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6490491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电子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有关于一种电子装置,包含一外壳、一热源及一散热器。热源位于外壳内。散热器设置于外壳,且散热器与热源保持一距离。散热器包含一壳体,壳体内包含由多个隔板所构成的多个蜂巢型隔间。这些蜂巢型隔间填充有一散热材料,散热器通过热辐射而吸收热源的热量。
【专利说明】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关于一种电子装置,特别是一种具散热器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用品,皆朝着数字化及信息化发展。以移动运算装置为例,如笔记型电脑、平板型电脑等,具有方便使用者携带的优点,以令使用者能够不限场合的自由使用。
[0003]此外,一般移动运算装置内部会藉由设置一散热鳍片组与一风扇,以将移动运算装置所产生的热能移除。然而,由于移动运算装置的效能不断提升,因此移动运算装置于运算处理过程所产生的热能也因此增加。对此,一般藉由增加散热鳍片的散热面积以及增加风扇的功率,以提升移除移动运算装置的热能的速率。
[0004]然而,在科技发展的趋势下,研发人员致力于使移动运算装置不断朝着高效能以及轻薄短小的体积的目标前进。上述藉由增加散热鳍片的散热面积以及增加风扇的功率的散热手段,将造成移动运算装置的内部的体积需要额外增加来容设较大的散热鳍片以及高功率风扇。如此一来,将阻碍移动运算装置的体积薄型化的发展。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藉以因应体积薄型化的移动运算装置的散热需求。
[0006]本发明所揭露的电子装置,包含一外壳、一热源及一散热器。热源位于外壳内。散热器设置于外壳内,且散热器与热源保持一距离。散热器包含一壳体,壳体内包含由多个隔板所构成的多个蜂巢型隔间。这些蜂巢型隔间填充有一散热材料,散热器通过热辐射而吸收热源的热量。
[0007]根据上述本发明所揭露的电子装置,藉由设置蜂巢型隔间以提升散热器甚至电子装置的整体强度。此外,通过散热器内部各处的散热材料进行吸热,以提升散热器的吸热效率。并且,由于散热器并不需要搭配排风扇,因此散热器可利于运用于薄型化的电子装置,并可减少噪音的产生。
[0008]有关本发明的特征、实作与功效,兹配合图式作最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结构剖视图;
[0010]图2A为根据图1的散热器的结构仰视图;
[0011]图2B为根据图2A的散热器的透视图;
[0012]图3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散热器的结构仰视图。
[0013]其中,附图标记:
[0014]10 电子装置[0015]11外壳
[0016]12热源
[0017]13散热器
[0018]13a散热器
[0019]131壳体
[0020]1311表面
[0021]1312中央区
[0022]1313外环区
[0023]1314侧边
[0024]132散热材料
[0025]1321铜材
[0026]133隔板
[0027]134蜂巢型隔间
[0028]14电路 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0030]请参照图1、图2A及图2B,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结构剖视图,图2A为根据图1的散热器的结构仰视图,图2B为根据图2A的散热器的透视图。
[0031]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包含一外壳11、一热源12及一散热器13。其中,电子装置10可以是一平板电脑、一手机或是其他电子产品。
[0032]外壳11内设有一电路板14,热源12设置于电路板14上而位于外壳11内。上述的热源12可以是平板电脑、手机或是其他电子产品的运算处理晶片。
[0033]散热器13设置于外壳11内,且散热器13与热源12保持一距离而不相接触。本发明的电子装置10其散热器13能有效地吸收热源12所产生的热量,以让例如是各式电子元件的热源能正常运作。
[0034]散热器13包含一壳体131,壳体131的外型可以是一正方体或其他立方体,且壳体131的材质可以是铝、铜或其他适当材质。壳体131内包含由多个隔板133所构成的多个蜂巢型隔间134。藉由蜂巢型隔间134的设置,可提升散热器13的整体结构强度。并且,上述本实施例的蜂巢型隔间134布满整个外壳11内,然而蜂巢型隔间134布满整个外壳11内的特征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举例来说,在其他实施例中,蜂巢型隔间134也可以仅是位于外壳11内的局部区域,而其他未设有蜂巢型隔间134的区域则以十字肋体所构成的矩形隔间来取代原本的蜂巢型隔间134。
[0035]此外,上述隔板133的材质可以是铝、铜或其他适当材质,且这些蜂巢型隔间134填充有一散热材料132。每一蜂巢型隔间134内的散热材料132可以是一铜材、一相变材料、一空气或是铜材、相变材料、空气的组合。散热材料132包含15%~30%容积百分比的多个铜材、50%~85%容积百分比的一相变材料以及15%~20%容积百分比的一空气。其中,散热器13较佳组成包含15%~20%的容积百分比的多个铜材,64%~67%的容积百分比的相变材料,16%~17%的容积百分比的空气。其中,相变材料可以是烷类,譬如石蜡。[0036]本实施例的相变材料可藉由吸收热量而由固态转换为液态,且相变材料因吸收热量而由固态转换为液态的过程中,其温度可维持一定值而不会上升。由于相变材料由固态转换为液态后的体积会增加,而空气则具有极佳的可压缩性而可作为相变材料的膨胀空间。因此,散热材料132包含空气的目的即在于因应相变材料经相变而造成体积增加的问题,以避免相变材料因体积增加而造成壳体131内的空间不足以容设散热材料132的问题。
[0037]此外,散热器13的壳体131具有一表面1311,表面1311面向热源12。表面1311定义有一中央区1312以及一外环区1313,外环区1313环绕中央区1312。
[0038]并且,本实施例的中央区1312、表面1311以及散热器13具有相重叠的几何中点M0中央区1312的面积为表面1311的面积的10%~50%。其中,较佳的情况为中央区1312的面积为表面1311的面积的10%。并且中央区1312的面积的外型可为表面1311的面积的外型的等比例缩小。热源12在表面1311上的一正投影范围A位于中央区1312。散热器13通过热辐射而吸收热源12的热量。
