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518088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其具有触控区以及邻接触控区的外围区。触控面板包括多个第一电极、多个第二电极、多个第三电极、多个接垫以及多条走线。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第三电极位于触控区内且彼此电性绝缘,其中第三电极曝露出至少部分的第一电极以及至少部分的第二电极。接垫位于外围区内。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第三电极分别通过走线而电性连接于接垫。
【专利说明】触控面板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面板,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触控式电子产品由于操作方便、直觉性高,因此深受消费者喜爱,而逐渐成为市场上的主流趋势。然而,随着触控式电子产品的功能越来越多,直接碰触屏幕的触控操作方式(以下称作二维触控)已渐渐无法满足使用者操作上的需求。近年来发展出一种悬浮式(hovering)电子产品,其除了具有二维感测的功能之外,还可让使用者在接近但尚未碰触到屏幕即可进行触控操作。也就是说,使用者只需将触控物(如触控笔或手指)置于屏幕上方,即可轻易在屏幕上方隔空操作(以下称作三维触控)悬浮式电子产品。因此,相对于现有的触控式电子产品,悬浮式电子产品可进一步提升使用者操作上的便利性与直觉性。
[0003]现有的悬浮式电子产品大部分是在外围区设置用于三维触控的电极,惟此种方法须牺牲掉走线的布线区域,而难以实现窄边框的设计。另一方面,也有悬浮式电子产品是将触控区内原本用于二维触控的部分电极挪作三维触控的电极用。然而,二维触控的电极通常需采用感测线性度较佳的设计,而上述方法将会降低原本二维触控的触控分辨率与感测线性度。此外,三维触控的电极需要较高的信号或较大的感测灵敏度,以利于感测到远离屏幕上方的触控物。然而,若为了达到三维触控而调高触控区内所有的信号,则在使用者进行二维触控时容易因信号饱和而造成误判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若调高触控区内的感测灵敏度,则信号亦容易受到噪声的干扰。由此可见,在现有技术中,在触控区内设置二维触控的电极与三维触控的电极的悬浮式电子产品难以同时兼顾二维触控与三维触控的触控品质。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其在触控区内设置二维触控的电极与三维触控的电极,且其具有良好的二维触控与三维触控的触控品质。
[0005]本发明的一种触控面板具有触控区以及邻接触控区的外围区。触控面板包括多个触控组件、多个悬浮触控组件、多个接垫以及多条走线。触控组件以及悬浮触控组件至少位于触控区内且彼此电性绝缘,其中悬浮触控组件曝露出至少部分的触控组件。接垫位于外围区内。触控组件以及悬浮触控组件分别通过走线而电性连接于接垫。
[0006]本发明的一种触控面板具有触控区以及邻接触控区的外围区。触控面板包括多个第一电极、多个第二电极、多个第三电极、多个接垫以及多条走线。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第三电极位于触控区内且彼此电性绝缘,其中第三电极曝露出至少部分的第一电极以及至少部分的第二电极。接垫位于外围区内。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第三电极分别通过走线而电性连接于接垫。
[0007]基于上述,本发明的触控面板在触控区内设置用于三维触控的悬浮触控组件(第三电极),因此可改善因外围区设置三维触控的电极而牺牲掉走线的布线区域的问题。此夕卜,由于本发明的三维触控用的电极与二维触控用的电极为彼此独立的电极,也就是说,本发明的触控面板并非将二维触控用的部分电极挪作三维触控用,因此本发明的触控面板在二维触控时可具有良好的触控分辨率与感测线性度。另外,由于本发明的触控面板设置不同的电极去分别进行二维触控与三维触控,因此能够避免前述二维触控与三维触控性能相冲突的情况发生,从而具有良好的二维触控与三维触控的触控品质。
[0008]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图1A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的爆炸示意图;
[0010]图1B是图1A中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第三电极的爆炸示意图;
[0011]图1C是图1A中剖线A-A’的剖面示意图;
[0012]图1D至图1F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其它种触控面板的示意图;
[0013]图2A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以自容的方式进行三维触控的架构;
