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阵式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590283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矩阵式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矩阵式触控面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矩阵式触控面板,特别是关于一种可平衡线路因长度不同
所造成阻抗差异的矩阵式触控面板。背景技术
所谓的矩阵式触控面板,其基本原理与电容式触控面板相同,不同处在于矩阵式 触控面板利用蚀刻方式将其透明电极层分割成数个独立且相间排列的透明电极,且上板 上的透明电极与下板的透明电极是呈矩阵形式交会,而在各个交会处分别构成一电容式开 关,当使用者触摸该交会处时将使其电容值产生变化,进而可供控制器判读其坐标所在。关 于现有矩阵式触控面板的具体构造谨进一步详述如后 请参阅图4所示,为一矩阵式触控面板在分解状态下的示意结构,其包括 —下板70,主要是由玻璃构成,请配合参阅图5所示,其表面具有一透明电极层, 该透明电极层以蚀刻方式分隔成数个相互独立且并排的第一透明电极71 ;又下板70表面 的边缘处以银胶形成有数个线路72及一排线埠73,该排线埠73是位于下板70其中一长边 边缘的中央处,主要是由数个电连接端子所组成,各电连接端子分别与各线路72的一端连 接,各线路72另端是分别与各第一电极71的两端电连接,借此将第一透明电极71上产生 的讯号透过线路72及排线埠73上对应的电连接端子送出。 —上板80,主要为一膜片(film)形式,除此以外,其构造与下板70类似,请配合参 阅图6所示,其底面具有数个相互独立且并排的第二透明电极81,该第二透明电极81是与 第一透明电极71呈矩阵交会;又上板80底面的边缘处以银胶形成有数个线路82及一排线 埠83,该排线埠83是由数个电连接端子所组成,并位于上板80其中一长边边缘的中央处, 各电连接端子分别与各线路82的一端连接,各线路82的另端是与各第二电极81的一端电 连接,借此将第二透明电极81上产生的讯号透过线路82及排线埠83上对应的电连接端子 送出。 —隔离层90,是呈框状,其尺寸是与前述下板70及上板80匹配,其设于前述上板 80与下板70之间,使上板80与下板70相互隔离。 —间隙层,是由数个间隙子(dot)91组成,其位于隔离层90内且散布于上板80与 下板70之间,借此使上板80与下板70在未触按前形成一间隙。 又前述上板80及下板70上的排线埠83、73,是供连接软性排线,使触控面板透过 排线与控制器连接。换言之,上板80底面的各个透明电极81及下板70上的各个透电极 71是分别透过对应的线路82、72、电连接埠83、73、排线与外部的控制器连接。基于阻抗平 衡的原理,电连接埠83、73是位于上、下板80、70其中一长边的中央处请配合参阅图5、6所 示,使各线路82、72与电连接埠83、73的距离相近,但实际上各线路82、72与电连接埠83、 73的距离长度不可能相同,且存在相当差距,主要原因在于第一、第二透明电极71、81与 电连接埠73、83的距离原有不同,因此造成连接第一、第二透明电极71、81与电连接埠73、 83的线路72、82长度亦有不同,以下板70为例,其上的透明电极71是作横向排列,图式中愈上面的透明电极71与电连接埠73的距离愈长,亦使连接二者的线路72长度愈长,愈下面的透明电极71与电连接埠73的距离愈短,对应的线路72长度亦相对愈短,由于线路72的阻抗大小与其长度适成正比,其意味着各个第一透明电极71与电连接埠73之间分别存在不同的线阻抗,在此状况下,即非常可能造成判读上的误差。 由上述可知,针对前述的线路阻抗差异,应谋求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以确保判读的准确性。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矩阵式触控面板,其可有效解决因线路
长度不同所造成的线阻抗差异问题,从而确保控制器判读的准确性。为达成前述目的采取的主要技术手段是令前述矩阵式触控面板包括 —下板,具有一表面,该表面具有数个相互独立且并排的第一透明电极;又下板表
面的边缘处形成有数个线路及一排线埠,该排线埠主要是由数个电连接端子所组成,并位
于下板其中一长边边缘上,各电连接端子分别与各线路的一端连接,各线路另端分别对应
各第一透明电极的两端;又各第一透明电极的两端分设一不同面积的第一传输部,并透过
第一传输部与线路连接,各第一传输部的面积与相连接线路的长度呈正比; —上板,具有一底面,该底面具有数个相互独立且并排的第二透明电极,该第二透
明电极是与第一透明电极呈矩阵交会;又下板底面的边缘处形成有数个线路及一排线埠,
该排线埠主要是由数个电连接端子所组成,并位于上板其中一长边边缘上,各电连接端子
分别与各线路的一端连接,各线路另端分别对应各第二透明电极的两端;又各第二透明电
极的两端分设一不同面积的第二传输部,并透过第二传输部与线路连接,各第二传输部的
