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壳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46534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壳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壳体设计。
背景技术
近年来可携式电脑(例如笔记型电脑)的市场占有率不断的攀升,有取代桌上型电脑的趋势。可携式电脑具有体积较小、耗电量较小及方便携带的优点(相较于桌上型电脑而言),因此符合许多现代人购买电脑的需求。近年来,市场对于低价笔记型电脑的需求不断提升,为了让消费者买到价格低廉的笔记型电脑,不断的降低笔记型电脑的生产成本。对于生产庞大数量的笔记型电脑代工厂而言,对于生产成本更是分毫必较。降低生产成本不只在生产效率上提升,更要从设计端上开始着手。这些成本上考量对于竞争激烈的笔记型电脑代工厂而言都是需要解决的议题,因此也需要创新改良来解决上述的议题。

实用新型内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改良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壳体,借以进一步降低可携式电子装置的生产成本。依据上述本发明的目的,提出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壳体,其包含一下壳体、一风扇的径向壳体以及一裸扇组件。风扇的径向壳体位于下壳体,且径向壳体与下壳体一体成型的设计。裸扇组件设置于径向壳体内。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径向壳体与下壳体是塑胶材料所制成。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径向壳体具有一径向开口。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下壳体具有多个散热通孔,且径向壳体的径向开口对准该些散热通孔。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径向壳体,除了径向开口的部分外,与下壳体之间具有一间隙。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径向壳体与下壳体之间具有多个连接件跨越间隙。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径向壳体与下壳体之间无间隙连接。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裸扇组件包含一风扇架、一马达以及一扇叶,马达固定于风扇架的中心区域上,扇叶连接于马达且受其驱动。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风扇架的边缘具有多个锁孔。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风扇架具有多个开孔位于其非中心区域,且该些个开孔位于扇叶的轴向。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扇叶是一种离心式扇叶。由上述可知,应用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壳体,利用『风扇的径向壳体与下壳体一体成型的设计』,借以节省设计模具的费用,进而降低可携式电子装置生产成本的目的。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图式的说明如下图1是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下壳体的内表面视图。图2是绘示图1的下壳体的外表面视图。图3是绘示图2的风扇装置与下壳体分离的状态图。图4是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下壳体的内表面视图。图5是绘示图4的风扇装置与下壳体分离的状态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 下壳体100,下壳体102 径向壳体102,径向壳体10 :径向开口102b 连接件102c 锁孔102d 定位柱IO3 间隙104 裸扇组件104,裸扇组件104a 风扇架104b 马达104c:扇叶104d 锁孔104e:开口105:盖体105a 散热通孔106a 散热通孔106b 散热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良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壳体,利用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下壳体与风扇外壳于生产时的整合,借以进一步降低可携式电子装置的生产成本。请参照图1,其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下壳体的内表面视图。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下壳体100的内表面上设计一弧形墙作为裸扇组件104 的径向壳体102。当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上壳体(未绘示于图面)与下壳体100组立时,上壳体会贴合于径向壳体102上,借以形成裸扇组件104的完整壳体,使裸扇组件104能执行其散热功能。径向壳体102具有一径向开口 10 作为裸扇组件104的出风口。上述设计使得裸扇组件104的壳体整合在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上、下壳体上,而免去另外制造裸扇组件壳体的成本。此设计对于以射出成型所制造的塑胶壳体尤其适用,因为射出成型的开模费用所费不赀。当径向壳体102与下壳体100 —体成型的设计时,只需使用一模具即可制造两者,省去另外为裸扇组件104的壳体设计模具的成本。裸扇组件104在可携式电子装置内用以增加主动散热的功效,因此径向壳体102的径向开口 10 需对准下壳体100的多个散热通孔(106a ;106b),才能发挥裸扇组件104的散热功效。