[0014]图2B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以互容的方式进行三维触控的架构;
[0015]图2C是图2B的架构采用分时驱动的示意图;
[0016]图2D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以自容的方式进行二维触控的架构;
[0017]图3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的爆炸示意图;
[0018]图4A是第二实施例中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第三电极的另一种实施型态;
[0019]图4B是图4A中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第三电极的爆炸示意图;
[0020]图4C及图4D是第二实施例中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第三电极的其它种实施型态;
[0021]图5A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的爆炸示意图;
[0022]图5B是图5A中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第三电极的爆炸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说明:
[0024]100、200、300:触控面板;
[0025]110:基板;
[0026]120、120a、120b:第一电极;
[0027]122:第一电极垫;
[0028]124:第一连接线;
[0029]130、130a、130b:第二电极;
[0030]132:第二电极垫;
[0031]134:第二连接线;
[0032]140、140a、140b:第三电极;
[0033]142:第三连接线;
[0034]150:接垫;
[0035]160:走线;
[0036]170:第一绝缘层;
[0037]180:第二绝缘层;
[0038]192:第一遮蔽层;
[0039]194:第二遮蔽层;
[0040]196:装饰层;
[0041]1:第一条;
[0042]2:第二条;
[0043]3:第三条;
[0044]4:第四条;
[0045]5:第五条;
[0046]6:第六条;
[0047]A、B、C:区域;
[0048]Al:触控区;
[0049]A2:外围区;
[0050]Dl:第一方向;
[0051]D2:第二方向;
[0052]DM:显示介质层;
[0053]G、Ga:缝隙;
[0054]HV:悬浮触控组件;
[0055]P1、P2、P3、P4:位置;
[0056]S1:第一基板;
[0057]S2:第二基板;
[0058]TS:触控组件;
[0059]X1-X9、Y1-Y8、Z1-Z16:条数;
[0060]A-A’:剖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61]图1A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的爆炸示意图。图1B是图1A中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第三电极的爆炸示意图。图1C是图1A中剖线A-A’的剖面示意图。图1D至图1F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其它种触控面板的示意图。请参照图1A、图1B及图1C,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0包括多个触控组件TS、多个悬浮触控组件HV、多个接垫150以及多条走线160。
[0062]在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00例如还包括一基板110,其中触控组件TS、悬浮触控组件HV、接垫150以及走线160例如是位于基板110的同一侧。此外,基板110具有触控区Al以及邻接触控区Al的外围区A2。触控组件TS以及悬浮触控组件HV位于触控区Al内且彼此电性绝缘。接垫150位于外围区A2内。触控组件TS以及悬浮触控组件HV分别通过走线160而电性连接于接垫150。
[0063]详言之,本实施例的触控组件TS例如包括多个第一电极120以及多个第二电极130,而悬浮触控组件HV例如包括多个第三电极140,且第一电极120、第二电极130以及第三电极140通过走线160而电性连接于接垫150。
[0064]各第一电极120例如是,但不限于,包括多个第一电极垫122以及多个第一连接线124,其中第一连接线124将两相邻的第一电极垫122沿第一方向Dl串接。各第二电极130例如是,但不限于,包括多个第二电极垫132以及多个第二连接线134,其中第二连接线134跨越对应的第一连接线124,以将两相邻的第二电极垫132沿第二方向D2串接。第一电极垫122与第二电极垫132之间具有多个缝隙G,各第三电极140例如是,但不限于,包括多条第三连接线142,且各第三连接线142于触控区Al内的正投影位于缝隙G中,并至少跨越对应的第一连接线124或第二连接线134的其中之一,以使各第三电极140的第三连接线142至少部份电性连接。
