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路系统布置图的生成方法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31117阅读:3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管路系统布置图的生成方法和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领域,并且特别地,涉及一种管路系统布置图的生成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在管路设计以及装配时,通常需要绘制管路系统路线的二维QD)布置图,其基本过程是根据管路系统的立体结构(或立体结构图)在图上或一个文件内用二维线条表达出设备或厂房管路的投影图,投影图通常可以包括主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等。在绘制管路系统的二维布置图时,主要可以采用以下几类方法方法一,采用单线表达管线的走向,这种方法虽然能够简化布置图的设计过程,但是,通过该方法设计得到的布置图并不能够明确表达管路系统中各个管路元件的参数,通过阅读此方法绘制的布置图,设计人员难以直观地了解管路系统中应当采用的管路元件的参数;方法二,通过二维绘图的方式来表示空间管路的实际投影,包括法兰及其他附件的配置,虽然该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方法一存在的缺陷,但是由于管路元件空间布置,投影绘图复杂,因此绘制过程的工作量较大;方法三,主要通过以下处理来进行绘图1、操作人员利用三维直线、拉伸功能等方式在模型空间画出管路系统的结构;2、在方位概念清晰的前提下,操作人员在图纸空间投影出管路的各向(ΧΥ,ΧΖΑΖ) 二维图,该操作需要针对不同的投影面分别执行,因此,需要进行多次操作;3、将图纸空间的管路二维图复制到模型空间内进行二维管路的各向视图的图纸绘制,由于投影面的数量为多个,因此本操作同样需要针对每个投影面分别进行,并且需要对每个管路元件进行标识;4、在模型空间内绘制各个管路分段的详图,该过程需要操作人员手工绘制,并且需要结合人工计算;5、在图纸空间中将管路各向投影图及管件详图进行图面布局,设计出管路图;6、绘制管路柱间剖切图(按柱线剖切)7、将各柱间剖切图放置在厂房管路总布置的相应视图中。可以看出,目前的管路布置图的绘制过程需要借助于大量人工手动操作,因此工作量很大、工作复杂且耗时较多,而且对操作人员的能力有较高要求。针对相关技术中管路设计存在的工作量大、效率低、对操作人员要求较高的问题, 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针对相关技术中管路设计存在的工作量大、效率低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管路系统布置图的生成方法和装置,能够减少管路设计的工作量,提高管路设计的效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管路系统布置图的生成方法。该方法包括在模拟的立体空间中确定需要安装的管路系统的管线弯折点的空间位置;根据需要安装的管路系统的管线走向对确定的弯折点进行连线,并在相邻的弯折点之间的连线上绘制管路元件的模型,得到管路系统的立体模型;将管路系统的立体模型投影到指定平面上,得到管路系统的至少一个方向的布置图。其中,在相邻的弯折点之间的连线上绘制管路元件的模型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根据需要安装的管路系统的管线每个弯折处的弯折角度确定需要安装的弯头元件的弯折角度;根据需要安装的管路系统的每两个相邻的弯折点间的直线长度与该直线端部弯头元件的切线长度之差,确定需要安装的直管型元件的长度。并且,在相邻的弯折点之间的连线上绘制管路元件的模型进一步包括对于需要安装的管路系统的一段直线管线,如果任意数量的预先给定的直管型元件的长度或长度和均无法与该直线管线的长度匹配,则对安装至该直线管线的任意至少一个管路元件的参数进行调整。此外,对安装至该直线管线的任意至少一个管路元件的参数进行调整包括以下至少之一将一个管路元件与其他管路元件进行合并;调整任意至少一个直管型元件的长度;调整任意至少一个弯头元件的直线部分在该直线管线的延伸长度;调整法兰的位置、 或增加法兰、或删除法兰。