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触控结构的光学切换装置与立体显示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6511860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整合触控结构的光学切换装置与立体显示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整合触控结构的光学切换装置,包括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一可调控光学介质、一第一驱动层、一触控感测层以及一第一绝缘层。第二基板与第一基板彼此相对。可调控光学介质配置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第一驱动层配置于第一基板与可调控光学介质之间,用以驱动可调控光学介质。第一驱动层包括多个第一驱动电极,且第一驱动电极之间存在有多个第一间隙。各第一间隙沿一第一方向延伸。触控感测层配置于第一基板与第一驱动层之间。第一绝缘层配置于第一驱动层与触控感测层之间。另揭露一种整合触控结构的立体显示装置。本发明具有内建的触控功能(结构/元件),并能降低制作成本/时间。
【专利说明】整合触控结构的光学切换装置与立体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光学切换装置与立体显示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整合触控结构的光学切换装置以及应用此光学切换装置的一种整合触控结构的立体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半导体产业的日益发达,电子产品例如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Η)Α)、行动电话(mobile phone)、智慧型手机(smartphone)与笔记型电脑(notebook, NB)等产品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并朝着便利、多功能且美观的设计方向进行发展,以提供使用者更多的选择。当使用者对电子产品的需求日渐提升,在电子产品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显示屏幕(display screen)亦成为设计者关注的焦点。
[0003]电子产品可以藉由显示屏幕可用以显示影像,以将电子装置内的资讯以影像的型态输出。然而,随着显示屏幕的种类趋向多元化,于显示屏幕的表面上,透过螺丝或卡扣件等机械元件将立体显示切换装置或触控输入装置固定于(组装于)显示屏幕的壳体(housing or casing or shell)上,以使使用者可输入讯息于显示屏幕上或使得使用者接受立体影像。此时,需花费较多道工艺以及额外的构件,进而提高显示屏幕(装置)的制作成本和组装时间。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提供一种整合触控结构的光学切换装置,其具有内建的触控功能(结构/元件),并能降低制作成本/时间。
[0005]本发明提供一种整合触控结构的立体显示装置,其具有内建的触控功能(结构/元件),并能降低制作成本/时间。
[0006]本发明的整合触控结构(元件)的光学切换装置包括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一可调控光学介质、一第一驱动层、一触控感测层以及一第一绝缘层。第二基板与第一基板彼此相对。可调控光学介质配置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第一驱动层配置于第一基板与可调控光学介质之间,用以驱动可调控光学介质。第一驱动层包括多个第一驱动电极,且第一驱动电极之间存在有多个第一间隙。各第一间隙沿一第一方向延伸。触控感测层配置于第一基板与第一驱动层之间。第一绝缘层配置于第一驱动层与触控感测层之间。
[0007]本发明的整合触控结构(元件)的立体显示装置包含一上述的整合触控结构(元件)的光学切换装置以及一显示面板。显示面板配置于整合触控结构(元件)的光学切换装置的一侧。显示面板包含一第三基板、一第四基板以及一夹设于第三基板与第四基板间的显示介质层,其中显示面板具有多个子像素。各子像素具有一主动元件,主动元件连接一讯号线及一像素电极,且像素电极用以驱动显示介质层。
[0008]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基板具有一长边,且第一方向与长边夹设有一 1°?179°的夹角。
[0009]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触控感测层具有多个感测电极。各感测电极具有多个第二间隙,且各第二间隙沿第一方向延伸。
[0010]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间隙的宽度实质上等于各第二间隙的宽度。
[0011]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间隙的宽度大于各第二间隙的宽度。
[0012]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间隙的宽度小于各第二间隙的宽度。
[0013]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间隙在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叠于其中一个第二间隙在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
[0014]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间隙在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两个第二间隙在第一基板上的两个正投影之间。
[0015]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间隙在第一基板的正投影等于其中一个第二间隙在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
[0016]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感测电极包括多个第一感测电极与多个第二感测电极。各第一感测电极包括多个第一电极部以及多个第一桥接部,而各第一桥接部连接相邻两个第一电极部。各第二感测电极包括多个第二电极部与多个第二桥接部,而各第二桥接部连接相邻两个第二电极部。第一电极部与第二电极部互不重叠。第一桥接部与第二桥接部相交,且第二间隙至少设置于第一电极部与第二电极部中。
[0017]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触控感测层更包括一第二绝缘层,配置于第一感测电极与第二感测电极之间。
[0018]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整合触控结构(元件)的光学切换装置更包括一第二驱动层,位于可调控光学介质与第二基板之间。