[0065]第一电极120以及第二电极130例如作为二维触控用而第三电极140例如作为三维触控用。因此,为避免第三电极140屏蔽第一电极120以及第二电极130的信号,第三电极140曝露出至少部分的第一电极120以及至少部分的第二电极130。如图1A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三电极140例如曝露出第一电极垫122以及第二电极垫132。
[0066]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0在触控区Al内设置用于三维触控的悬浮触控组件HV(第三电极140),因此可避免因外围区A2设置三维触控的电极而牺牲掉走线160的布线区域的问题。此外,由于本实施例的三维触控用的第三电极140独立于二维触控用的第一电极120以及第二电极130,也就是说,本实施例并非将二维触控用的部分电极挪作三维触控用,因此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0在二维触控时可具有良好的触控分辨率与感测线性度。另外,由于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0设置不同的电极去分别进行二维触控与三维触控,因此可以避免前述二维触控与三维触控性能相冲突的情况发生,从而具有良好的二维触控与三维触控的触控品质。
[0067]在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00可进一步包括第一绝缘层170以及第二绝缘层180,其中第一绝缘层170位于第一电极120与第二电极130之间以使两者电性绝缘,而第二绝缘层180位于第二电极130与第三电极140之间以使两者电性绝缘。第一绝缘层170以及第二绝缘层180的材质可选自无机材料、有机材料或上述的组合。所述无机材料可以是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硅铝氧化物或上述至少二种材料的堆栈层。
[0068]如图1C所示,第一绝缘层170以及第二绝缘层180可以是岛状的绝缘图案,且第一绝缘层170可以仅覆盖于第一连接线124上,而第二绝缘层180可以仅覆盖于第一连接线124与第二连接线134的交错处上。或者,如图1D所示,第一绝缘层170以及第二绝缘层180也可以是整面的绝缘层,且至少覆盖于触控区Al (如图1A所示)内。在图1C及图1D的架构下,基板110可以是盖板,所述盖板例如为强化玻璃基板、塑料基板或是具高机械强度的硬质基板。或者,基板110也可以是显示器中的对向基板,并且,第一电极120、第二电极130、第三电极140、第一绝缘层170以及第二绝缘层180可以与显示器的显示介质层DM位于基板110的两对侧(如图1D所示),或者第一电极120、第二电极130、第三电极140、第一绝缘层170以及第二绝缘层180也可以设置于显示介质层DM与基板110之间。如此,可将触控面板与显示器整合,而形成一触控显示面板。
[0069]除了上述的图案设计之外,第一绝缘层170以及第二绝缘层180的设置与否亦可视实际需求而定。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E所示,也可以仅设置第一绝缘层170,而第一绝缘层170至少位于第一电极120与第二电极130之间以及第三电极140与第一电极120或第二电极130之间。
[0070]另一方面,如图1F所不,触控面板100也可包括第一基板SI以及与第一基板SI相对设置的第二基板S2,其中触控组件TS位于第一基板SI上,悬浮触控组件HV位于第二基板S2上,且第二基板S2邻近设置于使用者的一侧。第一基板SI以及第二基板S2例如为塑料基板或是玻璃基板。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基板S2例如为盖板,且悬浮触控组件HV例如是位于盖板面向第一基板SI的一侧。在图1F的架构下,则亦可省略图1C及图1D中第二绝缘层180的设置。
[0071]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基板SI以及第二基板S2可皆为塑料基板或是玻璃基板,且触控面板100可还包括一盖板,其中触控组件TS位于第一基板SI上,悬浮触控组件HV位于第二基板S2上,且第一基板S1、第二基板S2以及盖板例如通过黏着层相接合,并且,接合后的第一基板SI位于触控组件TS与悬浮触控组件HV之间,而第二基板S2位于悬浮触控组件HV与盖板之间,或是接合后的第二基板S2位于触控组件TS与悬浮触控组件HV之间,而悬浮触控组件HV位于第二基板S2与盖板之间。如此,可省略图1C及图1D中第一绝缘层170以及第二绝缘层180的设置。
[0072]或者,在又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20与第二电极130亦可分别制作于第一基板SI的两对侧,再与制作于第二基板S2上的第三电极140接合。如此,亦可省略图1C及图1D中第一绝缘层170以及第二绝缘层180的设置。