此外,将管路系统的立体模型从至少一个方向投影到指定平面上,得到管路系统的布置图包括在每从一个方向对管路系统的模型进行投影之后,对管路系统的立体模型进行旋转,并且移动管路系统的模型;将经旋转和移动的模型投影在指定平面上。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管路系统布置图的生成装置。该装置包括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在模拟的立体空间中确定需要安装的管路系统的管线弯折点的空间位置;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需要安装的管路系统的管线走向对确定的弯折点进行连线;安装处理模块,用于在相邻的弯折点之间的连线上绘制管路元件的模型,得到管路系统的立体模型;投影处理模块,用于将管路系统的立体模型投影到指定平面上,得到管路系统的至少一个方向的布置图。其中,安装处理模块用于通过以下方式中的至少之一在相邻的弯折点之间的连线上绘制管路元件的模型根据需要安装的管路系统的管线每个弯折处的弯折角度确定需要安装的弯头元件的弯折角度;根据需要安装的管路系统的每两个相邻的弯折点间的直线长度与该直线端部弯头元件的切线长度之差,确定需要安装的直管型元件的长度。并且,安装处理模块在相邻的弯折点之间绘制管路元件的模型时,对于需要安装的管路系统的一段直线管线,如果任意数量的预先给定的直管型元件的长度或长度和均无法与该直线管线的长度匹配,则安装处理模块对安装至该直线管线的任意至少一个管路元件的参数进行调整。此外,安装处理模块对安装至该直线管线的任意至少一个管路元件的参数进行调整包括以下至少之一将一个管路元件与其他管路元件进行合并;调整任意至少一个直管型元件的长度;调整任意至少一个弯头元件的直线部分在该直线管线的延伸长度;调整法兰的位置、或增加法兰、或删除法兰。
具体地,投影处理模块进一步用于在每从一个方向对管路系统的模型进行投影之后,对管路系统的立体模型进行旋转,并且移动管路系统的模型;之后将经旋转和移动的模型投影在指定平面上。本发明通过画点和连线的方式绘制管路系统的立体模型,之后,将立体模型在指定平面上进行投影,能够简单、准确地绘制管路系统的平面布置图,减小平面布置图绘制的工作量,提高绘制效率,并且能够降低布置图绘制过程对操作人员水平的要求。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管路系统布置图的生成方法的流程图;图2是为了实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管路系统布置图的生成方法而向用户提供的操作界面的示意图;图3是实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管路系统布置图的生成方法过程中对长度角度的表示方法的示意图;图4是示出管线的所有管路元件详图的位置关系及表示内容的示意图;图5是示出管线在各个方向的轴间剖切投影图的位置关系以及表达内容的示意图;图6是示出各个方向的投影图的位置关系简要示意图;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管路系统布置图的生成装置的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管路系统布置图的生成方法。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管路系统布置图的生成方法包括步骤S101,在模拟的立体空间中确定需要安装的管路系统的管线弯折点的空间位置;步骤S103,根据需要安装的管路系统的管线走向对确定的弯折点进行连线,并在相邻的弯折点之间的连线上绘制管路元件的模型,得到管路系统的立体模型;步骤S105,将管路系统的立体模型投影到指定平面上,得到管路系统的至少一个方向的布置图。借助于上述处理,能够通过画点和连线的方式绘制管路系统的立体模型,之后,将立体模型在指定平面上进行投影,能够简单、准确地绘制管路系统的平面布置图,减小平面布置图绘制的工作量,提高绘制效率,并且能够降低布置图绘制过程对操作人员水平的要求。其中,在相邻的弯折点之间的连线上绘制管路元件的模型时,对于需要安装的管路系统的一段直线管线,如果任意数量的预先给定的直管型元件的长度或长度和均无法与该直线管线的长度匹配,则对安装至该直线管线的任意至少一个管路元件的参数进行调離
