扇座则远离于散热体的底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环框指向于散热体的面上,垂设有两两对应为一组的定位插片,两定位插片之间的环框上又开有一定位孔,且环框借此定位插片分插于散热鳍片的间隔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两插片间横设有一挡片,且该挡片靠抵于鳍片的内缘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框的表面上开设有透风孔。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框的表面上设置一穿过电源线的线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电脑中央处理器的散热装置,包括一筒形散热体,及一以悬吊方式固定于筒形散热体开口面的风扇组,其中,筒形散热体是由多数个斜向排列而成的散热鳍片拼组而成,风扇组包括有一环框、一扇座及旋转扇叶,其中,环框与扇座之间以肋互相连结,扇叶枢设于扇座上,且扇叶的底面指向于筒形散热体的内底面,而扇座则远离于散热体的底面。增加整组散热装置的散热效果,并使风扇一直维持稳定的运转状态,又可减少使用者在装配上的麻烦。
文档编号G06F1/20GK2447843SQ0025393
公开日2001年9月12日 申请日期2000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2000年9月26日
发明者胡勤毅 申请人:传祥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