[0073]请再参照图1A,触控面板100还可进一步包括第一遮蔽层192,并且通过使第一遮蔽层192浮接、接地或电位为0,以屏蔽走线160对于触控区Al内的干扰。具体地,第一遮蔽层192例如是设置于走线160邻近使用者的一侧,且第一遮蔽层192例如是覆盖外围区A2,并曝露出触控区Al。举例而言,第一遮蔽层192的材质例如是透明导电材料、金属、合金或其组合。所述透明导电材料例如是金属氧化物,如铟锡氧化物、铟锌氧化物、铝锡氧化物、铝锌氧化物、铟锗锌氧化物、或其它合适的氧化物、或者是上述至少二者的堆栈层。
[0074]当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0搭配显示器(未示出)使用时,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0可进一步包括第二遮蔽层194,并且通过使第二遮蔽层194浮接、接地或电位为0,以屏蔽显示器的信号对于触控区Al内的干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遮蔽层194可以是整面地覆盖触控区Al及外围区A2,且走线160位于第二遮蔽层194与第一遮蔽层192之间。此外,为降低遮蔽来自显示器的影像光束,第二遮蔽层194的材质较佳是透明导电材料,如铟锡氧化物、铟锌氧化物、铝锡氧化物、铝锌氧化物、铟锗锌氧化物、或其它合适的氧化物、或者是上述至少二者的堆栈层。
[0075]另外,当基板110做为盖板时,触控面板100还可进一步包括装饰层196,设置于基板I1的触控面或相对于触控面的表面上。并且,装饰层196曝露出触控区Al,并覆盖外围区A2,以降低使用者瞧见触控面板100的走线160的机率。在本实施例中,装饰层196例如是设置于基板110上,如第一遮蔽层192与基板110之间,或是基板110相对于第一遮蔽层192的表面。
[0076]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可以藉由自容或互容的方式判别三维触控。以下以图2A至图2C说明图1A中的触控面板100在以自容或互容的方式下进行三维触控所采取的架构及驱动方式。图2A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以自容的方式进行三维触控的架构,图2B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以互容的方式进行三维触控的架构,而图2C是图2B的架构采用分时驱动的示意图,其中为清楚示出第一电极120、第二电极130以及第三电极140,图2A及图2B省略图1A中的基板110、接垫150、第一遮蔽层192、第二遮蔽层194以及装饰层 196。
[0077]请参照图2A,在悬浮触控组件HV (第三电极140)以自容的方式进行三维触控的架构下,各第三电极140兼具驱动与感测用。并且,第三电极140例如是阵列地分布在触控区Al内,以进行面的感测,其中各第三电极140占据触控区Al的区域的大小可视设计需求而定。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将第一方向Dl的第三电极140串接以增加三维触控时的感量(此时第三电极140与第一电极120平行设置)。或者,也可将第二方向D2上的第三电极140串接以增加三维触控时的感量(此时第三电极140与第二电极130平行设置)。
[0078]需说明的是,第三电极140的分布型态或是其占据触控区Al的位置会影响走线160的布线方式。在图2A中,走线160例如是,但不限于,跨越第一电极120以及第二电极130而与未示出的接垫连接。在这种布线方式下,则可通过将第三电极140及与其连接的走线160设置于如图1D所示的整面的第二绝缘层180上,或是通过将第三电极140及与其连接的走线160设置于如图1F所示的第二基板S2上,以使这些走线160电性绝缘于其所跨越的第一电极120以及第二电极130。
[0079]在自容的架构下,二维与三维触控可以是同时驱动、分时驱动,或是通过开关进行二维与三维触控之间的模式转换。所谓的同时驱动是指用于二维触控的驱动电极(例如第一电极120)与用于三维触控的第三电极140同时被输入信号。而所谓的分时驱动是指第一电极120与第三电极140被输入的信号之间具有时间差,也就是第三电极140与第一电极120先后被驱动。另外,由于大部分的触控操作还是以二维触控居多,因此也可设定为通过开关的切换进行二维与三维触控之间的模式转换。举例而言,可设定有第一、第二、第三模式,其中第一模式例如是设定为仅能进行二维触控,第二模式例如是设定为仅能进行三维触控,而第三模式例如是设定为可同时进行二维与三维触控(可以是同时或分时驱动)。
[0080]请参照图2B,在悬浮触控组件HV (第三电极140)以互容的方式进行三维触控的架构下,作为二维触控的驱动电极的第一电极120亦作为三维触控的驱动电极,因此第三电极140例如与第一电极120垂直设置,即与第二电极130平行设置。由于二维触控也是采用互容的方式判断触控与否,因此在互容的架构下,主要是利用判别触控物悬浮或触碰触控面板时所产生的电容效应差异,来判别触控物是悬浮于触控面板上或是碰触到触控面板,进而提供不同的功能。