[0019]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驱动层包括多个第二驱动电极。第二驱动电极之间存在多个第三间隙,且各第三间隙沿一第二方向延伸。
[0020]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方向实质上平行于第一方向。
[0021]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方向相交于第一方向。
[0022]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驱动电层包括一面电极。
[0023]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驱动层与触控感测层的讯号彼此独立。
[0024]基于上述,本发明的整合触控结构(元件)的光学切换装置以及立体显示装置藉由第一驱动层驱动可调控光学介质,并将触控感测层配置于第一基板与第一驱动层之间,以具有触控功能,其中第一驱动层的多个第一驱动电极之间存在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间隙。另外,触控感测层中也可以设置有多个第二间隙。在第一间隙与第二间隙设置为彼此平行的情形下,光学切换装置可以提供理想的视觉效果,例如可以降低叠纹现象的发生而有利于改善立体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据此,本发明的整合触控结构(元件)的光学切换装置以及立体显示装置具有内建的触控结构(元件),能降低制作成本/时间,更可以提供理想的显示品质。
[0025]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整合触控结构(元件)的光学切换装置的示意图。
[0027]图2是图1的第一驱动层的示意图。[0028]图3A是本发明的第一实验例的光学切换装置的触控感测层的示意图。
[0029]图3B是图3A的光学切换装置的第一驱动层的示意图。
[0030]图3C是图3A的光学切换装置的示意图。
[0031]图3D是图3C的光学切换装置沿A-A’剖线的剖面图。
[0032]图4A是本发明的第二实验例的光学切换装置的触控感测层的示意图。
[0033]图4B是图4A的光学切换装置的第一驱动层的示意图。
[0034]图4C是图4A的光学切换装置的示意图。
[0035]图4D是图4C的光学切换装置沿B-B’剖线的剖面图。
[0036]图5A是本发明的第三实验例的光学切换装置的触控感测层的示意图。
[0037]图5B是图5A的光学切换装置的第一驱动层的示意图。
[0038]图5C是图5A的光学切换装置的示意图。
[0039]图是图5C的光学切换装置沿C-C’剖线的剖面图。
[0040]图6A是本发明的第四实验例的光学切换装置的触控感测层的示意图。
[0041]图6B是图6A的光学切换装置的第一驱动层的示意图。
[0042]图6C是图6A的光学切换装置的示意图。
[0043]图6D是图6C的光学切换装置沿D-D’剖线的剖面图。
[0044]图7A与图7B是本发明其他实施例的光学切换装置的剖面图。
[0045]图8是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整合触控结构(元件)的光学切换装置的示意图。
[0046]图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整合触控结构(元件)的立体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0047]图10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整合触控结构(元件)的立体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0048]其中,附图标记
[0049]10、10a:立体显示装置
[0050]12:显示面板
[0051]12a:第三基板
[0052]12b:第四基板
[0053]12c:显示介质层
[0054]12d:子像素
[0055]14:偏振片
[0056]100、100a、100b、100c、IOOcU IOOe:光学切换装置
[0057]110:第一基板
[0058]120:第二基板
[0059]130:可调控光学介质
[0060]140:第一驱动层
[0061]142:第一驱动电极
[0062]150、150a、150b、150c、150d:触控感测层
[0063]152:第一感测电极
[0064]152a:第一电极部
[0065]152b:第一桥接部
[0066]154:第二感测电极[0067]154a:第二电极部
[0068]154b:第二桥接部
[0069]156:绝缘图案
[0070]158:第二绝缘层
[0071]160:第一绝缘层
[0072]170:第二驱动层
[0073]172:第二驱动电极
[0074]dl、d2:宽度
[0075]D:方向
[0076]Dl:第一方向
[0077]D2:第二方向
[0078]Gl:第一间隙
[0079]G2:第二间隙
[0080]G3:第三间隙
[0081]GL:扫描线
[0082]L:长边
[0083]SL:讯号线
[0084]Tl、T2、T3、T4、T5、T6、T7:穿透率
[0085]TFT:主动元件
[0086]PE:像素电极
[0087]Θ: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0088]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以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目的、方案及功效,但并非作为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0089]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整合触控结构(元件)的光学切换装置的示意图。请参考图1,在本实施例中,整合(内建)触控结构(元件)的光学切换装置100包括第一基板110、第二基板120、可调控光学介质130、第一驱动层140、触控感测层150以及第一绝缘层160。第二基板120第一基板110彼此相对,而可调控光学介质130配置于第一基板110与第二基板120之间。第一驱动层140配置于第一基板110与可调控光学介质130之间,用以驱动可调控光学介质130。触控感测层150配置于第一基板110与第一驱动层140之间,而第一绝缘层160配置于第一驱动层140与触控感测层15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10与第二基板120例如是透明基板,其材质可以选用玻璃、塑胶或其他适用的透明材质。可调控光学介质130的材质包含液晶材料,例如是TN/STN/VA/IPS型等各种的液晶材料、蓝相液晶材料、或是其它合适的材料,可藉由第一驱动层140的驱动而使光学切换装置100具有调整、改变、或开关光线路径的功能。