[0039]请继续参照图2Α及图2Β,在本实施例中,部分的蜂巢型隔间134填充铜材1321(如图2Β所示的内部具斜线的蜂巢型隔间134),或是填相变材料与空气(如图2B所示的内部为空白的蜂巢型隔间134)。并且,填充有铜材1321的这些蜂巢型隔间134由中央区1312朝外环区1313排列。如此,使得这些铜材1321可实质上地由中央区1312朝外环区1313延伸。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邻近壳体131的侧边1314的蜂巢型隔间134也可填充满铜材1321。如此一来,热量可经由这些铜材1321而迅速地传递至散热器13的中央区1312以及外环区1313的各处,以使整体散热器13能够均匀受热而提升吸热效果。
[0040]需注意的是,上述本实施例的铜材1321所填充的位置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熟悉此项技艺者可根据实际需求而调整铜材1321的填充位置。
[0041]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与热源12的正投影范围A相重叠的蜂巢型隔间134填充满相变材料,如此可使散热器13有更·佳的吸热效率。
[0042]藉由上述实施例填充铜材1321以及填充相变材料于适当的位置,当热源12通过热辐射而将热量传递至散热器13的中央区1312时,中央区1312处的相变材料将先行吸热而进行相变化,并且相变材料同时将热量经由铜材1321而迅速地传递至外环区1313的各处。如此,使得散热器13的各角落皆能够均匀受热,以使散热器13内部各处的相变材料皆能够均匀吸热而进行相变化,以提升散热器13的吸热效率。并且,本实施例的散热器13并不需要搭配排风扇,因此可运用于薄型化的电子装置。
[0043]此外,由于散热器13内的散热材料132包含相变材料,而相变材料于吸热进行相变的过程中,相变材料的温度并不会增加。因此,只要挑选适当的相变材料,譬如选用相变温度约为37度的相变材料,则散热器13在吸热的过程中,散热器13的温度可长时间保持在37度的舒适温度状态。如此,当使用者长时间握持电子装置10时,将不会因散热器13吸热造成电子装置10的外壳11温度不断上升而有烫手的问题。
[0044]此外,在本实施例或其他实施例中,更可于散热器13的表面设置多组散热鳍片(未绘示),以进一步提升散热器13的吸热效率。
[0045]请接着参照图3,图3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散热器的结构仰视图。
[0046]本实施例与图2A及图2B的实施例相似,因此相同之处便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与图2A及图2B的实施例的差异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热源12在表面1311上的一正投影范围A位于外环区1313。
[0047]因此,当热源12通过热辐射而将热量传递至散热器13a的外环区1313的一处时,此外环区1313的一处的相变材料将先行吸热而进行相变化,并且相变材料同时将热量经由铜材1321而迅速地传递至中央区1312以及外环区1313的其他各处。如此,使得散热器13a的各区域及角落皆能够均匀受热,以使散热器13a内部各处的相变材料皆能够均匀吸热而进行相变化,以提升散热器13a的吸热效率。
[0048]根据上述实施例的电子装置,藉由设置蜂巢型隔间以提升散热器甚至电子装置的整体强度。此外,由于散热材料包含15%~30%容积百分比的铜材、50%~85%容积百分比的相变材料以及15%~20%容积百分比的空气,使得热量可经由这些铜材而迅速地传递扩散至散热器的各处。藉此,使散热器内部各处的相变材料皆能够均匀吸热而进行相变化,以提升散热器的吸热效率。此外,由于散热材料包含相变材料,因此散热器在吸热的过程中,散热器的温度可长时间保持在舒适的握持温度状态。并且,由于本实施例的散热器并不需要搭配排风扇,因此本实施例的散热器可利于运用于薄型化的电子装置,并可减少噪音的产生。
[0049]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做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外壳; 一热源,位于该外壳内;以及 一散热器,设置于该外壳内,且该散热器与该热源保持一距离,该散热器包含一壳体,该壳体内包含由多个隔板所构成的多个蜂巢型隔间,所述蜂巢型隔间填充有一散热材料,该散热器通过热辐射而吸收该热源的热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散热材料包含15%~30%容积百分比的一铜材、50%~85%容积百分比的一相变材料以及15%~20%容积百分比的一空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散热器具有一表面面向该热源,该表面定义有一中央区以及一外环区,该外环区环绕该中央区,该中央区的几何中点与该表面的几何中点相重叠,且该中央区的面积为该表面的面积的10%~50%,该热源在该表面上的正投影范围位于该中央区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部分的所述蜂巢型隔间填充满该铜材,且填充有该铜材的所述蜂巢型隔间由该中央区朝该外环区排列。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散热器具有一表面面向该热源,该表面定义有一中央区以及一外环区,该外环区环绕该中央区,该中央区的几何中点与该表面的几何中点相重叠,且该中央区的面积为该表面的面积的10%~50%,该热源在该表面上的正投影范围位于该外环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部分的所述蜂巢型隔间填充满该铜材,且填充有该铜材的所述蜂巢型隔间由该中央区朝该外环区排列。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与该热源的正投影范围相重叠的所述蜂巢型隔间填充满该相变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邻近该壳体的侧边的所述蜂巢型隔间填充满该铜材。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相变材料的成分为烷类。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壳体及该隔板的材质为铝。
【文档编号】G06F1/20GK103796486SQ201210429919
【公开日】2014年5月14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31日
【发明者】郑懿伦, 林铭宏, 林春龙 申请人: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