[0081]由于三维触控可以不用具有高的感测线性度,因此第一电极120可对应第三电极140的区域数量分区(例如是,但不限于,分成图中所示的3个区域A、B、C)。并且在驱动时,同一区域中的第一电极120被同时提供相同的信号。进一步而言,在互容的架构下,二维与三维触控可以是分时驱动,或是通过开关进行二维与三维触控之间的模式转换。在分时驱动下,如图2C所示,图2B中的第一条I至第六条6的第一电极120 (图中示出第一条1、第二条2、第三条3、第四条4、第五条5及第六条6)例如是被依续地输入二维触控的信号,接着区域A中的两两第一电极120 (第一条I及第二条2)被同时输入三维触控的信号,而后区域B的两两第一电极120 (第三条3及第四条4)及区域C中的两两第一电极120 (第五条5及第六条6))被依续地输入三维触控的信号。
[0082]图2A及图2B中,在二维与三维触控同时进行下,当触控物(触控笔或手指)接近但尚未碰触到触控面板时,作为二维触控的感应电极的第二电极130的感量不会超过默认值,因此触控面板不会执行二维触控的预设功能,然而第三电极140会因感受到电容值的改变而判别触控物悬浮于触控面板上,并对应执行悬浮触控的功能。另一方面,当触控物碰触到触控面板时,第二电极130与第三电极140皆会有感量。因此,第三电极140可设定为第二电极130的预启动的功能。并且,由于三维触控相较于二维触控的坐标判断较不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如水气),因此第三电极140还可辅助第二电极130的坐标判断,从而降低因环境所造成的误判情况发生。
[0083]图2D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以自容的方式进行二维触控的架构。请参照图2D,以自容的方式进行二维触控的触控面板可采用前述图1C、图1D、图1E或图1F的触控面板,其中图2D省略示出前述的基板110、接垫150、第一遮蔽层192、第二遮蔽层194以及装饰层196。为便于说明,图中的走线160分别予以标号,其中第Yl至第Y8条走线160分别连接于第一电极120,第Xl至第X9条走线160分别连接于第二电极130,而第Zl至第Z16条走线160分别连接于第三电极140。
[0084]在图2D在结构的设计中,第一电极120、第二电极130、第三电极140可以在不同层,而彼此利用绝缘体(如有机或无机绝缘体)使彼此电性绝缘,以避免短路。或者,第一电极120、第二电极130可以在同层,而第三电极140与第一电极120 (或第二电极130)在不同层。又或者,第一电极120、第二电极130、第三电极140可以在同层,并仅在交错处利用绝缘体(如有机或无机绝缘体)使彼此电性绝缘。
[0085]在进行触控侦测时,举例而言,可设定为先对这些第一电极120进行逐条扫描,接着对这些第二电极130进行逐条扫描,最后对这些第三电极140进行逐条扫描。其中,第一电极120、第二电极130、第三电极140可隔着一绝缘体,例如盖板(cover substrate)进行触摸绝缘体外表面的触控操作。或者,第一电极120、第二电极130、第三电极140可进行悬浮触控操作。在进行触控操作时,举例而言,当使用者碰触到触控面板的位置P1、P2时,第Y3、Y6条走线160以及第Χ2、Χ7条走线160会分别接收到触控信号W。此时,系统除了会读取到使用者碰触的位置Ρ1、Ρ2之外,还会误判位置Ρ3、Ρ4亦被碰触。然而,在第三电极140进行逐条扫描后,仅第Ζ7、Ζ9条走线160分别接收到触控信号W。如此一来,通过判第一电极120、第二电极130、第三电极140所接收到的触控信号W,系统可计算出实际被碰触的位置Ρ1、Ρ2,从而降低二维触控因自容的驱动方式所造成的误判情况发生。另外,以自容的方式进行二维触控下,触控组件TS也可以仅设置第一电极120与第二电极130的其中一者进行二维触控。并且,这个第一电极120与第二电极130的图案设计可视设计需求而定,而不限于图2D的图案设计。
[0086]图3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的爆炸示意图。请参照图3,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200与图1A的触控面板100具有相似的结构,且触控面板200的第一电极120、第二电极130以及第三电极140可以采用图2Α、图2Β及图2D的架构及驱动方式,其中相同的膜层以相同的标号表示,于此便不再赘述对应的材质、配置方式、驱动方式及功效。与触控面板100的主要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200包括第一基板SI以及与第一基板SI相对设置的第二基板S2,其中触控组件TS以及悬浮触控组件HV位于第一基板SI上,并位于第二基板S2与第一基板SI之间,且第二基板S2邻近设置于使用者的一侧。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使触控组件TS设置于第一基板SI上,而悬浮触控组件HV设置于第二基板S2上之后,再使第一基板SI与第二基板S2接合,其中接合后的触控组件TS以及悬浮触控组件HV位于第二基板S2与第一基板SI之间。