其中,第一驱动层140与触控感测层150的材料较佳地为透明或半透明材料(例如:铟锡氧化物(ITO)、铝锌氧化物、铝锡氧化物、氧化铟镓锌、氧化锌、或其它合适的材料、或上述的组合),而第一绝缘层160的材料包含有机材料(例如:苯并环丁烯(benzocyclobutene, BCB)、聚亚酰胺(polyimide, PI)、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聚乙烯苯酌.(poly (4-vinylphenol), PVP)、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 PVA)、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ene, PTFE)、光阻或其它合适的材料、或上述的组合)、无机材料(例如: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氧化铝、或其它合适的材料、或上述的组合)、或其它合适的材料、或上述的组合。此外,藉由在第一基板110与第一驱动层140之间配置触控感测层150,可以使光学切换装置100具备或是内建(整合)触控结构(元件),而使用者可以藉由触碰第一基板110的外表面而操作光学切换装置100。
[0090]此外,本实施例在第一驱动层140与触控感测层150之间配置第一绝缘层160,用以分隔第一驱动层140与触控感测层150,可以使第一驱动层140与触控感测层150的讯号彼此独立,即第一驱动层140与触控感测层150电性绝缘。由于本发明的光学切换装置100将触控感测层150内建于第一基板110与第一驱动层140之间,可省略公知技术中所需的多道加工并能降低光学切换装置100制作成本。
[0091]图2是图1的第一驱动层的示意图。请参考图1与图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层140包括多个第一驱动电极142。第一驱动电极142例如是条状电极,或是其他多边形电极,例如:三角形、四边形、菱形、蜂巢状、圆形、分支状、曲线形或其它合适的形状,这些条状的第一驱动电极142依序排列并配置于第一基板110与可调控光学介质130之间,其中第一驱动电极142之间存在有多个第一间隙G1。各第一间隙Gl沿第一方向Dl延伸。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10是以矩形基板为范例。第一基板110具有长边L,且第一方向Dl与长边L夹设有一 1°?179°的夹角Θ。较佳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间隙Gl沿第一方向Dl延伸,但不平行且不垂直于第一基板110的长边L。
[0092]本发明的整合触控结构(元件)的光学切换装置100可应用于立体显示装置,以调整、控制、或是开关立体显示装置的显示光线的传递路径,而显示平面(二维)影像或立体(三维)影像。因此,显示光线经过第二基板120及可调控光学介质130之后,会先穿过光学切换装置100的第一驱动层140以及触控感测层150才射出光学切换装置100的第一基板110而让使用者看到。如此一来,第一驱动层140以及触控感测层150的电极排列方式或是图案设计将会影响显示光线的穿透率以及穿透率的均匀度,进而影响立体显示装置的光学视觉效果。以下将藉由四个实验例说明不同的第一驱动层140以及触控感测层150的电极排列方式或是图案设计。
[0093]图3A是本发明的第一实验例的光学切换装置的触控感测层的示意图。图3B是图3A的光学切换装置的第一驱动层的示意图。图3C是图3A的光学切换装置的示意图。图3D是图3C的光学切换装置沿A-A’剖线的剖面图。请参考图3A至图3D,在本实验例中,触控感测层150a具有多个感测电极,例如,包括多个第一感测电极152与多个第二感测电极154。各第一感测电极152包括多个第一电极部152a以及多个第一桥接部152b,而各第一桥接部152b连接相邻两个第一电极部152a。各第二感测电极154包括多个第二电极部154a与多个第二桥接部154b,而各第二桥接部154b连接相邻两个第二电极部154a。第一电极部152a与第二电极部154a例如是菱形电极,或是其他多边形电极,例如:条状、三角形、四边形、蜂巢状、圆形、分支状、曲线形或其它合适的形状,分别藉由第一桥接部152b与第二桥接部154b串接成第一感测电极152与第二感测电极154。第一感测电极152与第二感测电极154的延伸方向相交(例如是互相垂直),但第一电极部152a与第二电极部154a互不重叠。更进一步地说,第一电极部152a与第二电极部154a彼此电性绝缘且互相不接触。同样地,虽然延伸方向相交的第一感测电极152与第二感测电极154藉由第一桥接部152b与第二桥接部154b相交,但第一桥接部152b与第二桥接部154b彼此电性绝缘且互相不接触。
[0094]此外,在本实验例中,第一电极部152a、第一桥接部152b与第二电极部154a可以为同平面设置而由单层的导电层图案化而成,其中第一电极部152a与第一桥接部152b互相连接并接触第一基板110的部份表面,而第二电极部154a接触第一基板110的另一部份表面。同时,第一桥接部152b分别位于多个绝缘图案156的一侧(第一侧),而第二桥接部154b则以另外一层导电层所构成并且形成于绝缘图案156的另一侧(第二侧),以使绝缘图案156分别设置于相交但彼此电性绝缘且互相不接触的第一桥接部152b与第二桥接部154b之间,其中,另一侧(第二侧)是位于一侧(第一侧)的背侧,即绝缘图案156的一侧(第一侧)与另一侧其中一者是最接近第一基板110的内表面,而绝缘图案156的一侧(第一侧)与另一侧其中另一者是最远离第一基板的内表面。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制第一电极部152a与第二电极部154a的膜层制作顺序。在其他实验例中,第一电极部152a与第二电极部154a也可以是分别采用不同层导电层来构成,待后续实验例中再搭配图式加以说明。
[0095]在本实验例中,第一感测电极152与第二感测电极154的每一者具有多个第二间隙G2。第二间隙G2至少设置于第一电极部152a与第二电极部154a中,且各第二间隙G2沿一方向D延伸,如图3A所不。此外,第一驱动层140的第一驱动电极142之间存在有多个第一间隙G1,而各第一间隙Gl沿第一方向Dl延伸,如图3B所示。因此,当触控感测层150a与第一驱动层140依序配置而构成本实验例的光学切换装置IOOa时,如图3C与图3D所不,第一感测电极152与第二感测电极154上的第二间隙G2的延伸方向(方向D)与第一驱动电极142之间的第一间隙Gl的延伸方向(第一方向Dl)不相同。此时,若将光学切换装置IOOa应用于立体显示装置,会使立体显示装置的光学视觉效果变差,例如是产生叠纹(moire)现象。
[0096]图4A是本发明的第二实验例的光学切换装置的触控感测层的示意图。图4B是图4A的光学切换装置的第一驱动层的示意图。图4C是图4A的光学切换装置的示意图。图4D是图4C的光学切换装置沿B-B’剖线的剖面图。参考图4A至图4D,在本实验例中,触控感测层150b同样具有多个第一感测电极152与多个第二感测电极154。本实验例的触控感测层150b与第一实验例的触控感测层150a的差异在于,各第一电极部152a以及各第二电极部154a分别具有一个第二间隙G2,且位在第一电极部152a以及第二电极部154a上的各第二间隙G2沿第一方向Dl延伸,如图4A所示。同样地,在本实验例中,第一驱动层140的第一驱动电极142之间存在有多个第一间隙G1,而各第一间隙Gl沿第一方向Dl延伸,如图4B所示。因此,当触控感测层150b与第一驱动层140依序配置而构成本实验例的光学切换装置IOOb时,如图4C与图4D所示,第一感测电极152与第二感测电极154上的第二间隙G2与第一驱动电极142之间的第一间隙Gl具有实质上相同的延伸方向,可有效改善第一实验例的光学切换装置IOOa的叠纹现象。
