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检测部及具备压力检测部的信息输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60739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压力检测部及具备压力检测部的信息输入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检测面板部件的按压操作并能够输入信息的信息输入装置的压力检测部及具备压力检测部的信息输入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具备具有信息输入功能的面板部件的信息输入装置,广泛使用在液晶显示器上配置有触摸面板的装置。存在如下装置在具有液晶监视器的数码相机中,在液晶监视器的上表面设置能够检测接触位置及压力的面板部件,并根据接触时的强度而给予不同的指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的图25)
安装于这样的信息输入装置的压力检测部20,例如如图26所示,在第一基板21与第二基板22之间从第二基板22侧开始依次配置有第二电极22A、碳22B、压敏油墨23a以及第一电极21A,对按下触摸面板等时的压力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出的压力值指示输入信肩、O
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平11-355617号公报
在图26所示的压力检测部中,在第二基板22侧的第二电极22A上重叠印刷有碳层22B,在碳层22B上覆盖有压敏油墨层23a,在另一侧的第一基板21侧设置有第一电极 21A。在这种情况下,与碳层22B相比电极部分21A、22B较厚且其表面存在凹凸,因此存在与碳层22B的压敏油墨层23a接触的面不平滑的情况。因此,压敏油墨层23a与电极层21A、 22B的接触状态不稳定,其结果成为压力检测部的灵敏度起伏不定的主要原因。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信息输入装置中通过按压操作来进行更可靠的信息输入的、提高灵敏度的精度的压力检测部及具备压力检测部的信息输入装置。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压力检测部的第一特征构成为,一种压力检测部,其在信息输入装置中配置在面板部件的周缘部,用于检测相对于所述面板部件的按压操作,所述压力检测部的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基板;
第二基板,其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置地配置;
压敏层,其配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以及
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它们用于检测经由所述压敏层的电阻变化,其中第一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
构成为将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的法线上不相互对置的位置,并且由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以及所述压敏层形成环状的串联电路。
在信息输入装置中形成压力检测部的情况下,例如,在第一电极上形成压敏层。它们是通过分别涂敷膜形成材料所形成的。此时,由于在电极部分存在厚度或其表面存在凹凸,因此完成的压敏层的表面不一定为平滑面。同样,根据需要也在第二电极上形成压敏层。在这种情况下,当使按压力作用于面板部件,且由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夹压压敏层时, 压 敏层彼此或者压敏层与电极不是由平面彼此接触,而是能够产生凸部互相接触的情况。 其结果,互相抵接的部件之间的通电状态不稳定,作为压力检测部也变得不稳定。
然而,只要是本构成的压力检测部,由于构成为将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设置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法线上不相互对置的位置,且由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压敏层来形成环状的串联电路,因此能够分散压敏层受到的电极部分的厚度或表面凹凸的影响。其结果,能够获得压敏层与电极的接触状态被改善的压力检测部。另外,即使按压压力检测部, 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也不会直接相压。因此能够抑制因电极彼此相压而造成损伤这样的缺陷,从而提高压力检测部的耐久性。
