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以及触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30192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触控面板以及触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尤其涉及一种非显示区设计富有弹性的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触控显示装置是由显示面板以及触控面板所构成。其中触控面板为了传递这些信号,于触控面板的非显示区皆布局有多条传输线路,且为了遮蔽传输线路,而会在触控显示装置对应非显示区所在位置配置有装饰层,以遮蔽这些传输线路,以供触控显示装置形成有边框。一般而言,触控面板是设置于电子产品最外侧的构件。受限于触控面板的边框设计,电子产品往往仅能具有单色边框。然而,单色边框并无法满足使用者对外观的要求。因此,如何改善产品外观,对于触控面板的设计是重要的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其边框除了呈现单色之外,还可以具有其他色彩的图样。本发明提出一种触控面板,具有显示区以及围绕显示区的非显示区。触控面板包括基板、第一触控元件、第二触控元件、装饰层、装饰图案以及多条传输线。第一触控元件配置于基板上并至少位于显示区中。装饰层配置于基板上,并位于非显示区中,且装饰层具有至少一开槽。装饰图案配置于基板上,并且对应于开槽。传输线配置于基板上,并位于非显示区中。传输线电性连接于第二触控元件,且传输线跨越开槽,其中各传输线包括一透明部以及连接于透明部两侧的多个不透明部,而透明部至少对应于开槽。换言之,一种触控面板,具有显示区以及围绕显示区的非显示区。触控面板包括基板、第一触控元件、装饰层、装饰图案以及多条传输线。第一触控元件配置于基板上并至少位于显示区中。装饰层配置于基板上,并位于非显示区中,且装饰层具有至少一开槽。装饰图案配置于基板上,并且对应于开槽。传输线配置于基板上,并位于非显示区中,且传输线跨越开槽,其中各传输线包括一透明部以及连接于透明部两侧的多个不透明部,而透明部至少对应于开槽。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触控面板和显示面板;触控面板具有显示区以及围绕显示区的非显示区。触控面板包括基板、第一触控元件、装饰层、装饰图案以及多条传输线。第一触控元件配置于基板上并至少位于显示区中。装饰层配置于基板上,并位于非显示区中,·且装饰层具有至少一开槽。装饰图案配置于基板上,并且对应于开槽。传输线配置于基板上,并位于非显示区中,且传输线跨越开槽,其中各传输线包括一透明部以及连接于透明部两侧的多个不透明部,而透明部至少对应于开槽。显示面板配置于该触控面板之上。基于上述,本发明在非显示区中所设置的装饰层上设置开槽,并且对应开槽位置设置装饰图案。因此,触控面板的非显示区除了单色边框之外,还具有其他的彩色图案。藉此设计,本发明的触控面板在外观设计上更富有弹性以利于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图I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局部示意图。
图2为图I的触控面板区域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与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沿区域A的剖线11-11’以及剖线Iii-Iir所示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图I的触控面板沿剖线1-1’所示的第一触控元件的第一种剖面示意图。
图6为图I的触控面板中第一触控元件的第二种剖面示意图。
图7为图I的触控面板中第一触控元件的第三种剖面示意图。
图8为图I的触控面板中第一触控元件的第四种剖面示意图。
图9为图I的触控面板中第一触控元件的第五种剖面示意图。
图10为图I的触控面板中第一触控元件的第六种剖面示意图。
图11为图I的触控面板中第一触控元件的第七种剖面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 :基板
20 :底部绝缘层
100 :触控面板
101 :显示面板
102 :显示区
104 :非显示区
110 :第一触控元件
120 :第二触控元件
130 :装饰层
132 :开槽
140 :装饰图案
150、150a :传输线
152 :透明部
154 :不透明部
160 电路板
170 :保护层
180 :遮蔽层
190、192、194、196 :绝缘结构
198 :绝缘层
A:区域
BI :第一桥接线4
B2 :第二桥接线Dl :第一延伸方向D2:第二延伸方向El :第一感测垫E2 :第二感测垫I-Ι,、II-II,、ΙΙΙ-ΙΙΓ :剖线SI:第一感测串列·S2:第二感测串列V:接触开口
