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机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15013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散热机箱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尤其是关于一种形成主动散热风道的散热机箱。
背景技术
现有的机箱散热,通常是通过电源风扇和/或开设在机箱箱壁上的散热孔来实现的。这种仅由电源风扇和/或散热孔向外排气的散热方式,由于电源风扇和/或散热孔的排风能力非常有限,尤其是在机器运行时间比较长的情况下,机箱内部的散热元件持续工作所发出的热量,聚集在箱体内部无法及时排放,严重影响机器的正常运转,甚至会影响其使用寿命。
一种具有改进散热系统的机箱的现有技术,如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03年4月2日公开的、申请号为01123644.2、发明名称为《一种采用直流式系统散热布局结构的台式电脑主机》的发明申请,它提供的直流式系统散热布局结构的台式电脑主机,主要技术特征是将至少一个系统风扇设置于主机机箱的一侧,出风口设置在主机机箱的与系统风扇正对的另一侧。采用上述的这种散热布局方式,由于安置在机箱内的主板会阻隔风道,以及所述侧壁上的系统风扇与出风口形成的散热流向与机箱原有散热系统的散热流向彼此干扰,风力相互抵消,从而使风量丧失,达不到预期的散热效果。
设计开发一种具有高效散热的机箱,能够及时将机箱内部的热量排放出来,提高机箱及其内部组件工作寿命,是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散热机箱,其散热系统布局合理,结构简单,在机箱内形成主动散热风道,散热效率高,保证系统稳定流畅的运行,延长内部组件使用寿命。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散热机箱,包括由箱壁围设而成的箱体和将机箱内的热气向外排放的出风系统,在箱体的正面箱壁上,设有将外界冷空气抽入机箱内的前置风扇,前置风扇与出风系统形成主动散热风道。
该出风系统包括设置在箱体后半部的通风口,还包括向外排风的排风风扇。排风风扇设置在箱体后面箱壁上或箱体顶面箱壁的后部。
箱体底面箱壁上开设有补偿风口,其开设位置在主动散热风道的下方。
箱体侧面箱壁上开设有补偿风口。
前置风扇和补偿风口外,罩设有防尘网。
通风口或补偿风口呈多边形。
散热机箱内还包括带风扇的电源,所述电源为各风扇提供动力。
前置风扇的进风量与出风系统的排风量之比优选为0.5~0.95。
相对现有技术,本发明所提供的散热机箱,它通过前置风扇向机箱内抽冷风,与出风系统构成主动散热风道,结构简单;由于前置风扇是置于机箱的主面箱壁,与位于机箱后半部的出风系统的通风口或排风风扇形成的风道无主板的阻隔,更顺畅,布局更合理;同时,通过箱体底面的补偿风口,当出风量大于前置风扇的进风量时,使机箱外界的冷空气从补偿风口吸入机箱内部,对前置风扇抽入主动散热风道内的冷空气进行补偿,不仅节约电能,降低成本,同时还可将机箱底部的热气及时的排出,达到有效的散热,保证系统稳定流畅的运行,延长内部组件使用寿命。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散热机箱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散热机箱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散热机箱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散热机箱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五散热机箱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六散热机箱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七散热机箱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八散热机箱结构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地说明。
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散热机箱结构示意图。从图1中可知,本发明的散热机箱包括由六面的箱壁围设而成的箱体1,在箱体1的正面箱壁11上,设有一前置风扇2,风扇2通过机箱自带电源或计算机电源与相连并为其提供动力,前置风扇2将外界冷空气抽入箱体1内;一出风系统(未标号),用以将箱体1内的热气向外排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出风系统为开设在箱体1后面箱壁12上的一个以上的通风口,该通风口为六棱风孔121。本发明中的前置风扇2是一进风风扇,它主动将外界的冷空气吸进箱体1内,通过出风系统的六棱风孔121向外排气进行散热,在箱体1内形成主动散热风道。为了加快箱体1内的空气流通,在箱体1下箱壁13上,开设有一个以上补偿风口131,其开设位置在主动散热风道的下方,使箱体1外界的冷空气从补偿风孔131吸入箱体1内部,对前置风扇2抽入主动散热风道内的冷空气进行补偿。另外,在出风系统发生故障或向外排气量大于进气量时,补偿风口131也可以起到排风的作用。另外,计算机本身的电源风扇3,也可以协助前置风扇2及箱体1后面箱壁12上开设的一个以上通风口121所组成的主动散热风道,进行散热和排风。
本实施例中的前置风扇2位于正面箱壁11的下方,这样放置的好处是前置风扇2吸进箱体的冷气可以将机箱底部的热气向出风系统方向排挤以充分地替换热气,达到很好的空气流通。
实施例二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散热机箱结构示意图。从图2中可知,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出风系统为在箱体1的后箱壁12上设置的后置风扇4,该后置风扇通常采用标配的8公分风扇;本实施例及以下实施例中出风系统风扇可以正对箱壁的相应通风口,也可以直接将箱壁开口后嵌装于开口中;另外,本实施例中的机箱下箱壁13为封闭的。
实施例三如图3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散热机箱结构示意图。从图3中可知,本实施例组合了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不同技术特征,既在箱体1的后箱壁12上设置了后置风扇4,又在机箱下箱壁13上设置了补偿风口131。
实施例四如图4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散热机箱结构示意图。从图4中可知,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实质上与实施例三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前置风扇2在机箱正面箱壁11上的设置位置不同。实施例三的设置位置在正面箱壁11的下方,而本实施例中,其设置位置在上方。
实施例五如图5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五的散热机箱结构示意图。从图5中可知,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二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箱体1的侧壁14上开设侧壁补偿风口141。