另外,构成为由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压敏层来形成环状的串联电路,因此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法线上由第一基板的第一电极和第二基板的第二电极构成I列电极。 因此由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不会在未配置压敏层的部分接触,因此无需对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实施绝缘处理。
本发明所涉及的压力检测部的第二特征构成为,其在信息输入装置中配置在面板部件的周缘部,用于检测相对于所述面板部件的按压操作,所述压力检测部的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基板;
第二基板,其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置地配置;
压敏层,其配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以及
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它们用于检测经由所述压敏层的电阻变化,该第一电极和该第二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中任一方的基板、且设置在设有所述压敏层的一侧的面上,
构成为由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以及所述压敏层形成环状的串联电路。
如本构成那样,构成为具备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它们用于检测经过压敏层后的电阻变化,该第一电极和该第二电极设置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中任一方的基板且设置在设有压敏层的一侧的面上,由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压敏层形成环状的串联电路,因此能够分散压敏层受到的电极部分的厚度或表面凹凸的影响。其结果,能够得到压敏层与电极的接触状态被改善的压力检测部。另外,即使按压压力检测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也不会直接相压。因此能够抑制因电极彼此相压而造成损伤这样的缺陷,从而提高压力检测部的耐久性。
另外,由于将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设置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中任一方的基板且设置在设有压敏层的一侧的面,因此与在第一基板和第二电极双方分别配置电极的情况相比,能够一次完成将电极配置于基板的工序。因此能够将压力检测部的制造工序简化。
本发明所涉及的压力检测部的第三特征构成为,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压敏层被电连接,将所述压敏层中与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的至少任一方不重叠的位置构成为能够进行按压。
根据本构成,由于在任一方的电极不重叠的位置能够按压压敏层,因此在按压压敏层的压敏区域,能够排除电极部分的厚度或表面凹凸的影响。因此在该区域中提高至少一方的压敏层的表面平滑的可能性。其结果,能够得到压敏层与电极的接触状态被改善、且压力检测特性稳定、可靠性较高的压力检测部。由此在信息输入装置中能够进行基于按压操作的可靠的信息输入。
本发明所涉及的压力检测部的第四特征构成为,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压敏层被电连接,将所述压敏层中与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不重叠的位置构成为能够进行按压。
如本构成那样,由于构成为能够按压压敏层中双方的电极不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将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双方的部件表面加工得更平滑。因此压敏区域的压敏层的接触变得更牢固,从而能够获得可靠性高的压力检测部。
本发明所涉及的压力检测部的第五特征构成为,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任一方被导电膜覆盖。
当在压力检测部的电极上直接覆盖压敏层的情况下,因电极所使用的材质不同, 有时电极会被压缩的压敏层损伤。然而如果采用该构成,由于电极被导电膜覆盖而被保护, 因此难以受到损伤等。其结果,提高压力检测部的耐久性。