面积与相连接线路的长度呈正比; —隔离层,是呈框状并设于前述上板与下板之间,使上板与下板相互隔离; —间隙层,是由数个间隙子(dot)组成,其位于隔离层内且散布于上板与下板之间。 利用前述设计,各第一、第二透明电极两端与线路之间分设一不同面积的第一、第二传输部,各第一、第二传输部的面积与相连接线路的长度呈正比,由于第一、第二传输部的面积与其阻抗呈反比,面积愈小阻抗愈大,当线路较长时,第一、第二传输部的面积大而阻抗小,如线路较短时,则第一、第二传输部的面积小而阻抗大,借此可使各线路的阻抗相近,进而确保判读的准确性。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下板平面图。 图2A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下板局部放大平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上板平面图。 图4是现有矩阵式触控面板的分解图。 图5是现有矩阵式触控面板的下板平面图。 图6是现有矩阵式触控面板的上板平面图。[0024]
(10)下板
(110)第一传输部
(112)外导线
(13) (23)排线埠
(20)上板
(210)第二传输部
(11) 第一透明电极 (111)内导线
(12) (22)线路
(21)第二透明电极 (30)隔离层
(40)间隙层 (70)下板 (72)线路 (80)上板 (90)隔离层
(41)间隙子
(71)第一透明电极 (73) (83)排线埠 (81)第二透明电极 (91)间隙子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首先请参阅图1所示,主要是由一下板10、一上 板20、一隔离层30及一间隙层40,其中上板20与下板10是呈对向设置,该隔离层30及 间隙层40是位于上板20与下板10之间;又 请配合参阅图2所示,该下板10具有一表面,该表面具有数个相互独立且并排的 第一透明电极ll,关于该等第一透明电极11的形成方式主要是先在下板10的表面形成一 ITO层,再利用蚀刻方式在ITO层上形成数道横沟,而将ITO层分隔成数道且相互独立,随即 构成数个第一透明电极ll,于本实施例中,各第一透明电极ll是采横向(X轴)并排。 又下板10表面在边缘处形成有数个线路12及一排线埠13,该线路12的数目是 视第一透明电极11的数量而定,例如下板10表面具有6道第一透明电极ll,则下板10表 面两端的近边缘处即分别以银胶形成6条线路12,各线路12是呈相对的L形状,分别由下 板10表面两端延伸至下端处,又各线路12 —端是分别对应一第一透明电极11的一端,各 线路12的另端则与排线埠13连接,该排线埠13主要是由数个电连接端子所组成,且分别 与各线路12 —端连接,于本实施例中,该排线埠13是位于下板10表面下端的中央处(亦 即其中一长边边缘中央处)。 又各第一透明电极11的两端分别具有一第一传输部110,并透过该第一传输部 110与线路12 —端连接,各第一透明电极11上的第一传输部110依相连接线路12的长度 而有不同面积,具体而言,第一传输部110的面积与相连接线路12的长度呈正比,线路12 愈长,第一传输部110的面积愈大,代表第一透明电极11与相连接线路12之间阻抗愈小; 反之,若第一透明电极11与排线埠13之间的线路12愈短,则第一传输部110的面积愈小, 阻抗愈大,借由动态调整各第一透明电极11与对应线路12之间的第一传输部110面积,可 使各第一透明电极11的线路12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线阻抗。 关于前述第一传输部110的形成方式,是取第一透明电极11两端的一小部分以构 成;其中一种可行的实施例,请参阅图2所示,主要是于第一透明电极11两端分别以银胶形 成一内导线111及一条含以上外导线112,该内、外导线111、112是与第一透明电极11的 短边平行,请配合参阅图2A所示,于本实施例中,位于第一透明电极ll端部的外导线112 具有数条且平行地相间排列,位于最内侧的外导线112是位于第一透明电极11的端部,位于最外侧的外导线112则与线路12 —端构成电连接,借此在第一透明电极11的两端分别形成一等效电位;又内导线lll位于外导线112内侧且具有一间距,借此可利用内、外导线111、112在第一透明电极11的两端分别定义出一第一传输部110,至于如何令各第一传输部110分别为不同的面积,则可在蚀刻ITO层时利用图形化制程予以形成;除此以外,亦可在蚀刻作业完成后,刮除第一透明电极11两端的部分IT0层以构成之。[0040] 请配合参阅图1、3所示,该上板20具有一底面,该底面具有数个相互独立且并排的第二透明电极21,其构成方式与下板10上的第一透明电极11相同,又于本实施例中,各第二透明电极21是采纵向(Y轴)并排,而与第一透明电极11呈矩阵交会;又下板20底面在边缘处形成有数个线路22及一排线埠23,该线路22的数目仍视第二透明电极21的数量而定,又各线路22是呈相对的匚形状,分别由下板20底面上端、侧端延伸至下端处,又各线路22 —端是分别对应一第二透明电极21的一端,各线路22的另端则与排线埠23连接,该排线埠23主要仍由数个电连接端子所组成,且分别与各线路22 —端连接,于本实施例中,该排线埠23是位于下板20底面上端的中央处(其中一长边边缘中央处)。