[0097]此外,有关第一感测电极152与第二感测电极154的配置关系可参考第一实验例所述的内容,例如:感测电极形状以及只查看图3D中的第一电极部152a、第一桥接部152b与第二电极部154a可以为同平面设置而由单层的导电层图案化而成,其中第一电极部152a与第一桥接部152b互相连接并接触第一基板110的部份表面,而第二电极部154a接触第一基板110的另一部份表面。同时,第一桥接部152b分别位于多个绝缘图案156的一侧,而第二桥接部154b则以另外一层导电层所构成并且形成于绝缘图案156的另一侧,以使绝缘图案156分别设置于相交但彼此电性绝缘且互相不接触的第一桥接部152b与第二桥接部154b之间,另一侧(第二侧)是位于一侧(第一侧)的背侧,即绝缘图案156的一侧(第一侧)与另一侧其中一者是最接近第一基板110的内表面,而绝缘图案156的一侧(第一侧)与另一侧其中另一者是最远离第一基板的内表面。第一电极部152a、第一桥接部152b与第二电极部154a可以为同平面设置而由单层的导电层图案化而成为较佳实施例。此外,于其它实施例中,触控感测层150b更包括第二绝缘层158,配置于第一感测电极152与第二感测电极154之间。换言之,在本实验例中,触控感测层150b为双层的触控感测结构。第一感测电极152与第二感测电极154位于不同平面,其中第一感测电极152的第一电极部152a与第一桥接部152b互相连接并接触第一基板110的部份表面,第二绝缘层158覆盖在第一感测电极152与第一基板110内表面一部份之上,而第二感测电极154的第二电极部154a与第二桥接部154b形成于第二绝缘层158上。如此一来,第一感测电极152与第二感测电极154分别位在第二绝缘层158的相对两侧,即相背侧。
[0098]另一方面,请参考图4C与图4D,在本实验例中,各第一间隙Gl的宽度dl实质上等于各第二间隙G2的宽度d2,且部分第一间隙Gl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重叠于其中一个第二间隙G2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而另一部分第一间隙Gl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重叠于第一电极部152a或第二电极部154b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更进一步地说,在本实验例中,部分第一间隙Gl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实质上等于其中一个第二间隙G2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而另一部分第一间隙Gl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两个第二间隙G2在第一基板110上的两个正投影之间。换言之,由于各第一电极部152a与各第二电极部154b分别仅配置一个第二间隙G2,故部分第一间隙Gl可以对应到第二间隙G2,而另一部份第一间隙Gl则对应到第一电极部152a或第二电极部154b。
[0099]受到第一驱动层140与触控感测层150b的图案设计以及排列方式的影响,本实验例的光学切换装置IOOb具有三种不同的穿透率T1、T2与Τ3,如图4D所示。首先定义穿透率,当光线(例如:可见光波段,不限于单一波长)从第一物质穿入第二物质时,若不考虑光线被第二物质吸收的可能性,部分光线在两物质的交界处产生反射,而其余部分光线则穿透至第二物质。换言之,光线的穿透率与光线在两物质的交界处的反射率的总和可以视为I或是100%。由此可知,光线的穿透率与光线在两物质的交界处的反射率有关。此外,光线在两物质的交界处的反射率,亦可称为界面反射率,为两物质的折射率的差值与总值的比值的平方。由此可知,光线在两物质的交界处的界面反射率与两物质的折射率有关。据此,在制作过程中事先选用折射率符合需求的材质,即可藉由各组成元件的折射率来计算光学切换装置IOOb的穿透率,即穿透率等于全穿透率与各界面反射率的差值的乘积,例如:有二个界面反射率A和B,则穿透率等于((1-A)* (1-B)) *100%,单位:无。如有多个界面反射率,就如上述计算方式依此类推。
[0100]举例而言,在本实验例中,第一基板110、第一绝缘层160与第二绝缘层158的折射率约为1.5至1.55,而第一驱动层140的第一驱动电极142、触控感测层150b的第一感测电极152与第二感测电极154的折射率约为1.7至2,折射率的单位:无。以单层的触控感测结构且光线会经过第一驱动电极142、第一绝缘层160与第一基板110为计算范例,第一基板110与第一绝缘层160的折射率皆为1.5以及第一驱动电极142的折射率为1.7当作计算条件,第一绝缘层160与第一驱动电极142之间的反射率为((1.7-1.5)/(1.7+1.5))2=0.0039,且第一绝缘层160与第一基板110之间的反射率为((1.5-1.5)/(1.5+1.5))2=0,则穿透率=((1-0.0039)*(1-0))*100%=99.61%。以双层的触控感测结构且光线会经过第一驱动电极142、第一绝缘层160、第二绝缘层158与第一基板110为计算范例,第一基板110、第一绝缘层160与第二绝缘层158的折射率皆为1.5以及第一驱动电极142的折射率为1.7当作计算条件,第一绝缘层与第一驱动电极142之间的反射率为((1.7-1.5)/(1.7+1.5))2=0.0039,且第一绝缘层160与第二绝缘层158之间的反射率以及第二绝缘层158与第一基板110之间的反射率为((1.5-1.5)/(1.5+1.5))2=0,则穿透率= ((1-0.0039) *(1-0) *(1-0)) *100%=约 99.61%。
[0101]因此,如图4D中的左半边所示,穿透率Tl为光线从可调控光学介质130依序穿过绝缘层(包含第一绝缘层160 (单层的触控感测结构)或第一绝缘层160与第二绝缘层158 (双层的触控感测结构))、第一电极部152a与第一基板110的穿透率,其约为99.2%。穿透率T2为光线从可调控光学介质130依序穿过第一驱动电极142、绝缘层(包含第一绝缘层160或第一绝缘层160与第二绝缘层158)、第一电极部152a与第一基板110的穿透率,其约为98.8%。穿透率T3为光线从可调控光学介质130依序穿过绝缘层(包含第一绝缘层160或第一绝缘层160与第二绝缘层158)与第一基板110的穿透率,其约为100% (因本实验例的第一基板110、第一绝缘层160与第二绝缘层158的折射率相近)。同理,如图4D中右半边所示,穿透率Tl为光线从可调控光学介质130穿过绝缘层(包含第一绝缘层160 (单层的触控感测结构)或第一绝缘层160与第二绝缘层158 (双层的触控感测结构))、第二电极部154a与第一基板110的穿透率、穿透率T2为光线从可调控光学介质130穿过第一驱动电极142、绝缘层(包含第一绝缘层160或第一绝缘层160与第二绝缘层158)、第二电极部154a与第一基板110的穿透率与穿透率T3为光线从可调控光学介质130依序穿过绝缘层(包含第一绝缘层160或第一绝缘层160与第二绝缘层158)与第一基板110的穿透率实质上相同于图4D中左半边所示的各个穿透率。由此可知,本实验例的光学切换装置IOOb具有三种不同的穿透率T1、T2与Τ3,且穿透率Tl至Τ3之间的穿透率差异约为1.2%差异极小,使用者的人眼无法分辨出来。据此,光学切换装置IOOb的穿透率较为均匀,可使立体显示装置具有良好的光学视觉效果。