下壳体100内对应散热通孔(106a ; 106b)的区域,可以装设散热鳍片,并借裸扇组件104所产生的气流以增加散热效能。在本实施例中,径向壳体102,除了径向开口 10 的部分外,与下壳体100之间具有一间隙103。径向壳体102与下壳体102之间具有多个连接件102b跨越间隙103以连接径向壳体102与下壳体102,使得径向壳体102能稳固的连接于下壳体100上。请同时参照第2、3图,图2绘示图1的下壳体的外表面视图,图3绘示图2的风扇装置与下壳体分离的状态。下壳体100的外表面(或称为底面)于裸扇组件104区域可设计一盖体105。盖体105具有多个散热通孔105a,当盖体105于下壳体100的外表面上时, 散热通孔10 用以作为裸扇组件104的进风口。在本实施例中,裸扇组件104从下壳体100的底面装入壳体内或从壳体内拆下。此设计的优点在于更换裸扇组件104时不需要将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上、下壳体拆解,减少更换裸扇组件104所需的工时。裸扇组件104包含一风扇架l(Ma、一马达104b以及一扇叶l(Mc。马达104b (以虚线示意)固定于风扇架10 的中心区域上。扇叶l(Mc连接于马达104b且受其驱动而旋转。风扇架10 的边缘具有多个锁孔104d,而下壳体100上也具有对应锁孔102c,借以使用螺丝将裸扇组件104锁固于下壳体100。风扇架10 具有多个开孔l(Me位于其非中心区域,且该些个开孔l(Me位于扇叶l(Mc的轴向。开孔l(Me作为裸扇组件104的进风口。在本实施例中,裸扇组件104的扇叶l(Mc为一离心式扇叶,因此气流从裸扇组件 104的轴向进气(通过散热通孔10 以及开孔l(Me进气),并从裸扇组件104的径向出气 (通过散热通孔(106a、106b)出气)。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裸扇组件的扇叶种类,若有其他种类扇叶(例如轴流式扇叶)的需求,亦能整合其壳体于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下壳体上。请同时参照第4、5图,图4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下壳体的内表面视图。图5绘示图4的风扇装置与下壳体分离的状态图。本实施例于第1、2、3图的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径向壳体与下壳体之间的连接方式。在本实施例中, 径向壳体104’与下壳体100’之间无间隙连接。在第1、2、3图的实施例中,径向壳体102 与下壳体100之间具有一间隙103(除了径向开口 10 外),并借多个连接件102b跨越间隙103连接彼此。在图5中,径向壳体102’的区域中心具有一定位柱102d,可用以定位裸扇组件104’于径向壳体102’内的位置。此外,更换裸扇组件104’时,需要将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上、下壳体拆解才能更换,不同于上述第1、2、3图的实施例。由上述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知,应用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壳体,利用『风扇的径向壳体与下壳体一体成型的设计』,借以节省设计模具的费用,进而降低可携式电子装置生产成本的目的。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壳体,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下壳体;一风扇的径向壳体,位于该下壳体,其中该径向壳体与该下壳体一体成型的设计;以及一裸扇组件,设置于该径向壳体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壳体,其特征在于该径向壳体与该下壳体是塑胶材料所制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壳体,其特征在于该径向壳体具有一径向开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壳体,其特征在于该下壳体具有多个散热通孔,该径向壳体的该径向开口对准该些散热通孔。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壳体,其特征在于该径向壳体,除了该径向开口的部分外,与该下壳体之间具有一间隙。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壳体,其特征在于该径向壳体与该下壳体之间具有多个连接件跨越该间隙。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壳体,其特征在于该径向壳体与该下壳体之间无间隙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壳体,其特征在于该裸扇组件包含 一风扇架;一马达,固定于该风扇架的中心区域上;以及一扇叶,连接于该马达且受其驱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壳体,其特征在于该风扇架的边缘具有多个锁孔。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壳体,其特征在于该风扇架具有多个开孔位于其非中心区域,且该些个开孔位于该扇叶的轴向。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壳体,其特征在于该扇叶是一种离心式扇叶。
专利摘要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壳体包含一下壳体、一风扇的径向壳体以及一裸扇组件。风扇的径向壳体位于下壳体,且径向壳体与下壳体一体成型的设计。裸扇组件设置于径向壳体内。
文档编号G06F1/16GK201984394SQ20112008117
公开日2011年9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17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17日
发明者叶日昇, 杨奇学, 蔡明璋, 陈韦翰 申请人:广达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