[0087]第一基板SI以及第二基板S2例如为塑料基板或是玻璃基板。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基板S2例如为盖板,所述盖板可以为具有强化特性的玻璃基板、塑料基板或是其它具有高机械强度材料的硬质基板,从而具有覆盖、保护或是装饰对应装置的功效。另外,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200也可包括前述的第一遮蔽层192、第二遮蔽层194以及装饰层196,上述三者的配置关系、材料及功效可参照图1A及其对应的叙述,于此便不再赘述。
[0088]虽然上述实施例的第一电极120以及第二电极130以电极垫、连接线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用以限定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及/或第三电极的形状。图4A是第二实施例中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第三电极的另一种实施型态,而图4B是图4A中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第三电极的爆炸示意图。请参照图4A及图4B,在图1A及图3的触控面板100、200的架构下,图1A及图3中的第一电极120、第二电极130以及第三电极140可置换成图4A及图4B中的第一电极120a、第二电极130a以及第三电极140a。如图4A及图4B所示,各第一电极120a可以为沿第一方向Dl延伸的外环电极,而各第二电极130a可以为内环电极,其中多个内环电极对应设置于其中一个外环电极内,并且外环电极与内环电极之间也具有多个缝隙Ga,而第三电极140a位于缝隙Ga中并顺应缝隙Ga延伸,其中各第三电极140a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D1。
[0089]除了图案设计上的不同之外,第一电极120a、第二电极130a以及第三电极140a与图1A及图3中的第一电极120、第二电极130以及第三电极140的差异还包括第一电极120a、第二电极130a以及第三电极140a彼此并无跨线,也就是彼此不重叠。因此,相较于图1A及图3至少需两道制程完成第一电极120、第二电极130以及第三电极140的制作,本实施例的可由一道制程完成第一电极120a、第二电极130a以及第三电极140a的制作,从而可降低制程所需耗费的时间及成本。
[0090]需说明的是,在上述无跨线的情况下,第一电极120a、第二电极130a以及第三电极140a的图案设计亦可有其它的实施形态。图4C及图4D是第二实施例中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第三电极的其它种实施型态。请参照图4C,第一电极120a与第二电极130a彼此不重叠,且第一电极120a与第二电极130a之间具有多个缝隙Ga,而第三电极140a位于缝隙Ga中并顺应缝隙Ga延伸。
[0091]另外,以自容的方式进行二维触控下,也可以仅设置第一电极120与第二电极130的其中一者进行二维触控,例如图4D所示,仅以第一电极120表示。并且,这个第一电极120或第二电极130的图案设计可视设计需求而定,而不限于图4D的图案设计。
[0092]图5A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的爆炸示意图,而图5B是图5A中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第三电极的爆炸示意图。请参照图5A及图5B,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300与图3的触控面板200具有相似的结构,且触控面板300的第一电极120b、第二电极130b以及第三电极140b可以采用图2A及图2B的架构及驱动方式,其中相同的膜层以相同的标号表示,于此便不再赘述对应的材质、配置方式、驱动方式及功效。与触控面板200的主要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第一电极120b、第二电极130b以及第三电极140b与第一基板SI及第二基板S2的相对配置关系以及图案设计。
[0093]详言之,本实施例的第二电极130b与第一电极120b分别位于第一基板SI的两对侦1J,且第三电极140b位于第一基板SI上与第二电极130b或第一电极120b相同的一侧。考虑到三维触控的触控灵敏度,第三电极较佳是位于基板110邻近使用者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三电极140b例如是与第二电极130b位于第一基板SI的同一侧,并与第一电极120b位于基板110的对侧。