[0102]图5Α是本发明的第三实验例的光学切换装置的触控感测层的示意图。图5Β是图5Α的光学切换装置的第一驱动层的示意图。图5C是图5Α的光学切换装置的示意图。图
是图5C的光学切换装置沿C-C’剖线的剖面图。请参考图5Α至图在本实验例中,触控感测层150c同样具有多个第一感测电极152与多个第二感测电极154,并以第二绝缘层158相隔而彼此电性绝缘且互相不接触为范例。有关第一感测电极152、第二感测电极154与绝缘层,例如:第一绝缘层160或第一绝缘层160与第二绝缘层158的配置关系可参考第一实验例与第二实验例所述的内容,例如:感测电极形状、单层的触控感测结构或双层的触控感测结构,在此不多加赘述。
[0103]本实验例的触控感测层150c与第二实验例的触控感测层150b的差异在于,各第一电极部152a以及各第二电极部154a分别具有多个第二间隙G2,且位在第一电极部152a以及第二电极部154a上的各第二间隙G2沿第一方向Dl延伸,如图5A所示。同样地,在本实验例中,第一驱动层140的第一驱动电极142之间存在有多个第一间隙G1,而各第一间隙Gl沿第一方向Dl延伸,如图5B所示。因此,当触控感测层150c与第一驱动层140依序配置而构成本实验例的光学切换装置IOOc时,如图5C与图所不,第一感测电极152与第二感测电极154上的第二间隙G2与第一驱动电极142之间的第一间隙Gl的延伸方向实质上相同。因此,光学切换装置IOOc同样能改善第一实验例的叠纹现象。
[0104]另一方面,请参考图5C与图5D,在本实验例中,各第一间隙Gl的宽度dl实质上等于各第二间隙G2的宽度d2,且各第一间隙Gl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重叠于其中一个第二间隙G2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更进一步地说,在本实验例中,各第一间隙Gl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实质上等于其中一个第二间隙G2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换言之,第一电极部152a与第二电极部154b上的各第二间隙G2分别对应到第一驱动电极142之间的各第一间隙G1。
[0105]受到第一驱动层140与触控感测层150c的组成以及排列方式的影响,本实验例的光学切换装置IOOc具有两种不同的穿透率T4与T5,如图所示。有关穿透率的定义、单位以及计算方式可参考前述的说明,在此不多加赘述。在本实验例中,第一基板110、第一绝缘层160与第二绝缘层158的折射率约为1.5至1.55,而第一驱动层140的第一驱动电极142、触控感测层150b的第一感测电极152与第二感测电极154的折射率约为1.7至
2。因此,如图中左半边所示,穿透率T4为光线从可调控光学介质130依序穿过绝缘层(包含第一绝缘层160 (单层的触控感测结构)或第一绝缘层160与第二绝缘层158 (双层的触控感测结构))与第一基板110的穿透率,其约为100%。穿透率T5为光线从可调控光学介质130依序穿过第一驱动电极142、绝缘层(包含第一绝缘层160或第一绝缘层160与第二绝缘层158)、第一电极部152a与第一基板110的穿透率,其约为98.8 %。同理,如图中右半边所示,穿透率T4为光线从可调控光学介质130依序穿过绝缘层(包含第一绝缘层160 (单层的触控感测结构)或第一绝缘层160与第二绝缘层158 (双层的触控感测结构))与第一基板110的穿透率与穿透率T5为光线从可调控光学介质130穿过第一驱动电极142、绝缘层(包含第一绝缘层160或第一绝缘层160与第二绝缘层158)、第二电极部154a与第一基板110的穿透率实质上相同于图中左半边所示的各个穿透率。由此可知,本实验例的光学切换装置IOOc具有两种不同的穿透率T4与T5,且穿透率T4与T5之间的穿透率差异约为1.2%。据此,光学切换装置IOOc的穿透率较为均匀。若将光学切换装置IOOc应用于立体显示装置,可使立体显示装置具有良好的光学视觉效果。
[0106]此外,比较光学切换装置IOOc (本实验例)以及光学切换装置IOOb(第二实验例)可知,虽然光学切换装置IOOc与光学切换装置IOOb的穿透率差异的数值相近(约为1.2%),但光学切换装置IOOc仅具有两种不同的穿透率,而光学切换装置IOOb具有三种不同的穿透率。换言之,本实验例的光学切换装置IOOc的整体穿透率相较于光学切换装置IOOb的整体穿透率来得更均匀。因此,当光学切换装置IOOc与光学切换装置IOOb都应用于立体显示装置时,相较于光学切换装置100b,光学切换装置IOOc可以使立体显示装置具有更佳的光学视觉效果。
[0107]图6A是本发明的第四实验例的光学切换装置的触控感测层的示意图。图6B是图6A的光学切换装置的第一驱动层的示意图。图6C是图6A的光学切换装置的示意图。图6D是图6C的光学切换装置沿D-D’剖线的剖面图。请参考图6A至图6D,在本实验例中,触控感测层150d与第三实验例的触控感测层150c类似,请参考前述的触控感测层150c,在此不多加赘述。位在触控感测层150d的各第一电极部152a以及各第二电极部154a上的各第二间隙G2沿第一方向Dl延伸,如图6A所示,而位在第一驱动层140的第一驱动电极142之间的各第一间隙Gl沿第一方向Dl延伸,如图6B所示。因此,当触控感测层150d与第一驱动层140依序配置而构成本实验例的光学切换装置IOOd时,如图6C与图6D所示,第一感测电极152与第二感测电极154上的第二间隙G2与第一驱动电极142之间的第一间隙Gl的延伸方向实质上相同。因此,光学切换装置IOOd同样能改善第一实验例的叠纹现象。
[0108]另一方面,请参考图6C与图6D,在本实验例中,各第一间隙Gl的宽度dl实质上等于各第二间隙G2的宽度d2,且各第一间隙Gl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两个第二间隙G2在第一基板110上的两个正投影之间。更进一步地说,在本实验例中,各第一间隙Gl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各第二间隙G2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交错排列。换言之,各第二间隙G2分别对应到第一驱动电极142,而各第一间隙Gl分别对应到第一电极部152a或第二电极部154b。