iF. ο对安装至该直线管线的任意至少一个管路元件的参数进行调整包括以下至少之一将一个管路元件与其他管路元件进行合并;调整任意至少一个直管型元件的长度;调整任意至少一个弯头元件的直线部分在该直线管线的延伸长度;调整法兰的位置、或增加法兰、或删除法兰。具体地,在相邻的弯折点之间的连线上绘制管路元件的模型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根据需要安装的管路系统的管线每个弯折处的弯折角度确定需要安装的弯头元件的弯折角度;根据需要安装的管路系统的每两个相邻的弯折点间的直线长度与该直线端部弯头元件的切线长度之差,确定需要安装的直管型元件的长度。优选地,在用户输入坐标值后,可以按坐标值的数值在界面上绘出管线的主视图俯视图,供用户判断数据的正确性以便事先调整;然后计算线段的参数,并筛查错误进行分析计算出各折线的段长,垂角等参数;垂角用于判断管线是否满足设计要求;逐次计算相邻两线段的夹角确定各弯头的角度;由弯头角度及弯曲半径计算弯头的切线长;从而由线段总长减去两端的弯头的切线长,余下线段的直段长度;如果直段长度为负值,说明线路设置错误,需要调整线路;由直管的标准长度将直段的长度分为若干标准段和最后一节非标准段;分析最后一节非标准段,如果较短(< =200),与下一节弯头或前一节弯头合并, 具体地,对于一段直线管线,如果与任意数量的预先给定的直管型元件的长度或长度之和匹配后,余下的长度较短,则可以将剩余长度合并至前/后弯头;至此,线路上的弯头,标准直段及非标准直段分析完毕,记录在相应的变量中。利用分析的参数变量,按照管线从头至尾的方向,逐线逐段依次画出各管段(直段及弯头)。在对各个管路元件进行表示时,对于直段,可以在线段的端点处的截面上画出管子的外圆,沿线段方向拉伸出直管长度;对于法兰,可以在线段上法兰位置点的截面上画出法兰的外圆,沿线段方向拉伸出法兰厚度;对于弯头,可以以弯头的角度及半径在两线段间画出弯头的弧线,在弧线端点的截面上画出管子外圆,沿弧线拉伸出弯头。也就是说,在设计管路系统时,需要校核并计算管线数据,分别计算每条管线各管段的长度及弯头的角度,由此确定所需的弯头数量(通常情况下,与弯折点的数量相同,每个弯折点应当对应安装一个弯头)及每段直线管线长(即,以弯折点为分界,确定每段直线管线的长度),并配置标准直管段和非标直管段以及超短直管与弯头的合并,然后借助于制图软件,就能够绘制三维管路图,即管路系统的立体模型图。具体地,可以借助于图2所示的界面完成立体模型的设计并进行投影。如图2所示,在该界面中的管线(Pipe Line)部分,可以选择管线类型(Pipe Type),设置法兰以及管线数量(Line Number)。通常,管线数量可以设置1条主管可带3条支管(允许输入4条管线,共四个分支)(也可以取其他数值)。另外,还可以对不同的管线进行命名,例如,对于主管线可以命名为MainLine,对于支管线则可以命名为SubLinel、 SubLine2以及SUbLine3等。如果支管的类型为变径段,则需要接在主管的尾端,如果支管的类型为分岔段,则需要接在主管的中部。选择当前分析的管线(如果是MainLine),可以得到管线的统计数据(Main Line Data),例如,可以包括管线总长Lo = M426,以及X、Y 和Z的坐标值;此外,界面(Sheets)部分提供管线参数的存储与调用。在管线数据(Pipe Line Data)区中,在管线数据区中可以选择或输入管径 (PipeD)、法兰的外径(Flange D)和厚度(Flange Τ)等管路参数,可以设置各个直线管线的起止点的空间位置(Χ、Υ和Z的坐标值)、标识(例如,图中所示的点0至7),软件计算出每个折点处的弯折角度和直线长度(AngleZ和Lo参数),并且在管路数据区中还会显示出弯折点连线后的管路平面简图。当前的界面上管线数据可以通过上述的(Sheets)中显示的管线号保存,还能够选择另外的管线号并将其数据调出至界面。此外,界面中还可以包括剖切数据区,在剖切数据区中,操作人员可以选择剖切的方式(例如,包括前剖切、顶剖切、右剖切和左剖切等),例如,可以将三维管线图按设定的柱线层高剖切,以便后续将3D图转化为二维视图。在绘制剖切图时,可以在上述界面上输入柱距及各平面的标差、数据基准点(管线的数据原点)、以及剖切所用的柱层数据为距基准点的值(含正负),优选地,输入顺序可以为从小到大,即从左至右,从前向后,从下到上, 之后,可以在SliceRight等剖切方式选择部分输入数据,之后按下按钮Draw Slice即可进行绘制。并且,该界面中还包括3D到2D转换区,在转换区中,操作人员可以选择将已经设计好的立体模型(3D图形)转换为2D图(即,平面布置图),具体包括主视图、俯视图、右视图、左视图、以及西南轴侧图等。