本发明所涉及的压力检测部的第六特征构成为,第一导电膜,其覆盖所述第一电极;第二导电膜,其覆盖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一导电膜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电极从侧方延伸出来的第一延伸部,并且所述第二导电膜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二电极从侧方延伸出来的第二延伸部,所述压敏层覆盖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中的至少任一方,构成为在按压所述压力检测部后,所述压敏层仅被所述第一延伸部所属的第一导电膜和所述第二延伸部所属的第二导电膜压缩。
根据本构成,在形成第一导电膜以及第二导电膜时,在自身为突起物的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不存在的区域,能够形成表面极其平滑的导电膜。即使在上述任一导电膜的表面形成压敏层的情况下,由于成为基底的导电膜自身平滑,因此能够获得具有与导电膜同等平滑度的压敏层。因此若为仅在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的区域压缩压敏层的结构,则能够在更宽的区域范围内适当地接触,从而能够获得检测特性稳定的压力检测部。
本发明所涉及的压力检测部的第七特征构成为,所述导电膜由碳层构成,该碳层是在粘合剂中混入碳颗粒后形成的。
通常,碳颗粒是能够得到的各种粒径尺寸的颗粒。因此通过将碳颗粒混合于粘接剂并进行涂敷,从而能够得到具有极细的表面性状的平滑的导电膜。因此当压缩所述压敏层时能够得到较大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获得通电特性优异的压力检测部。
本发明所涉及的压力检测部的第八特征构成为,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中的至少任一方的外表面设置有载荷传递部件,该载荷传递部件使集中载荷作用于所述压敏层。
根据本构成,当从外部向压力检测部施加载荷时,载荷传递部件支承压力检测部而不会使来自外部的载荷分散而是集中接受,从而能够切实地将该载荷传递至压敏层。这样由于可靠地按压压敏层,因此能够提高压力检测部的检测精度。
本发明所涉及的信息输入装置的特征构成为,面板部件,其能够基于按压操作进行输入指示;支承部,其以支承所述面板部件的周缘部的方式设置于装置主体;以及上述特征构成广8中任一项所述的压力检测部,其配置在所述面板部件与所述支承部之间。
根据本构成,利用提高检测特性的压力检测部,由此在信息输入装置中,能够更稳定地进行基于面板部件的按压操作的信息输入。另外,压力检测部构成为由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压敏层形成环状的串联电路,因此能够将配置于面板部件的周缘的压力检测部的区域减小,使面板部件的按压操作区域增大。



图I是配置有本发明所涉及的压力检测部的信息输入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I的II _ II剖视图。
图3是压力检测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信息输入装置的压力检测部的配置的图。
图5是示出信息输入装置的其它方式的剖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2的压力检测部附近的放大剖视图。
图7是实施方式3的压力检测部附近的放大剖视图。
图8是图7的珊-VDI剖视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压力检测部的动作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图10是实施方式4的压力检测部附近的放大剖视图。
图11是其它实施方式的压力检测部附近的放大剖视图。
图12是其它实施方式的压力检测部附近的放大剖视图。
图13是其它实施方式的信息输入装置的立体图。
图14是其它实施方式的压力检测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示出其它实施方式的防止浮起机构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16是图15的XVI- XVI剖视图。
图17是图15的XVn- XVII剖视图。
图18是示出其它方式的防止浮起机构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19是图18的XIX - XIX剖视图。
图20是示出其它方式的防止浮起机构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21是图20的XXI - XXI剖视图。
图22是其它实施方式的压力检测部附近的放大剖视图。
图23是其它实施方式的压力检测部附近的放大剖视图。
图24是其它实施方式的压力检测部附近的放大剖视图。
图25是现有技术所涉及的信息输入装置的剖视图。