[0109]受到第一驱动层140与触控感测层150d的组成以及排列方式的影响,本实验例的光学切换装置IOOd具有两种不同的穿透率T6与T7,如图6D所示。有关穿透率的定义以及计算方式以及各层材料的折射率可参考前述的说明,在此不多加赘述。因此,如图6D中左半边所示,穿透率T6为光线从可调控光学介质130依序穿过绝缘层(包含第一绝缘层160 (单层的触控感测结构)或第一绝缘层160与第二绝缘层158 (双层的触控感测结构))、第一电极部152a与第一基板110的穿透率,其约为99.2%。穿透率T7为光线从可调控光学介质130依序穿过第一驱动电极142、绝缘层(包含第一绝缘层160或第一绝缘层160与第二绝缘层158)与第一基板110的穿透率,其约为99.6%。同理,如图6D中右半边所示,穿透率T6为光线从可调控光学介质130穿过绝缘层(包含第一绝缘层160 (单层的触控感测结构)或第一绝缘层160与第二绝缘层158 (双层的触控感测结构))、第二电极部154a与第一基板110的穿透率与穿透率T7为光线从可调控光学介质130依序穿过第一驱动电极142、绝缘层(包含第一绝缘层160或第一绝缘层160与第二绝缘层158)与第一基板110的穿透率实质上相同于图6D中左半边所示的各个穿透率。由此可知,本实验例的光学切换装置IOOd具有两种不同的穿透率T6与T7,且穿透率T6与T7之间的穿透率差异约为0.4%。据此,光学切换装置IOOd的穿透率较为均匀。若将光学切换装置IOOd应用于立体显示装置,可使立体显示装置具有良好的光学视觉效果。
[0110]此外,比较光学切换装置IOOd (本实验例)以及光学切换装置IOOc (第三实验例)可知,虽然光学切换装置IOOd与光学切换装置IOOc都仅具有两种不同的穿透率,但光学切换装置IOOd的穿透率差异约为0.4%,而光学切换装置IOOc的穿透率差异约为1.2%。换言之,本实验例的光学切换装置IOOd的整体穿透率相较于光学切换装置IOOc的整体穿透率来得更均匀。因此,当光学切换装置IOOd与光学切换装置IOOc都应用于立体显示装置时,相较于光学切换装置100C,光学切换装置IOOd可以使立体显示装置具有更佳的光学视觉效果。
[0111]经由以上对于本发明的四个实验例的说明,可以得知触控感测层与第一驱动层的图案设计以及排列方式会影响光学切换装置的穿透率,进而影响光学切换装置应用于立体显示装置后的光学视觉效果。举例而言,在第一间隙Gl的延伸方向实质上平行于第二间隙G2的延伸方向时,即第一间隙Gl的延伸方向实质上相同于第二间隙G2的延伸方向,光学切换装置应用于立体显示装置后不容易发生叠纹现象。另外,第一间隙Gl与第二间隙G2彼此对齐或是错排列也都会影响立体显示装置的整体穿透率的均匀性。因此,设计者可以根据所需要的光学效果来决定第一间隙Gl与第二间隙G2的排列关系。
[0112]除了上述的四个实验例之外,本发明的光学切换装置还有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图7A与图7B是本发明其他实施例的光学切换装置的剖面图。举例来说,在图7A的实施例中,各第一间隙Gl对应于各第二间隙G2,而各第一间隙Gl的宽度dl实质上大于各第二间隙G2的宽度d2,使得各第二间隙G2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完全落在对应的一个第一间隙Gl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的内部。于其它实施例中,各第一间隙Gl的宽度dl亦可实质上小于各第二间隙G2的宽度d2,使得各第一间隙Gl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完全落在对应的一个第二间隙G2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的内部。在图7B的实施例中,各第一间隙Gl对应于各第二间隙G2,且各第一间隙Gl的宽度dl实质上等于各第二间隙G2的宽度d2。不过,第一间隙Gl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间隙G2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例如是错位排列,使得各第一间隙Gl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局部重叠于其中一个第二间隙G2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由此可知,本发明并不限制第一间隙Gl与第二间隙G2的相对宽度,也不限制第一间隙Gl与第二间隙G2的排列方式。
[0113]基于上述的各实验例与实施例,可以得知,当第一间隙Gl与第二间隙G2都沿第一方向Dl排列时,即可改善将光学切换装置应用于立体显示装置所产生的叠纹现象。此外,依据第一间隙Gl与第二间隙G2的相对宽度以及排列方式,可以使光学切换装置具有不同的穿透率,也会影响光学切换装置的穿透率的均匀性。因此,光学切换装置的第一间隙Gl与第二间隙G2的相对宽度以及排列方式可依据需求进行调整,以适用于不同种类的立体显示装置。
[0114]另外,上述实施例与实验例都以一层驱动层来进行说明,不过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图8是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整合触控结构(元件)的光学切换装置的示意图。请参考图8,在本实施例中,整合(内建)触控结构(元件)的光学切换装置IOOe与图1的光学切换装置100具有类似的组成与功能,其主要差异在于,光学切换装置IOOe更包括第二驱动层170。第二驱动层170位于可调控光学介质130与第二基板120之间。换言之,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层140与第二驱动层170分别位在可调控光学介质130的相对两侧,用以驱动可调控光学介质130。其中,第一驱动层140与第二驱动层170电性绝缘,因而可分别控制。同样地,第二驱动层170可包括多个第二驱动电极172,且第二驱动电极172例如是条状电极,或如前述所述之其它合适的形状,依序排列于第二基板120上。
[0115]具体而言,第二驱动电极172之间可以存在多个第三间隙G3,且各第三间隙G3沿第二方向D2延伸。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方向D2相交于第一方向Dl,使得第三间隙G3与第一间隙Gl之间具有夹角。此时,可分别驱动第一驱动层140或第二驱动层170第一可让所要显示的图像呈现横向(landscape image)图像或纵向图像(portrait image)显示。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方向D2可以平行于第一方向D1,而使第三间隙G3平行于第一间隙G1。此外,第二驱动层170也可以是一个面电极(即不具有图案或间隙,未绘示),配置在第二基板120与可调控光学介质130之间,而非具有多个第二驱动电极172。本发明并不限制第二驱动电层170的组成以及配置与否。