另外,该界面中还包括管段详图区和特殊管段详图区,其中,可以示出管段的形状、长度、角度,并且可以示出管段的简图,还能够调整管段显示的数量(quantity)。另外, 在绘制平面布置图时,可以将材料数据标示在管段详图的下面,并且可移至材料表的相应位置;为了保证绘制的准确性和效率,可以自动分配管段,并配以序号标出,从而对各管段进行分别绘制。在上述界面中,还包括3D干涉检查区和,可以实现两条或多条管线的干涉检查 (Two Solid 以及 All solid)。而在材料表录入部分当中,操作人员可以将通常制图软件中的材料表录入编写的文件中。除此之外,在图2所示界面的菜单部分,可以定义如下File标签主要针对文件操作,在展开后,可以出现以下下拉选项New 清空原有数据,开始新文件;Open file 打开已存的管线文件(例如,excel 文件);SaVe as 将当前已打开的文件另存为新文件;Add to file 将当前管线数据存入新文件或增至已有文件;Exit 退出。Option标签(选项标签)的下拉选项包括Unit-mm Eng (单位为mm,标注英文);Unit-Inch 单位为Inch,标注英文; Unit-mm Chn 单位为mm,标注中文;Set标签(设置标签)的下拉选项包括Set Parameter 设置参数;Mouse Default Myle 鼠标的默认形状(箭头); Shademode 2D 将当前制图软件设为2D平面状态;Shademode G 设置当前制图软件三维图形的体着色模式;Move 3D to Pipe Layer 将“4”层的干涉管子恢复至“Pipe3D”层;Cal标签(计算标签)的下拉选项包括Unit 英制(feet-Inch 与 Inch 相互转换);Help 帮助;Input Note 输入说明; Output Note 输出说明。此外,在绘制管线的3D图和2D图时,管线坐标的基准点可以设为(0,0,0),该默认值可以是厂房的左下角底层柱点,因此管线的0点即为管线起点位置,相对于基准点的位置,而各段的坐标值均为相对坐标。支管起点的设置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起点分离,即该支管与其它支管无关联,是独立的分支;(2)该支管的起点为前面支管的末端点,同时与前支管末段同向,管径不同,例如, 假设支管1至3依次串接,此时,支管1的起点为主管的末端点,支管2的起点为支管1的末端点支管3的起点为支管2的末端点;其中,在设计时,为了使该支管首段与前支管末段同向,需给定该支管首段长度,具体地,长度可按方便取任何单向(XYZ)长度或实长,然后判别选用,具体的表示方式可以采用以下方式X300表示X方向上延伸300对应的点,Y600 表示Y方向上延伸600对应的点,800表示无前缀字母时表示实长(斜长),这样,根据同向条件就能够确定该支管的前两点(PointO和1)的坐标数据(X,Y,Z);(3)该支管的起点为一个中部点,也就是说,起点为其它支管的中部点(分岔点); 此时,在设计时需要确定支管线K,段号I及距段始点的距离,表示出该支管的首段与支管K 的第I段形成分岔段。另外,支管首段主要存在以下两种情况分岔段或变径段。在表示管路的各个管段和管路元件安装固定法兰或活法兰时,可以通过表1和表 2所示的方式1Line-F F
2Line-F L
3Line-L L
4Line-F
5Line-L
6Line
7Elbow-F L
8Elbow-L L
9Elbow-F F
10Elbow-L
11Elbow-F
12Elbow
13Elbow-Line--L F
14Elbow-Line--L L
15Elbow-Line--F L
16Line-Elbow
17Line-Elbow--F
18Elbow-Line--Elbow
19Line-Elbow--Line
20Line-Elbow--Line-L
21Line-Elbow--Line-L
表1如表1所示,F表示固定法兰(FIXED FLANGE),L表示活法兰(LOOSE FLANGE)。变径管段
1Reducer-Line -FF
2Reducer-Line - F
3Reducer-Line
4Reducer-Line-Elbow - F
5Reducer-Line-Elbow 分岔管段
6Line-Y单叉段