图26是是现有技术所涉及的压力检测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信息输入装置I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I
如图I、图2所示,信息输入装置I构成为在框体2具备显示装置3和面板部件4, 该框体2在前表面形成有开口部2Α等,该显示装置3具有液晶或有机EL等显示部3Α,该面板部件4具有接触式的信息输入功能。
在本发明中,如图2所示,框体2的开口部2A,以具有容许面板部件4嵌入的台阶的方式将框体2的上表面切除而形成,在框体2的底面具有显示装置用开口部2a,其使安装于框体2的内部的显示装置3的显示部3A面对外部;框状的支承部2b,其对面板部件4 的周缘部4A进行支持。
开口部2A的形状和尺寸能够根据面板部件4的形状和大小而进行各种变更。另外,开口部2A的安装深度可以根据面板部件4的厚度等进行各种变更。进而,开口部2A的显示装置用开口部2a的形状和大小可以根据显示部3A的形状和大小等进行各种变更。这里,将开口部2A、显示装置用开口部2a、显示部3A以及面板部件4的形状做成矩形状或大致矩形状。然而,面板部件4等的形状不作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圆形。开口部2A的安装深度可以设定为与框体2的表面和面板部件4的表面具有大致相等的高度。
在信息输入装置I设置有能够检测相对于面板部件4的按压操作的压力检测部 20。压力检测部20配置在面板部件4与框体2的支承部2b之间,由对来自压力检测部20 的输出信号进行处理的未图示的信号处理电路等构成。压力检测部20的结构只要能够检测按压力即可,因此不作特别限定。如图I和图4所示,至少一个以上压力检测部20配置在面板部件4的周缘部4A。面板部件4可以具备基于对面板部件4的触摸操作而检测成为其操作位置的X-Y坐标的所谓触摸输入功能。另外,在具有所谓接触输入功能的部件中,能够从电阻膜方式、静电容量方式以及电磁感应方式等中选择。
如图3所示,在面板部件4的下面从上开始依次配置有框状的第一基板21 ;从在对角线上相对置的一对角部向两边延伸设置的第一电极21A ;上部压敏油墨23a ;下部压敏油墨23b ;从在对角线上相对置的一对角部向两边延伸设置的第二电极22A ;以及第二基板 22。在框状的第一基板21的下表面,将第一电极21A配置成以对角线上的2个角部为交点的L字状,在框状的第二基板22的上表面,将第二电极22A配置成以对角线上的2个角部为交点的L字状。这样,由第一电极21A、第二电极22A、上部压敏油墨23a以及下部压敏油墨23b形成环状的串联电路。
S卩,第一电极21A和第二电极22A设置在第一基板21和第二基板22的法线上不相互对置的位置。在第一电极21A按压于压敏层23的情况下,第二电极22A不会妨碍第一电极21A的按压。另外,相反,在第二电极22A按压于压敏层23的情况下,第一电极21A不会妨碍第二电极22A的按压。其结果,能够得到压敏层23与电极21A、22A的接触状态被改善的压力检测部20。另外,即使按压压力检测部20,第一电极21A及第二电极22A也不会直接相压。因此能够抑制因电极彼此反复被按压而引起的电极的磨损,从而提高压力检测部20的耐久性。
框状的第一基板21、第二基板22的内径与开口部2A的尺寸吻合,外径与另外设置的XY坐标检测装置(未图示)吻合。如上所述,配置于第一基板21的与第二基板22对置的面的第一电极21A、与配置于第二基板22的与第一基板21对置的面的第二电极22A,在第一基板21及第二基板22的法线上形成环状的串联电路。也就是说,第一电极21A和第二电极22A即使在未配置有压敏层23的部分也不会接触,因此无需对第一电极21A和第二电极22A实施绝缘处理。
压力检测部20通过利用例如粘着剂(未图示)将第二基板22粘贴于支承部2b上, 从而被安装于开口部2A。
在第一基板21和第二基板22的对置区域、且在压敏层23的两侧配置有连接部 24。连接部24例如为具有弹性的粘着性粘接剂或双面粘接材料,且其厚度构成为与第二电极22A、第二导电膜22B、压敏层23、第一导电膜21B的总厚度大致相等或略厚。此外,在图 2中,电极、导电膜、压敏油墨与连接部24分离,但电极、导电膜、压敏油墨可以与连接部24 局部接触。
以下,对装配于信息输入装置I的压力检测部20的动作进行说明。在信息输入装置I的内部,第一电极21A与第二电极22A与连接器(未图示)连接,连接器与内置于信息输入装置I的载荷检测部(未图示)连接。
压力检测部20对经由对面板部件4进行按压操作时的压敏层23中的、上部压敏油墨23a及下部压敏油墨23b的、第一电极21A与第二电极22A之间的电阻的变化进行检测。通过对该电阻的变化进行检测,能够对施加于压敏层23的外力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对施加于面板部件4的载荷进行检测。