[0116]更进一步地说,虽然第二驱动层170可用以驱动可调控光学介质130,但当光线从光学切换装置IOOe经过各组件而从第一基板110射出时,影响光线的穿透率的主要因素应在于邻近第一基板110上的各构件(例如第一驱动层140与触控感测层150)。其中,第二驱动层170可选用上述第一驱动层140所述的材料。换言之,在第一驱动层140及/或第二驱动层170驱动可调控光学介质130以调整从第二基板120进入的光线的特性之后,光线朝向第一基板110传送,所以光线的穿透率不会受到第二驱动层170的组成以及排列方式的影响。因此,第二驱动电层170的组成以及配置可以依据实际需求选择第二驱动电层170的组成、排列方式以及设置与否,以使光学切换装置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立体显示装置。此外,为了能让可调控光学介质130可以被快速调整与控制,可更将一配向膜(例如:聚亚酰胺(polyimide, PI),未绘示)分别覆盖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元件上,例如:配向膜(未绘示)分别覆盖于第一驱动层140与第二基板120上,即配向膜(未绘示)分别形成于第一驱动层140与可调控光学介质130之间以及第二基板120与可调控光学介质130之间,或者配向膜(未绘示)分别覆盖于第一驱动层140与第二驱动层170上,即配向膜(未绘示)分别形成于第一驱动层140与可调控光学介质130之间以及第二驱动层170与可调控光学介质130之间。此外,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桥接部152b与第二桥接部154b至少其中一者的材料包含上述的透明或半透明材料、或不透明材料(例如:金属及其合金)、或其它合适的材料或上述的组合。
[0117]图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整合触控结构(元件)的立体显示装置的示意图。请参考图9,在本实施例中,整合(内建)触控结构(元件)的立体显示装置10包含上述实施例的整合触控结构(元件)的光学切换装置100以及显示面板12。下述,是以有第一驱动层140的整合触控结构(元件)的光学切换装置100为范例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使用第一驱动层140与第二驱动层170的整合触控结构(元件)的光学切换装置100。显示面板12配置于整合触控结构(元件)的光学切换装置100的一侧并面对第二基板120。显示面板12包含第三基板12a、第四基板12b以及一夹设于第三基板12a与第四基板12b间的显示介质层12c,其中显示面板12具有多个子像素12d,配置于第四基板12b与显示介质层12c之间。于其它实施例中,子像素12d可配置于第三基板12a上或者是子像素12d配置于第三基板12a及第四基板12b上。各子像素12d具有主动元件TFT,主动元件TFT连接讯号线SL及像素电极PE,且由扫描线GL来控制主动元件TFT并经由像素电极PE用以驱动显示介质层12c。其中,主动元件的类型可包含底闸型电晶体、顶闸型电晶体、或其它合适的类型、或上述的组合,而电晶体的半导体材料包含非晶硅、多晶硅、单晶硅、微晶硅、奈米晶硅、氧化物半导体材料或其它合适的类型、或上述的组合。在第一基板110具有矩形的轮廓时,子像素12d的排列例如是对应于第一基板110的长边L (绘示于图2)的延伸方向。因此,第一基板110的长边L与第一驱动层140的第一驱动电极142之间的第一间隙Gl可以夹设有一约1°?179°的夹角。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基板12a与第四基板12b例如是透明基板,可选用例如是玻璃、塑胶或其他适用的透明材质,而显示介质层12c的材质可选用非自发光材料(例如TN/STN/VA/IPS/蓝相型等各种的液晶材料、或其它合适的材料)、自发光材料(例如有机自发光材料、无机自发光材料、或其它合适的材料)、或其它合适的材料、或上述的组合。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制第三基板12a、第四基板12b与显示介质层12c的材料,也不限制显示面板12的种类。
[0118]在本实施例中,整合触控结构(元件)的光学切换装置100以第二基板120面对显示面板12的第三基板12a,其中光学切换装置100的第一基板110与第二基板120以及显示面板12的第三基板12a与第四基板12b个别独立。当显示面板12显示影像时,光学切换装置100可藉由第一驱动层140驱动可调控光学介质130来改变影像的光学路径,进而使显示面板12透过光学切换装置100所输出的影像转变为立体影像。当光学切换装置100不被驱动时,显示面板12透过光学切换装置100所输出的影像维持平面影像。
[0119]此外,光学切换装置100内建有触控结构(元件),其中触控感测层150配置于第一基板110内,故使用者可以藉由触碰第一基板110的外表面而触发触控感测层150,进而操作本实施例的整合触控结构(元件)的立体显示装置10。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是以非自发光材料所构成的显示介质层12c,即液晶材料,运用于显示面板12中范例,则整合触控结构(元件)的立体显示装置10还具有两偏振片14,位在光学切换装置100的相对两侧。于其它实施例中,若以非自发光材料所构成的显示介质层12c运用于显示面板12中,则二个偏光片14分别设置于第一基板110之外表面与第四基板12b的外表面。或者是,若以自发光材料所构成的显示介质层12c运用于显示面板12中,只需要一个偏光片或光学膜片,则偏光片就只设置于第一基板110的外表面。据此,当显示面板12显示影像时,偏振片14可以调整显示面板12所显示的影像的光线的偏振方向,但本发明并不限制偏振片14的设置与否。
[0120]图10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整合触控结构(元件)的立体显示装置的示意图。请参考图10,在本实施例中,整合(内建)触控结构(元件)的立体显示装置IOa与立体显示装置10具有类似的组成,其主要差异在于,立体显示装置IOa的显示面板12不具有第三基板12a。显示面板12的显示介质层12c夹设于第四基板12b与光学切换装置100的第二基板120之间。据此,藉由使光学切换装置100与显示装置12共用其中一个基板,可以降低立体显示装置IOa的厚度,而光学切换装置100同样具有切换显示面板12所输出的影像为立体影像或平面影像的功能。再者,依据显示面板12中的显示介质层12c材料,则偏光片可区分为下列的设置:显示介质层12c是以非自发光材料构成时,需要二个偏光片,则这二个偏光片分别设置于第一基板110之外表面与第四基板12b的外表面,或者是显不介质层12c是以自发光材料构成时,只需要一个偏光片或光学膜片,则偏光片就只设置于第一基板110的外表面。
[0121]此外,上述的立体显示装置10与立体显示装置IOa中的光学切换装置是以图1的光学切换装置100为例,但在其他未绘示的实施例中,光学切换装置IOOa至IOOe都可以应用于上述的立体显示装置10与立体显示装置IOa中。换言之,本发明的多种光学切换装置的实施方式可依据实际需求应用于不同种类的立体显示装置,而使立体显示装置具有内建触控结构(元件)与及良好的光学视觉效果。
[0122]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整合触控结构(元件)的光学切换装置以及立体显示装置藉由第一驱动层驱动可调控光学介质,并将触控感测层配置于第一基板与第一驱动层之间,以具有或是内建触控结构(元件),其中第一驱动层的多个第一驱动电极之间存在有多个第一间隙,而触控感测层的感测电极中具有多个第二间隙。从上述的各实验例与各实施例可以得知,第一间隙以及第二间隙的延伸方向是否平行、第一间隙以及第二间隙的相对宽度以及排列方式,都会影响光学切换装置的穿透率的均匀性。当第一间隙以及第二间隙的延伸方向平行时,可以改善叠纹现象,且光学切换装置具有良好的穿透率,但光学切换装置的穿透率的均匀性仍取决于第一间隙以及第二间隙的相对宽度以及排列方式。据此,本发明的整合(内建)触控结构(元件)的光学切换装置以及立体显示装置具有内建的触控结构(元件),并能降低制作成本,且可藉由调整第一间隙以及第二间隙的相对宽度以及排列方式而具有良好的穿透率以及良好的光学视觉效果。