实施例六如图6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六的散热机箱结构示意图。从图6中可知,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五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箱体1的下箱壁13上设置了补偿风口131。
实施例七如图7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七的散热机箱结构示意图。从图7中可知,本实施例在实施例六技术方案的基础上,箱体1的侧壁14为封闭的,在侧壁14上设置侧部风扇142。
实施例八如图8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八的散热机箱结构示意图。从图8中可知,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在箱体1的正面箱壁11上设置前置风扇2,后箱壁12上开设一个以上六棱风孔121和电源导气散热风口122,下箱壁13上设置了补偿风口131,侧面箱壁14上开设一个以上侧壁散热口141,在箱体1内组成不同的散热风道。
同时,为了防止空气流通的时候,大量的灰尘等不利于系统内部组件正常运行的杂物进入机箱内部,在机箱前置风扇和补偿风孔处设置可拆卸的防尘网,入图3所示,所述防尘网材料为金属材质,可以利用机箱本身的静电起到吸引灰尘的作用。当然,也可以在侧面箱壁14上的补偿风口141外上可拆卸的防尘网。综合上述的八种结构不难看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实质上是在箱体1的正面箱壁11上设置前置风扇2的前提之下,在箱体1的不同箱壁上开设散热孔或设置散热风扇,从而在机箱内形成不同方向的散热风道,达到高效、快速、彻底散热的效果。
可以理解,本发明中的出风系统中的通风口、后置风扇4和侧壁风扇142还可设置在箱体1的后半部的其他位置,如靠近后面箱壁12的上箱壁、侧面箱壁14的后端部。
可以理解,所述通风口和补偿风口131还可以为其他形状的多边形口或条状形开槽。
综合上述八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特征,本发明采用上述结构的散热原理是这样的在通常情况下,前置风扇2采用的是12公分的静音风扇,该12公分的静音风扇的正常风扇转速为1800/分、扇叶厚度为0.02m、扇叶个数为7、风环面积为(0.062-0.022)m2。机箱箱壁上的散热孔和散热风扇的不同组合,可以在机箱内形成三个散热风道。结合图1-图8所示,该三个散热风道包括第一主动散热风道由机箱后箱壁12上的六棱风口121,配合后置风扇4形成降噪静音组合,该后置风扇4通常采用标配的8公分风扇,该8公分的风扇的正常风扇转速为2500/分、扇叶厚度为0.02m、扇叶个数为7、风环面积为(0.042-0.0152)m2;第二主动散热风道由电源风扇3配合电源导气散热风孔122形成;第三补偿散热风道由下箱壁13上设置了补偿风孔131配合内部散热空压吸入补偿冷空气。最终形成散热三风道,达到每分钟八十次的新风流通,使得机箱内温度最大限度的接近室温,满足机箱通风散热的需求,保证系统稳定流畅的运行,延长内部组件使用寿命。
本发明的散热原理所涉及的计算公式包括风力公式风量=风速*风环面积=风扇转速*扇叶厚度*扇叶个数*π(R2-r2)当前置风扇2采用的是12公分的静音风扇时,其进风的风量为风量=1800/60*0.02*7*π*(0.062-0.022)=0.042202m3/秒上述的八种实施例中,最佳实施例为实施例三,采用涡轮风扇前置形成单引擎风道散热。在机箱前置12公分涡轮风扇,后置8公分风扇、电源风扇以及机箱底部的补偿风口。
采用实施例三的结构,前置涡轮风扇进风为0.042202m3/秒后部两个8公分风扇排出热风为风力公式风量=风速*风环面积=风扇转速*扇叶厚度*扇叶个数*π(R2-r2)=2500/60*0.02*7*π(0.042-0.0152)=0.0251855m3/秒则后部每秒钟排出热风为0.0251855*2=0.050371m3/秒在这种情况下,出风系统的排风量大于前置风扇2的进风量,前置风扇2的进风量与出风系统的排风量之比约为0.83,则补偿风口131发挥了进风作用,使机箱可以充分流通换气,散热效果明显。
为了充分利用补偿风口131的进风作用,节约电能,所述前置风扇2的进风量与出风系统的排风量之比的范围优选在0.5~0.95内;补偿风口131的位置优选为在下箱壁13靠近正面箱壁11的那一端。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
1.一种散热机箱,包括由箱壁围设而成的箱体和出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箱体的正面箱壁上,设有将外界冷空气抽入机箱内的前置风扇,前置风扇与出风系统形成散热风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机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风系统包括设置在箱体后半部的通风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机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风系统包括向外排风的排风风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机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风风扇设置在箱体后面箱壁上或箱体顶面箱壁的后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机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箱体下箱壁上开设有补偿风口,其开设位置在主动散热风道的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机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箱体侧面箱壁上开设有补偿风口。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机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置风扇和下箱壁上的补偿风口外,罩设有防尘网。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5或6所述的散热机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风口或补偿风口呈多边形。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机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带风扇的电源,所述电源为各风扇提供动力。
10.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机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置风扇的进风量与出风系统的排风量之比为0.5~0.95。
全文摘要
一种散热机箱,包括由六面的箱壁围设而成的箱体和出风系统,在箱体的正面箱壁上,设有将外界冷空气抽入机箱内的前置风扇,前置风扇与出风系统构成主动散热风道。本发明散热机箱的散热系统布局结构简单,在机箱内形成主动散热风道,散热效率高,保证系统稳定流畅的运行,延长内部组件使用寿命。
文档编号G06F1/18GK1737727SQ20041005828
公开日2006年2月22日 申请日期2004年8月20日 优先权日2004年8月20日
发明者张炜, 张义好, 刘侍禄 申请人:北京华旗资讯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