第一基板21和第二基板22例如为膜等,作为材质,可举出能够用于挠性基板的材质,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 醇酯、聚苯乙烯系树脂、聚烯烃系树脂、ABS树脂、AS树脂、丙烯酸系树脂、AN树脂等通用树脂。另外,还可以使用聚苯乙烯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聚甲醛系树脂、聚碳酸酯改性聚亚苯基醚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树脂等通用工程树脂,聚砜树脂、聚苯硫醚系树脂、聚苯醚系树脂、聚芳酯树脂、聚醚酰亚胺树脂、聚酰亚胺树脂、液晶聚酯树脂、聚烯丙基系耐热树脂等超级工程树脂。
作为第一电极21A及第二电极22A的材料,能够采用金、银、铜或镍等金属,或者碳或含有这些材料的混合物等具有导电性的糊剂。作为上述形成方法能够列举出网板印刷、 胶版印刷、凹版印刷、或柔版印刷等印刷方法、光刻法等。另外,第一电极21A和第二电极 22A也能够通过粘贴铜或金等金属箔而形成。进而,第一电极21A和第二电极22A也能够利用抗蚀剂将电极图案形成于镀有铜等金属的FPC上,且通过对未被抗蚀剂保护的部分的金属箔进行蚀刻处理而形成。电极可以是在此列举的形成方法或将材料组合并层积而形成。
构成上部压敏油墨23a及下部压敏油墨23b的组成物,可采用根据外力而改变电阻值等电特性的材料构成。作为组成物,例如能够采用英国的Peratech社制的量子隧道现象复合材料(商品名“QTC”)。上部压敏油墨23a和下部压敏油墨23b能够通过涂敷而配置在第一基板21和第二基板22。作为上部压敏油墨23a和下部压敏油墨23b的涂敷方法,能够采用网板印刷、胶版印刷、凹版印刷、或柔版印刷等印刷方法。
压力检测部20例如利用糊剂等粘接剂、双面粘性带等粘接层而贴付于信息输入装置I的面板部件4的下表面,且以隐藏于面板部件4的周缘部4A的装饰部的方式至少配置一个。因此构成压力检测部20的各部件不限定于由透明的材质构成,也可以由有色的材质构成。
此外,如图5所示,信息输入装置I的框体2可以是在面板部件4的上方具备顶板 (bezel )2c的形状。当框体2具备顶板2c时,能够利用框体2的支承部2b和顶板2c来夹持并固定面板部件4的周缘部4A及配置于周缘部4A的压力检测部20。
实施方式2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不,配置于第一基板21的第一电极21A被第一导电膜 21B覆盖。另一方面,配置于第二基板22的第二电极22A被第二导电膜22B覆盖,第二导电膜22B被作为压敏层23的压敏油墨23a覆盖。
覆盖第二导电膜22B的压敏油墨23a的表面与第一导电膜21B相对置。因此,当由面板部件4按压压力检测部20时,则在第二电极22A与第二导电膜22B之间形成对压敏层23进行压缩的区域(压敏区域)Z。其中,第二电极22A配置在远离压敏区域Z的位置(不与压敏区域Z重叠的位置)。即,能够按压压敏层23中的不与第二电极22A重叠的位置,压敏区域Z的第二基板22侧只有第二导电膜22B,从而能够提高该第二导电膜22B表面平滑的可能性。其结果,在按压压力检测部20时,在压敏区域Z内第二导电膜22B与压敏油墨 23a的接触状态良好,从而使压力检测特性稳定。
作为第一导电膜21B和第二导电膜22B的材料,能够米用与第一电极21A和第二电极22A基本相同的材料,但是在采用具有上述导电性的糊剂的情况下,最好采用粒径尺寸比第一电极21A和第二电极22A的材料的粒径尺寸小的材料。通过将粒径尺寸较小的材料用于导电膜,从而易形成平滑的导电膜。在上述各种材料中,碳颗粒是能够得到的各种粒径尺寸的颗粒。因此将粒径尺寸较小的碳颗粒混合于粘接剂并进行涂敷,从而能够获得具有极细的表面性状的平滑的导电膜。
实施方式3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及图8所示,压力检测部20构成为利用压敏层23来覆盖第一导电膜21B。压敏层23的压敏区域Z位于第一导电膜21B与第二导电膜22B之间,第一电极21A设置在从压敏区域Z向沿着第一基板21的方向偏离的位置。在压力检测部20 上作为载荷传递部件25而设置有凸出部25a,该载荷传递部件25在第二基板22的外表面与支承部2b抵接,且使集中载荷作用于压敏层23。凸出部25a配置为与压敏区域Z重叠, 在从面板部件4对压力检测部20施加载荷时,凸出部25a从下方支承压力检测部20,且将该载荷集中并传递至压敏层23 (图9)。
作为凸出部25a的构成,有通过印刷或涂敷等配置热硬化性树脂或紫外线硬化性树脂并使其硬化的结构;使尺寸与压力检测部吻合并进行裁断、贴合的薄膜或树脂板;PE 泡沫或聚氨酯泡沫等发泡体、粘着性粘接剂或双面粘性材料、双面胶等。另外,在第二导电膜22B上设置有压敏层23的情况下,凸出部25a设置于第一基板21的背侧并与面板部件 4抵接。期中,凸出部25a的高度尺寸例如为50μπΓ200μπι (包括用于与第二基板22粘接的粘接层的厚度)。
代替形成有凸出部25a,也可以在框体2的压敏区域Z的所处位置形成凸部。通过在框体2自身设置凸部,从而该凸部作为负载传递部件25发挥功能。
实施方式4
如图10所不,压力检测部20具有覆盖第一电极21A的第一导电膜21B朝反向中央侧延伸出来的第一延伸部21b、和第二导电膜22B朝中央侧延伸出来的第二延伸部22b。 将第一导电膜21B与第二导电膜22B沿上下方向大致平行地配置,并用压敏层23覆盖第二延伸部22b的一部分,将压敏区域Z作为配置在第一延伸部21b和第二延伸部22b之间的压敏层23。其结果,压力检测部20将压敏层23中的第一电极21A及第二电极22A不重叠的位置亦即压敏区域Z构成为能够进行按压。