[0094]此外,各第一电极120b为沿第一方向Dl延伸的第一条状电极,而各第二电极130b为沿第二方向D2延伸的第二条状电极,并且各第三电极140b位于两相邻的第二电极130b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三电极140b例如是沿第二方向D2延伸的第三条状电极,但本发明不用以限定第三电极140b的形状及其延伸方向。举例而言,各第三电极140b也可以包括多个块状电极。或者,当第一电极120b与第二电极130b的相对配置关系颠倒(第一电极120b与第三电极140b位于第一基板SI的同一侧),第三电极140b也可以位于两相邻的第一电极120b之间,且沿第一方向Dl延伸。同样地,在图5A及图5B的架构下(指电极位于基板两对侧的架构),第一电极120b、第二电极130b以及第三电极140b的图案设计也可采用图1B、图1E、图2D、图4B及图4C的图案设计。
[0095]综上所述,本发明的触控面板在触控区内设置用于三维触控的第三电极,因此可改善因外围区设置三维触控的电极而牺牲掉走线的布线区域的问题,从而实现窄边框的设计。此外,由于本发明的三维触控用的电极与二维触控用的电极为彼此独立的电极,也就是说,本发明的触控面板并非将二维触控用的部分电极挪作三维触控用,因此本发明的触控面板在二维触控时可具有良好的触控分辨率与感测线性度。另外,由于本发明的触控面板设置不同的电极去分别进行二维触控与三维触控,因此能够避免前述二维触控与三维触控性能相冲突的情况发生,从而具有良好的二维触控与三维触控的触控品质。
[009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触控面板,具有一触控区以及一邻接该触控区的外围区,其特征在于,该触控面板包括: 多个触控组件,至少位于该触控区内; 多个悬浮触控组件,电性绝缘于该些触控组件,且至少位于该触控区内,其中该些悬浮触控组件曝露出至少部分的该些触控组件; 多个接垫,位于该外围区内;以及 多条走线,该些触控组件以及该些悬浮触控组件分别通过该些走线而电性连接于该些接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些触控组件包括多个第一电极以及多个第二电极,该些悬浮触控组件包括多个第三电极,且该些第三电极曝露出至少部分的该些第一电极以及至少部分的该些第二电极,而该些第一电极、该些第二电极以及该些第三电极通过该些走线而电性连接于该些接垫。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电极包括多个第一电极垫以及多个第一连接线,该些第一连接线将两相邻的第一电极垫沿一第一方向串接,而各该第二电极包括多个第二电极垫以及多个第二连接线,并且该些第二连接线跨越对应的该些第一连接线,以将两相邻的第二电极垫沿一第二方向串接,其中该些第一电极垫与该些第二电极垫之间具有多个缝隙,各该第三电极包括多条第三连接线,各该第三连接线于该触控区内的正投影位于该些缝隙中,且各该第三连接线至少跨越对应的该第一连接线或该第二连接线的其中之一,以使各该第三电极的该些第三连接线至少部分电性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三电极阵列地分布在该触控区内。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电极为一沿一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条状电极,而各该第二电极为一沿一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条状电极,各该第三电极位于两相邻的第二电极之间或两相邻的第一电极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三电极与该些第一电极平行设置,或与该些第二电极平行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电极与该些第二电极彼此不重叠,且该些第一电极与该些第二电极之间具有多个缝隙,而该些第三电极位于该些缝隙中并顺应该些缝隙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基板,其中该些第一电极、该些第二电极以及该些第三电极位于该基板的同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一绝缘层,该第一绝缘层至少位于该些第一电极与该些第二电极之间以及该些第三电极与该些第一电极或该些第二电极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一绝缘层以及一第二绝缘层,该第一绝缘层位于该些第一电极与该些第二电极之间,而该第二绝缘层位于该些第二电极与该些第三电极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一基板以及一与该第一基板相对设置的第二基板,其中该些触控组件位于该第一基板上,该些悬浮触控组件位于该第二基板上,且该第二基板邻近设置于使用者的一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电极与该些第二电极位于该第一基板的同一侧。