7Line-Y - F F单叉段表 2如表2所示,对于特殊形式的变径管段,同样能够表示其法兰固定情况。在绘制详图(平面布置图)时,用户通过输入管径,管外径,法兰直径,法兰厚度, 弯曲半径等均采用当前管线的参数,即可将输入的内容在生成的布置图中加以标注,从而避免手动绘制。另外,在布置图(详图)中,包括直管、弯头、配有短管的弯头、多通管、变径管等多种管路元件,所有管路元件的参数在管线模型形成的过程中经分析使用并记录在数据库中,依此绘制出来即为详图,也就是说,详图是对所有管件的表达。并且,详图中可以包括对相同管件的汇总(例如,可以表示为相同的弯头2个,画一个详图,弯头数量记录2)因参数较多,管外径和法兰直径及厚度是依据管径和管的类型由程序自动选取, 如果管的类型没有确定,则默认为带法兰的管段类型为XX,不带法兰为XS ;如果法兰的类型没有确定,则默认为法兰类型为Flange PM. 0。如图3所示,图3所示分岔管段Line-Y 详图的参数,MainLine Length表示主管的长度,SubLine Length表示支管的长度;Start Length为距主管段起点的距离,Y-angle为分岔管的夹角。这些参数是依据分岔管所属的主管线与支管线的数据由程序自动分析确定,并依此绘制出详图。另外,在每个详图的下方可以标注每个管路分段的材料表。可以直线为基准点,拷贝复制材料表的相应位置,在材料表中标出了直段的长度, 弯头的角度以及相应的法兰具体的管路元件可以从通常制图软件提供的数十种管段形状中选择(例如,包括直管、弯头、分岔、变径等部件),基于所绘制的立体模型(包括所选择的管路元件的组合) 自动绘制所计算管线的各段详图,自动分配管段,并配以序号标出,自动将三维管线图转化为剖切二维视图一用于工程管线的总布置图,两条或多条管线的干涉检查,之后可以存储管线的数据,以备调整与检查,并将管线的材料表自动录入Excel文件,以备汇总。在将管路系统的立体模型从至少一个方向投影到指定平面上,得到管路系统的布置图时,每从一个方向进行投影时,都需要对模型进行复制,或者,可以根据投影方向的个数预先对立体模型进行复制;在每从一个方向对管路系统的模型进行投影之后,对管路系统的立体模型进行旋转,并且移动管路系统的模型;将经旋转和移动的模型投影在指定平面上,从而避免模型在指定平面上的投影彼此重叠。由于2D绘图(即,绘制平面布置图)是用二维线条直接表示物体的投影线,因此, 在2D绘图的过程中,需要在模型空间的XY平面上画出二维图,然后在图纸空间用视口布局。优选地,借助于计算机设备,在绘制平面布置图将3D模型按所需视图的数量进行拷贝,分别按所需进行旋转,移动至合适的位置,使得俯视图的方向(XY平面)直接投影出所需的各个二维图(平面布置图);其中,对于俯视图,由于在XY平面投影即为俯视图,因此也可以不改变原模型的位置。对于主视图(前视图),需要拷贝管路3D模型,将拷贝模型绕X轴顺时针旋转90 度,使得拷贝模型在XY面上投影为模型的前视图;并且需要将拷贝模型沿Y轴方向移动距离Ly,使得拷贝模型在XY平面位于原模型的上部,即为前视图的位置。其中,移动距离Ly 应大于管路总Y值2倍,使得投影的2D图中,前视图不会与俯视图重合;对于左视图,则需要拷贝管路3D模型,将拷贝模型绕X轴逆时针旋转90度,再绕 Y轴逆时针旋转90度,使得拷贝模型在XY面上投影为模型的左视图;并将拷贝模型沿Y轴方向移动Ly,沿X方向移动距离Lx,使得拷贝模型在XY平面位于原模型的右上部,即为前视图的位置,其中,选择移动距离Ly的目的是为了与前视图平齐,并且移动距离Lx应大于管路总X值2倍,使得投影的2D图中,左视图不会与前视图重合。对于右视图的绘制,则与左视图方法类似,进行对称处理即可。这样就能够得到图5和图6中所示的平面布置图,其中,通过左视图和右视图能够针对1轴至4轴示出管路结构,并且,在主视图和平面图中同样能够示出以A、B和C轴作为参照时的管路系统以及管路系统的不同平面。并且,不论是主视图、平面图、左视图、右视图以及西南轴测图,彼此之间并不会重叠,不会影响工作人员查阅。如图4所示,假设存在1条主管和两条支管(支管1和支管幻,可以从左至右、 先主后支排序,并且,每条管线的线段从上到下按行排列,每个线段的管件详图从左到右排列,所有详图的序号可以完全连续(A- > Z)。通过以图4举例示出的各个详图的位置关系以及其各自所表示的内容,使得操作人员便于对各个管件详图进行检查。主线上的第一段有两个管件详图详图A和B。在图纸空间在XY平面上一次投影出所需各视图的2D图后,就可以在各视图的适当位置加注视向说明,将各视图的2D图拷贝回模型空间的XY平面,这样,呈现给用户的是已投影出的带有标注的管路的2D图。通过上述处理之后,可以得到一张实际工程用的管路图,表达了管路与柱层设备的关系,以及每一个管件的详图。