这样,当第一电极21A和第二电极22A位于不与压敏区域Z重叠的位置时,则能够对第一导电膜21B及第二导电膜22B的部件表面进行更平滑地加工。因此压敏层23与第一导电膜21B及第二导电膜22B的接触变得更牢固,从而能够获得可靠性高的压力检测部 20。
尤其是压敏层23仅覆盖第二导电膜22B中的第二延伸部22b。因此即使压缩压敏层23,第二电极22A也不会被直接按压,因此第二电极22A成为即使对面板部件进行过度的按压操作,也难以受到损伤的结构,从而可以提高压力检测部20的耐久性。
其他实施方式
(I)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构成 为第一电极2IA配置于第一基板21,第二电极 22A配置于第二电极22,但是可以在第一基板2IA及第二基板22中任一方的基板且在设有压敏层23的一侧的面上配置第一电极21A和第二电极22A,由此构成压力检测部20。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如图11所示,在第一基板21配置第一电极21A和第二电极22A,在第二基板22配置压敏层23。另外如图12所示,可以在第一基板21配置第一电极21A和第二电极22A,并用上部压敏油墨23a覆盖第一电极21A,并用下部压敏油墨23b来覆盖第二电极 22A,也可以根据需要将导电膜22B配置于第二基板22。另外,第一电极2IA和第二电极22A 可以分别被导电膜覆盖。
当在第一基板21和第二基板22中的一方配置有第一电极21A和第二电极22A时, 与分别在第一基板21和第二电极基板22配置电极的情况相比,可以一次完成将电极配置于基板的工序。因此能够将压力检测部20的制造工序简化。
(2)在信息输入装置I中,当对周缘部4A被固定的面板部件4进行按压操作时, 周缘部4A会因面板部件4的弯曲而浮起。该浮起举动有可能使配置于周缘部4A的压力检测部20的精度降低。因此图13所示的信息输入装置I具备防止浮起机构,用于防止面板部件4的拐角部4B从框体2浮起。压力检测部20在矩形状的面板部件4的周缘部4A的除了拐角部4B以外的长边上各配置一个,在短边上各配置一个。然而,压力检测部20的配置方式和配置个数不限于此,例如也能够在拐角部4B设置压力检测部20等。此外,拐角部 4B表示距离面板部件4的角的一定范围。例如,距离面板部件4的角可以为以下范围,SP 将面板部件4的中央与处于距离该中央最近的位置的压力检测部20连接起来的直线距离的1/4的距离的范围等。
如图14所示,在面板部件4的下方从上开始依次配置有第一基板21、第一电极 21A、上部压敏油墨23a、下部压敏油墨23b、第二电极22A、以及凸出部25a。将第一电极21A 以框状配置在框状的第一基板21的下表面,将第二电极22A以框状配置在框状的基板22 的上表面。
图15是示出防止浮起机构的配置的俯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设置有从第一基板21和第二基板22的内框的4个角朝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21a、22a(参照图14)。本实施方式的防止浮起机构,通过在第一基板21的突出部21a和第二基板22的突出部22a设置宽度较大的粘接部件24a、宽度较大的上部粘接部31a及宽度较大的下部粘接部32a而构成。
图16是图15的XVI-XVI剖视图、即形成压力检测部20的周缘部4A的剖视图。 对压力检测部20而言,面板部件4的下表面与第一基板21的上表面通过上部粘接部31而粘接,框体2的支承部2b的上表面与第二基板22的下表面通过由双面粘性带构成的凸出部25a而粘接。上部粘接部31及后述的下部粘接部32能够采用例如糊剂等粘接剂、双面粘性带等。
图17是图15的χνπ - X νπ剖视图、即未形成压力检测部20的拐角部4Β的剖视图。在拐角部4Β设置有从第一基板21和第二基板22的内框朝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21a、 22a。通过设置有这样的突出部21a、22a,而能够设置宽度较大的粘接部件24a、宽度较大的上部粘接部31a及宽度较大的下部粘接部32a,从而能够增大拐角部4B的粘接面积。其结果,能够强化拐角部4B的粘接力,从而能够防止面板部件4的浮起。
在拐角部4B不设置压敏油墨23a、23b,因此无法作为压力检测部20发挥功能。因此假设即使面板部件4的拐角部4B浮起,由于在拐角部4B无法检测到压力,因此也能够提高压力检测部20的检测精度。
如图18、图19所示,在第一基板21及第二基板22不设置突出部,在面板部件4的拐角部4B处,可以将面板部件4与框体2的支承部2b直接粘接的粘结部33作为防止浮起机构设置在比第一基板21和第二基板22的内框更靠内侧的区域。
通过设置粘接部33而能够扩大拐角部4B的粘接区域,从而能够防止面板部件4 的拐角部4B浮起。粘接部33例如可以为具有弹性的粘着性粘接剂或双面粘性材料。此外粘接部33不一定必须与第一基板21和第二基板22接触,粘接部33也可以与第一基板21 及第二基板22部分离开。