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照图I,触控面板100具有显示区102以及围绕显示区102的非显示区104。触控面板100包括第一触控元件110、第二触控元件120、装饰层130、装饰图案140以及多条传输线150。在一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00可以与显示面板组立在一起而构成触控显示装置,其中触控面板100可以是装置中的外层构件而当做覆盖板。第一触控元件110至少位于显示区102中,本实施例的第一触控元件110位于显示区102中,第二触控元件120位于非显示区104中。装饰层130位于非显示区104中,且装饰层130具有至少一开槽132。开槽132不限定为何种形状,如图面为环形以环绕非显示区104。装饰图案140的位置至少重叠于开槽132的位置。传输线150位于非显示区104中,且传输线150跨越开槽132,传输线可以电性连接于第二触控元件120。另外,触控面板100连接至电路板160,以藉由电路板160使第一触控元件110以及第二触控元件120连接至驱动芯片(未示出)而进行触控感测。在一实施例中,驱动芯片(未示出)可以配置于电路板160上或是配置于外部电路中。其中,装饰层130的材质可以为类钻碳、陶瓷、光阻或是油墨。以本实施例而言,装饰图案140与装饰层130可以具有不同的色彩。使用者观看触控面板100时,可以由开槽132中看到装饰图案140所构成的彩色变化。藉此,触控面板100可以提供不同的边框设计而有助于满足使用者对于产品外观的需求。由图I可知,第一触控元件110与第二触控元件120分别地位于开槽132的相对两侧。此外,电路板160连接于传输线150的连接处也位于所围的环形图案之内,其与第二触控元件120分别地位于开槽132的相对两侧。为了让传输线150由第二触控元件120延伸至电路板160,传输线150势必要跨越开槽132所在位置。因此,传输线150的布局可能影响装饰图案140所呈现的视觉效果,而本实施例提出以下设计来克服这样的问题。请参照图2,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条传输线150包括透明部152以及多个不透明部154,其中透明部152至少对应于装饰层130的开槽132,且不透明部154连接于透明部152的相对两侧。此外,透明部152的材质为透明导电材料,而不透明部154的材质可为金属等。整体而言,每一条传输线150可以提供电子信号的传输功能,同时不会影响开槽132所呈现的视觉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跨越开槽132的传输线150也可以是电性连接于第一触控元件110的传输线150a(如图I所示),本发明并不限定传输线的应用范围,只要布局于非显示区104上且跨越开槽132与装饰图案140位置的任何传输线150皆可适用本发明。
请同时参照图2至图4,触控面板100的基板10上可选择性地配置有一底部绝缘层20,其他构件则位于底部绝缘层20上。且触控面板100还包括覆盖住第一触控元件110、 第二触控元件120、装饰层130及传输线150的保护层170,而装饰图案140配置于保护层 170异于装饰层130的一面。
本实施例不限定保护层170上仅设置有装饰图案140的设计。触控面板100还包括配置于装饰图案140旁或全面覆盖住装饰图案140的遮蔽层180,其中遮蔽层180可以设置于图I所示的非显示区104中且装饰图案140与遮蔽层180可如图面同平面地设置在部分的保护层170上或遮蔽层180非同平面的覆盖住装饰图案140及部分的保护层170。在遮蔽层180的设置下,能够提供非显示区104的遮光效果更为提升。
以下将举例说明本实施例的第一触控元件110的设计。请同时参照图I与图5,触控面板100的第一触控元件110包括位于基板10上的多个第一感测串列SI以及多个第二感测串列S2,各第一感测串列SI的第一延伸方向Dl相交于各第二感测串列S2的第二延伸方向D2,且第一感测串列SI电性独立于第二感测串列S2。第一感测串列SI及第二感测串列S2可别设于基板10的一面或两面,第一感测串列SI及第二感测串列S2不限其形状。
详言之,第一感测串列SI包括多个第一感测垫El与多个将第一感测垫El沿第一方向Dl串接的第一桥接线BI。第二感测串列S2包括多个第二感测垫E2与多个将第二感测垫E2沿第二方向D2串接的第二桥接线B2。第一桥接线BI配置于底部绝缘层20上,第一桥接线BI连接于第一感测垫El的两端,而第二桥接线B2配置于第一桥接线BI的上方, 其中第一桥接线BI与第二桥接线B2由绝缘结构190分隔开来,且绝缘结构190例如是岛状绝缘图案。复数第一感测垫El及复数第二感测垫E2不限于设呈菱形、三角形、直线形等几何形状。或者,第一感测串列S I及第二感测串列S2亦可为直线、三角形、矩形或其他形状。另外,第一触控元件110的剖面结构不以此为限,以下将举出数个实例来说明。
请同时参照图6与图1,第一触控元件110在本实施例中的剖面结构类似于图5所示的剖面结构,而两者的主要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绝缘结构192为层状的结构而非岛状绝缘图案,并且层状的绝缘结构192具有多个接触开口 V以使第一感测垫El电性连接于第一桥接线BI。
请同时参照图7与图1,随着各元件的制作顺序不同,第一触控元件110的剖面结构将有所变化。第一触控元件110中,第二感测串列S2的第二感测垫E2与第二桥接线B2、 第一感测串列S I的第一感测垫El由同一膜层制作而成。因此,第一感测垫El与第二感测垫E2是同平面地配置于覆盖板。
另外,触控面板100包括层状的绝缘结构194,其覆盖于相同膜层所构成的第一感测垫El以及第二感测串列S2上,并且绝缘结构194具有暴露出第一感测垫El的多个接触开口 V。第二桥接线BI则配置于绝缘结构194上并通过接触开口 V电性连接于第一感测垫 E1。