[0123]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整合触控结构的光学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基板; 一第二基板,与该第一基板彼此相对; 一可调控光学介质,配置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 一第一驱动层,配置于该第一基板与该可调控光学介质之间,用以驱动该可调控光学介质,该第一驱动层包括多个第一驱动电极,且该些第一驱动电极之间存在有多个第一间隙,各该第一间隙沿一第一方向延伸; 一触控感测层,配置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一驱动层之间;以及 一第一绝缘层,配置于该第一驱动层与该触控感测层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合触控结构的光学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基板具有一长边,且该第一方向与该长边夹设有一 1°~179°的夹角。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合触控结构的光学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控感测层具有多个感测电极,各该感测电极具有多个第二间隙,且各该第二间隙沿该第一方向延伸。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整合触控结构的光学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间隙的宽度等于各该第二间隙的 宽度。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整合触控结构的光学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间隙的宽度大于各该第二间隙的宽度。
6.如权利要求3项所述的整合触控结构的光学切换装置,其中各该第一间隙的宽度小于各该第二间隙的宽度。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整合触控结构的光学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间隙在该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叠于其中一个第二间隙在该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整合触控结构的光学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间隙在该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两个第二间隙在该第一基板上的两个正投影之间。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整合触控结构的光学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间隙在该第一基板的正投影等于其中一个第二间隙在该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整合触控结构的光学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些感测电极包括多个第一感测电极与多个第二感测电极,各该第一感测电极包括多个第一电极部以及多个第一桥接部,而各该第一桥接部连接相邻两个第一电极部,各该第二感测电极包括多个第二电极部与多个第二桥接部,而各该第二桥接部连接相邻两个第二电极部,该些第一电极部与该些第二电极部互不重叠,该些第一桥接部与该些第二桥接部相交,且该些第二间隙至少设置于该些第一电极部与该些第二电极部中。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整合触控结构的光学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控感测层更包括一第二绝缘层,配置于该些第一感测电极与该些第二感测电极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合触控结构的光学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第二驱动层,位于该可调控光学介质与该第二基板之间。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整合触控结构的光学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驱动层包括多个第二驱动电极,该些第二驱动电极之间存在多个第三间隙,且各该第三间隙沿一第二方向延伸。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整合触控结构的光学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方向平行于该第一方向。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整合触控结构的光学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方向相交于该第一方向。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整合触控结构的光学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驱动电层包括一面电极。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合触控结构的光学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驱动层与该触控感测层的讯号彼此独立。
18.一种整合触控结构的立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1项 所述的整合触控结构的光学切换装置;以及 一显示面板,配置于该整合触控结构的光学切换装置的一侧,该显示面板包含一第三基板、一第四基板以及一夹设于该第三基板与该第四基板间的显示介质层,其中该显示面板具有多个子像素,各该子像素具有一主动元件,该主动元件连接一讯号线及一像素电极,且该像素电极用以驱动该显示介质层。
【文档编号】G06F3/041GK103529983SQ201310422114
【公开日】2014年1月22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16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1日
【发明者】简钰峰 申请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