另外,如图20、21所示,作为防止浮起机构,可以在面板部件4的拐角部4B的侧面设置凹部4C,在框体2设置有与凹部4C卡合的凸部2d。根据该结构,凸部2d能够防止面板部件4的拐角部4B的浮起,因此能够防止由浮起引起的压力检测部20的检测精度的降低。此外,可以将凸部2d形成为凹部,而将凹部4C形成为凸部。
(3)本发明所涉及的压力检测部20可以预先将初始载荷施加于压敏层23。
连接部24由厚度比例如压敏部分(电极、导电膜以及压敏层)的厚度薄的非弹性的垫片(包括基板21、22的粘接层、即使粘接剂单体也可以)构成。这样,在容许第一基板21 或第二基板22变形的情况下,利用第一基板21或第二基板22将预先设定的压力作为初始载荷施加于压力检测部20。连接部24可以为具有弹性的粘着性粘接剂或双面粘性材料,也可以是设定为发挥拉伸力的状态的橡胶、拉伸螺旋弹簧、板簧等各种弹性部件。
在利用连接部24的材料等无法使其厚度比压敏部分的厚度薄的情况下,则相反地以增大压敏部分的厚度而使压敏部分的厚度大于连接部24的厚度的方式构成,从而可以将初始载荷施加于压敏层23。此外,为了增大压敏部分的厚度,而比通常更厚地对电极 21A、22A、导电膜22A、22B或者压敏层23进行涂敷或印刷等、或者进行重复涂敷等。
当将压力检测部20的连接部24这样构成时,在将压力检测部20配置在信息输入装置I的面板部件4与支承部2b之间的阶段中,对连接部24作用有保持初始厚度的力,该力向使第一基板21和第二基板22互相接近的方向作用。即,缩小第一基板21与第二基板 22的距离,减小压敏层23在无加压状态下的厚度,其结果,将预先设定的压力作为初始载荷施加于压敏层23。
(4)如图22所示,在压力检测部20中可以构成为在第一导电膜21B上覆盖上部压敏油墨23a,在第二导电膜22B上覆盖下部压敏油墨23b,第一电极21A和第二电极22A 设置在与压敏区域Z不重叠的位置。
(5)压力检测部20可以构成为用导电膜(在图23中为第二导电膜22B)来覆盖第一电极2IA和第二电极22A中的任一方(在图23中为第二电极22A),用导电膜23直接覆盖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中的任意另一方(在图23中为第一电极21A)。
(6)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仅在一部分的实施方式的压力检测部20上设置与压敏区域Z重叠的凸出部25a的结构,但对其他实施方式的压力检测部20也可以设置与压敏区域Z重叠的凸出部25a。
(7)如图24所示,设置于压力检测部20的载荷传递部件25可以配置为一个端部25A与压敏区域Z重叠,另一个端部25B不与压敏区域Z重叠。另一个端部25B可以相对于压敏区域Z处于面板部件4的反向中央侧,相反也可以相对于压敏区域Z处于面板部件4的中央侧。在凸出部25a由粘接性材料构成的情况下,如图24所示,将从第一基板21 的边缘部至载荷传递部件25的端部25B配置于面板部件4的最外侧,从而能够排除从面板部件4的外周侧进入异物或侵入水分的情况。因此提高该装置的可靠性、耐久性。此外由于能够切除压力检测部20和载荷检测部件25的不需要的边缘部,从而能够容易地制造压力检测部20。
(8)压力检测部20的连接部24可以构成为仅配置在面板部件4的反向中央侧及中央侧中的任一方。尤其是当将连接部24配置在面板部件4的反向中央侧(外侧)时,能够防止灰尘或水分从面板部件4与装置主体的间隙侵入的情况。因此,不用担心在面板部件 4与支承部2b之间夹有异物,另外,由于能够降低第一电极21A、第二电极22A与压敏层23 等损伤的机会,因此大幅提闻装置的耐久性。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涉及的压力检测部及信息输入装置,能够有效地用于移动电话、智能手机、 PDA、导航装置、数字照相机、数字摄像机、游戏机以及感应板等电子设备,能够用于实现电子设备的多功能化及操作性的提高。
权利要求
1.一种压力检测部,其在信息输入装置中配置在面板部件的周缘部,用于检测相对于所述面板部件的按压操作,所述压力检测部的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基板; 第二基板,其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置地配置; 压敏层,其配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以及 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它们用于检测经由所述压敏层的电阻变化,其中第一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 构成为将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的法线上不相互对置的位置,并且由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以及所述压敏层形成环状的串联电路。