请同时参照图8与图I,第一触控元件110在本实施例中的设计方式与图7的设计方式大致相同,而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第一桥接线BI可以采用透明导电材料制作而成。第一桥接线BI在本实施例中的制作方式可以是先于绝缘结构194上沉积透明导电层,并且通过微影蚀刻制程图案化透明导电层以形成第一桥接线BI。所以,第一桥接线BI可以填满绝缘结构194的接触开口 V。请同时参照图9与图1,本实施例与图8所示的设计类似,两者的主要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绝缘结构196为岛状绝缘图案,其局部地配置于第一桥接线BI以及第二桥接线B2之间。请参照图10,本实施例可以采用不同膜层在不同平面上形成第一感测串列SI与第二感测串列S2,并且构成此两感测串列的不同膜层藉由绝缘层198分隔开来。请参照图11,配置于基板10上的第一触控元件110中,第一感测串列S I与第二感测串列S2分别配置于基板10的相对两侧。此时,不需设置如图10中所示的绝缘层198。此外,上述的触控面板可与一显示面板结合以构成一触控显示装置。举例而言,如 图12所示,一显示面板101可藉由光学胶贴附至触控面板100以构成一触控显示装置200,其中触控面板100可以是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触控面板。显示面板101的种类不限定,可为液晶显示器、有机发光显示器、电润湿显示器或电泳显示器等。综上所述,本发明在触控面板的装饰层中设置开槽,并且对用开槽位置配置有彩色的装饰图案。如此一来,触控面板的边框不再是单调的黑色边框,而可以具有彩色的图案。此外,本发明的实施例将横跨开槽的传输线以透明导电材料制作而成,所以开槽所呈现的视觉效果不因传输线的存在而受到影响。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当可作些许更动与润饰,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触控面板,具有一显示区以及围绕该显示区的一非显示区,该触控面板包括 一基板;一第一触控元件,配置于该基板并至少位于该显示区中;一装饰层,配置于该基板,并位于该非显示区中,且该装饰层具有至少一开槽;一装饰图案,配置于该基板上,并且对应于该开槽;以及多条传输线,配置于该基板上,并位于该非显示区中,且该些传输线跨越该开槽,其中各该传输线包括一透明部以及连接于该透明部两侧的多个不透明部,而该透明部至少对应于该开槽。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开槽环绕该非显示区。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还包括一第二触控元件,其中该第二触控元件配置于该基板上,并位于该非显示区中,且该些传输线电性连接于该第二触控元件。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些传输线电性连接于该第一触控元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还包括一电路板,配置于该基板上,位于该非显示区中,且该些传输线由该第二触控元件延伸至该电路板以使该第二触控元件电性连接于该电路板。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各该传输线的该透明部位于该装饰图案与该基板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还包括一遮蔽层,配置于该基板上,位于该非显示区中,且该遮蔽层与该装饰图案同平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遮蔽层覆盖该装饰图案。
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第一触控元件包括多个第一感测串列以及多个第二感测串列,各该第一感测串列的一第一延伸方向相交于各该第二感测串列的一第二延伸方向,且该些第一感测串列电性独立于该些第二感测串列。
10.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一触控面板,具有一显示区以及围绕该显示区的一非显示区,该触控面板包括一基板;一第一触控元件,配置于该基板上并至少位于该显示区中;一装饰层,配置于该基板上,并位于该非显示区中,且该装饰层具有至少一开槽;一装饰图案,配置于该基板上,并且对应于该开槽;以及多条传输线,配置于该基板上,并位于该非显示区中,且该些传输线跨越该开槽,其中各该传输线包括一透明部以及连接于该透明部两侧的多个不透明部,而该透明部至少对应于该开槽;以及一显示面板,配置于该触控面板之上。
全文摘要
一种触控面板以及触控显示装置,触控面板具有显示区以及围绕显示区的非显示区。触控面板包括基板、第一触控元件、装饰层、装饰图案以及多条传输线。第一触控元件配置于基板上并至少位于显示区中。装饰层配置于基板上的非显示区中,且装饰层具有一开槽。装饰图案对应于开槽的基板上。传输线配置于非显示区中。传输线跨越开槽,其中各传输线包括一透明部以及连接于透明部两侧的不透明部,而透明部至少对应于开槽。
文档编号G06F3/041GK102929417SQ20111022521
公开日2013年2月13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8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8日
发明者连志贤, 林溯明, 尤鹏智, 黄炳文 申请人:联胜(中国)科技有限公司,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