从而能够减少平面布置图绘制过程中的人工操作量,并且能够避免大量的管路元件标注等处理过程对绘图准确性的影响。应当注意,图2中所示出的界面以及对于各个参量的表示仅仅是具体的实例,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对上述界面进行修改和调整,也可以提供其他的界面来达到设计立体管路模型之后投影为平面布置图的目的。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管路系统布置图的生成装置。如图7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管路系统布置图的生成装置,包括第一确定模块61,用于在模拟的立体空间中确定需要安装的管路系统的管线弯折点的空间位置;第二确定模块62,连接至第一确定模块61,用于根据需要安装的管路系统的管线走向对确定的弯折点进行连线;绘制处理模块63,连接至第二确定模块62,用于在相邻的弯折点之间的连线上绘制管路元件的模型,得到管路系统的立体模型;
投影处理模块64,连接至安装处理模块63,用于将管路系统的立体模型投影到指定平面上,得到管路系统的至少一个方向的布置图。其中,安装处理模块63用于通过以下方式中的至少之一在相邻的弯折点之间的连线上绘制管路元件的模型根据需要安装的管路系统的管线每个弯折处的弯折角度确定需要安装的弯头元件的弯折角度;根据需要安装的管路系统的每两个相邻的弯折点间的直线长度与该直线端部弯头元件的切线长度之差,确定需要安装的直管型元件的长度。并且,安装处理模块63在相邻的弯折点之间绘制管路元件的模型时,对于需要安装的管路系统的一段直线管线,如果任意数量的预先给定的直管型元件的长度或长度和均无法与该直线管线的长度匹配,则安装处理模块对安装至该直线管线的任意至少一个管路元件的参数进行调整。此外,安装处理模块63对安装至该直线管线的任意至少一个管路元件的参数进行调整包括以下至少之一将一个管路元件与其他管路元件进行合并;调整任意至少一个直管型元件的长度;调整任意至少一个弯头元件的直线部分在该直线管线的延伸长度;调整法兰的位置、或增加法兰、或删除法兰。此外,为了保证多个方向投影得到的布置图彼此不会重叠,并且提高投影的执行效率,投影处理模块64可以进一步用于在每从一个方向对管路系统的模型进行投影之后, 对管路系统的立体模型进行旋转,并且移动管路系统的模型;之后将经旋转和移动的模型投影在指定平面上。具体应当如何表示各个管路元件的位置、参数、法兰的安装情况等信息,可以参照之前方法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方式,并且根据本实施例的装置同样可以通过上述方式执行对应的处理,具体过程这里不再重复。综上所述,借助于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画点和连线的方式绘制管路系统的立体模型,之后,将立体模型在指定平面上进行投影,能够简单、准确地绘制管路系统的平面布置图,减小平面布置图绘制的工作量,提高绘制效率,并且能够降低布置图绘制过程对操作人员水平的要求;此外,通过对立体模型的合理移位和旋转,能够简化投影的过程, 并且能够避免多方向的投影图彼此重叠。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管路系统布置图的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模拟的立体空间中确定需要安装的管路系统的管线弯折点的空间位置; 根据所述需要安装的管路系统的管线走向对确定的弯折点进行连线,并在相邻的弯折点之间的连线上绘制管路元件的模型,得到管路系统的立体模型;将所述管路系统的立体模型投影到指定平面上,得到所述管路系统的至少一个方向的布置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相邻的弯折点之间的连线上绘制管路元件的模型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根据所述需要安装的管路系统的管线每个弯折处的弯折角度确定需要安装的弯头元件的弯折角度;根据所述需要安装的管路系统的每两个相邻的弯折点间的直线长度与该直线端部弯头元件的切线长度之差,确定需要安装的直管型元件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相邻的弯折点之间的连线上绘制管路元件的模型进一步包括对于所述需要安装的管路系统的一段直线管线,如果任意数量的预先给定的直管型元件的长度或长度和均无法与该直线管线的长度匹配,则对安装至该直线管线的任意至少一个管路元件的参数进行调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安装至该直线管线的任意至少一个管路元件的参数进行调整包括以下至少之一将一个管路元件与其他管路元件进行合并; 