2.一种压力检测部,其在信息输入装置中配置在面板部件的周缘部,用于检测相对于所述面板部件的按压操作,所述压力检测部的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基板; 第二基板,其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置地配置; 压敏层,其配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以及 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它们用于检测经由所述压敏层的电阻变化,该第一电极和该第二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中任一方的基板、且设置在设有所述压敏层的一侧的面上, 构成为由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以及所述压敏层形成环状的串联电路。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压力检测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压敏层被电连接,将所述压敏层中与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的至少任一方不重叠的位置构成为能够进行按压。
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压力检测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压敏层被电连接,将所述压敏层中与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不重叠的位置构成为能够进行按压。
5.根据权利要求Γ4中任一项所述的压力检测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任一方被导电膜覆盖。
6.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压力检测部,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导电膜,其覆盖所述第一电极; 第二导电膜,其覆盖所述第二电极, 所述第一导电膜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电极从侧方延伸出来的第一延伸部,并且 所述第二导电膜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二电极从侧方延伸出来的第二延伸部, 所述压敏层覆盖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中的至少任一方, 构成为在按压所述压力检测部后,所述压敏层仅被所述第一延伸部所属的第一导电膜和所述第二延伸部所属的第二导电膜压缩。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压力检测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膜由碳层构成,该碳层是在粘合剂中混入碳颗粒后形成的。
8.根据权利要求Γ7中任一项所述的压力检测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中的至少任一方的外表面设置有载荷传递部件,该载荷传递部件使集中载荷作用于所述压敏层。
9.一种信息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面板部件,其能够基于按压操作进行输入指示; 支承部,其以支承所述面板部件的周缘部的方式设置于装置主体;以及 权利要求广8中任一项所述的压力检测部,其配置在所述面板部件与所述支承部之间。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压力检测部及具备压力检测部的信息输入装置。压力检测部在信息输入装置中配置在面板部件的周缘部,用于检测相对于面板部件的按压操作,该压力检测部具备第一基板(21);第二基板(22),其与第一基板(21)相对置地配置;压敏层,其配置在第一基板(21)与第二基板(22)之间;第一电极(21A)和第二电极(22A),它们用于检测经由压敏层的电阻变化,第一电极(21A)设置于第一基板(21),第二电极(22A)设置于第二基板(22),构成为将第一电极(21A)和第二电极(22A)设置在第一基板(21)和第二基板(22)的法线上不相互对置的位置,并且由第一电极(21A)、第二电极(22A)以及压敏层形成环状的串联电路。
文档编号G06F3/041GK102934056SQ20118002680
公开日2013年2月13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13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3日
发明者铃木贵博, 甲斐义宏, 远藤裕子, 平井圣子 申请人:日本写真印刷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