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基板,其中该些第一电极与该些第二电极位于该第一基板的两对侧,且该些第三电极位于该第一基板上与该些第二电极或该些第一电极相同的一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基板,其中该些触控组件以及该些悬浮触控组件位于该基板的同一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基板为显示器的一基板。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一基板以及一与该第一基板相对设置的第二基板,其中该些触控组件以及该些悬浮触控组件位于该第一基板上,且位于该第二基板与该第一基板之间,该第二基板邻近设置于使用者的一侧。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一基板以及一与该第一基板相对设置的第二基板,其中该些触控组件位于该第一基板上,该些悬浮触控组件位于该第二基板上,且该第二基板邻近设置于使用者的一侧。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基板为显示器的一基板。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为塑料基板或是玻璃基板。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基板为一盖板,该盖板为强化玻璃基板、塑料基板或是硬质基板,且该悬浮触控组件位于该盖板面向该第一基板的一侧。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装饰层,该装饰层配置于该周边区。
22.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盖板,且该盖板设置于该第二基板相对于该第一基板的另一侧。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一基板、一与该第一基板相对设置的第二基板以及一盖板,该盖板与该第一基板分别设置于该第二基板的相对两侧,其中该些触控组件位于该第一基板上,该些悬浮触控组件位于该第二基板上,且该第二基板位于该些触控组件与该些悬浮触控组件之间,该些悬浮触控组件位于该第二基板与该盖板之丨司。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一遮蔽层,位于该些走线邻近使用者的一侧。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遮蔽层覆盖该外围区,并曝露出该触控区。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二遮蔽层,该些走线位于该第二遮蔽层与该第一遮蔽层之间。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遮蔽层覆盖该触控区及该外围区。
2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些触控组件包括多个第一电极,该些悬浮触控组件包括多个第二电极,且该些第二电极曝露出至少部分的该些第一电极,而该些第一电极以及该些第二电极通过该些走线而电性连接于该些接垫。
29.一种触控面板,具有一触控区以及一邻接该触控区的外围区,其特征在于,该触控面板包括: 多个第一电极,位于该触控区内; 多个第二电极,电性绝缘于该些第一电极,且位于该触控区内; 多个第三电极,电性绝缘于该些第一电极与该些第二电极,且位于该触控区内,其中该些第三电极曝露出至少部分的该些第一电极以及至少部分的该些第二电极; 多个接垫,位于该外围区内;以及 多条走线,该些第一电极、该些第二电极以及该些第三电极分别通过该些走线而电性连接于该些接垫。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第三电极位于不同层,并彼此电性绝缘。
31.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该第二电极位于同层,而该第三电极与该第一电极或该第二电极位于不同层。
32.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该第二电极及该第三电极位于同层。
33.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该第二电极及该第三电极的该些走线依序接收扫描信号。
【文档编号】G06F3/041GK104461109SQ201310547500
【公开日】2015年3月25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6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17日
【发明者】卢俊成, 吕家庆, 刘锦璋, 张廷宇, 王文俊 申请人: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