调整任意至少一个直管型元件的长度;调整任意至少一个弯头元件的直线部分在该直线管线的延伸长度; 调整法兰的位置、或增加法兰、或删除法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管路系统的立体模型从至少一个方向投影到指定平面上,得到所述管路系统的布置图包括在每从一个方向对所述管路系统的模型进行投影之后,对所述管路系统的立体模型进行旋转,并且移动所述管路系统的模型;将经旋转和移动的所述模型投影在所述指定平面上。
6.一种管路系统布置图的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在模拟的立体空间中确定需要安装的管路系统的管线弯折点的空间位置;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需要安装的管路系统的管线走向对确定的弯折点进行连线.一入 ,安装处理模块,用于在相邻的弯折点之间的连线上绘制管路元件的模型,得到管路系统的立体模型;投影处理模块,用于将所述管路系统的立体模型投影到指定平面上,得到所述管路系统的至少一个方向的布置图。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处理模块用于通过以下方式中的至少之一在相邻的弯折点之间的连线上绘制管路元件的模型根据所述需要安装的管路系统的管线每个弯折处的弯折角度确定需要安装的弯头元件的弯折角度;根据所述需要安装的管路系统的每两个相邻的弯折点间的直线长度与该直线端部弯头元件的切线长度之差,确定需要安装的直管型元件的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处理模块在相邻的弯折点之间绘制管路元件的模型时,对于所述需要安装的管路系统的一段直线管线,如果任意数量的预先给定的直管型元件的长度或长度和均无法与该直线管线的长度匹配,则所述安装处理模块对安装至该直线管线的任意至少一个管路元件的参数进行调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处理模块对安装至该直线管线的任意至少一个管路元件的参数进行调整包括以下至少之一将一个管路元件与其他管路元件进行合并;调整任意至少一个直管型元件的长度;调整任意至少一个弯头元件的直线部分在该直线管线的延伸长度;调整法兰的位置、或增加法兰、或删除法兰。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影处理模块进一步用于在每从一个方向对所述管路系统的模型进行投影之后,对所述管路系统的立体模型进行旋转, 并且移动所述管路系统的模型;之后将经旋转和移动的所述模型投影在所述指定平面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管路系统布置图的生成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包括在模拟的立体空间中确定需要安装的管路系统的管线弯折点的空间位置;根据需要安装的管路系统的管线走向对确定的弯折点进行连线,并在相邻的弯折点之间的连线上绘制管路元件的模型,得到管路系统的立体模型;将管路系统的立体模型投影到指定平面上,得到管路系统的至少一个方向的布置图。本发明通过画点和连线的方式绘制管路系统的立体模型,之后,将立体模型在指定平面上进行投影,能够简单、准确地绘制管路系统的平面布置图,减小平面布置图绘制的工作量,提高绘制效率,并且能够降低布置图绘制过程对操作人员水平的要求。
文档编号G06F17/50GK102262704SQ201110239010
公开日2011年1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19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19日
发明者杨建珍, 杨志川, 郭巧芝 申请人:泰戈特(北京)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