[0041] 又各第二透明电极21的两端分别具有一第二传输部210,并透过该第二传输部210与线路22 —端连接,各第二透明电极21上的第二传输部210依相连接线路22的长度而有不同面积,与上板10上的第一传输部110相同,第二传输部210的面积与相连接线路22的长度呈正比,线路22愈长,第二传输部210的面积愈大,代表第二透明电极21与相连接线路22之间阻抗愈小;反之,若第二透明电极21与排线埠23之间的线路22愈短,则第二传输部210的面积愈小,阻抗愈大,借由动态调整各第二透明电极21与对应线路22之间的第二传输部210面积,可使各第二透明电极21的线路22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线阻抗。至于第二传输部210的形成方式是与第一传输部110相同,容不进一步赘述。另上板20表面可进行硬化处理。 再者,该隔离层30是呈框状,其设于前述上板20与下板10之间,且对应其上的线路22、12使其相互隔离;该间隙层40是由数个间隙子(dot)41组成,其位于隔离层30内且散布于上板20与下板10之间,较佳者是位于第一、第二透明电极11、21交会处周围且未形成ITO层的位置。 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主要是在上、下板的透明电极两端分别形成一传输部,并令其传输部面积与相连接线路的长度呈正比,借此调节不同长度的线路阻抗使其趋于一致,进而确保矩阵式触控面板的坐标判读的准确性。
权利要求一种矩阵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下板,具有一表面,该表面具有数个相互独立且并排的第一透明电极;又下板表面的边缘处形成有数个线路及一排线埠,该排线埠主要是由数个电连接端子所组成,各电连接端子分别与各线路的一端连接,各线路另端分别对应各第一透明电极的两端;又各第一透明电极的两端分设一不同面积的第一传输部,并透过第一传输部与线路连接,各第一传输部的面积与相连接线路的长度呈正比;一上板,具有一底面,该底面具有数个相互独立且并排的第二透明电极,该第二透明电极与第一透明电极呈矩阵交会;又下板底面的边缘处形成有数个线路及一排线埠,该排线埠主要是由数个电连接端子所组成,各电连接端子分别与各线路的一端连接,各线路另端分别对应各第二透明电极的两端;又各第二透明电极的两端分设一不同面积的第二传输部,并透过第二传输部与线路连接,各第二传输部的面积与相连接线路的长度呈正比;一隔离层,是呈框状并设于前述上板与下板之间,使上板与下板相互隔离;一间隙层,是由数个间隙子组成,其位于隔离层内且散布于上板与下板之间。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矩阵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传输部主要是于第一透 明电极两端分别以银胶形成一内导线及一外导线,其中外导线是位于第一透明电极的端 部,并与对应的线路一端构成电连接,内导线位于外导线内侧且具有一间距,借此于第一透 明电极两端分别形成第一传输部;该第二传输部主要是于第二透明电极两端分别以银胶形成一内导线及一外导线,其 中外导线是位于第二透明电极的端部,并与对应的线路一端构成电连接,内导线位于外导 线内侧且具有一间距,借此于第二透明电极两端分别形成第二传输部。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矩阵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下板的第一传输部具有数个 外导线,这些外导线是平行地相间排列,位于最内侧的外导线是位于第一透明电极的端部, 位于最外侧的外导线则与线路一端构成电连接;该上板的第二传输部具有数个外导线,这些外导线是平行地相间排列,位于最内侧的 外导线是位于第二透明电极的端部,位于最外侧的外导线则与线路一端构成电连接。
4. 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矩阵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间隙层的数个 间隙子是位于第一、第二透明电极交会处的周围位置。
专利摘要一种矩阵式触控面板,包括一上板、一间隙层、一隔离层及一下板;其中,该上板底面与下板表面分别形成以矩阵形式交会的第一、第二透明电极;又上板底面与下板表面的边缘处分别形成有数个线路及一排线埠,各线路一端分别对应于第一或第二透明电极的一端,另端则与排线埠连接,该第一、第二透明电极与线路对应的一端分设内、外导线,其中外导线是与线路一端电连接,而第一、第二透明电极一端在内、外导线之间具有不同的面积,借以产生不同的阻抗,以平衡各线路因长度不同而产生的线阻差,进而确保判读的准确性。
文档编号G06F3/041GK201503579SQ20092017029
公开日2010年6月9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7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7日
发明者徐淑珍 申请人:敏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